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缭绫缭绫何所似?不似罗绡与纨绮。”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缭绫》一诗中对唐代缭绫的精美织技、工艺特点、生产过程等进行勾勒,并由此引出对唐代生产者与消费者社会关系的感概。作为绫罗绸缎之首的绫,织造盛于唐代,而唐绫之中,又以缭绫因其织造技艺之繁和图案纹样之精而最负盛名。千载之后,后人犹可传颂白居易的诗篇,却已无缘得见缭绫这种珍贵的唐代织品,不禁引发对缭绫精美技艺和时代背景的无限遐想。基于三十余年来对《缭绫》诗的阅读思考和对唐代丝绸的不断探究,赵丰在其新著《寻找缭绫:白居易〈缭绫〉诗与唐代丝绸》(以下简称《寻找缭绫》)中基于对《缭绫》的解读,从文史对读和物文互证的视角对唐代缭绫进行剥丝抽茧的细致分析,为读者全面展现了缭绫的含义、纹样、工艺、制度和社会背景,进而描绘唐代诗文创作与丝绸织造的共荣图景。
全书以《缭绫》的十三行诗文作为每一章的标题,构建起了微观和宏观两个维度的论述框架。在微观层面上,由唐代缭绫的基本结构、纹样色彩等入手,继而解析其织造产地、质量要求、耗费工艺等,勾勒出缭绫技艺特点和艺术价值的完整面貌。在宏观层面上,以缭绫为切入点,梳理唐代丝织品的品种分类、规格尺寸、纹样演变、织机类型,并以浙江丝绸的起源与发展为例,探讨唐代江南蚕桑丝织特色、女性妆容服饰、唐宫舞女春衣和丝绢赋税制度等,并最终以《新乐府》现实主义手法来解读唐诗中的民本思想。通过两个维度的交织互映,白居易的诗文与唐代遗存的丝绸织物间展开了跨时空的对话。正史志传、绘画图卷、壁画佣塑、出土织物和工艺图解的勾稽互证,不仅全面阐释了缭绫的技艺特点和美学意义,还延伸至唐代宫廷审美、女性妆饰、官服等级、赋税制度等社会历史领域,充分发掘了唐诗名物与丝绸织造技艺的媒介间性。
更为值得肯定的是,《寻找缭绫》在文史探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将考古工作与复原尝试相结合,来打通史料分析、考古发掘和当代复原间的文物保护“全链条”。经过材质纹样分析和与《衣物帐》及李德裕奏文等材料对读,比定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直领对襟团窠纹长衫为唐代缭绫浴袍,进而通过挑选原料、确定结构、解构纹样、还原染料等一系列工序,以传统工艺加天然染料,实现缭绫浴袍的当代复原,再现白居易诗中的“异彩奇文相隐映”。在本书的装帧方面,出版社亦在封面上使用了白色缭绫纹样织物配蓝绿“江南春水色”的设计,让读者可以更为直观地感受唐代缭绫纹样,丰富阅读体验。
孙机先生曾言:“诗兴因物像而触发,诗情缘性灵而深沉。”《寻找缭绫》以诗为始,由诗到物,由物证艺,由艺入史,通过唐诗名物与丝绸织造技艺的互映互证,将缭绫技艺和唐代历史情状交织于诗句和纹样之中,也将文史考据与纺织科技连接于实物之上,展现了文学史、美术史、科技史和社会史的可交融度,描绘了人文学科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