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和素质教育的落实,教师逐渐意识到对学生的想象力和综合能力培养工作的重要性,设计了一系列的教学策略,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写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难度系数较大的部分,同时也是最能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质提升的板块,在教学研究工作中居于重要位置。笔者从作文教学的角度切入,以想象能力的培养为话题,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和研究成果,依托文献查阅、案例分析等方法,提出了提升学生想象能力的方法。
一、增加写作素材储备
想象能力是基于客观认知进行多元思维加工的能力,从这个定义中不难看出,若要具备较强的想象能力,先要拥有认知储备,否则想象力的培养就成了“无米之炊”。基于这一认识,教师应将工作重点放在阅读指导上,围绕主题、内容和表现手法等指导学生阅读多种类别、不同形式的优秀作品,一方面能增加写作素材储备,另一方面让学生产生更为丰富的灵感,从而提高想象能力。
1.围绕文章主题扩大阅读范围
“主题”是文章的灵魂,一切写作活动都以主题为核心,只有具备多元的主题认知储备,写作才能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有意识地呈现材料主题的多元性,不仅要考虑“出镜率”较高的传统主题,还要结合学生的兴趣和认知引入更多的新鲜题材,让学生可以有更多的写作角度,并以此为手段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
例如,教学完《海的女儿》,可以围绕“童话”这个体裁以及“海”这个核心元素,带领学生阅读《金鱼和渔夫》《金色贝壳》等童话,让学生感受“人要学会知足”“珍惜友谊”“团结就是力量”等主题是通过怎样的情节体现的。
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从最为核心的主题层面帮助学生拓宽眼界,指导学生摆脱对“老三样”主题的思维局限,让他们在写作时拥有更多的角度去构思、设计,最终提升想象能力。
2.扩大阅读范围
毫无疑问,内容是一篇文章最为最基本的存在要素,也是彰显作者想象力的舞台。教师的写作指导应表现对阅读的重视上,让学生在同一主题的材料中阅读内容、风格和形式各不相同的优秀作品,在明确写作方向的同时,从内容的选择与雕琢角度切入进行合理构思和灵活设计,从而为想象力的发挥提供更大的空间。
比如,对于传统的“母爱”这个主题,教师可以推荐阅读《我的“未成年”妈妈》《光影之梦》《母亲的秋收结》三篇文章,作者分别通过诙谐趣事、感人往事和朴实常事表现母亲对自己的爱,并进一步感受这三种风格在主题表达上的不同。
如此一来,学生对于“作文该怎样写”的问题就有了更加具体的答案,而对想象能力的提升方向和路径也将形成深刻的认知,有利于摆脱“制式作文”这一问题的困扰,写出更吸引人阅读的作文。
3.对比阅读
表现手法的选择在写作中最具想象空间,也为想象力的发挥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教师要认识到这一点,推荐学生阅读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的作品,帮助学生感受这些作品运用的手法对于内容展现、情感抒发具有的独特功效,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在对比中掌握丰富的写作技巧,进而更好地发挥想象力。
例如,同样是以“童年”为主题的文章,《你好,自己》这篇短文运用了对话的方式,通过作者和童年的自己之间的问答展开故事情节;而《一封迟来的“告白”》则是书信体,全文并没有第二个角色出现,作者自述童年往事。两篇短文分别强调了故事的双维推进和情感的真挚表现,均具有很强的主题表现作用。
这种对比阅读能帮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更好地发挥想象力,同时让学生在阅读中摄入促进想象思维发散的外界“养料”,对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大有裨益。
二、融入生活元素
“生活是一切认知的母体”,人的想象能力归根到底是依托于现实认知而产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对于想象能力的培养不能脱离生活。据此,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要结合具体的任务和目标指导学生强化对生活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多元利用,从生活中汲取大量的思维养分和写作灵感,并在这个基础上指导学生掌握利用合理联想和能动发挥来重组生活素材的思路与方法,进而在更大程度上构架想象框架,让想象内容更加真实、自然。
1.借助生活元素丰富写作角度
小学生接触的写作内容往往是人、事、物,但是这些存在并不是“点”式的,在现实生活中以多维的形式出现。据此,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写作任务以及生活经历,从不同的角度切入看待写作对象,同时依托于生活经验进一步整合写作思路、素材,为作文“妙笔生花”奠定坚实的基础。
比如,以“保护自然”为主题写作,很多学生从“破坏自然的危害”这个常规角度切入,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想一想自己和宠物之间发生的趣事,或者自己在花园、公园、郊外赏景、踏青时的快乐体验,并将这些感受融入作品中,从而从“讴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美好”的角度出发写作。
