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磊磊
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知识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它具有历史印证、文明传承、政治教育等方面的价值功能,是小学语文教育中优秀的资源。在小学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身边的事物入手,了解并挖掘身边的各种红色文化资源,将其融入写作中,既能积累写作素材,又能培养人生观、价值观,一举多得。
一、多管齐下,积累红色写作素材
1.观察,捕捉撼人心魄的细节
教师要指导学生从身边资源入手,多管齐下,积极挖掘、积累各种红色写作素材,解决“无米下炊”的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获得的大部分知识都来自视觉,要积累写作素材,就要观察身邊的生活细节,挖掘动人心魄的瞬间,将其融入写作中。
教学“形形色色的人”,笔者引入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指导学生了解淮安刘老庄中心卫生院仇维佳同志的抗疫事迹,感受其一心服务他人的无私奉献精神。了解了英雄事迹后,笔者提出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优秀的抗疫工作者,鼓励学生观察身边的人物,试着捕捉震撼人心的感人瞬间,将它们写入作文中。在此过程中,笔者指导学生运用不同的细节描写方法。如可以观察一下抗疫工作者的手,由于长期戴手套、使用消毒液等,他们的手都出现了红肿、蜕皮等现象,可以通过细腻的描写表现他们的辛苦付出。笔者还鼓励学生观察工作人员做核酸的动作细节,用抹、甩、撕、插、旋等动词概括整个动作流程,展现抗疫工作者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还可以互动交流,揣摩一下医生的心理,想象他们如何在酷暑或严寒的时候坚持工作,如何克服采样时的紧张情绪等。要将观察到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想象写下来,展现平凡而伟大的工作,进而表现丰富的细节。
在深入观察的基础上,教师可指导学生将观察到的细节通过动作、语言、外貌、心理等细节描写的手法展现出来,这样写出的文章才能感情充沛、真挚,体现浓浓的爱国情怀。
2.调查,追溯鲜为人知的历史
地方红色资源是家乡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积累下来的宝贵财富,只有深入调查,才能追溯鲜为人知的历史,挖掘其中的深邃内涵。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历史博物馆、革命遗址等地进行实地调查,也可以到档案馆、图书馆,搜集各种历史资料,体会岁月的变迁。
教学《狼牙山五壮士》,笔者组织学生以“多彩的活动”为题写作,并将红色文化纳入其中,让学生到淮安刘老庄调查,了解新四军的英雄事迹。在活动中,笔者安排学生先到新四军刘老庄纪念馆,瞻仰红星广场、八十二烈士纪念馆等地,走入当年的峥嵘岁月。其次,带领学生搜集和研究资料,了解当年新四军战士在刘老庄做了什么,深入了解他们如何和日伪军浴血奋战,学习革命精神。最后,通过作文的形式,将调查结果写下来,可以围绕“了解过去、参与互动、展望未来”这几个部分写。在“了解过去”中写新四军战士的战斗经历,在“参与互动”中写调查研究的整个过程,在“展望未来”中写这次活动对自己的启发。丰富的活动让学生积累了大量写作素材,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入手,既能追思过去,又能反思自我。
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调查研究,学生对家乡的红色文化有了更深入了解,将其运用于作文中,触动读者的心弦。为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从课文入手,激发学生对某些主题的浓厚兴趣,指导他们参与实践活动。
3.想象,生发催人泪下的力量
小学生的想象力丰富,教师可以利用这个特点,安排想象类活动,让他们通过角色扮演、作品补白等活动,想象革命者的精神世界,体会催人泪下的精神力量。这样的活动,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对红色资源的了解也更深入。
《军神》展现了革命者坚强、勇敢和奉献的精神,笔者指导学生总结分析,思考如何才能在故事中展示鲜明的人物形象,并布置以“他_____了”为题的写作任务。笔者将红色乡土文化融入教学中,让学生通过上网搜索、阅读文献资料等方式了解淮安地区革命先烈的事迹,并选择感人的故事,通过想象补充细节。如有学生读到少年英雄王元甲的故事,深受感动,笔者指导他们小组合作,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想象王元甲在圩子里贴标语的过程,体会其被捕牺牲时的内心感受。笔者指导他们从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等不同角度入手想象,如在动作方面,可以想象一下王元甲如何才能神不知、鬼不觉地完成贴标语的工作,想象他在被捕后如何表现宁死不屈的精神。又如在语言方面,可以想象王元甲在面对同志和面对敌人的时候,分别是怎样的表情,会说怎样的话,思考如何能从言行细节中展现震撼人心的力量。
为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可以创设情境,一方面通过展示多媒体课件、影视剧片段等方式,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中,引发他们思考,另一方面采用问题激发法,通过循循善诱的问题,指导学生发散思维,让他们提升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切中肯綮,建设红色资源写作课程
1.描摹景物,感悟时代巨变
教师要指导学生从环境描写、叙事情节、人物形象这几个角度入手,逐步掌握写作方法,还要将红色文化资源渗透其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如在描写景物的时候,可以想象一下其过去的样子,然后对比写现在的变化,展现时代的巨变。
