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传播路径探析

2023-03-23 00:05谢琪涵
信阳农林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新闻报道传统媒体媒介

谢琪涵

(福建师范大学 传播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7)

全媒体时代,以电视、广播、报纸为代表的传统媒体正在进行的数字化技术改革压缩了新闻的传播时长,拓展了新闻的传播载体,提升了新闻的传播效果,得到了受众的肯定和社会的认可。在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和探索媒体传播方式,共享新闻资源,打造“新闻厨房”,构建媒介共生体系,尽快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

1 实施内容精品化工程

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新闻内容的精品化呈现出碎片化特征,使得受众的阅读方式也随之改变,呈现出泛碎片化阅读的方式。泛碎片化阅读方式强化了重点信息的作用和价值,使得新闻的编排和播出模式朝着小、轻、快的方向变化。电视栏目《东方时空》和《朝闻天下》播出的新闻节目仍然主打短平快,但在节目中采用了大量动画制作效果,目的是在确保节目吸引力的同时实施新闻内容的精品化策略。大数据时代,各类媒介平台收集的用户数据准确掌握了受众的阅读行为,大数据容量大、种类多、速度快、价值密度低的四个特征配合平台对用户的深度分析加剧了新媒体时代的信息分化[1]。依据算法技术实现的内容优化推动了新闻精品化路线的发展,必然对传统媒体制播新闻产生深远影响。由此,全媒体时代坚持内容精品化是各类媒体继续保持较高关注度、扩大自身影响力的重要基础。

在实施内容精品化的过程中,传统媒体需要进一步挖掘和明晰自身优势,坚守自身特色,正确、客观和辩证看待与新媒体在新闻制作和传播方式上的差异性,努力探索一条适合自身定位和特征的新闻制播路径。在新闻报道内容的选取方面,注重纵向挖掘新闻深度,突出自身新闻特色,彰显新时代新闻价值。为了提升新闻品质,传统媒体在遵循受众阅读习惯和行为的基础上要结合新媒体的“小轻快”特点,采用适宜的新闻制作效果,提升新闻的生动性和活泼度,培养受众粘性。因此,对内容的选择应注重三个方面:

1.1 注重受众心理感受

受众对新闻的评判最直观地体现在心理感受上,传统媒体由于自身特殊的传播机制,受众的新闻感受通常表现为沉稳和严肃,而新媒体传播的新闻则给人以轻松和愉悦。《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今日说法》《新闻调查》等传统品牌电视栏目受限于内容,观众往往是在精神高度集中的状态中观看。由于内容报道的深度,这些传统电视栏目仍然在新媒体时代保持着生机与活力。对于综艺娱乐节目,传统媒体更多是为了迎合受众的感受来进行刻意的视觉包装,其目的是增强节目的视觉观感,进而带给观众赏心悦目的心理感受。例如,河南卫视推出的系列“奇妙游”节目,精美的节目形态包装,富有创意的节目内容,将历史文化与现代数字技术完美融合,既实现了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也改变了观众对传统媒体节目庄重严肃特性的原有认知,获得了社会和受众的广泛好评。

内容精品化强化了观众对传统媒体认知的心理,唤起了观众对传统媒体的期待与好感,这是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能够保持较高收视率的有效路径和方式。全媒体时代,新闻报道要想实现跨媒体叙事的有效传播,除了大力提高叙事内容和媒介平台的契合度之外,还需要根据不同平台的符号特征、技术手段和信息传播规律,选取具有一定意义、价值和调性的话题,因地制宜地打造相应的叙事文本、节目风格、内容编排方式,让受众在不同平台上获得不同的叙事体验[2]。

1.2 规范新闻生产流程

“新闻生产”属于工业概念范畴,指的是传统媒体在进行新闻制作的过程中按照特定的标准选题、采集、制作、包装、编排和播出,目的是为了保证节目形态的一致性,进而实现新闻制作高效和高质的双重目标。当代新闻人在时间的赛道上快速实现新闻的即时报道,要求新闻生产和制作者具备快速编辑新闻的素养和技能,要敢于主动打破思维局限,摈弃套路化制播模式以早日适应新媒体时代对信息的即时编辑要求,这也是内容精品化的直观体现。需要明确指出,规范新闻生产流程并非是限制新闻报道的多样性和个性化,并非要求新闻报道在角度、体裁、结构、叙事等方面严格保持一致,而是在规范的新闻生产流程中发挥传统媒体的传播能力和形态上的多样性,所以规范化并不会出现内容的同质化。

例如,2021年2月,河南卫视率先推出的以中国传统文化节日“元宵节”为主题的“元宵奇妙游”节目爆火后,又接连推出了15期文化节日“奇妙游”系列节目,均取得了高收视率。“奇妙游”系列节目的成功得益于在选题上别具一格,既体现了河南厚重的地域文化特色,又实现了与观众心理上的情感交流。在综艺娱乐节目盛行的全媒体时代精准定位、独显特色,给观众耳目一新的视听感受,为观众送上了一道颇具河南地域特色的文化盛宴。除此,“元宵奇妙游”的成功为后续系列节目的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制作经验。随着一系列节目的先后推出,河南卫视节日“奇妙游”的制作也更具流程化和规范化,保证了节目内容的品质。

