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护理模式对改善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效果

2023-03-23 09:27郭建华
中华养生保健 2023年5期
关键词:肢体康复功能

郭建华

(赤峰市医院神经内二科,内蒙古 赤峰,024000)

作为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脑卒中主要指的是各类因素所致的脑血管受损,致残率、病死率高,在人类死亡病因中位居第三,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多发病症[1]。脑卒中发病机制复杂,考虑与高血压、不良生活习惯、炎症等多种因素有关[2]。随着现代医疗卫生技术的进步,脑卒中病死率有所降低,但部分患者经过治疗会遗留偏瘫后遗症,患肢需要长时间制动,容易引起肌肉痉挛、关节痉挛等,使得患者正常活动功能受限、运动功能及自理能力下降,同时也为家庭及社会增加了一定的负担,如何改善患者运动功能、提升日常生活能力成为临床探讨的重点话题[3]。现代康复理念认为,早期开展康复护理能够对受损脑组织功能重组与代谢起到促进作用,有利于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改善神经缺损状态[4]。本研究收集赤峰市医院2021年3月—2022年3月收治的100例脑卒中患者资料,探究康复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赤峰市医院2021年3月—2022年3月收治的100例脑卒中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男32例,女18例;年龄40~75岁,平均年龄(58.19±6.32)岁;体质量54~112 kg,平均体质量(86.28±10.68)kg;病程 2~7年,平均病程(4.38±0.65)年。对照组男30例,女20例;年龄41~75岁,平均年龄(58.31±6.57)岁;体 质 量 52~110 kg,平 均 体 质 量(85.62±10.72)kg;病程2~7年,平均病程(4.27±0.61)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得到赤峰市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脑卒中诊断参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5];②年龄40~75岁;③患者首次发病且处于稳定恢复期,存在运动功能障碍;④患者交流无障碍,可配合研究;⑤资料齐全,无重大器质性疾病。

排除标准:①合并精神类疾病者;②合并出血倾向患者;③意识模糊患者;④免疫功能异常或凝血障碍患者;⑤对康复护理方案不耐受者;⑥合并认知功能障碍者。

1.3 方法

对照组按照常规流程予以护理,遵照医嘱指导患者按时按量用药,加强病情观察与生命体征监测,积极预防并发症,防止院内感染。对患者予以健康教育,做好良肢摆放,防止压疮。

观察组予以常规护理联合康复护理模式,具体如下:(1)心理护理。关注患者心理健康,掌握心理动向及情绪变化,给予关怀与健康指导,掌握与患者沟通技巧,耐心倾听患者诉求,疏导负性情绪。鼓励患者积极参与感兴趣的活动,转移注意力。尽量将同类型疾病患者安排在同一病房,通过交谈、分享疾病治疗历程,减轻心理压力。(2)被动运动。患者治疗期间保持正确卧位,对患肢进行内翻、伸展训练,避免患肢过度屈曲,2 h更换一次体位。对患肢进行按摩,动作轻柔,指导患者保持放松,对于肌张力较低的肌群轻轻揉捏。指导患者床上翻身练习,由卧位逐渐过渡到坐位,然后床边坐起。(3)主动功能训练。对于恢复良好的患者可指导进行床下主动练习,坐位过渡到床边站立,借助拐杖或家属、护理人员搀扶进行行走练习。待患者恢复到一定程度后可进行跨越障碍物练习,或上下楼梯。上肢主要进行手部功能练习,指导患者完成抓握训练,锻炼手部关节灵活度。由粗放抓握过渡至细小的灵活训练,每次训练时间控制为30 min,3次/d。下肢训练时,指导患者患侧下肢蹬圆木,促进肌力提升,站立时可结合患者功能恢复情况增加角度,由扶持站立过渡至徒手站立。步行练习时,指导患腿进行前后摆动,并配合屈膝、伸髋动作,患侧负重向前、后一步,锻炼平衡能力。(4)良肢位摆放。①健侧卧位。指导患者保持全身心放松,在头部下垫一软枕,抬起肩胛骨,适当前伸上肢,屈曲肩关节,以90°为宜,指导患者患侧肢体放于上方,健侧在下,伸展下肢,锻炼髋关节,膝关节锻炼方式主要为屈曲练习。②患侧卧位。患者可根据自身情况随意摆放头部,屈曲上颈段,可在后旋躯干位置加软枕起到支撑作用,对肩关节进行90°屈曲练习,腕部自然伸直,手背朝下。与此同时屈曲膝关节,以90°为宜。③床上坐位。坐起时,屈曲髋关节90°,躯干后垫软枕予以支撑,使得躯干可直立。将膝盖屈曲60°。(5)移乘练习。将轮椅斜向以健侧对着床,刹闸,健侧手支撑站起,再用健侧手扶床,边转身边坐下,将轮椅放置床边健侧,相反动作可以坐回轮椅。(6)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鼓励患者参与到力所能及的事物及活动中,指导患者自行完成穿衣、洗漱、进食等日常生活活动,提升肌肉与关节协调能力。护理人员要关注患者的进步与变化,鼓励和肯定患者的表现。

