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晶
“中药是我国的瑰宝,作为中药研发人,我们会竭尽全力,做好传承与创新,争取国际市场的更大的话语权。”
1月13日上午10点,室外寒气逼人。
此时,鲁南制药集团中药制药共性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里却如火一样沸腾。实验室技术副主任高艳红和她科研团队的7名队员拥抱在一起,眼泪打湿了眼眶。这是她们高光的时刻——由团队研发的川蛭通络胶囊,彻底解决了胶囊填充物吸湿结块问题,终于得到国家药监局批准,这意味着这项科研成果可以投产了。
“这个消息,就是兔年最好的礼物!”高艳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仍兴奋不已。2019年,不少病人反映川蛭通络胶囊内填充物吸湿结块,尤其夏天时最严重。这药到底还能不能吃?高艳红调研后发现药物虽然物理状态上有变化,但藥效成份都在。病人诉求就是科研的方向,集团确定由高艳红负责组团队科研攻关。“责任重于泰山”,接到任务后,她和队员们迅速制订出几套方案,并在认真论证后,择选最优方案。
按照惯例,每次试验结果都要经过6个月的稳定性观察,才能确定试验是否成功。科研攻关如逆水行舟,第一次试验失败了。第二次,高艳红经过认真思考,把做好的样品小心翼翼地放到加速试验箱里,期待顺利通关。最后时刻,大家像等待“开奖”一样。遗憾的是,当他们打开试验箱时,药还是吸湿结块了……
崔琳琳2019年作为优秀毕业生加入高艳红团队。这项研究花费了她大量精力,面对又一次的“跌倒”,她委屈得直掉眼泪,“当时我们每个人都很崩溃,工作又被打回原点。失败了哪能认输?接着干!” 药香氤氲间,高艳红放弃了爱美之心:“为保证药品的安全性,我们不能化妆不能做指甲,每天灰头土脸的,但我们不后悔!”
高艳红表示,每一款新药研发时间长短不一,最短需要几年,长的则需要十几年。科研人员必须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
试错永远是守正的必由之路。经过一次次试错,高艳红从众多工艺中筛选出最佳方案,在胶囊内的药物中添加适量二氧化硅作为吸湿剂、并调整其他辅料的用量等,从而一举解决了川蛭通络胶囊填充物吸湿结块的难题。
我国共有34个药学相关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其中,企业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仅有6家,而高艳红所在的鲁南制药集团是山东唯一一家中药相关的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2009年8月,高艳红进入鲁南制药分公司工作。当时制药要经过饮片炮制、提取、浓缩、干燥再到制剂等过程,费时费力。传统中药如何实现创新“突围”?最终,她把解决浸膏干燥问题作为突破口。
中药浸膏干燥工艺是否合理、方法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临床疗效。2018年,在研究首荟通便胶囊时,高艳红在团队率先提出了“真空带式干燥法”。传统烘干要通过烘箱,烘出的原材料不但容易糊、板结,而且周期较长,通常3-5天才能烘干一批。要完成一个批次的制药流程,最短需要7天时间。创新研发的“真空带式干燥法”改变了传统人工上料的操作模式,全自动上料,烘出来的干浸膏不但像蜂窝一样松脆,而且10个小时就能完成一个批次,比传统烘干法效率高出数倍,受热时间缩短,药物成分也更能有效保留。她参研的中药新药“首荟通便胶囊”,取得了注册批件和生产批件,荣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制药过程中,0.01%不合格就等于100%不合格。2019年,高艳红团队研发的人参固本口服液顺利恢复生产。可是,在检测一批小样时,却发现药瓶里有少许沉淀。原来是药品进入最后生产阶段时,有少量助滤剂漏入样品中。“样品不合格,这一批次的药品全被销毁,一次损失就有几十万元。我们坚决不让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高艳红神情坚定地说。
中成药二次开发是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它主要通过对疗效可靠的已上市中成药的研究,进一步增加科技含量,更明确其临床应用的定位、适用人群。目前,高艳红团队正在对脉络舒通丸进行二次开发,这是一种活血化瘀药物,对治疗静脉曲张,改善血液循环很有疗效。对此,高艳红满怀信心:“临床中,病人反映脉络舒通丸服药量过大,一次要吃一大把(12克)。现在我们在不影响疗效的情况下进行二次开发,力争把用药体积减半。”
“科技蓝”让世界读懂中医药。谈起我国和日本中药制药的差距,高艳红深有感触:“目前日本中药制剂工艺的确优于国内,药品入口即化,但我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的技术一定会超越。”高艳红告诉记者,“中药是我国的瑰宝,作为中药研发人,我们会竭尽全力,做好传承与创新,争取国际市场的更大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