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转译:绵竹木版年画的乡村振兴路径研究

2023-03-23 15:13:24冯文莲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绵竹木版年画

冯文莲,向 杰

(云南师范大学,云南 昆明 650500)

2021年1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2022年03月21日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国家开发银行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提出从创意设计、演出产业、音乐产业、美术产业、手工艺、数字文化、其他文化产业、文旅融合赋能等方面,建立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有效机制,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牌,建设特色乡镇、特色村落,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激活并传承,乡村资源能有效利用,同时丰富乡村的产业。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些政策为乡村振兴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制度保障,在此背景下乡村振兴面临着重大的机遇和挑战。

绵竹市位于四川西北部,拥有独特的自然条件,形成了丰富的农耕文化,安逸的生活环境,催生了绵竹木版年画这一传统手工艺。绵竹木版年画是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民间手工艺,体现巴蜀人民乐观向上的思想感情和古老的民族风尚,画面内容常表达人们心中的美好祈愿。2002年2月,绵竹木版年画入选首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与天津杨柳青年画、山东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齐名,为中国四大年画之一。

国内对于绵竹木版年画的研究主要是从体裁形式、造型装饰、历史文化等方面,研究绵竹木版年画的艺术特征,其中内容也有涉及其地方文化、旅游市场、灾后重建、产业发展等。国外对于绵竹木版年画针对性研究较少,但关于年画的文献研究相对较多,大多数是从年画的保护和传承方面入手,讲述年画的历史、功能、形式,分析其当下的困境,从不同的角度探索年画的传承与发展,焕发年画的新活力。本研究从乡村振兴的新时代需要出发,找准其发展困境,从政府主导、居民活力、手艺人身份重构三方面,努力探究其振兴路径和措施,为相关政府部门和学界研究提供助力。

一、绵竹木版年画生产的困境

传统手工艺的生产是其工艺传承和发展的基础,而生产问题又直接关系着传承其技术的手艺人的生计,也关系着传统手工艺所蕴含的文化的延续。文化的融入会改变原有的发展方向和生产机制,不同文化的交织过程会给传统手工艺带来融合的文化积淀。现代社会的加速发展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使传统手工艺进入转型期,同时给传统手工艺的生产带来新的机遇。另外,传统手工艺的生产活动还受到政府和市场的影响,政府决定着传统手工艺发展政策,控制其发展的宏观方向,市场是传统手工艺生产活动内容的导航,受到市场规律的支配,生产活动依托于市场,市场的动态决定了生产方向。

1.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迁

现代社会的城镇化发展改变了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使依托农耕文化的绵竹木版年画的生存空间日益减少。对传统手工艺人来说也面临着传承与生计的困境。传统手工艺的生产活动需要依靠各方社会活动来实现,需要生产者和消费者共同的活动,但是现在的年画需求量减少,打破了双方的平衡。对于绵竹木版年画的手艺人来说,为了让这项技艺传承下去,依然坚持每天练习刻画年画[1]。绵竹木版年画的制作首先是起稿,起稿造型多为明清时期的造型,少部分为现实题材。其次选材,通常选择木纹细致均匀,没有裂痕,木版平整光洁的木材。进行刻板,刻的方法分为阴刻和阳刻。再次印刷,纸张要求易上色、吸水性强,墨中加入乳胶或骨胶和热水,以防脱墨,然后用毛棕刷印出均匀对称的线条,再晾干上色。最后是绘制,多使用矿物质和民用颜料上色,颜色多原色上色,使画面鲜艳明亮。由此可见年画的绘制周期较长,所以每幅年画的价格会相对较高,这样就容易出现一种状况,即订购者预定年画,在年画绘制完成后以年画价格与年画本身不符的理由拒绝支付费用,此种情况屡见不鲜。

