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炳武 李士心
纵观苏轼坎坷一生,其足迹至少遍及宿州、颍州、濠州、寿州、太平州、池州等地,包含今安徽灵璧、萧县、埇桥区符离镇、阜阳、蚌埠(禹会村、怀远)、滁州(凤阳)、淮南(寿县、凤台)、池州、芜湖、铜陵、当涂等地[1]。苏轼首次踏入今安徽境内,约是治平三年(1066 年)六月下旬,时苏轼与弟苏辙扶丧返川,自汴河南下,沿运河至扬州入长江,逆行至四川眉山家乡[2]。因载丧行程紧急,苏轼似乎未留下交游诗文。此后,苏轼通判杭州,知徐州、湖州、杭州、颍州,自杭赴京任职,贬谪黄州后知登州,贬谪惠州、儋州后北归,均经过今安徽境内,并有交游,留下诗文。
熙宁四年(1071 年)七月,苏轼赴杭州任通判,九月与弟苏辙一道至颍州,拜望恩师欧阳修,师徒相处约一个月,甚为愉悦。苏轼一生留下了与欧阳修有关的诗文120 余篇,在《上梅直讲书》[3]1784《祭欧阳文忠公夫人文颍州》[3]3277《祭欧阳文忠公文》[3]3261等文中有情深意切的描述。此次拜谒欧阳修,苏轼有《陪欧阳公燕西湖》[3]143《欧阳少师令赋所蓄石屏》[3]143-144等诗文。《陪欧阳公燕西湖》记载了苏轼兄弟二人陪恩师在颍州西湖上饮酒聚会时的情景。师徒相谈甚烈,饮酒吟诗持续至“烛照湖明”。《欧阳少师令赋所蓄石屏》把石屏风中的纹路想象是峨眉雪岭之孤松,是高明画家死后化为烟霏沦入石中而成,表达了对唐代大画家毕宏、韦偃的崇敬和其生前遭遇冷落的不平之感。此次拜谒相处情景,苏轼还至少在《颍州初别子由(其二)》[3]142《跋文忠公送惠勤诗后》[3]2425《钱塘勤上人诗集叙》[3]2362《六一泉铭 并叙》[3]3078《医者以意用药》[3]3015等诗文中有述及。
元祐六年(1091年)八月,苏轼知颍州。苏轼性喜临水,对恩师喜爱的颍州西湖也是备觉“意甚奇”[3]612,来颍州十日有九日在湖边流连忘返。苏轼知颍州时间约半年,时间虽短,但留下诗作至少67 首。经黄州贬谪,苏轼此时心情相对平和、生活恬适,正如《臂痛谒告作三绝句示四君子 其一》[3]614诗云:“公退清闲如致仕,酒余欢适似还乡。”此时交游至少有赵德麟、陈师道、欧阳棐、欧阳辩、刘景文、欧阳宪、朱勃、月长老、钱穆父、王定国、欧阳恕、叶康直、王诏、陈传道、任仲微、二鲜于君等。其中赵、陈(师道)、两欧阳(棐、辩)被苏轼视为“四君子”(欧阳棐、欧阳辩是欧阳修第三、四子),知颍时期与此四人有关的诗歌约26 首。“四君子”和苏轼或一同泛舟颍州西湖欣赏风光,或会饮聚星堂、新渡寺、或参观欧阳棐新治小斋等等,相互作诗唱和,颇为愉悦。苏轼曾劝两欧阳(棐、辩)多写诗,劝陈师道破酒戒,把玩欧阳辩所赠油烟墨,赠欧阳棐屏山,赠赵德麟蜡梅,同欧阳棐一起感叹陶渊明人格之美,与赵、陈一起惊叹欧阳棐写诗有渊明风致。苏轼与欧阳修结下的深厚情谊延续到欧阳修的第二代、第三代,欧阳宪、欧阳恕分别是欧阳修的两个孙子。宪、恕赴任地方官时,苏轼送行,留有《送欧阳主簿赴官韦城四首》[3]611《美哉一首送韦城主簿欧阳君》[3]612《送欧阳推官赴华州监酒》[3]616等诗。知颍时期与刘景文交游的诗也有9 首。苏轼在知杭州时与刘景文相识,很欣赏刘景文,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赠刘景文》[3]590,他们颇深的交谊一直延续至苏轼知颍后。在苏轼举荐下,刘景文知隰州,赴隰州任时来颍州拜访苏轼,苏轼欣喜之极,“我闻其来喜欲舞,病自能起不用扶”[3]620。送别刘时,苏轼几番不舍,作诗留别。苏轼在颍州过生日时,刘景文赠送古画松鹤祝寿。特别指出的是,苏轼知颍的元祐六年(1091 年)十一月,因滁人请求为欧阳修传世名作《醉翁亭记》书写石刻本。
苏轼知颍时始终关心民瘼,为民做实事。因百姓逃荒上书朝廷赐予度牒,上《奏淮南闭籴状》[3]1551《乞赐度牒粜斛斗准备赈淮浙流民状》[3]1555。因久旱派遣州学教授陈师道、儿子苏迨往张龙公神祠祷雨,作祷雨诗文。还作出兴修水利、治理颍州西湖的计划,其中突出的就是开挖八丈沟的事。其时汴京城内连年水患,诸多官吏主张开挖八丈沟,将陈州之水引入颍河。苏轼上任之初即召集陈州知州等至颍州商讨此事,后来苏轼经过大量走访调研,请教水利专家,组织人员实地丈量勘核,写出《申省论八丈沟利害状》[3]1546和《奏论八丈沟不可开状》[3]1547,阻止了这一劳民伤财工程的实施。