1.4 观察指标

评估患者运动功能(FMA评分)、平衡能力(BBS)、六分钟步行测试(6MWT)、神经功能(NIHSS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在护理前后的改善程度,调查患者满意度。①FMA评分评估内容为上肢功能(66分)与下肢功能(34分),总分100分,高分值表示肢体功能恢复更好[6]。②BBS量表用于对患者平衡能力的评估,共包括14个项目,按照0~4分评分,分值0~56分,高分值表示更好的平衡能力。③6MWT用于对患者步行耐力的评估,数值越大表示耐力越好[7]。④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参照NIHSS量表,分值为0~42分,高分值代表更为严重的神经功能损伤程度[8]。⑤MBI评估主要包括进食、洗澡、个人卫生、穿衣等11个条目,每项对应完全独立、少量帮助、中等帮助、大量帮助、完全依赖5个选项,总分值为100分,≥60分表示生活基本自理,41~59分表示中度功能障碍,生活需要帮助,21~40分表示重度功能障碍,生活依赖明显,≤20分表示生活完全依赖[9]。⑥患者满意度评估。采用赤峰市医院自拟问卷,采用1~5分赋分方法对20个问题进行赋分,满分100分,包括≥80分(十分满意)、60~79分(基本满意)、<60分(不满意)三个级别,护理满意度=(十分满意+基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问卷信度0.846,效度0.793。

1.5 统计学分析

将研究获得的计数资料、计量资料应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表示方法[n(%)],行χ2检验;计量资料表示方法为(±s),行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FMA评分比较

护理后两组上肢、下肢FMA评分均高于护理前,并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FMA评分比较 (±s,分)

表1 两组FMA评分比较 (±s,分)

注:与同组护理前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上肢 下肢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观察组 50 34.14±3.73 56.12±5.94*16.26±2.64 27.75±3.15*对照组 50 35.26±3.39 45.16±4.46*16.37±2.58 21.14±4.36*t 1.571 10.433 0.211 8.690 P 0.119 <0.001 0.834 <0.001

2.2 两组BBS评分、6MWT比较

护理后,两组BBS评分、6MWT试验结果均提高(P<0.05),观察组提高更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BBS评分、6MWT比较 (±s)

表2 两组BBS评分、6MWT比较 (±s)

注:与同组护理前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BBS评分(分) 6MWT(m)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观察组 50 30.19±2.63 42.69±3.66*90.15±5.32 143.42±8.65*对照组 50 29.83±2.26 35.31±3.27*91.43±5.63 127.38±7.38*t 0.734 10.633 1.169 9.975 P 0.465 <0.001 0.245 <0.001

