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 黎国志
国有企业对第三方供应商进行合规管理势在必行。目前,国有企业对第三方供应商的合规管理存在四个问题:一是第三方供应商合规管理不健全;二是国有企业对第三方合规管理手段有限;三是合规管理意识尚未普及;四是合规管控数字化尚未健全。也有四点建议:一是建立起较为完善和全面的供应商管理制度;二是建立合同范本库,将全部范本合同中嵌入合规条款;三是做好对供应商合规风险的及时有效应对;四是做好制度和文化输出。
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在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保障公有制经济稳步增长方面具有重要功能,加强国有企业合规管理,尤其是供应链环节的合规管理,是有效防范各类风险的重要保障。我国历来注重加强国有企业合规管理,2021年,国资委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法治央企建设的意见》,强调中央企业要全面加强合规管理体系建设。2022年,《中央企业合规管理办法》出台,进一步明确要建立健全中央企业合规管理与法务管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等协同运作机制。国资委提出建设“合规管理强化年”,紧密围绕合规建设,全年共组织多次中央企业合规建设成果展示和发布暨经验介绍分享会,全面推进中央企业合规建设。
1.聚焦主业推进高质量发展。企业通常都有上下游企业与其进行相关交易,处于商贸流通行业的企业尤其如此。除了采购销售这些常规业务,也经常还会涉及委托服务,例如委托加工、生产、开展研发、种植管理、市场推广等。在市场和服务领域细分程度越来越发达的今天,企业尤其国有企业越来越要求聚焦主责主业进行发展,尤其2023年根据国资委的考核要求变革,从全年的两利四率进一步改革为了一利五率,要求企业不仅要注重高质量发展,将以前对净利润的考核进一步提高到要求净现金流的考核,国有企业将进一步改革业务范围,也因此将会与更多上下游和第三方供应商产生关联。在行业监管越来越紧密的背景下,对国有企业供应链也开展合规管理势在必行。
2.回应穿透式检查和国际追责。首先,在中美贸易摩擦大背景下近年来国内企业收到出口管制和相关制裁的影响越来越大。所谓出口管制,即某一国家禁止或限制从其境内向境外转移特定货物、技术和服务等管制物项,以及禁止该国家或地区的主体向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主体提供管制物项的行为。美国的出口管制法还要求,对受美国《出口管理条例》(EAR)管辖物项的再出口行为,即在外国将其向第三国出口的行为,同样受到美国法律管制。同时,美国实行长臂管辖原则,只要货款支付用到美元,或货物原材料或零件有超过一定比例的来源于美国,或下游最终用户为美国制裁对象等,就都可能触发美国的穿透检查和合规管制。其次,在国内的监管政策也在不断演变。如近几年随着国家反垄断监管机构实力的加强,对部分反垄断行为高发的行业的处罚案例屡见不鲜。其中就包括通过第三方的行为“类推”认定某些企业涉嫌纵向垄断行为。除反垄断执法外,反商业贿赂也是某些行业重点查处的违法行为。即使国有企业近些年已经在此领域大力开展合规建设,但难以确保其供应商也全部合规。
3.保障国有企业自身供应链持续和安全性。不论是因为受到制裁影响导致业务无法继续,还是因为供应链第三方的违规行为导致自身资质受到影响无法正常开展生产经营,供应链合规与否严重影响国有企业的持续稳健经营。如笔者所在行业内即因为一家上游供应商的原材料采集过程有不尽合规的地方,直接导致下游生产商被检查停产,并在持续进行整改后依然没能找到问题,当然也就无法解决和消除问题,因此该企业长期停产,其经营业绩由正转负,最后导致其母公司不得不将其剥离的后果。再例如康美药业造假事件,其结果导致与其有业务关系的众多企业都不得不临时更换供应商,导致业务波动甚至停滞等后果。今年来,对供应链ESG(environment,safe,&governance)的合规监管要求也在不断升级,而供应链ESG风险具有传导性,在供应链中出现的环境保护、社会责任问题可能会导致风险连锁反应,影响生产周期的稳定性、产品的合规性和安全性,甚至会带来负面舆论,造成不可预计的经济损失和品牌影响,因此国有企业也不得不愈加重视提高供应链的ESG管理水平,为企业的可持续经营护航。
