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赤壁”为切入点,理清《赤壁赋》内在逻辑

2023-03-23 16:15尹杰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赤壁赋赤壁苏轼

尹杰

千古名篇《赤壁赋》,令人常读常新。《赤壁赋》中主客同游赤壁,所谓“主”,固然是指苏轼本人;所谓“客”,恐怕也是苏轼本人内心外化出来的一个对象。那苏轼在泛舟夜游时,围绕赤壁展开了怎样的思考?本文深入文本,以“赤壁”为切入点,试图理清文章的内在逻辑,贯通文意文脉,从而对苏轼思想进行整体理解与把握。

《赤壁赋》记叙了苏轼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围绕“赤壁”,把苏轼的快乐、苦恼和豁达尽数表达了出来。

一、自然的赤壁,景色优美澄澈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先是巧遇良辰;“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继而天公作美。这不由让人联想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明月缓缓升起,映照着辽阔的江面,水天融为一体。“徘徊”一词,似乎明月与人在遥相呼应。“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白茫茫的雾气笼罩着江面,月亮照耀着江水荡漾到天际,雾气苍茫,水天一色。圆月高悬之夜,江上的流光与空中的月光演绎出动人的梦幻曲。苏轼在这一段中,通过写清风、江水、明月、白露等意象,描绘出一种旷远、空灵、朦胧、飘逸的月夜赤壁意境,此时此刻,这赤壁是清风霁月,白露横江,如梦似幻,有良辰美景如此,如何不乐?

二、风雅的赤壁,活动轻松愉悦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饮酒从来风雅事,坐把岁月过成诗。苏轼拿起酒杯劝客人喝酒,与好友借酒谈兴,确实是人生一大快事。今夜,是七月十六,正是月圆之夜,而此时,月亮尚未出现。于是苏轼和朋友们就玩起了“飞花令”。大家把“花”改成了“月”,于是一首首带有“月”的诗词就吟诵起来了。“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这是苏轼记录下来的有代表性的一首。这是一首望月怀人之诗,亦是一首风月之诗。吟诵这样的诗说明内心是放松的,气氛是融洽的。如果说诵风月之诗只是泛舟夜游的一个序幕,那么扣舷而歌则是达到欢乐的高潮。“扣舷”就是用手击打船舷以应和歌声,有点儿“钿头银篦击节碎”的意思,但要比之文雅一些,都体现了那种忘我的欢愉和积极的呼应。“歌”就是即兴创作并唱出来,像曹操在赤壁之战前宴会上吟唱《短歌行》一样。借酒助兴,苏轼和朋友们用古调填新句,一板一眼地吟唱,唱了一阙又一阙,唱了一首又一首,苏轼所记录的“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之句不过是他们即兴演唱之一,你方唱罢我登场,好不热闹,好不风雅!

三、精神的赤壁,心灵自由飞翔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任凭小舟自由来去,在茫茫的江面上飘荡。随着小舟的随意飘荡,苏轼的精神世界也跟着飞扬起来。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写道:“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苏轼的感受应该和几百年后的朱自清先生有几分相似吧?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谤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绝境;出狱后被贬黄州团练副使,职位低微,形同软禁。他行动上是不自由的。比之行动上的不自由,精神上更不自由。苏轼在黄州的日子可以说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行动上受限制,思想上有包袱。但此时此刻,苏轼乘清风,沐明月,泛大江,他似乎忘掉了尘世的烦恼,一任心灵在宇宙中驰骋。

四、理想的赤壁,望美人而思明君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本来歌唱这些是风雅,是娱乐,是欢欣,但是苏轼在这里面品到了“弦外之音”,那种不想触碰但又不可能不去触碰的东西——理想。“美人”在中国文化的语典中,在历代文人的集体无意识中,一直是作为贤主明君的原型意象而存在的。耳熟能详者如《诗经》中的“窈窕淑君,君子好逑”和“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离骚》中的“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等句。“美人”不自觉地搅动起了苏轼心灵深處忠君恋阙的深层忧思。可赏识自己的明君在哪里呢?苏轼怀瑜握瑾,他多么希望自己能与神宗皇帝知遇,从而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但此时君臣已隔千里之遥。距离之远还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君臣之心已经很难走到一起。“溯洄从之,道阻且长”,假如不能重新得到君主的赏识,又如何奢谈自己的远大抱负?想到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能不悲从中来吗?

五、人事的赤壁,叹曹操而敬英雄

曹操本来在赤壁之战中是以失败者的形象出现的,但在苏轼笔下,字里行间却充满了无比崇敬之情。“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苏轼对曹操的失败一笔带过,转而重点描写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威武雄壮。苏轼的笔墨不是停留在慨叹曹操的失败上,而是重点赞美了其气吞山河、潇洒豪迈的英雄形象。苏轼其实是将自己和曹操进行了一个比照。“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轼在江渚之上过着如同渔夫樵夫一样的生活,平凡渺小如大海中的一粒粟米、天地间的一只蜉蝣。命运让两个人在赤壁神交,苏轼不禁感慨:像曹操这样的英雄如今在哪里呢?言外之意,自己根本没法和曹孟德相提并论。想到自己功业难就、一事无成,能不痛哭流涕吗?