手工艺人在传统手工艺的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绵竹木版年画需求量较高的时期,手工艺人往往以家庭为单位,共同制作年画。但在年画需求逐渐下降的环境下,家庭成员为了生计转向其他工作,家庭的传承方式未能延续,很多的年画从业人员转向其它新兴行业,手工艺的传承出现问题,创新设计更是难上加难,这样的发展状况催使绵竹木版年画必须面对当下的境遇,找到破解之法。

2.现代印刷业的冲击

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印刷业迅速发展。在传统的社会生活方式中,绵竹木版年画作为居民在节日和祭祀中描绘人们精神祈愿的依托,表达出人们的心灵向往。当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发生改变,传统年味变淡,人们不愿花费更多的时间和金钱购买年画。而成熟的印刷业可以快速地制作出平价、多种类型、高质量的年画,成为人们更优的选择。这种现状压缩了绵竹木版年画的生存市场,只有改变原来的生产方式才能找到新出路。在其他传统手工艺向机械生产转化时,为保护本土文化,在尽可能保留文化资源的原则下,适当迎合消费者的需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市场中销售的商品需要迎合现代审美,追求简约、高效,商品的样式繁多且更新快速。绵竹木版年画的工序繁琐,制作周期长,成本高,不符合现代生活需求,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现代社会是一个多种国家和民族文化互相交融的社会,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改变了我国的审美需求,偏向西化的装饰风格受到更多人的喜爱,而作为传统商品的绵竹木版年画处在尴尬的位置。绵竹木版年画建筑的物理载体和年俗文化载体都逐渐减少,目标消费群体缩减。年画的功能性需求也在减弱,过年时人们不再在选择门神画而是直接购买寓意吉祥的年画印刷商品,代表镇宅作用的门神年画无人问津。

3.教育程度和观念的制约

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文化密不可分,绵竹乡村中大部分的人群受文化教育的程度不高,思想保守固化。在面对高速发展的社会,新观念产生需要能被快速接受,新技术的发展也要能被迅速运用,文化程度过低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乡村文化的发展,从而导致绵竹木版年画在新内容和新形式的创新中受到制约,无法将新技术与绵竹木版年画融入。文化程度不够会导致意识不足,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也会不足,导致文化资源的流失。意识也会影响对文化资源的利用,无法最大化地利用资源,从而造成资源的浪费,绵竹木版年画的继承和发展也更加困难[2]。高层次的手工艺从业者的缺失,会导致缺乏更年轻化和专业化的思维、观念,使绵竹木版年画在设计实践、市场营销、需求分析等方面会有所不足,不能及时地获取前沿的设计思维,预见到设计趋势,造成发展落后。

二、现代转译助力绵竹木版年画乡村振兴路径探索

乡村振兴的实现要依托乡村自身的特色,通过对当地特色的挖掘,充分利用政策,打造出适合当地的乡村振兴路径。在乡村振兴的战略下,挖掘绵竹木版年画的文化内涵与价值,开发其中特色文化,提高文化资源的利用率,保证文化的创新开发和产业化发展,使传统手工艺所蕴含的文化成为乡村振兴的有力武器。

“转译”的概念起始于语言学,是指不依据语言原文,将一种语言内容进行翻译,形成新的语言内容。转译必然是在旧的载体基础上表现出新的载体[3]。体现在绵竹木版年画制作中,即利用转译的方法融合现代的设计思维、表现技法,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设计的融合,设计出满足现代需求的产品。目前现代转译一词多用于建筑领域,具体到中国传统建筑中,现代转译含义则指对中国传统建筑中现代性的挖掘和再表达[4]。本研究中的“现代转译”一词取意与其相似,先挖掘绵竹木版年画的现代性,提炼出其内涵,从政府、居民、手艺人三个方面探讨其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其次是对绵竹木版年画的再表达,具体指对绵竹木版年画创新和再设计的转化,通过不同的手段来促进其转化,最终实现其现代转译。