《草原》一文展现了草原的美景,也表现了少数民族同胞的热情,笔者指导学生在阅读后参加仿写活动,写自己家乡的好客之道。此时渗透红色乡土文化,让学生通过老照片、纪录片等了解新中国成立前家乡的面貌,感受当时的人情世故,此后再进行社会调查,了解现如今淮安人的生活,感受翻天覆地的变化。最后,通过景物描写将这种变化表现出来,着重展示改革开放之后,家乡的发展变化。如有的学生用对比的手法,写自己回乡的时候,奶奶总会在村口等待自己,原本村口的土路逐渐变成了崭新的水泥路,道路也宽了很多。他又借奶奶的口,回想新中国成立前村口荒凉的景象。通过这些细节描写,展现了家乡的巨变,同时也表现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运用对比法能让学生看到家乡过去和现在的不同,并感受时代的变化,进一步激发他们爱国爱家的情感,同时,作文中流露的时代气息也会引发读者的强烈共鸣。
2.插叙故事,传承民族精神
在挖掘红色乡土资源的时候,学生收集到很多故事,教师要指导他们积累这些故事,思考如何在写作中运用这些故事,通过故事展现民族精神,表达乡土情怀。
教学《为人民服务》,笔者组织学生围绕“心愿”这个主题写作,先思考一下自己将来打算从事什么职业,心愿是什么,要如何实现这个愿望。学生之间可以讨论,说说感想。还可以组织学生收集革命先辈的小故事,在实现愿望的过程中,可以学习他们的精神。如有学生提出自己的心愿是将来要成为建筑师,设计更多的高楼大厦,为我国的城市建设添砖加瓦。写作的时候,他引用了我国著名建筑师茅以升的故事,茅以升经历了很多困难,才建造了钱塘江大桥,却为了防止日军进攻而炸掉了大桥,他的爱国行为让学生感动,所以他认为不仅要学习建筑知识,更要传承民族精神。将这些写入作文,主题就得到了升华。
在引用故事的时候,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几点,一是插叙的故事要和原文主题相符;二是要尽量选择一些体现优秀民族品质,展现红色精神的故事,以启迪读者思考。
3.瞻仰人物,培养健全人格
在挖掘乡土文化的过程中,学生必然了解名人的事迹,感受他们的伟大人格,写作时可以生动细腻地塑造人物形象,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他们的伟大人格,然后对比反思,看看有什么收获。
《金色的鱼钩》展现了老班长对同志的关爱,笔者组织学生阅读后围绕“集体生活”这个话题写作,不仅要写出集体生活中的群相,更要围绕其中对自己有帮助的人,着重描写。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什么是高尚的精神,笔者组织他们阅读爱国故事,并试着用奉献、勇敢、坚贞等词汇形容这些人物,然后反思自己的作品,思考自己想要写的是怎样的人物,然后用符合该人物的事例烘托人物形象。如有学生模仿《金色的鱼钩》的老班长,想写奉献精神,写班长将参加比赛的机会让给其他同学,突出他一切都为班级利益考虑,不计较个人得失的美好品质。
在红色人物的身上,学生看到了人格魅力,在自主写作的时候,开始思考如何运用具体的事例和人物描写展现人物的精神力量。
三、匠心独运,创新红色资源写作方式
1.情境法,激活心理体验
枯燥乏味的写作训练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教师要独具匠心,运用情境法,让学生参与到角色扮演活动中,感受爱国人士的精神世界,思考自己在相同情境下会做什么,调动他们的内心体验,进而写出感人的作品。
教学《狼牙山五壮士》,笔者让学生收集和了解淮安地区的抗日英雄,并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将他们的故事演绎出来,然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故事,将其写出来。笔者着重指导他们将内心感受写成文字,如有的学生写的是淮安抗日老兵王贵山的故事,可以指导他们将王贵山在公路上埋地雷、挖壕沟,破坏敌人交通运输线的过程描写出来,让他们说说王贵山在行动中是怎样想的,面对敌人又是如何勇敢应对的。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指导他们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在情境中深入感悟,学生获得了丰富的体验,写作的时候,也能将这种体验展现出来,写出真情实感。
2.探究法,打开个性视角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师要多提一些问题,让他们采用探究法深入探索,在写作中展现个性化想法,让读者有耳目一新之感。
教学《为人民服务》,可组织学生运用个性视角,以“如何为人民服务”为主题写作。学生要思考可以从哪些角度入手为人民服务,除了搞科研、参军等报效国家的方式,是否还有更多的方式表现对国家的爱。可以将淮安地区的先进人物作为探索对象,思考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方式和途径出现了哪些变化,同时也明确“为人民服务”的核心思想始终没有变。最后,将自己的理解写进文章,可以辩证分析是否只有做大事才算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也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入手,写一下青少年是否也可以加入为人民服务的行列中。
思维潜能的激发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灵活机动地调整教学方法。同一个问题,如果能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学生能更好地了解我国的革命传统,了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从而受到情感熏陶。
3.实践法,升华情感世界
在实践活动中,学生的感触更深刻,接触到革命者的遗物,探寻革命遗址,能进一步体会他们坚贞不屈的英雄形象。同时,通过实践反思,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教学《七律·长征》,笔者组织“小学生重走长征路——淮安红色运动会”主题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红军指战员的内心世界,并将自己的感受写入作文,展现丰富的精神世界。笔者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发学生思考,让他们升华感悟,提问分“忆古”和“思今”这两个部分,在“忆古”中让学生说说自己对长征有哪些了解,思考当时红军战士为何能战胜重重困难,完成长征;在“思今”中,则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在淮安的现代化建设中有哪些人传承了长征精神,说说他们的事迹。
教师可以組织社会调查、探访历史遗迹等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提出问题,指导学生借古思今,激活他们的内心感受,这样才能写出耐人寻味的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