1.3 精准定位新闻视角

对于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多样化的观察和报道视角一方面有利于受众全面、整体理解事件,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深入挖掘事件真相和深层次新闻价值,能够让观众从多个维度对新闻事件进行直观和客观的判断与思考。因此,在全媒体时代,强化新闻报道视角是传统媒体提升新闻报道效果,增强自身影响力,塑造媒介形象的重要手段。

媒介间的竞争仍然归属为内容层面的竞争,尽管新媒体迅猛发展,但其自身传播速度快和广的优势特性并未真正意义上掩盖或者替代传统媒体在特殊内容传播方面固有的权威和庄重特性。面对新媒体的崛起,需要客观和辩证审视传统媒体受到的冲击,对于不符合时代发展的内容要主动放弃或者积极转型,对于仍然需要依托传统媒体传播的内容更需强化和突出,且不可整体上否决传统媒体的自身地位和存在价值,这就需要进一步强化新闻报道视角的差异性,才能为传统媒体的突围探索出全新的传播路径。

2 推动传播技术革新

数字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也为传统媒体更好应对新媒体冲击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在移动算法、移动互联、人工智能、大数据和5G、人工AI、CHATGPT等数字技术的加持和助推下,传统媒体的新闻传播活动逐步摆脱原有的单向传播模式。内容上更加生动活泼,形态上更加多样丰富,模式上更加灵活自由,在数字技术的应用上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差别正在逐步缩小,传统媒体已经深度融合于新媒体构建的传播体系之中。新媒体的产生过程,实际上也是网络技术和信息内容相互结合、共同发展的过程,传统媒体在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中求生存发展、求创新突破,必须实现技术与内容相互融合。

2.1 提升新闻队伍数字素养和技能

传统媒体从业者要在数字技术的变革中转换思想,正视数字技术革命对新闻从业者的新要求,主动增强数字素养和技能。数字技术的发展对新闻从业人员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要求新闻从业人员不断学习新技术才能适应媒介的发展;另一方面数字技术也让新闻从业人员重新审视传统新闻的采编和制作方式。例如,在常规电视新闻栏目中,手机视频和自媒体博主制作的个人vlog已经成为了各类电视节目中的重要新闻素材,这就要求电视新闻记者要具备快速筛选和编辑短视频的能力。此外,传统媒体从业者还应具备图像处理、声音录制、音频处理、色彩调整等多项数字加工技能,方能保证节目的时效性和趣味性。因此,提升新闻队伍数字素养和技能也是新媒体时代对记者的新要求,刻不容缓。

传统媒体的新闻记者一方面需主动、及时转变角色,以融合报道为契机敢于接受新技术带来的新挑战;另外一方面,更需深度挖掘和利用各类媒介平台,努力探索事件的新闻价值和社会价值,并寻求全新的报道角度和模式以适应新媒体对媒介生态的影响。互联网的兴起固然为新闻的传播渠道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使得新闻记者可以及时、快速地通过网络发出消息,也使得新闻记者大大提高了新闻的采写和传播效率,这是积极有利的一面。随着受众接触互联网的机会和时间的增多,受众对信息的接受方式也从固定的电视、报纸、广播向更为方便、自由和开放的互联网转变,这就要求新闻记者要具备掌握互联网传播规律的能力,尤其是在消息碎片化的特征下,保持新闻报道的完整性是新闻记者需要着重思考的问题。

2.2 力求新闻可视化

新闻可视化依托于数字技术的开发和广泛应用,是传统媒体在全媒体时代确保新闻报道效果的有力手段。如今,H5、VR、AR、5G、CHATGPT等视频制作和传播手段已经成为新媒体乐于使用的新技术,它们能够将声画有机融合,通过特有的编辑方式加以推送报道。例如,H5技术现在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微信、微博、公众号等自媒体平台。H5的视频是一种基于画面呈现的制作标准,H5视频可以将声音、音乐链接穿插进视频之中,通过触屏的方式可以控制其播放。由于H5画面制作精良,播出形式新颖,受众只需要借助一部移动智能手机终端就可以随时随地浏览相关报道,这种报道形式快、新、准的特性决定了它能够第一时间将新闻编辑并推送出来。在跨平台传播的需求下,H5网页提供的人机交互功能和突出的互动性,就成为融媒体报道的重要技术手段和提升融媒体传播效果的重要突破口[3]。

