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策略

2023-03-23 03:23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区白沙小学陈常娥
家长 2023年33期
关键词:跨文化中华英语教学

□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区白沙小学 陈常娥

文化意识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指出学生要通过英语学习了解不同文化,比较文化异同,汲取文化精华,逐步形成跨文化沟通与交流的意识和能力。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小学英语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要立足教材,聚焦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引导学生比较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客观、理性地看待世界,树立国际视野,为日后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一、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语言不仅是重要的沟通工具,也是文化的产物,要想掌握一门语言,就必须事先了解其背后的文化。虽然英语与汉语存在较大差异,但是它们都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西方文化对英语的影响体现在很多方面,包括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生存环境、宗教信仰等。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人与人交往时往往遵循儒家思想,言行举止讲究温、良、恭、检、让,即温和、善良、恭敬、节俭、礼让。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与人的交往更加崇尚以个人为中心,不讲究年龄、前后辈关系。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既可以使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汉语文化与英语文化的密切联系,也可以使学生通过比较中西方文化的关系,正确看待不同语种,树立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增强文化自信,涵养家国情怀。

(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英语教学一般以教材为主要工具,缺乏课外拓展,但学生在长期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容易出现抵触情绪,丧失学习英语的兴趣。中华传统文化与小学英语教学的融合,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学生可以通过英语学习接触到大量文化知识,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储备。这样一来,学生不仅会发现英语学科的魅力,感受到英语学习的乐趣,还能激发探究民族文化的热情。

(三)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所谓跨文化交际能力,即在跨文化交际语境中交际者得体、有效的沟通能力。在实际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和认同国家的文化,在此基础上传授英语语言知识,强化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可以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增强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文化敏感度,进而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提升。伴随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教学思路和教学方式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和优化,不断开发英语课程的育人价值,提供专业性教育指导,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奠定基础,发挥英语教育和文化教育的作用。

二、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策略

(一)以故事进行课前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言与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流传媒介,是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承载着特定的文化内涵。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深度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文化教育素材,帮助学生了解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以此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课前导入是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民间故事趣味性强,情节生动,受到小学生的普遍喜爱,在实际教学时,教师可以从教材出发,精心挑选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优秀民间故事作品,充分利用课前导入引出新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例如,在Module 6 Unit 2“She visited the Tianchi Lake”教学时,教师可以以“The Tianchi Lake”为切入点,讲述日吉纳降服火魔的故事,顺其自然地引入主题,带领学生一起走近天池,了解它的来历与传说,将学生引领到英语学习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使学生准确把握住学习的方向,思路清晰地进行深入学习。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还可以播放多媒体视频,通过绘声绘色的演绎,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深刻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比较中西方文化差异,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

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导致汉语语言与英语语言特征的不同,在实际教学时,教师可以将中西方文化的对比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辨、理性地分析实证,经历多样化的思维活动认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使学生能够自觉、主动地学习英语知识。为了更好地开展英语教学,教师要提前对教材进行全方位梳理,从中挖掘与文化相关的内容,然后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对中西方文化进行对比。

例如,在外研教材五年级下册Module3 Unit “Sam ate four hamburgers”一课教学时,这节课的主题是饮食,不同国家的文化不同、饮食不同,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比中西方在饮食方面的差异。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初步掌握fish and chips,andwich,hamburger 等食物词汇。不同国家、地区都有各自的饮食文化和代表性食物,上述食物流行于北美、欧洲,而亚洲多以noodles、rice 为主食。教材知识有限,教师可以适当进行课外延伸,带领学生一起认识更多表示食物的词汇,如中华传统美食dumpling,moon cake,Clay oven rolls,teamed stuffed bun,Dongpo Pork 等,认读并讲述食物与传统节日的关系,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传统文化与饮食之间的密不可分。教师还可以讲述中华饮食文化中各种菜品或小吃的来源故事,让学生乐于了解和探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中华优秀传统饮食文化感到骄傲和自信。

本课是一封书信,作者以书信的形式向朋友讲述了自己喜好的食物和饮食习惯。在实际教学时,教师应当深入分析语篇内容,挖掘其中蕴藏的传统文化元素,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英语语篇学习深度融合,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文化知识的兴趣,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养。书信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古代流行借助飞鸽、灯塔、烽火传递信号,近现代出现多种多样的交通工具,人们开始借助邮驿的方式传递信件。教师可以以寄信方式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背景,在融入传统文化的同时,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书信文化中的寄信方式与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进而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主动了解和认识优秀的中西方文化。

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是增强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前提和基础,教师要注重选取相应的教学素材,带领学生一边了解中西方文化,一边对比中西方文化的区别,在丰富学识的基础上,引发学生思考,不断反思,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