1.政府主导,政策保障

地方政府的保护,有利于收集和了解绵竹木版年画的资源现状,以及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以此为依据来建立绵竹木版年画的保护与开发的政策[5]。在考虑保护的政策时要处理好保护与利用之间的关系,保证绵竹木版年画的完成性和真实性,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再考虑开发的问题,找到合理的发展道路。在实际的保护中政府充当主导角色,但不是全部包揽,而是需要发动企业、当地居民、手艺人、游客共同参与保护工作,扩大参与保护工作的人群。同时,政府应该通过媒体推广、短视频平台、宣传片的推广、体验活动等宣传手段,提高绵竹木版年画的知名度,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使其知道保护的方法和路径,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对当地文化的保护意识,从而形成自发的保护行为。

传统手工艺在传承中也需要一定的资金和技术的支持,这样能及时地抢救和保护处于濒临消亡的传统手工艺,传统手工艺的技艺才不会灭绝。地方政府应该设立相应的保护政策和专项基金,基金的来源不局限于政府出资,还可以吸纳社会和企业的赞助,通过资金的投入、技术的支持来帮助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工作。资金和先进的技术有利于培养更多的手艺人,扩大传统手工艺的生产群体,提高整体的经济收入,再适当地提取收入比例投入基金中,形成用与取一体的良好循环。

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益相关者参与保护的程度,从根本上决定着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未来的命运[6]。政府应发挥行政职能动员各界人士参与其中,实现参与者的多元化,征集更多的建议与需求,让政府能更加全面地了解真实的状况,提出更符合当下环境以及可实行的开发政策。传统手工艺的开发不仅仅是对其自身的开发,还应该发散思维,对绵竹木版年画的开发进行多角度思考,探索更多的发展创意和路径,思考和其他产业融合的可行性,寻找与其他产业合作共赢的有效路径,更大可能地发挥各自的优势。政府与当地其他组织的合作可以扩大产品的销售道路,形成政府与商户合作的形式,在开发时可以让商户承担保护传统手工艺的责任,通过对其保护使自己的企业能够形成一个可持续的竞争优势。打破传统的商品订购方式,这种形式主要针对异地的批量订购者。这一现状的出现可能会影响个别的手艺人和普通的消费者,所以批量订购所生产的产品要保证体现绵竹木版年画的文化内涵,不能只是为了迎合消费者而生产空有其表的旅游商品。

2.社区居民激发内在动力

传统手工艺根源于社区,所以离不开社区居民的参与,社区居民对绵竹木版年画的认同度和接受度高于其他人群,所以社区居民的保护意识和开发态度关系到乡村振兴能否更好地实现。居民是直观感受乡村现状以及绵竹木版年画文化的人群,只有居民认识到绵竹木版年画对乡村的重要性,以及保护和创新绵竹木版年画所带来的对当地经济发展的能量,才能提高居民的参与度和积极性,由此需要调动居民主动地宣传和推广。

由于传统手工艺生产效率低与社会需求不匹配,居民的积极参与带动绵竹木版年画的传承和创新,能够营造良好的生产环境。通过产品来提高绵竹木版年画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群体,使其参与其中,并通过相关的政策留住人才,从事年画工作。创作群体的壮大为绵竹木版年画的传承和创新提供了强大的内在驱动力,也为手艺人提供时间创作新作品,使其内部的创意性增强。

社区居民是乡村特色产业化发展的道路上先行者,居民参与使绵竹木版年画成为群体式、大规模的文化产业,使其的文化效益和经济效益大幅提升,为当地居民带来良好的经济收入,从而自发参与乡村建设,大力宣传乡村,使乡村进入更多人的视野,引起广泛的关注,为绵竹木版年画的产业化发展打下良好的群众基础,形成良性的发展循环,从而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

3.手艺人身份重构推动再生产

传统手工艺的特点是根植于传统文化,体现在手工艺的制作流程、造型方式、内容形式等,以及所反映的设计思想、精神愿望、民俗特色在历代的传承中一直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在手工艺的传承和发展历程中,即使是专营多年的大师对于传统手工艺的创作大多也只是在固守其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进行有限的突破和创新,从根本上未脱离固有的模式,否则创作出的作品就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内涵,无法得到认同感,传统手工艺存在的前提就是要尊重传统,同时也受到传统制作模式的制约。

