文 / 常爱铎
自1993年我国开办社会体育本科专业以来,经历过近29年的发展,当前已有近300所高等院校开设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以下简称社体专业),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但近年来社体专业的发展堪忧,尤其是毕业生的就业率较低,[1]吴亮,张军.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若干问题及优化策略:以广东高校为例.肇庆学院学报,2018,39(5):86-91.出现这种状况的主因就是人才培养体系上不足,体现在培养目标定位模糊、课程设置不合理、实践教学体系不具有针对性等方面。[2]宋晓楠,地里术热提·阿不都卡的尔,孙健.文化自觉视域下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发展方向的思考.北京体育人学学报,2017,40(2):123-127.随着《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的发布,国家高度重视社会体育事业的发展,这些政策文件的颁布也为社体专业的人才培养设定了相应的“规划蓝图”,因此应当结合当前的社会现实需求,对社体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进行革新,全方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优质社体专业人才。在人才培养体系的革新中,课程体系建设是立足点,也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措施。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体系是社体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本研究结合社体专业的现实情况,对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体系进行优化,提出优化的思路,为完善社体专业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体系提供参考。
中华传统文化是文化发展的精神命脉,其传承则是提升文化自信的基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由众多民族、民间、民俗体育文化构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3]王亚琼,罗建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贵州高校的传承与发展研究.贵州民族研究.2011,32(5):195-197.详细记录了我国各民族奋斗超越、崇高、圣洁的精神追求,是我国宝贵的民族遗产。[3]王亚琼,罗建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贵州高校的传承与发展研究.贵州民族研究.2011,32(5):195-197.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要求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且重视建立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体系,重视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其中专门针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提出了在学校进行传承的要求,旨在让传统体育文化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发挥重要价值。2016年10月颁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也指出要做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与发展,更好的促进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由此可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应当对如何进一步拓展其发展渠道进行深入探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大量体育类人才,因此社体专业的人才培养,更应当紧密结合国家发展战略,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合理建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体系,为社会培养有能力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推广的优秀人才,让民族传统体育更好的满足人们美好生活的需要。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4]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对专业办学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师资队伍、教育条件、质量保障等方面都有了明确的规定,为专业办学提出了统一的要求,旨在有效保证专业办学质量。在统一的要求外,还鼓励各学校结合自身的特点及优势,灵活构建相应的专业课程体系,以展现培养特色。因此,在专业国家标准的引导下,结合本次培养方案修订的契机,应当合理对社体专业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体系进行相应的优化。
按照《高等学校体育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社体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专业体育类人才,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与科学精神,具备良好的社会体育素养,能够适应体育社会化及产业化发展的现实需求。要求学生在掌握社会体育的基本理论、技能与方法的基础上,使学生能够胜任健身运动指导、大众体育活动策划与组织以及体育产业经营与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体系的优化应当紧密结合人才培养目标,首先是关注社体专业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就要求在民族传统体育类的课程目标及课程内容等要素的构建过程中不应当只是注重理论知识及运动技能的提升,还应当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其次要紧密结合当前我国体育社会化与产业化发展的实际,积极融入民族传统体育社会化与产业化的相应内容,例如民族传统体育与全面健身运动的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的竞赛表演、民族传统体育旅游、民族传统体育装备开发等。最后,针对社体专业注重健身指导、活动组织策划、经营与管理等方面能力的培养,需要在课程体系的构建时,尤其是民族传统体育概论课程的设计过程中,应当丰富健身运动指导、活动组织及管理等能力培养的相关内容。