六、生命的赤壁,悲须臾而羡永恒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众所周知,苏轼身上兼有儒、道两种思想,既然儒家入世的路困难重重,前途无望,那不妨换一种思路,走道家求仙长生之路。自觉仕途渺茫的苏轼,以儒治世已不可得,那以道治身总可以吧?同样的情景也发生在李白身上,李白被赐金放还,白衣卿相的理想破灭,李白于是发出了“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的人生喟叹。李白在官场受挫后也是由儒转而向道了。苏轼在遭遇了“乌台诗案”之后,精神极度痛苦,他亟需用另一种人生观来指导自己,所以在这种机缘巧合下,苏轼与《庄子》道家思想的遇合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然而,令苏轼痛苦的是,求仙长生之路亦是水中之月、镜中之花,只有羡慕,终不能实现。看着自己年复一年的衰老和渐渐生出的白发,苏轼如何能够心情平静?想到自己早生华发、老之将至,能不喟然长叹吗?

七、哲学的赤壁,懂得了自然的辩证性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既然说到了水和月,“羡长江之无穷”,“抱明月而长终”,那就仍以水和月来作比喻。滚滚长江东逝水,眼看着长江在流淌,但长江还是长江,似乎从未流走;月亮圆了又缺,眼看着月亮在变化,而最终月亮还是月亮,似乎从未变化。如果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过是转瞬之间;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则事物和人类都是无穷尽的,又何必羡慕长江和明月呢?从变化的角度而言,之前所羡慕的长江和明月,其实时刻都在变化着,彼时的长江和明月,早已不是此时的长江和明月;从不变的角度而言,长江还是长江,明月还是明月,苏轼还是苏轼。懂得了自然的辩证性,也就对生命的长久有了重新的认知,人生的老去不过是自然而然的一件事情,天地之间万事万物,谁能不老?既然谁都无法摆脱变老的命运,那又何必自寻苦恼呢?当苏轼求道的心结打开,心便豁然开朗了。

八、宦海的赤壁,参透了万物的局限性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即便像一世之雄的曹操,他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在赤壁,也会遇到自己的困境。如果懂得了“物各有主”的道理,就应该顺应命运的安排,既不会强行地追求,也不会消极地躺平。神宗时代大肆推进王安石变法。新法的推行,遭到了朝臣的反对,于是一场浩大又漫长的朋党之争开始了。在王安石任宰相之后,欧阳修退隐,与苏轼同样反对变法的司马光、范镇愤然辞官。在这样的情况下,苏轼仍毅然写下了《上神宗皇帝书》,书中洋洋万言力陈新政得失。见神宗皇帝仍不悔改,苏轼并没有灰心,继续上书。他的不断上书,最终惹怒王安石的拥趸们,从而导致“乌台诗案”。赤壁,让苏轼认识到,每个人都是有局限性的,自己是有局限的,王安石是有局限的,就连神宗皇帝也是有局限的。物各有主,凡事不能强求。阻止变法,劝谏神宗,不能强求;官场得志,建功立业,亦不能强求。当苏轼入世的心结打开,心便释然轻松了。

九、当下的赤壁,明白了生活的即时性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江上的清風有声,山间的明月有色,江山无穷,风月长存,天地无私,声色娱人,我们恰恰可以徘徊其间而自得其乐。此时此刻,我们在赤壁享受美好时刻;此时此刻,我们在黄州享受贬谪生活。过去,已然过去;未来,还未到来;如果不能享受此刻,拥有此刻,就会连此刻都会失去。《东坡志林》中有一短文:“余尝寓居惠州嘉佑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从这段文字中,不难可以看出苏轼“立足当下,随缘自适”的快乐原则,这与苏轼自我劝慰享受当下“清风明月”的美景是一致的。何必去进一步“追求功名”?何必去退一步“隐退江湖”?不妨立足当下,珍惜当下,活在当下。当苏轼生活的心结打开,心便彻底踏实了。

苏轼以赋这种文体,以主客对话的形式,以赤壁为切入点,讲述了自己的复杂心境。一方面,真实坦露了自己内心的苦闷,抒发了自己知音难觅、功业未就、年华老去的伤悲;一方面,又体现了自己立足当下、随缘自适、顺生而行的洒脱。《赤壁赋》正是苏轼在逆境中对人生积极思考后的一种自我救赎。这种积极的自我救赎,也为后世士大夫身处逆境之中如何安身立命提供了一种典范。

作者单位:河北省沧州市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赤壁赋赤壁苏轼
节录苏东坡《前赤壁赋》
千江有水千江月——《赤壁赋》任务学习
从善如流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苏东坡《前赤壁赋》
鏖战赤壁(下)
鏖战赤壁(上)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
《赤壁赋》用典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