2.3 两组NIHSS评分、改良MBI评分比较

护理后,两组NIHSS评分低于护理前,改良MBI评分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NIHSS评分、改良MBI评分比较 (±s,分)

表3 两组NIHSS评分、改良MBI评分比较 (±s,分)

注:与同组护理前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NIHSS评分 改良MBI评分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观察组 50 16.44±3.28 6.52±0.37* 43.43±3.02 67.17±6.27*对照组 50 15.58±3.42 9.30±0.52* 43.68±3.11 53.81±4.89*t 1.283 30.802 0.408 11.881 P 0.202 <0.001 0.684 <0.001

2.4 两组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满意度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满意度比较 [n(%)]

3 讨论

以往研究发现,脑卒中患者多伴随运动神经元损伤,脑血管破裂后血液无法顺利进入脑部,导致颅内缺氧,产生乳酸,使得脑细胞生存环境受到影响,诱导脑部神经细胞死亡,引起运动障碍[10-12]。临床强调针对脑卒中患者除常规治疗外,予以护理干预对促进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是关键。

传统护理模式下对脑卒中患者的护理主要集中在疾病本身,通过病情观察、疾病监测等评估患者潜在风险,预防并发症,促进患者临床康复。但该护理模式缺乏针对性与目的性,在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方面作用有限。近年来研究提出,早期予以康复护理不仅能够促进神经细胞再生,而且可使患者肢体功能恢复获益,进一步挖掘器官潜能,建立脑部侧支循环,实现中枢神经系统重塑[13]。作为一种新型护理模式,康复护理集中了康复医学与护理学的优势,在护理工作中由康复医师与护士配合,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康复训练计划,在预防残疾、促进各项功能恢复、增强预后方面有着突出的作用。以往有学者在研究中发现,康复训练有利于实现大脑侧支循环的建立,可激活患侧大脑,促进树突发育,加快大脑皮质血管的生成,有利于改善肌张力,提高运动功能[14-15]。

本研究观察组患者应用康复护理模式,患者FMA评分护理后显著提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现了该护理模式对改善患者运动功能方面的作用。心理疏导能够对患者压力释放、痛苦的消除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有利于患者将消极心理转化为积极情绪,提高康复训练依从性[16]。脑卒中早期康复护理以被动训练为主,通过翻身、按摩,能够促进患者肌力提升,有利于锻炼平衡能力与控制能力[17]。主动训练通过对患肢残余肌能的系统化训练,可对肢体活动功能起到调节作用,促进关节活动度与肌肉能力的恢复,进而对患者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起到提升作用[18]。良肢摆放主要目的是维持肢体良好功能,将肢体摆放为术式体位或姿势,能够缓解肢体紧张状态,保持肌肉放松,在预防肢体残障的同时,加快运动功能恢复。移乘训练着重训练从床上-轮椅、轮椅-床上,为今后更全面的康复训练做好准备。本研究两组患者护理后BBS评分、6MWT均改善,且观察组改善幅度更大,提示康复护理模式对患者运动能力、平衡能力的提升作用。康复护理旨在通过肢体功能锻炼对神经元产生刺激,加快神经元再生及大脑皮层神经功能的恢复,有利于日常生活能力提升[19-20]。本研究观察组NIHSS评分及改良MBI评分改善较对照组明显,且观察组满意度达到96.00%,提示该护理模式在改善神经缺损、提升日常生活能力方面的效果更为突出。本研究就康复护理方案实施要点及效果进行了汇报,但病例少、随访时间有限,可能有所偏倚,后续仍需大样本研究,挖掘其临床价值。

由上可知,脑卒中患者采用康复护理模式,有利于患者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提升患者平衡能力,且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患者对该护理模式满意、认可,可在临床应用。

猜你喜欢
肢体康复功能
也谈诗的“功能”
肢体语言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肢体写作漫谈
关于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几点思考
VSD在创伤后肢体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补阳还五汤联合康复治疗脑卒中35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31例
辨证施护在轻度认知功能损害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