2.3 巧妙利用自媒体平台

微博、微信、小红书、哔哩哔哩、抖音等自媒体的出现为新闻从业人员获取丰富的新闻素材提供了可靠的来源和渠道,使得“全民麦克风”成为了可能。借助手机,利用自媒体平台,公众可以第一时间将经历和发现的事件通过移动数据网络上传到朋友圈并进行分享。在内容为王的媒介生态结构中,占据内容生产的入口是各类媒体不断追求的目标和方向,只有掌握更为丰富的内容资源才能为受众提供更为丰富的信息,满足受众对各类信息的需求。互联网时代,大数据、区块链、新闻机器人等新技术的出现让信息具有了数字化特征,这里的数字化可以理解成模块,在此基础上可以分为时间模块、地点模块、主体模块、结尾模块,也就是说一篇新闻稿件的组成部分被细分了,这可以通过大数据来进行加工,这种情况下新闻也就成了工业品。全媒体时代科技的进步,给新闻传播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契机,也形成了挑战。因此,传统媒体新闻报道必须顺应媒介生态的变化、调整新闻语态、改变传播模式、形成新的传播格局[4]。

3 打造集团化报道平台

“集团化”平台的构建是打破媒介之间存在的壁垒和藩篱的有效手段,有助于建立重大新闻事件报道的共享平台或者同一阵线。以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介仍然可以充分发挥声音或者画面传播的固有优势,牢牢把握信息输出端口。反观“两微一博”为代表的新媒体则可以实现信息的即时传播和范围的最大化,率先抢占新闻宣传出口,从而奠定受众获取信息来源的渠道和有效途径,紧紧把握舆论发展的走向。因此,在全媒体时代着力打造“集团化”的新闻报道的统一平台或者同一阵线已是迫在眉睫。

3.1 资源平台的整合

传统媒介侧重于信息的直接输出,在采集完成以后通过编辑快速播出,通常不会做出较大的调整和视频处理。对于新媒体而言,其更有利于对信息进行声音和画面的再加工、再处理,例如,各类视觉动画特效、各种画面转场方式等,这使得信息更容易被接受,也更容易被传播。在同一阵线或者同一平台上,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有效融合是“集团化”平台构建得以实现的基础。当然,上述是各类媒体在指挥中心的统一调度下分工合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重特大报道任务的常用模式。在这个模式内,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一定时期内实现了资源整合、平台融合,达到了传播聚合的效果,这也是当前全媒体深度报道过程中一种比较成熟的模式。

目前,微博、微信、抖音、快手和今日头条等新媒体平台承载了更为重要的信息传播和社会服务功能,诸多政府机构和行政部门纷纷转向新媒体发布重要信息,实现了官媒向公共媒体的“跨界”。随着传播平台的改变,官媒信息具有了易接受、高辨识、快传播的特点。在全媒体时代,对于新闻报道,媒体人、受众都可以实时参与互动,形成全方位、多介质的传播态势,增强新闻的传播效果。因此,全媒体的交互性使传播媒介之间能够形成彼此合作的关系,大大提升了新闻报道的深度和广度[5]。

3.2 深度报道的共通性

首先,由于媒体众多,为了便于管理和统一安排采访任务,在“集团化”平台的框架下通常会设立新闻采访与报道指挥中心。这是大型新闻报道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门,主要就是承担媒体的管理工作,同时,也向各媒体下达采访任务和采访要求,必要的时候帮助媒体协调被采访对象,所以既是管理者也是服务者。其次,参与报道的媒体数量之多。对于事关每个人生活的政治性会议的报道,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虽然通常会在统一的安排下进行新闻报道,但是也难免会出现相互竞争的情况。为了获得独家或者一手新闻,媒体也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想方设法获得最新的新闻内容,归根结底还是想在竞争激烈的媒体之争中获得一手新闻资源,从而扩大媒体的影响力。再次,开设的栏目版块多种多样。微博、微信、客户端等自媒体,能够充分利用自己的交互性和及时性向受众点对点地推送新闻。在新闻指挥中心的统一部署下,媒体的栏目之间也是存在一定的关联,通常情况下会根据媒体的具体特性来开设栏目,这也是为了最大程度发挥媒介功能的原因。最后,手机、互联网媒体深度参与。手机等移动终端的特殊之处主要在于它既是新闻的采集者也是新闻的发布者,它改变了新闻的生产、传播和接收的环境,与传统媒体一同承担着发布新闻的任务。尽管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还存在着诸多的差异,但是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媒体在传输信息的时候,更容易将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节目元素深度融合在一起传播,并通过专题报道、超链接、评论互动、投票等形式来强化新闻的报道。

4 结语

移动智能终端已经成为受众广泛获取新闻、满足信息需求的主要新闻工具,这也极大程度上改变了新闻的采集、生产和加工的方式,新闻的传播路径也得到了拓宽。在新技术的推动下,传统媒体通过实施精品化工程和打造集团化报道平台已经探索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媒介发展之路。面对未来不可预知的数字技术,传统媒体在新闻报道过程中必须不断强化自身的传播特性,以更好的姿态迎接新技术的到来。

猜你喜欢
新闻报道传统媒体媒介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书,最优雅的媒介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突围
五问传统媒体:你以为熬过寒冬就是春天吗?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
新闻报道要求真实的细节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