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晓萌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保健所十病房,内蒙古 呼和浩特,010017)
近三年临床数据表明,有75%的疾病患者会受脑梗死疾病影响,出现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其中有40%患者,会发展为重度残疾,制约其终身,为患者及家庭均带来一定程度的经济负担与治疗负担,因此现阶段临床也较为关注脑血管疾病的预后质量提升[1]。常规护理虽然也会涉及较多患者康复训练内容,但大多都以被动训练为主,存在针对性不足、时效性较低等局限[1-2]。阶段目标性护理是一种新型护理模式,其更注重对患者康复能力的评估,通过合理制订阶段性目标来有效发挥患者康复潜能,提高康复效果[3]。基于此,本研究探讨阶段目标性护理对老年脑梗死偏瘫患者负性情绪、治疗依从性及自理能力的影响。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建立档案的54例老年脑梗死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组与研究组,每组27例。常规组患者男性16例,女性11例;年龄55~65岁,平均年龄(61.68±1.15)岁;左侧偏瘫20例,右侧偏瘫7例。研究组患者男性17例,女性10例;年龄55~64岁,平均年龄(461.69±1.41)岁;左侧偏瘫19例,右侧偏瘫8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项目已经过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知情同意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①所符合《中国脑梗死中西医结合诊治指南(2017)》[4]标准;②均为本地患者,符合长期接受护理、配合完成随访的研究条件;③生命体征平稳;④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评分<24分。
排除标准:①肢体障碍与其他疾病有关者;②合并其他严重脏器系统疾病或肿瘤疾病者;③年龄<55岁。
常规组给予常规康复管理,结合患者具体疾病损伤情况,制订康复管理方案,要求患者及其家属积极做好院内康复护理健康教育,每隔两周对患者康复情况进行评估,了解患者康复治疗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指导解答。
研究组患者采用阶段目标性护理干预方案,具体措施如下:(1)成立护理小组。在患者疾病治疗结束且体征变化趋于稳定之后,由院内专科医护人员、心理咨询师、康复师共同成立护理研究小组。收集好患者病情资料,了解患者性别、年龄、梗死的部位、偏瘫程度、肌力指标、活动能力、自理能力、情绪状态、治疗依从等各项指标数据,综合分析患者康复能力。同时通过与患者家属交流了解患者康复期望、家庭支持程度、经济情况等为其制订护理目标,评估患者护理期间可能存在的不依从风险,通过组内探讨制订应对策略。(2)阶段性目标设立。结合患者资料制订康复周期安排表,将整个康复周期分为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其中近期目标主要以帮助患者了解康复目标内容、体位护理、被动活动为主:①健康教育,通过视频、图册,为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管理,说明偏瘫出现原因、康复方案以及可达到的效果,提高患者护理认同感。②做好体位护理,帮助患者了解仰卧位、患侧卧位、健侧卧位对提高肢体康复能力、增加肌耐力的价值,通过护理人员协助、小软枕帮助改变体位,提高治疗舒适度。③被动训练运动,在患者卧床休养期间,护理人员应每日定时帮助患者进行翻身拍背,并通过按摩刺激患者患侧肢体肌肉组织,做好康复准备。中期护理以进一步提高患者疾病认知水平,提高主动运动能力为主:①应做好临床健康教育帮助患者了解中级康复目标内容以及相关训练使用价值,通过观看练习视频,了解大致训练过程,提高护理参与有效性。②主动训练,指导患者取仰卧位,在硬板床上通过Bobath握手,用健侧肢体带动患侧肢体练习上举90°,练习过程中康复师应做好口令指导,帮助患者逐渐活动肩、肘、腕关节进行位移、翻身练习[5]。③坐位练习,医护人员辅助将患者双腿放于床边,调整体位到侧卧(双膝屈曲),一手在下拖住患者肩部或腋下,一手轻扶其双膝后方,口令指导患者向上侧屈头部,通过扭转骨盆转移到坐位。④立位练习,帮助患者取坐位,医护人员站于患者正前方展开练习引导,指导患者Bobath握手,后屈髋关节,自然前倾躯干将重心转移至双腿,继而向足前掌部转移,护理人员用双手扶住患者臀部帮助其带动身体呈立位。长期康复目标主要以提高患者主动转移能力、日常生活能力为主,逐步延长训练时间并通过护理人员协助提高患者起坐、站立练习熟练程度,指导其开展步行训练,依照下床站立、扶床行走、拄拐行走、他人搀扶、单人行走过程进行步行训练,依照患者自身情况合理设定每日练习时间与步行距离。在生活能力训练方面,有计划地引导患者进行自主穿衣、进食等练习[6]。(3)心理指导。在治疗期间,护理人员积极与患者及家属进行交流、沟通,了解患者康复感受、康复意愿,以及家属在护理配合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通过有计划地调整康复训练强度,增加健康教育次数来降低患者配合难度,提高其参与有效性。同时护理人员应每日主动与患者交流,向患者介绍院内康复良好病例,帮助患者树立治疗信心,减少对疾病康复存在的担忧情绪。每日积极对患者睡眠情况进行评估与指导,通过调节病房环境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要求患者日常注意咖啡因食物饮品的摄入,对于情绪不佳患者可通过播放轻松舒缓音乐,调节其情绪状态,提升睡眠质量。
