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菊
(毕节市七星关区梨树镇农业服务中心 贵州 毕节 551700)
毕节市地处贵州西北部,年平均气温13.4 ℃,年平均降水量为1 124 mm ±275 mm,境内平均海拔1.6 km,当地立体气候突出,雨热同期,光照充足,为水稻种植提供了适宜的气候条件。但受洪涝、风雹、低温等自然灾害影响,及水稻稻种、肥料等价格的上调,造成水稻生产成本逐年增加。稻瘟病是水稻种植期间易发的一种真菌性疾病,主要借助空气气流传播,水稻感染部位会长出灰色霉菌层,造成水稻减产10%~20%,病害流行时可致植株卷缩死亡,颗粒绝收,因此必须做好水稻稻瘟病的早期监测和科学防治工作。
1.1 水稻稻瘟病的流行季节。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可在病稻上越冬,次年通过风雨传播到健康的稻株(叶片、节、穗颈)上,或播种带菌水稻稻种引发感染。每年7月上旬为稻瘟病流行季节。
1.2 水稻稻瘟病的发病条件。一是气候条件。稻瘟病病菌适宜的侵袭温度为25 ℃~28 ℃,湿度大于90%时易于发病。光照不足、多雾或连续降雨天气会促进病原菌繁殖,稻瘟病发病率明显增高。二是品种特性。不同品种对稻瘟病的抗性不同,从毕节市当地水稻种植品种来看,“丰优香占”“中优838”“香早优2017”抗稻瘟病能力相对较弱。同一品种不同生育期的发病程度也有所差异,发病率从高到低为:分蘖盛期>幼苗3~5 叶期>孕穗抽穗期。
1.3 水稻稻瘟病的发病症状。①苗瘟。播种稻种携带病原菌引发的感染,水稻幼苗顶端颜色呈褐色,基部为灰黑色,栽植期间若连续阴雨或田间湿度大,病斑区域还会长出灰黑色的霉层。②叶瘟。叶片上长出椭圆形或近圆形的小斑,慢性型病斑中央为灰白色,边缘为褐色,叶片背面出现灰色霉层。急性型叶片正、背面均会出现霉层,颜色要比慢性型深,呈褐色或深褐色。③节瘟。抽穗后稻节上有褐色的小点,随着病情发展,病变位置颜色为黑色,节间易折断。④穗颈瘟。发病初期可见穗颈部有许多小圆斑,颜色呈褐色,病穗最后发展成为枯白穗或秕谷。
2.1 优选品种,合理布局。由于水稻整个生育期均可感染稻瘟病,因此要从源头做起,优选抗稻瘟病强的水稻品种,如中抗稻瘟病的宜香优66(稻瘟病综合指数2.9,产量约为8 351 kg/hm2),冈早籼11 号(稻瘟病综合指数3.3,产量约为7 719 kg/hm2)。因此,种植区域应根据稻瘟病病害情况科学选种,并通过合理密植(基本苗:宜香优66 为135 万株/hm2、冈早籼11 号为270 万株/hm2)、定期轮换来降低稻瘟病发病率。
2.2 种子消毒,消灭菌源。水稻播种前对种子进行晒种、挑选、浸泡、包衣处理等操作,不仅可以提高稻种净度和发芽率,还可以激发种子酶活力,有利于培育壮秧。①晒种:晴朗光照充足时段将稻种置于光照下晾晒2~3 d,晾晒过程中要摊薄、勤翻。②选种:首先通过风选清除秕粒,然后将其置于20%盐水中清除不饱满稻种、杂质。③温水浸种:将挑选的种子置于25 ℃清水中浸泡24 h,然后转移到45 ℃温水中5 min,再转移到54 ℃温水中10 min,可有效防治稻瘟病。④包衣处理:24.1%肟菌·异噻胺悬浮种衣剂(拌种剂量为25 ml/kg 干种子)+2 ml 成膜剂进行包衣处理,通过包衣处理的稻种也可有效防治稻瘟病。
2.3 减施氮肥,合理浇灌。①减施氮肥:从稻瘟病发病原因来看,田间氮肥施用量较多时会增加发病率,因此稻瘟病流行区域可减施氮肥,为保障水稻正常生长,适量增施磷肥、钾肥。②合理浇灌:田间湿度过高会增加稻瘟病发病率,尤其是分蘖后期,为降低稻瘟病发病率,可结合天气进行晒田,浇灌时也要做到勤灌、少灌。
2.4 间歇用药,科学防治。发病初期可喷洒30%氟环唑·三环唑悬浮剂900 ml/hm2,或22%春雷·三环唑悬浮剂750 ~ 900 ml/hm2,或36%稻瘟灵·戊唑醇1 125~1 275 ml/hm2,病情严重时可间隔10 d 再喷药1 次,可促进水稻安全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