再如,在外研版新标准六年级下册Module1 Unit2“What do you want to eat?”教学时,教师可以创建相应的餐厅场景,带领学生一同观察、对比不同国家和地区服务者和顾客交流的方式。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知道了在西方国家餐厅服务者一般开口询问顾客“Can I help you?”顾客需要帮助的时候,一般会说“Excuse me!”这些是国外的基本餐厅礼仪,体现了西方文化的思想内涵。而国内餐厅文化不管是在对话还是在行为上都有着一定区别,这时教师再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真实的经历,讲述国内餐厅场合服务者与顾客如何交流,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教师还可以尝试着询问学生在不同的语境中,人们的语言、行为有哪些深刻内涵,让学生突破原有的思维方式,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全面、综合地看待中西方文化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在互动的过程中,学生踊跃发言,分享各自独到的见解。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体现在现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教师要善于观察,提炼生活中的教学素材,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凝练英语教学主题,使学生从不同方面学习、对比中西方文化,真正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观念,享受学习英语的乐趣。

(三)开发文化教学资源,增强文化内涵感悟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工具,英语教材中的文字、图片都承载着重要的教育功能,然而在以往的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并未对教材进行全面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学习渠道比较单一,影响了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教材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篇幅有限,教师平时要深度挖掘其中的教学素材,最大限度地开发、整合、利用教育资源,让教学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习。要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就必须学习中华传统美德,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小学英语教学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技能,还应当引导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形成良好的品格,提升思想道德水平。因此,教师可以依托教材内容渗透中华传统美德,使学生深入体会文化的内涵,真正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崇高价值。为了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借助教材之外的其他拓展性文化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例如,在外研教材五年级下册Module8 Unit 2“I made a kite”教学时,教师可重构文本,融入风筝的起源、发展等文化知识,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首先,利用视频让学生了解世界上第一个风筝是中国发明的,以此树立文化自信。其次,通过阅读,让学生归纳、概括出风筝的类型wooden kite 和paper kite,意在让学生了解不同时期的风筝类型和名称,对其发展产生兴趣,从而深入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再次,通过“Why did people fly kites then? Why do people fly kites now?What do you think of Chinese kites?”等问题链,加深学生对风筝文化底蕴的微探,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丰富对风筝的整体认知。然后,进入文本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动手实践等,体验风筝的制作过程,切实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不仅将本课的目标语句进行运用与交流,还将学生互相帮助、互相尊重彼此的中华传统美德得到了充分体现。最后,在课堂小结环节中,让学生用英语描述制作风筝的过程,并说一说风筝的寓意,借此升华本课的主题,增强学生对文化内涵的感悟,提升学生用英语来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能力。

(四)巧妙创设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教学效果往往受到教学方法的影响,为了推动英语教学改革事业的发展,教师必须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情境教学法是一种创新型的教学手段,现已被广泛应用于实践中,其可以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改善原本沉闷压抑的课堂氛围,使教学氛围更加生动、充满活力。教师可以借助图片、视频和声音等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展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让学生受情境的影响保持高度专注,逐渐走近传统文化,获取源源不断的文化知识。

例如,在外研教材五年级上册Module3 Unit 1“Where did you go?”一课教学时,教材内容的情境是Amy 给Daming 打电话,讲述了周末参观的三个英国著名景点,即British Museum,Big Ben,the London Eye。教师可以呈现这些景点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领略其风光,拓阔视野。中华传统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因为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地大物博的国家。为渗透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教师可以在拓展教学时选取一些经典、具有代表性的国内风景名胜古迹,如the Great Wall、the Summer Palace 等,与教材进行融合,介绍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和背景特点,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教师还可以利用场景和语言情境,将知识内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设计“小小推荐官”任务,让学生介绍中国的名胜古迹。

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认识世界的多样性,增强文化意识,促进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提升。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56 个民族共同汇聚在一起构成文化多样性,国家的繁荣昌盛离不开文化的传承,在教学时,教学既要使学生正确看待少数民族,又要使他们理解、传承和弘扬优秀少数民族文化。比如,在Module6 Unit 1“I went there last year”教学时,教师可以借助课文中“Lingling’s travel”阅读素材展开对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探究,进一步了解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引申少数民族的特有节日,如泼水节、火把节、刀杆节等,借此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一个国家语言文字的发展深受文化的影响,要想学好一门语言,就必须以文化为落脚点,引导学生学习和感受传统文化,客观看待各国文化的关系,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形成开放、包容的态度,主动学习不同语言知识。英语教学是了解和认识国外文化的有效途径,教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应当结合新课标具体要求,从核心素养培育的角度出发,优化教学设计,完善英语课堂结构和教学内容,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英语教学的融合方式,推动小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进程。

猜你喜欢
跨文化中华英语教学
巧用“五法”激趣——以英语教学为例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Long的互动假说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