孙发成的研究认为,在国家重视传统文化复兴和文化遗产保护,推进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的当代语境下,民间手工艺人成为代表民族国家优秀文化的活载体。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实现了从社会“边缘”走向“中心”,从“平庸”切近“精英”,从“民间”进入“官方”的转变。他们立足传统而又有现代性品质,将会在未来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7]。但是传统手工艺人对产品的制作也受到其内化经验的制约,制作的产品具有一定的规范。绵竹木版年画的手艺人在生产中不会随便地改变人物原有的造型,制作的过程具有规范性。传统的工艺在现代化的生活中是一种复活与重构,是一种对当前社会现状的表达,因此这是绵竹木版年画的手工艺处于现代社会生活中的生产与再生产的过程。想要在此背景下持续发展,必须分析绵竹木版年画的生产机制,利用手艺人的身份寻找适合的创新之路。

绵竹木版年画的创新可以从内在与外在两条路径出发,首先对于内在的创新是在原有社会文化基础上进行创新。内在创新主体是手艺人,手艺人长期从事制作活动,受到特色文化的熏陶,对于绵竹木版年画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有独特的理解,并能够根据所在地区的生活变迁,以及创作的便利,对绵竹木版年画的生产做出适应性的调整。比如绵竹木版年画的传承人、绵竹木版年画博物馆馆长胡光葵发明了一种木版年画彩色套印板和一种木版年画的快速制作方法,这种方法简化了木版年画的印刷工艺,提高了木版年画的制作效率,节约了制作成本,使手工批量制作木版年画成为可能。在此活动过程中手艺人的身份发生了改变,从单纯的传承人转变为设计者,完成了手艺人身份重构的过程。在急剧变迁的社会生活中这种身份的建构,使传统手工艺实现了从生活品向文化商品、艺术品的跨越,也将手工艺人带到更加多元而复杂的社会生活领域,实现身份的分化与转变,反过来改变着传统手工艺的生产活动[8]。通过实践构建新身份。从事绵竹木版年画的手艺人不能固步自封,应通过专业系统地培养使其成为有文化基础和高素质的人才,以更专业的视角对绵竹木版年画进行创意再生,使其有效地发展。

外在创新主要是使绵竹木版年画走出固有的创作形式与社会文化,使其成为一种次要元素进入其他物体为主的领域,再根据市场需求和艺术规范进行创新[9]。外在创新为传统手工艺适应现代生活环境、扩大生存空间提供了一种新途径,也是手工艺人主动探索、实践新身份,开展生产活动的结果。参与主体的身份重构推动传统手工艺生产路径向多元化发展,其他领域的主体介入传统手工艺再生产,手工艺从业者在面对政策、审美需求、商场需求的影响,身份从单一向多元改变,手工艺人身份的改变推动了传统手工艺再生产的发展。比如绵竹木版年画的手工艺人向商人身份的转变,使绵竹木版年画脱离固有形态,从纸张到建筑,绵竹木版年画与墙绘结合,形成新的展现形式,并以此身份带动其再生产。“5.12”汶川地震后,绵竹木版年画的发展受到制约,绵竹市与对口支援重建的苏州市合作,兴建了集旅游、展览、乡村观光为一体的绵竹木版年画村,将绵竹木版年画与旅游市场结合,打开绵竹木版年画生产的新通道,发展出许多新派技法,例如国画年画、工笔年画、年画刺绣、墙画等。并将制作的产品在网上销售,拓展其销售路径。绵竹木版年画与其他领域结合,催生出不同的创作形式,扩大了绵竹木版年画的生产途径。在此过程中手艺人建构了不同的身份,通过新身份促进了绵竹木版年画的多元发展。