北宋时期,汴河是经济大动脉,宿州位于汴河边上,是宋代重要的交通枢纽。宿州州治在符离(今宿州市埇桥区有符离镇),辖零壁(今灵璧县)、虹县(今泗县)、临涣(今淮北市濉溪县有临涣镇)、蕲县(今宿州市埇桥区有蕲县镇)。苏轼先后10 次途经宿州(符离、灵璧),时间跨度达17 年。
熙宁十年(1077 年)四月苏轼赴徐州任知州时,途经宿州,作诗《宿州次韵刘泾》[3]274。刘泾是苏轼书画好友,苏轼写此诗表达了对富贵功名的清醒、对人才流失的惋惜,流露了隐退之意。过符离时,苏轼遇到曹九章,“倾盖相欢,执手无疑”[4]。苏辙与曹九章有联姻关系,苏轼自然与曹也有往来和诗文酬和。元丰元年(1078 年)十二月,苏轼曾与徐州教授舒焕至雾猪泉祷雨,作《次韵舒尧文祈雪雾猪泉》[3]323《祁雪雾猪泉,出城马上作,赠舒尧文》[3]323《祈雨雾猪泉祝文》[3]3364等诗文。苏轼曾派人访于徐州西南白土镇获石炭,作诗《石炭》[3]324,曾至朱陈村劝农事,有《陈季常所蓄〈朱陈村嫁娶图〉其二》[3]360诗。白土镇和雾猪泉均位于萧县(北宋萧县隶属徐州)。
元丰二年(1079 年)二月底,苏轼罢徐知湖,先陆路行至宿州,再沿汴河行至南都(应天府,今河南商丘)探望苏辙。苏轼与弟共处半月余后,顺汴河再过宿州,并于元丰二年(1079 年)三月二十七日在灵壁撰《灵壁张氏园亭记》[3]2877。这篇游记颂扬张氏先人为后代修建了这样一个出可仕、退可隐的好园亭。文中体现辩证思维的句子“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反映了苏轼渴望进退自如、随遇而安的自我解脱之道。
元丰二年(1079 年)七月二十八日,苏轼被押往汴京御史台,途经宿州约八月初。至宿州时,吏卒围船搜书寻找“罪证”,一家老小恐惧之极。吏卒离开后,妻子怒怪,于是放火大烧书籍。苏轼在《黄州上文潞公书》[3]1778中忆及此事。
元丰八年(1085 年)正月,苏轼自黄州量移汝州,先经灵璧,正月十五日到宿州。在南都时,苏轼多次乞居常州终获恩准后欣往常州,四月六日至灵璧。这次一来一往途经宿州(灵璧)留有《留题兰皋亭》[3]437《南乡子·宿州上元》[3]954《书画壁易石》[3]2502等诗文。苏轼故地重游张氏园(兰皋亭),欣喜宿州元宵节的佳丽风光和热闹繁华景象,赞宿州为“此去淮南第一州”。
元祐四年(1089 年)五月,苏轼于杭州任知州时,时任徐州教授陈师道赶到南都送别,与苏轼一同乘船至宿州后方回。苏轼至宿州,夜访宿州教授晁说之,爱其书室壁间钟隐雪雁画,欲爬上叠放的两张桌子上为其题字,忽失脚坠地,双方开怀大笑。
元祐七年(1092 年)九月,苏轼赴汴京任职途经宿州,作《乞罢宿州修城状》[3]1587,建议停建宿州外城,从朝廷已经下拨的一万贯建城经费中拿出一部分用于灵璧建县,这再次反映出苏轼以民为本、实事求是的治国理政理念。
绍圣四年(1094 年)五月,苏轼自定州贬英州途经宿州符离,再与宿州教授晁说之会面,谈及邢惇夫。苏轼站在国家高度, 指出邢惇夫的去世给当时文坛带来了巨大损失,表达了深切哀悼之情。
北宋寿州,相当于今淮南市,州治为下蔡(今安徽凤台)。北宋濠州治钟离县(今安徽凤阳,具体地点一般认为在凤阳县临淮关镇东),辖境相当今安徽蚌埠、凤阳、定远、明光等地。
苏轼于熙宁四年(1071 年)九月末至寿州,苏轼途径寿州所作的诗至少有《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3]144《寿州李定少卿出饯城东龙潭上》[3]144等。苏轼的文学创造的高光时期表现在“三贬遐荒”期间,这首《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诗也应是苏轼名作。诗中描述人在江海波涛里高低颠簸,两岸青山也呼应着人的心情,目标已经在望,要到达那里,还得绕过前面那一带黄茅冈,但故友已久立迎候。全诗给人一种人情与物景相应、凄然惆怅与希望交织的感受,既写实也富象征意味。人生何尝不是一场不可预知的江湖旅行,要受多少羁旅行役之苦,一直奔波在苍茫人世间。