1.第三方供应商合规管理不健全。中国市场上除了少数央企外大部分都是民营企业。截止2021年底,“民营企业500强的营业收入总额38.32万亿元,增长9.13%;民营企业500强纳税总额达1.37万亿元,占全国税收总额的7.91%;民营企业500强出口总额 2454.30亿美元,比上年增加1131.08亿美元,增幅为85.48%,占我国出口总额的7.30%,比上年增加2.19个百分点。”但是,民营企业目前整体上合规管理的意识较弱。由于合规管理这一概念来源于欧美发达国企,在近五年国有企业开始试水合规建设前,国内提及和运用这一概念进行企业管理的主要都是外企。即使是现在,将合规管理作为重要管理内容的企业除了前面所述的头部民企外,大多数民企经营仍然未能建立有效的合规管理体系。在部分行业领域内,有不少因转让股权而被国企控股的民营企业,其在并购前即使是法律管理也基本没有专职法务,更遑论要求更高更全面的合规管理。因此,国有企业在供应链端面临大量的缺乏合规管理经验的民营企业,其合规管理也面临着较大的外部风险。
2.对第三方合规管理手段有限。目前一般最常见的操作是在与第三方的协议中加入合规条款,但一般情况下,国有企业与第三方约定的合规条款内容比较有限。这一方面可能由于行业谈判地位有限,无法太多地约束第三方,或提较多的管理要求后对方会因管理成本高拒绝签约;另一方面也因为国有企业本身在第三方合规管理方面摸索时间不长,尚未形成比较完备和便捷的第三方合规管控工具。另外,对第三方进行充分尽职调查、开展现场审计等合规管控手段,由于需要花费的时间和人力成本较多,调查也受限于非上市公司强制披露的信息极其有限,信息获取成本高等原因,以及在国有企业每年不断攀升的效益指标下,也比较难以实现。
3.合规管理意识尚未普及。目前,国有企业合规管理只能说走出了第一步,甚至对于很多二级央企来说,才刚刚起步。合规多数管理职责和牵头部门落在法律部。而合规本身是一项专业性非常强的管理内容,需要调动全部企业资源。首先需要实现的资源就是企业管理层对合规工作的高度重视和认可。即不仅要效益,还要符合监管要求的效益。这一管理理念本属于管理应有之义,但由于国内监管环境变化较大,完全符合监管要求的成本并不低。再加上国企管理层完成年度绩效,尤其在近几年实行国企领导任期契约制后,对年度目标任务的完成成为了领导的指挥棒和军令状。但近三年受疫情影响,经济下滑,各项业务的完成变得尤其困难。此时要求企业领导将合规作为重中之重进行建设,难度不小。其次,合规是一项全员工作,需要全部员工都真正遵守。这比普法宣传的要求更高,实现难度更大。因为每个员工在不同岗位,履行的职责内容和受到的监管法律法规都是不同的,这就需要明确每个人的合规岗位职责。再其次,要有有效的手段确保合规管理要求真正被每位员工执行,以现有的传统管理手段很难实现。
4.合规管控数字化尚未健全。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合规管理亟需借助信息化手段实现。现实案例中,中兴通讯曾因不合规被美国处罚,后其进行合规建设。但一开始,合规管理流程未充分嵌入业务信息化审批流中,合规建设成果不被认可。之后,中兴通讯聘请外部专家提供咨询,将合规与信息系统有机结合,才形成目前的有效合规监管,也受到了美国监管机构的认可。外企方面,以艾默生为例,有一套自有自建的完全个性化的合规信息化系统,每个员工的全部岗位职责履行过程中都涉及到合规的监管,完成每一项工作都会检查是否符合合规要求,而且这样的遵守是能在信息系统中体现的,这也是他们作为外企一员,尽管涉及众多军民两用产品,长期被美国出口管制和制裁政策监管,却能超越其他知名外企从未被因合规事项处罚的秘密。
1.建立供应商管理制度。其中又包括供应商的选择方式,更换方式制度;对供应商进行尽职调查和评估的方式方法等的制度;对供应商的分级分类制度等等。其中,对供应商进行事前尽职调查属于首当其冲的制度。只有充分的事前尽调,将供应商的底细摸清,才能为后续的使用和监管打好基础。在尽职调查中将合规管理要求纳入,从供应商违反法律法规被行政处罚,被民事诉讼,被举报等负面角度,以及供应商合规建设情况,合规承诺情况,既往诚信记录等正面角度进行供应商合规调查。尽职调查形式可以采取书面调查和实地现场调查的方式,可根据商业地位及供应商配合程度选择合适的方式开展尽调。对供应商尽职调查的深度、广度和具体内容也可以根据对供应商的评分及其他判断具体确定,以实现合规投入力度和合规效果的相对平衡。对供应商的持续监管制度同样重要,但很容易忽视。一般现行的做法都是供应商出现明显违规或违约问题后才进行相应处置。而在合同持续履行过程中对供应商是否出现违规风险是对其合规管理中需要着重补足的部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对供应商进行尽职调查的文件和其答复等材料也应做好归档。这也是企业开展了合规建设的重要证据,在应对外企相关合规质疑和尽调时也是重要的支撑材料。
