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瑾璟
山西传媒学院山西电影学院,山西晋中 030619
自2003 年开始步入产业化道路以来,中国电影产业在二十年间实现了快速增长。据《2022 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1]显示,2021 年中国电影市场各类电影片产量、票房、银幕数、观影人次继续保持全球第一。在取得以上成绩的同时,我国电影业同世界各国尤其是好莱坞电影工业化程度相比,仍未完全摆脱“手工作坊”式的制作模式上,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常务副会长张卫曾指出中国电影工业“没有专业的细密分工和整体布局”[2]。2017 年3 月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4]开始实施,这意味着国家已将电影产业发展纳入战略层面,而中国电影产业也将在更加法治化的环境中迎来新的机遇;2019 年第22 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电影论坛上,北京电影学院研究员刘正山指出电影工业化具备生产标准化、作品类型化、管理现代化和创新规模化四大特征[5];2021 年11 月9 日,国家电影局发布了《“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5],系统阐明了“十四五”时期中国电影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重要举措等,使得我国电影行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由此可见,中国电影产业正处于“黄金机遇期”,发展我国电影工业化的当务之急是建立产业标准体系。在相关政策实施推动下,早日实现“中国电影工业化”被提上日程,成为促进中国电影持续稳定发展的内在需求及满足广大人民对于精耕细作的精品电影观影诉求的发展方向。
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产业化进程加快,制作内容逐渐产生了多样化类型元素和复合型类型电影。遵循类型化的生产原则是制片方降低风险、增加收益的可能做法,也是出于电影工业考量和满足广大观众需求的体现。“电影中,对特效技术应用较为集中的有三种类型,分别是奇幻/魔幻电影、动作电影、科幻电影。东方奇幻类型是国产电影中具有传统优势的大类型。”[6]新世纪头二十年,中国电影市场涌现出一批以东方神话故事为背景的类型大片,由于特效技术应用的创作需求,作品往往在创作模式、人才使用等方面对接国外先进创制经验,随着电影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及国家相关政策的颁布实施,市场整体呈现出向电影工业化方向迈进的趋势。在整个探索语境中,今年暑期档的《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以下简称“《封神第一部》”)无疑是一部值得关注的电影。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尹鸿曾提出“电影工业与电影产业都具有‘一体两面’的同构性特点。产业体系是工业体系的基础,工业体系是产业体系的目标。工业化的核心就是分工化、专业化、流程化、标准化、规模化。”[7]好莱坞电影工业体系依然在全球范围占据着主导地位,类型电影是电影工业生产与观众消费达成的合作“契约”。对于国产神话电影,无论是真人电影还是动画电影,神话历史IP 本身拥有较为可观的受众体量和改编空间等优势,进而成为华语电影市场探索开发的成熟IP 类型之一。
影片《画壁》(2011)的特效镜头达1200 个,占镜头总量的90%,尽管片中的怪兽形象与当时好莱坞同类型影片的呈现水准存在较大差距,但获得了第31 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视觉效果奖提名。刘言韬认为中国特技发展进入数字化普及期(新世纪头十年)后,神话和奇幻类3D 影片随着3D 数字放映厅数量飞速提高而大量涌现,这也造就了这一时期中国电影特效应用的主要需求,《寻龙诀》(2015) 是此时期这类影片的代表之一[8]。此外,譬如《捉妖记》系列、《画皮》系列,以“封神”为IP 的《封神传奇》(2016)与《封神:妲己》(2021),及《西游·伏妖篇》(2017)、《西游记女儿国》(2018)等“西游”IP 电影也极具代表性。此阶段上映的《长城》(2016)与《阿修罗》(2018)以耗资巨大、跨国合作、明星阵容引起了行业内的广泛关注,但上映结果不如人意与声画炫技的审美疲劳不无关系。此时,制作环节除了三维合成等必须存在的环节之外,技术保障和服务保障环节,如概念设计、预览、数字样片、质量控制等开始存在于制作流程当中,预示我国电影特效制作的系统化或者工业化开始形成[8]。另一方面,国产动画产业崛起,动画行业的规范化、专业化与内在制作的协作化、流程化都是其“工业化”之必须[9],从动画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2012)、《大鱼海棠》(2016)、《哪吒之魔童降世》(2019)、《姜子牙》(2020)到动画短片集《中国奇谭》(2023)等,逐步在实现票房、口碑实现双丰收的稳定局面上推动国产动画电影工业化新发展。
