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倩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老年医学中心,内蒙古 呼和浩特,010010)
冠心病为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病,好发于40岁以上中老年群体,其发病与患者血压、血脂、血糖水平异常等因素密切相关,其发病风险会随年龄增长而不断升高[1]。目前,针对病情较为稳定的冠心病患者,临床多以药物控制进行治疗,但此病病程及恢复周期均较长,除予以系统药物治疗及一般性治疗外,为患者实施科学、有效的临床护理干预对改善其预后或有重要意义[2]。临床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的护理方案多注重健康教育、病情监测及心理护理。但临床绝大部分老年冠心病患者在不同诊疗阶段表现出来的生理特征、症状变化及心理状态均存在差异,有研究指出,传统护理方案下的专项护理都是相对独立的部分,连贯性较差,无法实现对此类患者的全程、连续性干预[3]。无缝隙护理是一种新型护理模式,其重在对患者实施自入院时至出院后的全方位、不间断护理服务,对连续监测病情变化、持续辅助症状改善并改善心理状态及预后均有积极意义[4]。本研究主要探讨无缝隙护理模式对老年冠心病的应用效果及对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
选取2021年5月—2022年5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68例冠心病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数字抽签法将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4例。对照组男20例,女14例;年龄68~90岁,平均年龄(79.35±2.28)岁;病程7~9年,平均病程(8.24±0.35)年;心功能Ⅱ级18例,Ⅲ级16例。观察中男22例,女12例;年龄65~92岁,平均年龄(78.62±2.71)岁;病程5~10年,平均病程(7.74±0.36)年;心功能Ⅱ级15例、Ⅲ级19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患者及家属对研究知情同意,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医学伦理会审核批准。
纳入标准:①均符合《稳定性冠心病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2020)》中的诊断标准者[5];②均为65岁以上老年患者;③心功能分级均在Ⅱ级、Ⅲ级,病情处稳定可控期者。
排除标准:①病情处于急性发作期者;②确认存在认知或精神障碍者;③存在其他病理性心功能障碍者;④依从性差,拒绝参与此次研究者。
对照组实施基础护理。(1)健康宣教。健康宣教主要包括冠心病发病机制、病情进展及预后、治疗现状、日常生活注意事项等方面。(2)病情监测。监测治疗期间心率、血压等基础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情况的评估等。(3)心理干预。通过分享成功案例等方式帮助患者树立治疗信心,同时通过沟通、交流等方式鼓励患者说出内心困惑并由护理人员进行疏导等。(4)用药及饮食管理、运动锻炼规划、出院指导等。
观察组实施缝隙临床护理。(1)由科室内6名护理人员共同组成无缝隙干预小组,组内成员均为在职护士,工作年限均在2年以上。首先查阅国内外优秀文献,明确无缝隙护理的基本内涵及应用现状,确定无缝隙护理的具体体现形式为无缝隙监护、无缝隙专项护理等,并结合临床实际制订相应的护理方案。(2)6名护理人员自动分成3个无缝隙护理实施小组(2人一组),一名护士对应11例患者,最后一名对应12例(共34例患者)。对患者实施无缝隙监护,每个小组需在岗至少3 h,每日需保证连续动态监测患者7 h左右,全程监测患者的基础生命体征同时满足患者合理的临床需求。(3)无缝隙专项护理。①无缝隙健康教育。无缝隙健康教育包括治疗前、治疗期间、治疗后3个阶段,治疗前的宣教内容参考对照组;治疗期间,需详细告知治疗方案的实施原因、实施步骤及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风险,充分完善患者对疾病及相关治疗方案的认知;治疗后,告知患者遵医嘱用药并合理安排生活作息对疾病恢复的重要性,告知不按时用药或进行功能锻炼对其预后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等。②无缝隙心理干预。患者入院时通过各种心理状态评分工具对患者的心理情况进行综合评估,结合评估结果,为患者实施针对性心理干预;若存在明显焦虑,需结合患者个人喜好,选择播放音乐、视频等方式帮助转移注意力,同时可通过亲切的沟通、交流鼓励患者说出内心的担忧,可邀请成功救治且仍未出院患者与本研究患者进行深入交流,通过分享诊疗经历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等;若存在明显抑郁,护理人员需更加细致、耐心地与患者交流,交流过程中多倾听患者的心理诉求,结合交流情况从环境、饮食、运动康复、休闲活动等方面尽可能满足患者需求;若心理问题较为严重,可邀请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心理科医生对其心理状态进行科学评估后,协同护理人员联合制订心理干预方案。③无缝隙症状管理。结合患者入院时的诊断结果及治疗情况,关注心率、血压、呼吸等基础体征指标的变化情况,每日早晚各测定、记录1次,并每间隔3 d检测1次心功能恢复情况,若心绞痛等症状仍较为明显则需予以针对性的镇痛干预(口服非甾体镇痛消炎药等),若心功能障碍仍较为明显则需加用各类抗血小板聚焦、抗心肌缺血药物干预等。
两组患者均持续干预30 d。
①比较两组SAQ评分。采用美国西雅图心绞痛调查量表(SAQ)评估患者症状改善情况,量表包括心绞痛发作、心绞痛稳定(未发作)、活动受限、疾病认知、治疗满意度等5方面内容,各维度满分100分,分值越高表明症状改善越佳[6]。②比较两组心理状态评分。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疾病不确定感量表(MUIS-A)评估患者心理状态改善情况[7-8]。SAS、SDS均包括20个条目,均按1~4分,满分均为80分,记录两组患者最终评分结果,分值越高表明焦虑、抑郁症状越严重。MUIS-A分数范围25~125分,分值越高疾病不确定感水平越高。③比较两组心功能情况。通过治疗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6 min步行试验(6MWT)等心功能及不良事件发生率评估患者的预后情况,采用超声心动图(生产企业:飞利浦,型号:EPIQ 7C)检测LVEF和LVDD,在医院走廊处划定50 m范围检测患者6 min内步行往返总长度。④比较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不良事件包括病情复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死亡等,不良事件发生率 =(病情复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死亡)例数/总例数×100%。