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例如岳飞、戚继光等武术名家所展现的爱国、保护国家安全的精神,端午节划龙舟中所蕴含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武德中所蕴含的爱国爱民、卫国防身、遵纪守规、谦和礼貌、意志坚强等内容,这些都应当成为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民族传统体育类课程的课程思政价值,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首先,在各门课程目标的构建上,应当重视体现德育目标,注重通过民族传统体育中的课程思政元素实现学生品德修养的提升;其次,教师应当充分挖掘各类项目的课程思政资源,针对武术、散打、民族民间体育等项目,充分挖掘各项目的课程思政元素,充实到课程内容中;最后,改革教学模式与方法,应当充分运用民族传统体育中典型英雄人物的光辉事迹,通过课前演讲、课中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学习英雄人物所具有的优良品质。也要要充分发挥民族传统体育类课程实践性的特点,加强学生的体验教育,例如可以组织各类小组武术比赛,让学生感受团队协作的重要性。还应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可以针对武德内涵、传统体育项目蕴含的民族精神、武术历史著作选读等方面布置相关课后自主学习任务,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受传统体育文化的魅力。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社体专业民族传统体育类课程体系的构建应当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要应当关注以下七个方面能力的提升。一是获取与应用知识的能力,在具有较强运动技能的基础上,结合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与方法,能够解决一定的民族传统体育领域的实际问题。二是典型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技术练习与指导能力。三是具有在社会上进行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能力。四是能够熟悉当前我国关于民族传统体育的政策,掌握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理论前沿,了解当前社会对民族传统体育实际需求。五是创新能力,使学生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能够结合实际对遇到的问题进行创新性解决。六是社会服务能力,具备进行公共服务的意识,具备较强的组织与协调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及技能进行民族传统体育类的公共服务。
我国有近千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形式多样,内容博大精深,与区域的地理及文化环境密切相关。不同区域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及内涵各有不同,例如山西省具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就有14项,尤其像形意拳、挠羊赛等项目,都是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区域特色项目。虽然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丰富,但传承与发展的状况堪忧,与高校实现有效的融合则是实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传承与发展的重要举措。高校体育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更应当体现区域性,充分考虑区域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现实,承担区域文化传承的使命。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应当结合所设置课程的实际内容需求,挖掘地方优秀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充实到社体专业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体系中。通过吸收区域典型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优秀民族文化,打造地方高校特色,不仅能够促进地方高校自身文化建设,同时也有利于提升区域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以往社体专业的民族传统体育相关课程过于关注知识掌握、运动技能、教学与训练等能力提升,对于思想、素质等方面未充分体现。此外,人才培养对于“社会性”方面的关注不足,没有紧密结合使学生具备“健身运动指导、大众体育活动策划与组织、体育产业经营与管理”等能力的人才培养基本目标。因此在遵循社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关要求的前提下,结合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体系的实际,为培养“德、智、体、美、劳”的优秀社会体育专门人才,本研究从思政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四个方面对民族传统体育类的课程目标进行合理优化。思政目标方面,通过学习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蕴含的保家卫国、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团结协作等民族精神,让学生具备家国情怀,将爱国情、强校志根植于心;知识目标方面,通过对民族传统体育相关课程的学习,掌握民族传统体育的起源、文化特点、健身价值、健身指导、发展趋势、群众体育活动组织与管理等相关理论知识,掌握相应的项目运动技术。能力目标方面,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各种民族传统体育社会现象的能力,具有从事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咨询与指导的能力,能够组织群众体育活动;素质目标方面,具备科学的价值观,具有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及团队合作意识,有理想、讲诚信、守纪律。