这两种创新的途径都是以手工艺人为中心,手工艺人是传统手工艺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的中介,需要他们对于自己的身份有新的认识,通过对新身份的探索与实践来开发绵竹木版年画的创新活动。两种途径虽然有所区别但是并不冲突。两种途径中手艺人的身份不同,传统手工艺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社会文化体系不同,满足的是不同层面的社会需求。新的社会体系和环境会影响传统手工艺的发展,原本的传统手工艺与现在的并不冲突,现在的传统手工艺生产只是顺应了社会的发展,这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应该承认这种创新活动。

三、现代转译带动乡村振兴

传统手工艺的创新需要深入了解当地文化的内涵和审美,了解其历史、社会关系、文化结构,以此理解传统手工艺内在发展途径和生产机制,再来探索其转型的创新路径。传统手工艺品的现代转译以传统手工艺为基础,保留传统的文化符号,对其产品进行创造性的再设计,融合现代设计理念,实现产品传统与现代的再设计。提升产品的制作精度和现代生活的契合度来丰富消费者对产品的选择,通过产品来传递当地的生活情境和特色文化,使消费者能直观感受到产品的个性化表达。

现代转译的完成需要从多角度出发,利用不同的手段和方式,打开设计思路。在实践中需全面了解现代人对产品精细、时尚、内涵的高质量需求,手艺人对现代生活需求现状要有判断性和预见性,以浓厚的知识和独特的见解,分析绵竹木版年画的现代转译设计原则进行分析,寻找其创新和再设计的转化路径,这样才能赋予产品灵魂,完成绵竹木版年画的再表达,最终实现绵竹木版年画的现代转译。

1.年轻群体的新思维

绵竹木版年画以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得以发展,现今的手艺人群体多为中年群体,审美偏向传统,导致消费群体年龄偏大。年轻人对于新事物的敏锐和接受程度更高,但目前年轻人从事这项手工艺的较少,工艺的熟练程度不够。且年轻人在消费人群中占有较大的比例,目前生产的产品不符合年轻人的审美。因此应定期举办作品的巡展和体验活动,吸纳青年群体,应多增加手艺人培训的机制,提高就业技能,拓宽传承途径,增强文化传承的保护意识。孝德镇年画村与成都商报、成都沈晓手电影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开发年画研学课程,推动年画文化、皮影、手电影等非遗文化的传承,月接待研学学生2400余人。绵竹市成立年画发展协会,开展技能培训班、艺人提能班和传人进修班24期,培训从业村民、年画艺人和传人2000余人次,形成规范化、规模化、精准化培训指导,带动全村600余人参与年画产业链。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规范的培训机制能快速且有效地培养出大量的手艺人,同时增加拓宽传承的途径。相关政府举办设计类的比赛,以绵竹木版年画振兴乡村振兴为题,广泛传播地域文化,让更多的人主动了解和学习相关文化与工艺,多角度、多通道促进绵竹木版年画的现代转译,为乡村产业增加活力,推动乡村振兴。

2.特色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

利用手工艺打造地方特色品牌、手工艺与设计师协同开发提升产品附加值等途径,将乡村的文化特征、手工艺人文价值和审美价值融合,促进特色乡村文化品牌构建、形成品牌传播效应,实现传统手工艺现代化转译和设计赋能新消费文化,推动乡村经济文化产业的发展[10]。打造手工艺同一性与多样性共存的发展格局,开拓绵竹木版年画的消费边缘。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种新的产业形式,将商品赋予传统文化内涵,使传统文化能带来实际的经济效益。面对市场中趋向同质化的品牌,绵竹木版年画的现代转译应确立有文化内涵的品牌,传达其特有的温度和传统文化,获得消费者的认同感。从2002年至今,绵竹举办了22届绵竹木版年画节,推出艺术体验游、历史文化游等6条精品年画旅游线路,促进了传统文化和现代旅游的深度融合。构建“到绵竹过中国年”旅游品牌,成为打造“酒香画境·美丽绵竹”城市品牌的平台,展示年画文化的历史与文化,拉近民间艺术和人民群众的距离,将有温度的文化传递给消费者,同时打造属于绵竹木版年画的有内涵的品牌。