2.建立合同范本库。将全部范本合同中嵌入合规条款,对非范本合同要求法务人员在审核时手动加入合规条款。企业应从合同的合规条款入手,因为这是实际约束供应商最简便易行的手段。首先是根据业务需求建立范本库,然后在范本合同中分别加入内容不同的合规条款,大体内容涉及可以对供应商行使如下合规权利:一是开展合规尽调和审计;二是根据需要分别加入反腐败、反商业贿赂、反垄断、质量合规、安全环保、出口管制和制裁、劳动合规、反对性别歧视、税务合规等相关内容的合规条款,合规条款内容应根据范本合同的具体业务性质和内容进行匹配,也可以在这一阶段根据我方商业地位进行内容的增删和措辞的调整;三是约定对违反合规条款的措施和后果,比如中止合作,涉及到的行政处罚罚款及民事赔偿等由违反合规条款方承担,列入供应商黑名单,降低评分等级,后续不再合作,有权进行举报等等;四是如果是融资、投资类合同,还可以在加入合规条款的同时约定对方违反合规义务时我方的解约权、退出机制、补偿机制等。
3.建立供应商合规风险应急预案。首先,在前面两项合规管理基础上,可以将供应商的合规管理机制纳入国有企业内部合规运行机制中来,加强合规风险管理和举报机制。可以要求与供应商开展业务的部门合规员定期评估供应商合规风险并报送给国有企业合规牵头部门。在合规举报机制上,也可以将对第三方的合规举报纳入进来,实现一体化管理。其次,针对实际已经发生的供应商合规风险,国有企业应有有效的应对和处置机制。一旦风险发生,立即启动风险处理程序,做到最大化消除风险对本企业的影响。再其次,企业可能需要在与供应商进行交易的时候,从合同条款及平时沟通往来材料中建立好“防火墙”机制,一旦风险发生,及时进行切割。如果有可能,也可以对第三方供应商及时启动现场审计,或要求第三方供应商及时提供相关信息,对合规风险具体情况进行澄清,以便快速将风险进行处置,这既是保护国有企业的利益,也能及时为第三方供应商进行减损,属于共赢性的操作。其中,要特别注意的是,合规牵头部门需要对业务部门合规员发现合规风险的能力进行培训和管理,确保其能在第一时间发现危险信号,及时提出预警。
4.探索建立友好支援机制。对于合规管理粗放或能力水平有限的供应商,国有企业也应充分体现国企担当。即为了建设一个人人合规的商业共同体氛围,可以向供应商输出合规管理文化和制度,帮助其尽快建立符合其实际且有效的合规管理机制。例如,在目前好多培训会议都可以采取云视频会议形式的背景下,国有企业合规培训和文化宣贯可以适当共享给第三方供应商。国有企业成行的不涉及企业商业秘密的合规管理制度、合规承诺书、诚信合规行为准则、合规指引等都可以分享给第三方供应商进行借鉴。
5.开展定期风险评估和改进。对第三方供应商的合规风险管理应纳入企业日常合规管理机制的一部分,这其中也包括合规评估机制。对供应商也应定期进行合规管理有效性的评估,包括前面所述的前期审核准入制度的合规管控有效性、合同条款中合规内容的动态调整、风险发现及预警机制的有效性、风险处置预案的实际运用效果、对第三方供应商适用的监管法律法规变化、对第三方的奖惩机制的有效性等做评估,查漏补缺,不断调整相关管理内容和程序,做到适时更新,不断适配对第三方的合规管控新要求。
国有企业对第三方供应商进行合规管理势在必行,且对于受第三方合规与否穿透检查可能性大的企业,更为急迫。但是,国有企业对第三方供应商的合规管理存在不少难点问题。一是第三方供应商合规管理不健全。作为国内企业合规建设排头兵的国企尚且制度机制不够健全,何况是作为第三方供应商的很多都是民营企业,受限于人力水平和管理机制的完善程度,以及合规建设的成本投入等,在合规管理方面往往比较落后。二是国有企业对第三方合规管理手段有限。除了在双方签署的协议中进行部分条款约束外,目前国内对合规理念的接受程度并不是太高。对现场尽职调查和外部合规审计更是比较陌生和抗拒。尤其在国内极其害怕“家丑外扬”的商业合规环境下,合规管理更是需要从理念开始建立。三是合规管理是一项庞大和深入的管理机制,需要每个员工、每个岗位都遵守相应的、特定的监管要求,这在没有数字化手段支撑的情况下很难实现,而目前国有企业经营系统的数字化水平还亟待提升,对合规手段嵌入经营流程还需要进行持续完善。
针对此现状,本文提出了几点国有企业第三方供应链合规管理建议。一是建立起较为完善和全面的供应商管理制度。从准入到监管到退出,全流程的管理制度和机制应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与合规管理要求进行结合。二是建立合同范本库,将全部范本合同嵌入合规条款中。这是最实际也最可行的一项机制。如果商业地位可以的情况下,就能很顺畅地将范本合同中的合规条款要求传导到第三方。如果谈判地位不允许,也建议尽量争取由法务人员在合同审核流程中将特定合同的对第三方合规监管要求纳入,最大化争取第三方的同意,同时设置我方遇到第三方合规风险时的退出和保护机制,建立起“防火墙”。三是做好对供应商合规风险的及时有效应对。企业在内部合规风险管理机制中应将对第三方供应商合规风险的发现、处置和应对内容作为机制的一部分进行实施。四是做好制度和文化输出。在内部做好合规承诺的基础上,可将第三方的合规承诺也纳入进来。对于不涉及企业商业秘密的合规制度和培训内容,也可以适当分享给第三方供应商,在其能力投入不足的情况下,迅速帮助其建立一定的合规管理制度和机制,实现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