护理后,观察组心绞痛发作、心绞痛稳定、活动受限、疾病认知、治疗满意度等维度SAQ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各维度SAQ评分比较 (±s,分)
表1 两组各维度SAQ评分比较 (±s,分)
组别 例数 心绞痛发作 心绞痛稳定 活动受限 疾病认知 治疗满意度观察组 34 92.47±2.23 91.44±2.36 93.15±2.18 95.15±2.25 95.24±2.19对照组 34 86.32±2.17 85.25±2.42 86.24±2.33 89.42±2.31 88.45±2.33 t 11.525 10.678 12.628 10.361 12.382 P<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护理后,观察组SAS、SDS、MUIS-A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心理状态评分比较 (±s,分)
表2 两组心理状态评分比较 (±s,分)
组别 例数 SAS评分 SDS评分 MUIS-A评分观察组 34 22.47±2.58 22.15±2.46 40.33±2.55对照组 34 25.72±2.84 25.82±2.71 45.42±2.36 t 4.939 5.847 8.542 P<0.001 <0.001 <0.001
护理后,观察组LVEF、6MWT高于对照组,LVDD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护理后心功能比较 (±s)
表3 两组护理后心功能比较 (±s)
组别 例数 LVEF(%) LVDD(mm) 6MWT(m)观察组 34 52.74±2.28 40.24±2.25 526.77±10.32对照组 34 50.12±2.36 42.79±2.77 512.42±10.55 t 4.656 4.167 5.670 P<0.001 <0.001 <0.001
护理后,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n(%)]
相关指南指出,在予以冠心病患者必要的药物干预的同时从饮食、作息、运动锻炼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进行有效管理是降低其发病风险并改善预后的关键环节[9]。冠心病病因无法根除,患者预后与冠状动脉受累范围及心功能障碍严重程度等密切相关,延缓病情进展、减少病情复发或恶化风险为其主要干预原则[10]。老年患者的生理抗病能力及心理抗压能力均较差,加之此病病程及治疗周期较长,在其就诊期间予以全面、持续性的护理干预对增强患者治疗效果、提高生存率均有重要意义[11]。
无缝隙护理是一种基于现代护理管理下的优质护理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缝隙护理模式护理人员的施护业务流程可得到相应重组、优化,在创新护理人员工作职能基础上,无缝隙护理可实现对慢病患者的全方位、持续性临床干预,对动态监测患者病情、动态改善生理及心理状态具有积极作用[12]。从时间维度来看,无缝隙护理可实现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的长时间连续监护,通过设置不同护理小组,以轮流值班的形式在任何时候清晰掌握患者病情动向及临床需求变化;从具体护理方法维度来看,基于无缝隙原则对患者实施专项护理,也可在基于患者不同阶段临床需求的情况下,予以更加精细、全面的护理管理[13-14]。与传统的护理干预方法比较,无缝隙护理可真正意义上实现对患者病情的连续、动态化监测,除密切监控患者基础生命体征指标外,通过对不同治疗阶段的治疗反馈进行汇总、分析,也有利于临床医生不断优化或替换现有治疗方案,同时在无缝隙护理模式下,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事件(药物不良反应、疾病并发症等)发生风险会明显降低,护理人员可在对患者的连续监护中对突发事件及时作出应对,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患者诊疗满意率,对减少护患纠纷也具有积极意义。本研究中,在为观察组患者实施无缝隙护理前,护理小组成员首先充分查阅相关文献并结合临床实际制订了相应的护理方案,对方案进行传递学习后,由3个护理小组轮流实施,实现了对老年冠心病患者每天至少7 h的监护,同时借助多种心理状态评估工具,在不同阶段患者的不同心理需求下,实施针对的心理疏导、心理咨询及心理治疗等干预措施,可更好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此外,该护理小组还对患者实施无缝隙的症状管理,根据患者病情及症状变化情况不断优化、完善现有治疗及用药方案,可有效增强患者的治疗效果并改善其预后。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后SAQ各维度评分更高,SAS、SDS、MUIS-A等心理状态评分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无缝隙护理模式对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心理具有积极意义。靳飞[15]表示,无缝隙护理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高,该研究中经此方法护理后的患者对应SAQ评分优于常规护理的参照组患者,与本研究所得数据变化趋势一致。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后LVEF、6MWT均高于对照组,LVDD及不良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在老年冠心病患者的诊疗过程中应用无缝隙护理可显著增强治疗效果并降低不良事件(病情复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死亡)风险,与印鸿玉[16]研究所得结论具有相似性,该研究中,经无缝隙护理后患者的心功能及负性情绪改善效果更佳,对应的心功能指标水平及心理状态评分结果均优于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者。
综上所述,无缝隙护理模式在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护理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可增强治疗效果、促进心理状态恢复并改善患者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