把握现代社会的需求动向,建立符合现代审美和需求的品牌。品牌的叙事性是提升品牌的价值,延展消费者的体验的重要途径。以绵竹木版年画为基底,建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中国·绵竹木版年画村”,将绵竹木版年画技艺的传承、保护、推广、体验融为一体,使其成为绵竹木版年画的旅游品牌,诉说绵竹木版年画的文化。将传统文化转化为产业优势,通过新媒体、知名媒体、名人宣传和电影宣传等方式,强势推广。2022年年画村吸引游客100余万人次,年画村接待游客118万人次,综合旅游收入6.7亿元,年画生产从事者人均月增收2000余元,村集体经济收入101万。加强年画村的管理,维持品牌的信誉度和体验感,品牌声誉会影响消费者对产品的印象,好的品牌能带动产品的销售,形成一种经济效益。

3.智能时代的数据化

数字智能生态是一种可能的“新非遗”文化创新场景,“新技术”条件下的手工艺意味着一种全新的生产、组织、分享、传播机制和系统[11]。数字化资源的利用也是将绵竹木版年画现代转译的方法之一。在高科技的推动下,创造新事物的过程变得更便捷,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其中的一部分,也可以辅助、引导他人创造。这种生产方式和技术的变化,提高了个体的创造价值和对文化的分享。例如陈学彰在技术员的帮助下,运用光刻技术把《迎春图》的线稿制作成网版,只需要在网版上上墨,然后刮印,就可以得到一幅线条清晰的线版《迎春图》,让原本需要近一年时间才能完成的年画缩短为十分钟,这是一种木版年画形式的新探索。消费者购买后可以根据原作自己上色,体验绵竹木版年画的创作过程。数字化技术只是一种方法,技术的运用要保持绵竹木版年画手工的本质,保持其微妙的不同,才能在生产的过程中体现“手”工艺的创造。

文化和数字的融合,手工艺人的思维、生产、精神与新技术的融合,都推动着创造发展,使其更便捷、科技、多元。2022年5月份,三彩画坊联合德阳文旅大健康集团旗下四川三星堆文化传媒公司在万物数字平台,发行了第一期绵竹木版年画数字藏品,探索“元宇宙+非遗+商业”的创新模式,近20000份数字藏品上线后即售罄。在元宇宙中使用区块链技术为“非遗”赋能,带动绵竹木版年画文创衍生品市场,传统艺术数字化,使产品焕发新活力。四川网道科技与岷元阁绵竹木版年画社携手,将绵竹木版年画数字作品结合阿斗社区三国文创主题作品发行,配赠绵竹木版年画精美实物作品,虚实融合,赋能文化实体。绵竹木版年画在元宇宙区域的探索,开发了其新的发展空间,也是绵竹木版年画现代转译的重要途径。

利用数字化的技术为绵竹木版年画服务,全面地搜集和整理相关的信息,使手工艺的数字资源聚合,搭建起文化资源数据库,构建全面的知识图谱,系统认知手工艺,使绵竹木版年画得到更好的传承。传统手工艺与沉浸式体验活动具有较强的关联性,是文化和旅游结合的有效方式。利用数字化技术展示其历史文化与制作工艺,在展示时可以利用技术增加互动体验,使消费者沉浸式体验绵竹木版年画工艺,了解其制作的过程。工艺的体验可以分为几段,比如将起稿、刻板、印墨、施彩等工序分开,用户可以选择感兴趣的部分进行体验,也可以按顺序全部体验,制作出自己设计的年画。年画作坊引进新技术、新工艺在传统年画基础上开拓创新,开发刺绣年画、年画折扇、年画玩具、年画办公用品、年画居家用品等30余个系列、1000余种年画产品。新技术的利用为绵竹木版年画的开发提供了基础,有利于产品种类的开发,拓展绵竹木版年画衍生品。