这种指导方法比较接“地气”,学生对题目、主题的认识有了更多生活支点,并在更大程度上表现出了对生活经历的高效利用,使想象力的发挥更自如。
2.借助生活元素丰富写作思路
很多学生的作文内容高度雷同,其中最明显的就是故事情节如出一辙,很容易让教师阅卷时感到厌烦,导致分数不高,也会让学生想象能力的提升失去必要的思维土壤。对于这个问题,教师要从生活角度切入对学生进行科学指导,让学生从真实经历出发选择更具真实感、代入感的素材,然后发挥想象力合理加工,从而让作品更具真实性和创造性。
例如,以“我的老师”为题写作,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一位自己最敬佩的老师,并鼓励大家说一说是因为什么事而对这位老师产生了敬佩之情;然后,可进一步指导学生想一想这件事中的哪个环节如果能“重新来过”,带给自己的感触更深;最后,讓学生将经过思维加工后的经历写进作文中。
这一方法的应用解决了学生“写作难”的问题,同时又保证了想象力的发挥,避免了“公式文”的出现。
3.丰富角色描写方法
和情节设计方面的问题类似,很多学生在描写人物时会出现前所未有的“默契”,为每个人都安排了脸谱式的形象,导致“千人一面”,丝毫没有个性。为了扭转这一局面,教师应仿照情节的优化设计思路,从生活事件着手指导学生回忆人物,用自己和对方共同经历的事件表现这一角色的性格特点,同时在这个基础上顺向夸大,以便于想象能力得以在真实表达的基础上得到更高层级的彰显。
比如,以“我的同桌”为题写作,教师可以让学生想想同桌在外貌上有哪些特点,如头比较大、个子很高、戴着眼镜等;然后想一想自己的同桌因为这些特点经历过哪些有趣的事,诸如穿T恤时需要别人帮忙、进教室撞到门框或者冬天因为眼镜起雾而认错人等;最后,将这些内容写入文中。
这种指导方法的最大好处是让学生的想象力呈现最自然的状态,不必抱着刻意的心态“机械雕刻”,在发挥想象力的过程中实现对其他灵感的关联性激活。
三、安排实践活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样,实践也是学习知识、形成能力的绝佳途径,人的一切高级思维都要以实践为核心。基于这一客观原理,教师要摒弃传统模式下“理论输出+纸面练习”的写作教学模式,重视实践活动的价值,同时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外界客观存在的多元交流,让学生能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升想象能力。
1.安排观察性实践活动
想象力需要得到一定的外界刺激,而觀察活动恰好可以承担刺激工作。观察可以在客观上激发学生表达的诉求,让他们更有“提笔”的兴趣。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目标以及学生的兴趣,指导学生观察有助于发散思维和捕捉素材的客观事物、活动,让学生以最直观的方式捕捉信息点,将其作为滋养想象力的肥沃土壤。
例如,为了写好“春天”这个文题,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学校的绿化带或者花园中,看一看刚刚吐绿的柳条、含苞待放的花蕾、上下翻飞的燕子以及泥土中隐约可见的草芽,同时指导学生想象如果这些生命都会说话,它们将会对即将到来的春天发表怎样的看法。
这种教学模式能以潜移默化的形式激活学生头脑中的想象“因子”,同时又能补充让这些“因子”的能量完全释放的素材,对于写出高质量的作文大有裨益。
2.安排参与实践活动
想象力之所以不同于“胡思乱想”,最关键的是其在对材料进行创新重组的同时,彰显合理性,而这种合理性的存在需要以亲身参与的经验为保证。教师可以组织“身临其境”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观察和感受,让学生在后续的关联写作中能更好地驾驭思维。
比如,教学“人间真情”,教师可以利用周末的机会,带领学生到当地的敬老院、孤儿院等社会福利机构参加一些公益活动,感受自己奉献爱心时的愉悦。
四、突出写作教学的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学工作才有可能获得显著效果。教师要有意识地彰显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在更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想象能力的培养注入强劲的助力,同时在客观上激发学生学习、应用于写作的热情。当然,这项工作的开展也要把握合理的“度”,不可“为了娱乐而娱乐”,以免“喧宾夺主”。
教师可以引入一些课外的影视作品,借助影视作品具有的直观、动态的表现优势对学生的神经进行更深层级、更大强度的刺激,让学生获取更为丰富、多样的素材。例如,教学“二十年后的我”,教师就可以选择《跨越时空拥抱你》《马小跳穿越记》等电影或动画作品作为写作素材,让学生从这些作品的剧情中汲取想象营养,并获得更为良好的课堂体验。
学生对写作学习的热情会进一步高涨,在单位时间内接触、理解的创造性表现也会大大活跃,自然可以在后续的写作中写出更具表现力、创新性和可读性的优质文章。
教育并不是让学生墨守成规、按图索骥地达成预设的目标,而是要培养学生的个性意识和创新思维,让他们在想象力的指导和帮助下彰显出自己的个性,同时运用所学知识创造出独一无二的智慧成果。教师要真正意识到这一点,并在写作教学中大力践行,围绕不同的主题设计、执行系统性的指导方案,帮助学生在写作学习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获取更多的灵感和素材,并借助多元且灵活的方法将这些内容融入作品中,让学生的作文更具可读性,从而为更高阶段的写作学习和语文核心素养的稳步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