在《封神第一部》以前,导演乌尔善的创作基本围绕“武侠”“奇幻”“动作”类型元素,视觉风格接近东方传统古典美学气质,如《刀见笑》(2011)、《画皮II》(2012)、《寻龙诀》(2015),同时市场表现不俗。在工作方法上尝试世界先进工业水准的制作模式,尤其是近年来数字技术创新提质带来电影视效升级,其践行的“技术密集”是电影工业观念的核心之一。
“从市场定位、剧本策划、概念设计、分镜头设计、三维动态演示、特效技术测试、美术设计、模型制作、演员排练等,我所做的只是一个电影导演在创作类型电影的时候应该走的标准步骤。”[10]
《画皮Ⅱ》总投资1.5 亿元,制作团队体现出专业化、流水线和分工明确的制片特点。通过特效化妆技术和计算机图形学(CG)技术,影片角色小唯与靖公主进行水下换脸的画面得以呈现在银幕上,包括角色雀儿在火海中展翅、真人佩戴实体机械熊头CG呈像等技术手段,无一不体现着中国电影工业化运作的一个成功个案,也是集中体现近年来中国电影制片观念和制片机制变革的重要的案例[11]。《封神第一部》中数字生物角色种类繁多,如巨人类、妖怪类、灵体类、昆虫类、鸟类和其他普通动物等,由于国内当时特效技术人才不足,剧组专门成立了“魅思映像”视效公司,制作了“雷震子”等数字生物,魅思映像先后共制作了619 张材(数字建模的基本单位),71 块面部和身体的骨骼模型,184 块软组织模型,70条筋腱,10 条动态模拟血液流动的血管,以及动态模拟的肌肉系统和褶皱的皮肤质贴图/纹理映射,1 亿5千万个用于建模的多边形[12]。其在生物视效上的升级,是中国电影工业向前迈出的一大步[13]。
《寻龙诀》也曾在电影工业化方向做出了初步探索,全片数字特效镜头1518 个,镜头占比达85%,在当时位居国产电影的前列[14]。剧组成立之初,视效指导与乌尔善提前沟通影像呈现效果,并进行动态视效预览(PreViz),即将前期手绘动画分镜变为动态的分镜预览,通过简单的动画展示演员走位、摄影机角度、摄影机运动等,供导演、摄影指导等主创参考,这样做的目的是能够及早发现问题做出改进,从而解决时间成本与制片成本。影片最后呈现的具有东方神秘质感的恢弘地宫图景,就来自视效部门与前期规划、实地拍摄、动态预览各个环节紧密联系的分工协作,这点在《封神第一部》中也有体现,各部门主创通过会议制讨论优化更为精准的分镜预览方案,制作出120 分钟左右的动画预览和大量的前期设计草稿。后期视效制作部门拿到实拍的绿幕素材后,可以根据预览动画中的画面快速进行三维模型和场景的搭建渲染,这些渲染图会作为蓝幕合成镜头的背景出现。因此,剧组能够有序完成大体量电影的拍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可视化动态预览的支持。由此可见,超前的“电影工业意识”和工作方式是本次作品品质和效率得以实现的关键。
从《封神第一部》的美学风格来看,其三部曲旨在形成一套自成体系的写实主义风格。这一风格整体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教文化为基础,融合商周青铜器美学和山水画元素,最终将东方奇幻的写实美学风格以电影的形式呈现到银幕之上。《封神三部曲》剧组主创在创作前期阅读了大量史书典籍、民俗传说和西方神话故事,实地调研采访,挖掘中国传统宗教文化,先后前往殷墟博物馆、青铜器博物馆、山西晋城玉皇庙、运城永乐宫等地,从建筑、壁画、古物、书画、装饰等方面汲取创作灵感,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入主创的设计理念,将一手资料提炼升级进行二次创作,加入符合现代审美的造型思维,从而突出“写实性”与“现代性”融合的创造性想象。
据统计,《封神第一部》的主要场景地——朝歌城内场景陈设量多达700 种,西岐有300 种,冀州城、昆仑山、女娲庙等地则包含上百种陈设。美术组的具体工作细分为概念设计、分镜设计、造型设计、道具设计等,美术组在确定好概念设计图后,才能进入场景氛围图绘制、场景模型制作、场景搭建设计等流程。以上前期设计工作结束后,美术组再与置景组、视效组对接,分部门完成各类场景的搭建与制作,最后无法实现拍摄的部分交由特效部门完成。整部电影的场景呈现出兼具历史真实感与艺术审美感的视觉效果,写实风格下构建出古朴恢弘的朝歌气质既能符合中国神话史诗类型的特点,又充分体现了电影工业化制作的流程化、标准化与专业化。