熙宁四年(1071 年)七月,苏轼赴杭州任通判,约十月至濠州,游览了濠州七处名胜古迹,作《濠州七绝》[3]145-146,即《涂山》《彭祖庙》《逍遥台》《观鱼台》《虞姬墓》《四望亭》《浮山洞》。苏轼至濠州,几乎将境内东南西北名胜游览了一遍。这七首咏史怀古诗表达了苏轼对历史伟人的敬仰、对忠贞人格的点赞、对人情世理的哲思。《涂山》一诗序说“下有鲧庙,山前有禹会村”。涂山今位于蚌埠市禹会区境内(现禹会区有禹会村),为“禹会诸侯”之地。据说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县或四川省乐山市彭山县是彭祖故里或彭祖文化的发祥之地。彭祖善于治气养生,为民造福,传授养生之道,是中华长寿文化始祖。苏轼是文人中注重养生、喜爱美食之人,看到彭祖庙,自然要游览赋诗。《逍遥台》《观鱼台》涉及道家思想,苏轼对庄子极为推崇,庄子的齐物论思想和随遇达观的人生态度对其影响深刻;而《浮山洞》一诗有主客体转换的哲学思辨意味。
颍州、宿州、寿州、濠州属淮河流域。苏轼地方任职和贬谪黄、惠、儋,南北奔波经淮多次,“默数淮中十往来”[3]631。池州、太平州属长江流域。北宋池州治所在池阳(今贵池区),所辖相当于今铜陵、东至、石台、青阳等地。北宋太平州治所在当涂县,所辖相当于今安徽当涂、繁昌、芜湖市和芜湖县部分地区。
苏轼先后三次途径池州、铜陵、芜湖、当涂。元丰七年(1084年)六月,在池州,苏轼与好友王文玉登萧丞相楼,作《题子由〈萧丞相楼诗〉赠王文玉》[3]2513。在铜陵,苏轼游览陈公园,作《题陈公园》[3]891,描写了公园鱼鸟自由自乐、假山叠石风景逼真的自然景色,表达了对“铜官山”的流连。六月二十三日至芜湖,为芜湖名胜玩鞭亭、梦日亭题诗,并书写刻石,诗作不存,但有题跋《题温庭筠湖阴曲后》[3]2401传世。七月,苏轼至当涂。诗人郭祥正设宴相迎,苏轼醉中在郭家墙壁上画一幅竹石,郭作诗致谢并赠其两把古铜宝剑,苏轼作《郭祥正家醉画竹石壁上,郭作诗为谢,且遗二古铜剑》[3]419回赠。苏轼还在郭祥正陪同下参访姑孰堂,读李白《姑孰十咏》,疑其为李赤伪作,并与郭有争执。后来苏轼作《书李白〈十咏〉》[3]3069,仍认为李赤诗不如李白。在当涂时打开书箱,惊喜发现幼时父苏洵所赠宝砚天石砚,赠给两个儿子苏迨、苏过保存,并作《天石砚铭 并叙》[3]3069。此次,苏轼还与太平州知州毕仲达、官员方彦德等有交往。
绍圣元年(1094 年)六月二十五日,苏轼过当涂慈湖夹,作《慈湖夹阻风五首》[3]676。组诗描述了当时慈湖夹风浪的险恶,借景咏怀,抒发“人间何处不巉岩”的人生感悟,再次流露了达观通透、随遇而安的心境。在当涂,苏轼闻命谪惠州,于是安排长子迈、次子迨携家眷归江苏阳羡(今江苏宜兴),只让幼子苏过、侍妾王朝云及两位婢佣随同过岭。六月底,苏轼应途径芜湖、铜陵、池州等地。
建中靖国元年(1101 年)四月,苏轼北归途经铜陵,游览五松山太白祠、陈公园,作《铜陵县陈公园双池二首》[3]841,描写了铜陵具有铜元素色彩的陈公园清水绿波景色,心想能否也像李白当年那样“醉拂五松山”。至芜湖,因寄傲轩主人韦许之请,苏轼赠其诗《寄傲轩》[3]565。韦是一介布衣,但志行高洁、不慕名利,时士林与其交游不少,苏轼诗赞美了韦的人格魅力。四月底,苏轼至当涂,好友郭祥正再来相迎,并将事先作的两首诗献给苏轼,分别为《观苏子瞻画雪鹊有感寄惠州》《闻苏子瞻北归次前韵以寄》[5]。苏轼作《次韵郭功甫观予画雪雀有感二首》[3]796和之,还回赠了“青皮一片”[3]1895。北归后的苏轼参透宦海沉浮,所得应是从容。
梳理苏轼在今安徽境内的行踪交游,可以窥见苏轼一生贯穿始终的勤政为民之政治品格、广交朋友之仁厚情义和达观通透之广博胸怀。苏轼在安徽的交游佳话是东坡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需要我们不断发掘、阐释与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