通过不同的形式和载体来创新绵竹木版年画,形成一种“新产品”,赋予其新含义。在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中,结合地域特色文化,通过文化振兴带动特色产业振兴,带动文化产业振兴,促进全面乡村振兴。

4.资源互补带动生产革新

搭建资源互补平台,拓展参与主体,促进绵竹木版年画生产机制的革新。从高校入手,引入高校的资源,让其与绵竹的文化资源互补,传统手工艺的发展需要引入新鲜血液,在高校中建立绵竹木版年画研究中心,成立教学基地,开展绵竹木版年画的创新课程,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打破其单一的传承方式,使高校课程从理论走向实践。利用艺术设计的表现手法、思维拓展、功能延展与现代设计的设计思维、设计表达相融合,实现绵竹木版年画的现代转译,使其得到系统、深入的研究。年画的创新不仅需要具备制作技艺,同时也需要专业的知识。绵竹木版年画博物馆与四川大学、西华师范大学等多个高校签订年画学习基地协议,共同开展课题研究,并组织学生进行实地学习调研。在绵竹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扶持下,《绵竹木版年画》《绵竹旅游资源(年画主题)》等被编写成校本教材,在绵竹职业中学、清道小学等学校推广教学;设立年画传习所,成立绵竹木版年画发展促进会;开设非遗培训班,形成技法理论的传承体系,不断培育年画人才队伍。同时,馆内的传承人也积极走入高校,为更多的学生传授绵竹木版年画技艺。青年群体富有强大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高素质设计人才,储备设计人才,使其成为绵竹木版年画活态传承的主力军。创新创业成为近年来年轻人热衷的就业方式,政府应当给予创业与就业扶持,以此吸引更多的青年人加入绵竹木版年画传承与创新的队伍。

绵竹木版年画的现代转译和创新,通过不同的路径实现乡村特色文化的创新性开发,文化资源的利用是推动乡村振兴过程中的一大助力。升级其创新形式,多角度探索绵竹木版年画与现代设计的结合,使其能适应现代审美,既保留传统又突破自我,以全新的形式和内容出现,成为地区的代表,带动文化传播和经济效益,实现绵竹木版年画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让乡村振兴插上加速的翅膀,改善当地民生与经济。

四、结语与展望

传统手工艺具有独特的文化、社会价值,发掘和开发其价值有利于乡村振兴,是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和促进文化保护的重要资源。其中应对绵竹木版年画从保护和创新的角度来挖掘其内涵,包括当地政府提供政策制度保障、提升居民的保护意识、拓展手艺人的传承和创意再生、利用现代设计思维和技术条件、推动绵竹木版年画创意产业的建构、形成成熟的产业系统等措施。绵竹木版年画以新的方式进入大众的视野,展现新活力和新姿态,吸引公众的目光,增强乡村文化自信。提升乡村的经济和产业发展,突破乡村振兴的现实瓶颈。对传统手工艺介入乡村振兴策略研究,能够为其他地区的乡村振兴提供一条借鉴之路。发挥地区的特色和优势,扬长避短,找到适合的发展道路,利用传统手工艺为乡村振兴战略助力。

猜你喜欢
绵竹木版年画
滩头木版年画
幼儿画刊(2023年12期)2024-01-15 07:06:10
跟着总书记看桃花坞木版年画
华人时刊(2023年15期)2023-09-27 09:04:22
四川绵竹红岩什邡式磷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矿产勘查(2021年3期)2021-07-20 08:01:54
牛年画牛
幼儿100(2021年7期)2021-04-10 06:32:16
年画
心声歌刊(2020年4期)2020-09-07 06:37:08
缸鱼年画之旅
朱仙镇木版年画的视觉艺术符号分析与解读
论高校教育中绵竹年画的传承与创新
试论绵竹年画的美学特征及其对产品设计的启示
大众文艺(2015年14期)2015-03-12 06:45:24
绵竹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