从制片管理的角度看,《封神三部曲》对标《指环王》,即神话史诗的叙事主题加三部连拍的创制方式。对于30 亿元的大体量投资,谋取高回报率预期的背后还存在难以回本的高风险可能,对剧组工作人员尤其是主创人员来说具有较强的挑战性。然而,对于史诗神话高概念影片,三部连拍是从制片成本、创作资源、艺术效果等方面综合考量的结果,也为国产制片生态提供了新的尝试可能。
相较于传统的单片拍摄制片模式,三部连拍制片模式在资金使用、场景搭建、人力资源、拍摄时间等方面可以做到高效集中,据资料显示三集连拍资金节约率可达25%~30%,并且能够早于其他制片方式四年时间完成。另一方面,演员的档期撞档协调是剧组常见的问题之一,三部连拍制片模式最大程度地规避了这一潜在弊端,还有效避免了年轻演员特别是儿童演员(如饰演哪吒的小演员武亚凡)身型、容貌发生较大改变造成观众观影时出戏的问题,进而增强观众真实性的观影体验。此外,从艺术表达层面来看,原著小说《封神演义》本身即采用三段落的叙事框架,三部电影共同讲述一个体系的完整故事又各自独立成片,与原著保持了较为一致的叙事形态,最大程度延续了原著故事的脉络。
《封神三部曲》按照电影工业化的创制模式和项目管理经验组建剧组。譬如保证主创团队的专业化,编剧方面邀请冉平、冉甲男担任编剧,芦苇为编剧顾问,乌尔善与冉平父女已有过《画皮Ⅱ》的合作经验,保证了编剧团队改编古典著作、描绘民族史诗故事的剧作基础。同时聘用剧本医生负责处理人物台词与喜剧设计(好莱坞制作类型电影时编剧部门常见的岗位之一)。其他“班子”成员集结国内外一众业内优秀创作者,共同为影片整体品质的提升保驾护航。
《封神第一部》剧组最大规模时工作人员达上万人,分为12个部门,各部门内部又划分出不同分工的多个具体岗位。以美术组为例,分为场景、道具、服装、造型、特殊道具和特殊化妆等小组,其中道具小组又包含道具篾匠人、马具制作师、毛发钩织师、道具泥塑师、皮具师、道具效果师、珠宝镶嵌师等多个工种[15]。各部门在保证精细化分工的同时,部门间在统一的项目制制片理念下协同合作,面对复杂的叙事段落与场面调度选择召开周期性的进度汇报制度和跨部门会议,围绕具体细节展开专业性的研讨,以提高前置工作的准确性,从而降低拍摄失误。这种科学、高效的工作方式借鉴了好莱坞工业化制作流程经验,对比国内长期的导演中心制生产方式显然更加合适。对于大体量规模剧组来说,采用“项目制”与“制片人中心制”的科学管理方式,不管是部门内部还是部门与部门之间分工合作都会更加连贯有序,也更加匹配高概念影片的制作要求。
学者宋蕾曾根据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高票房影片数据总结得出,高票房电影特别是国产高票房电影不是对标竞争的产物,而是创造和延续自身绝对价值的结果[16]。据资料显示,《封神第一部》制作成本为24 亿元,宣发成本6 亿元。根据票房规律,从电影上映以来的票房数据来看,三部曲中首部作品很大程度上对整个电影项目的票房起决定作用。《封神第一部》首日票房为4911.5 万,表现较为平淡,排片占比17.8%。随着不断上升的口碑,第二日排片率提高至28.2%,首周票房为3.58 亿元,票房整体呈现低开高走之势,截至10 月7 日(上映80 天)《封神第一部》累计票房26.29 亿元人民币[17]。片方已申请三次密钥延期,延长上映至11 月19 日,回收的票房有利于推进后续两部续作的后期制作,但距离30 亿元的“预期回本票房”仍有些许差距。无论如何,《封神三部曲》项目的品质必定成为票房回收的重要保障。
据猫眼专业版App 数据统计[18],今年暑期档(6月1 日至8 月31 日)突破多项影史票房纪录,观影人数突破五亿人次,创近年来观影人次与场次历史新高,共计161 部影片上映,累计票房超206 亿元,突破2019 年暑期档历史票房纪录,并超过前三年暑期档票房总和。其中国产影片《消失的她》《八角笼中》《孤注一掷》各自票房突破20亿元,国产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也与好莱坞引进片《芭比》形成良性竞争,刺激了市场活力与观众热情,呈现出供需沸腾的大好局面。《封神第一部》上映以来引发了较高的讨论度,与同档期影片经历着市场的淘洗和观众的检验。总得来说,《封神三部曲》项目耗资巨大,从2014年筹备立项至最终影片接受时间与市场的双重检验,得益于主创的初心与向中国电影工业化努力实践的结果。继《画皮Ⅱ》《寻龙诀》之后,《封神三部曲》对于亟需完备与升级的中国电影工业生产,俨然具有一定程度的范例意味。当前中国电影产业正处于全面提质升级阶段,中国电影工业化已然成为“电影强国”战略的关键[19],实践更多的电影项目将是加速电影工业化进程的可行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