为满足更多学生的实际需求,结合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类别较多的特点,充分考虑社体专业课程体系整体架构,应当设置专业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包括理论课程与运动技术课程两类,理论课程包括民族传统体育概论、传统体育养生理论等,运动技术课程包括武术Ⅰ、散打Ⅰ。专业选修课程主要包括武术Ⅱ、散打Ⅱ、民族民间体育等。在课程的具体内容上,民族传统体育概论主要包括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产生与演变、发展的社会基础、项目传承、国际交流、项目简介、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学与社会活动的组织与管理等。传统体育养生理论主要包括传统体育养生概论、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理论基础、古代养生学家的养生思想及方法、传统体育养生功功法与功理、传统体育养生理论热点探究等。武术Ⅰ主要包括武术基本功、五步拳、少年拳,散打Ⅰ主要包括散打基本功、打靶练习、拳法组合、腿法组合、摔法、防守技术。武术Ⅱ主要包括长拳组合动作、成套动作、二十四式太极拳,散打Ⅱ主要包括防守反击技术、基本战术、模拟实战。民族民间体育需要充分考虑区域传统体育文化的资源优势,吸收区域内优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充实到课程内容中,例如形意拳、挠羊赛、舞龙舞狮、民族健身操、健身气功等项目,学习项目的基本功法。
针对民族传统体育相关课程的教学,以往未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体性,过于注重学生对于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未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应当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自主进行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体现线上线下教学结合的优越性,引导学习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结合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运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具体到不同类别的课程,关于民族传统体育概论、传统体育养生理论课程,线上教学主要通过学习通教学平台进行,教师在课前上传相关学习文件,引导学生进行自学,初步掌握所学内容。在课上主要对重点内容进行精讲,引导学生按主题进行讨论,在课堂上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后通过学习通平台布置相关的作业,充分运用教师评价、学生互评等方式进行作业的批改;关于武术、散打等运动技术课程,教师充分运用互联网相关资源以及自录视频,在课前上传至学习通平台及其它平台,让学习进行反复观看,对需要学习的技术动作有初步的印象。在课上引导学生多练,纠正错误动作。在课后则是要求学生对所学动作进行练习,并上传练习视频至学习通平台作为课后作业。
按照传统的考核评价方式,民族传统体育的相关理论课程、运动技术课程采用平时成绩(占20%)与期末考试(占80%)相结合的形式,理论课程期末考试采用闭卷形式,武术、散打等课程采用技术考核的形式,考核的主体都是教师,也就是所谓的教师终结性评价,且考核过于注重学生的期末考核,对于学习过程的考核所占比例较小。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优化后的考核方式注重过程考核,加大了平时成绩的比例(调整为40%),涵盖学生的考勤、课上表现、进步程度、在线学习平台表现及作业完成情况。期末考核调整为60%,理论课程采用结课论文的形式,注重考查学生的 综合分析能力及创新思维,运动技术课程主要考查动作的规范性及模拟指导能力。在评价的过程中,避免任课教师的“一言堂”,采用其他教师评价、同学评价、学生自评相结合的形式,在对武术、散打等运动技术内容考核时需要成立由最少两位专业教师组成的考评组,在学习通平台的作业批改中,更是充分体现同学之间的互评。考核要保证评价的客观性、公正性,且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性作用。
只有保证优质的场地设施条件,才能保证民族传统体育类课程教学的顺利进行,提高教学效果。理论课教学主要在多媒体教室进行,运动技术课程则是需要专门的教学场地以及相应的器材。首先,应当进一步整合体育场馆资源,完善武术散打馆的建设,设立专门的武术馆,并按照实际需求配齐武术地毯、散打地垫、散打沙袋、脚靶手靶、散打手套、散打护具以及其它项目教学所需的民族民间体育器材,并对武术馆的灯光、通风等基本设施进行合理优化;其次,应当加强当前武术散打馆的管理,提升教师及学生的责任意识,尤其是在课外活动时间,更是需要指定学生干部进行专门负责,注重爱惜及维护场地器材,保证 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再有,针对舞龙舞狮、民族健身舞等课程,可以在田径场进行教学。
要想保证教学的效果,充分实现社体专业学生的民族传统体育相关理论知识掌握、运动技术水平的提升、竞赛及相关活动组织能力的提升,需要实现课上教学与课外练习的紧密结合。一方面,应当在社体专业学生中,让那些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浓厚学习兴趣的学生组成社团,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定期进行训练。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制定社团发展的完整规章制度,且社团要注意传承性,在不同的年级进行人员的合理选拔与构建,切实体现学生的自我管理,形成社团的传帮带效应,保证社团的连续性;另一方面,让那些对民族传统体育理论、传统体育养生具有浓厚兴趣的学生组成研究小组,定期进行课外研究活动,提升自身的理论知识水平;再有,应当定期举办相应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竞赛,组织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学成果的校内展示演练活动。赛事及活动的设计、组织、裁判工作都由社体专业学生自己完成,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课外训练的积极性,还可以让学生把学习的相关理论知识积极进行实践,充分锻炼学生的赛事组织及管理能力。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是提升文化自信,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体系是社体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体专业应当体现其“社会性”的特点,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灵活构建相应的专业课程体系,培养能够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推广的优秀人才。因此应当结合专业特点,紧密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关注学生知识运用、创业、社会服务等综合能力的提升,充分考虑区域性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体现对学生长远发展的关怀,对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体系进行全面优化,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相关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进而可以有效促进民族文化振兴,促进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提升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