①比较两组负性情绪评分。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抑 郁 自 评 量 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对患者护理前后负性情绪进行评估。其中SAS评分在50~59分为轻度焦虑,评分在60~69分为中度焦虑,>70分为重度焦虑;SDS评分在53~62分为轻度抑郁,评分在63~72分为中度抑郁,>73分为重度抑郁,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焦虑、抑郁症状越严重。
②比较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由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研究小组人员结合研究内容设计《患者依存状态评估卷》,其中包括患者治疗依存、家庭配合依存、护理健康教育、功能锻炼依从,总分为100分,患者评分越高代表依从表现越好。总分<70分为不依从,70~85分为部分依从,>85分为完全依从。依从率=(完全依从+部分依从)例数/总例数×100%。
③比较两组患者自理能力评分。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估量表(Barthel指数)对患者护理前后的生活能力进行评估,包括患者进食能力、自主洗澡、自主穿衣、大小便控制等,量表总分在0~100分,评分越高患者自理能力改善越明显。
④比较两组平衡能力。采用平衡能力评估量表(Berg)对患者护理前后康复能力进行评估,指导患者完成站立、坐下等动作,总分0~56分,评分越高患者平衡能力提升越好。
研究组患者SAS、SDS评分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负性情绪比较 (±s,分)
表1 两组患者负性情绪比较 (±s,分)
组别 例数 SAS评分 SDS评分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常规组 27 58.97±3.65 53.74±3.41 56.67±3.61 50.11±3.46研究组 27 58.67±3.66 48.97±3.61 56.59±3.24 47.13±3.38 t 0.301 4.991 0.085 3.201 P 0.382 <0.001 0.466 0.001
研究组患者治疗依从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比较 [n(%)]
护理前,两组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自理能力比较 (±s,分)
表3 两组患者自理能力比较 (±s,分)
组别 例数 Barthel指数评分护理前 护理后常规组 27 68.78±5.22 75.11±5.13研究组 27 68.74±5.33 79.91±5.22 t 0.027 3.407 P 0.488 <0.001
研究组患者Berg评分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康复能比较 (±s,分)
表4 两组患者康复能比较 (±s,分)
组别 例数 Berg评分护理前 护理后常规组 27 33.78±4.33 40.71±4.24研究组 27 33.39±4.52 46.33±4.66 t 0.323 4.635 P 0.373 <0.001
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生活压力的增加,国内疾病谱与死亡谱也随之发生变化,使得脑血管疾病、冠心病等慢性非传染疾病成为了影响国民病死率与机体健康的关键因素[4]。脑梗死是临床较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随着临床疾病研究的深入以及药物研究的发展,虽有效提高了疾病治疗效率,最大化降低了疾病致死率,但疾病造成的脑功能受损、肌肉萎缩等肢体运动障碍症状难以通过药物治疗得到较好恢复,需要患者在疾病治疗后期积极开展康复训练,才可达到一定的康复效果。本研究展开比较分析,发现通过使用阶段性护理干预,更易于改善患者治疗质量。
本研究经过对比发现,研究组患者在护理后SAS、SDS评分低于常规组(P<0.05),表示其情绪压力缓解更为明显。患者受患病打击影响,容易产生孤独、失落、丧失信心等不良情绪,影响个人配合能力。在开展阶段性护理过程中,积极做好临床健康教育与心理疏导,改善患者治疗环境与睡眠环境,有助于减轻患者治疗压力,感受医护人员对其的关注与支持,提高护理配合有效性。分阶段指导患者参与治疗与护理工作,有利于帮助患者设立更为客观合理的康复期望目标,找回康复信心,减少焦虑情绪[7]。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治疗总依从率要高于常规组(P<0.05)。这是因为阶段性护理方案有助于提高护理人员专业程度,提高其对方案设计的规范性、合理性,在护理开展前会借助院内资源成立研究小组,仔细分析整合患者信息数据,评估其康复与依从性影响因素,合理制订阶段性康复目标,减轻患者配合压力与患者家属配合难度,无形中提高了患者配合有效性,避免其因康复内容过难而产生放弃治疗的想法[8]。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Berg评分高于常规组(P<0.05)。这是因为在阶段性护理开展期间,帮助患者了解康复目标内容以及相关训练价值,有助于提高患者疾病认知水平,依照不同康复阶段目标进行临床康复教育,提高患者对护理方案的认可程度,提高训练自主性[9-10]。通过观看练习视频,了解不同训练内容,对提高肢体康复训练规范性有积极意义,有助于提高患者肢体活动能力,改善自理能力[11]。
本研究主要用于分析阶段性护理在老年脑梗死偏瘫患者中的应用可行性,发现合理设计阶段性护理流程,有助于改善偏瘫患者预后能力,提高康复效率,这与规范性康复训练利于刺激脑神经、促进脑功能恢复相关。但在具体研究过程中,受患者例数以及研究环境限制,不能进一步探讨阶段性护理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间存在的具体联系,还需进一步研究查证。
综上所述,在对老年脑梗死偏瘫患者进行治疗护理期间,采用阶段目标性护理对提高患者脑组织恢复能力,提高其治疗依从性,减轻负性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