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颖
(大连市第七人民医院精神科,辽宁 大连 116086)
近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由于诸多因素作用,导致焦虑症发生率提高,且朝着年轻化方向发展[1]。焦虑症的发生与调节因素、遗传因素等有关。据有关资料显示[2],环境因素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病情发展。针对焦虑症患者通常伴有神经内分泌异常,且会合并焦虑不安、精神恐惧、紧张等负面情绪,有些具有心悸、发抖等临床症状。如果治疗不及时或者未采取针对性治疗方法,很可能加重患者病情,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3]。相关研究表明[4],焦虑症的出现,对患者睡眠质量造成了影响,导致患者出现惊醒、入睡困难等表现,临床治疗焦虑症过程中,采用针对性护理方法有助于患者睡眠质量及焦虑症状改善,促进其生活质量的提高。因而,本次针对焦虑症患者采取心理护理的效果进行分析,具体内容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80例焦虑症患者均为本院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接收,基于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各40例;对照组:22例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最小年龄20岁,最大年龄76岁,平均(45.91±2.54)岁;观察组:24例男,16例女;最小年龄22岁,最大年龄75岁,平均(45.87±2.47)岁;一般资料方面,两组未见明显差异(P>0.05)。纳入标准[5]:确诊为焦虑症;签署研究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器质性病变或者恶性肿瘤;精神异常。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常规护理干预,方法:自患者入院后,由专业护理人员负责收集患者基本信息,包括既往病史、年龄、病情变化等,同时对情绪变化仔细观察,主动安抚患者,为其提供心理治疗及心理压力缓解治疗方法。按照医嘱给予药物治疗,并对药物服用期间是否出现不良反应进行观察等。
1.2.2 观察组 给予心理护理干预,方法:①心理疏导。在与患者接触的过程中,尽可能的采用关心、和蔼、耐心的态度,主动关心、安慰患者,与之建立和谐、友好的护患关系。采用语言交流方法对患者心理状态综合评估,全面分析焦虑产生的原因,同时以患者心理状态为依据实施心理疏导,对患者自我调节方法进行指导,促进其心理承受能力的提高,改善其负面情绪和睡眠质量。②健康知识宣传。护理人员在实施心理疏导的同时,将健康教育工作做好。通常情况下,由于患者敏感性强、焦虑明显,患者往往伴有多疑、自卑、失眠等现象。通过健康知识宣讲方法,可以帮助患者正确认识自身疾病和疾病诱因等,保持全身心放松,自愿参与医护人员工作,改善其睡眠质量。③精神护理。对患者精神状态和情绪变化严密监测,每日记录其失眠多梦状况和失眠状况。与此同时,对患者第2天日间精神状态进行观察,对于保持良好精神状态者予以奖励,帮助其维持良好的状态,从而改善其焦虑症状;对于精神状态较差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多安慰、鼓励患者,引导并帮助其恢复良好的精神,减轻焦虑病症。④适量活动。鼓励并支持患者积极参与体育活动,适量的运动在提高患者睡眠质量中具有重要作用。日常护理期间,结合音乐疗法帮助患者入睡,包括专业的音乐治疗系统,通过舒缓音乐帮助患者全身放松,从而慢慢进入睡眠状态。针对患者日出的需求尽量满足,根据患者个人信号选择运动方式,并为其讲解适量运动的优势。⑤饮食指导。以患者实际状况为依据制订系统、规范的饮食方案,减少刺激性、辛辣等食物的摄入,平稳患者情绪,指导患者食用容易消化和清淡的食物,睡觉前,可饮用红酒、牛奶等有助睡眠的食物,促进其睡眠质量的提高。
1.3 观察指标 ①评估患者焦虑状态[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状态[抑郁自评量表(SDS)],分值越高,表示焦虑和抑郁症状越明显,相反,说明症状较轻[6]。②综合评估睡眠质量,应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估量表,指标有日间功能、安眠药物、入睡时间、睡眠时长、睡眠紊乱及睡眠质量。分值与睡眠质量呈负相关[7]。③观察护理满意程度:采用自制调查问卷调查,100分为总分,指标有满意(80~100分)、基本满意(60~79分)与不满意(<60分)。护理总满意度为满意率和基本满意率之和[8]。
1.4 统计学方法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20.0分析研究数据,()表示计量资料(组间行t检验),率(%)表示计数资料(组间行χ2检验);两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
2.1 两组SDS评分及SAS评分对比 观察组与对照组护理前SDS及SAS评分未见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两组SDS、SAS评分较护理前更低,且观察组各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SDS及SAS评分对比(分,)
表1 两组SDS及SAS评分对比(分,)
2.2 两组睡眠质量评分比较 与对照组睡眠质量评分相比,观察组睡眠质量各评分更高,存在显著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睡眠质量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睡眠质量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 对照组:19例满意,12例基本满意,9例不满意,护理总满意度是77.50%;观察组:23例满意,15例基本满意,2例不满意,护理总满意度是95.00%;观察组更高,与对照组存在明显差异(χ2=5.165,P=0.023)。
焦虑症是临床常见、多发的一种神经性疾病,该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又被称为焦虑性神经症,具有羞怯、焦虑、暴躁及抑郁等临床症状,日间与夜间心态存在差异[9-10]。焦虑症患者中,大多数伴有夜间失眠症状,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则会导致神经衰弱等,对患者身体健康的恢复不利[11-12]。为减轻患者心理压力、改善不良情绪,促进睡眠质量的提高,则需要在治疗焦虑症的过程中,结合系统、规范的护理方法,促进患者日常生活质量的提高[13-14]。
心理护理方法是一种围绕患者病情变化和心理状态展开的优质护理方法,其主要站在患者角度思考问题,给予患者针对性护理方法[15-16]。本次研究主要为焦虑症患者提供心理护理方法,通过健康知识宣传方式,帮助患者正确认识和了解焦虑症,结合心理疏导方式,改善其焦虑状态,使其能够自愿配合医护人员工作,同时利用情绪疏导方式,有助于患者睡眠质量改善[17-18]。精神护理方法通过安抚和鼓励患者,能够让患者更加信任和依赖医护人员,增强其治疗和护理自信心[19]。同时结合饮食护理及生活干预等,可以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及饮食习惯,帮助其保持积极状态,减轻其心理压力,促进其睡眠质量的提高[20]。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后的SDS及SAS评分比对照组低,差异明显;焦虑症患者采取心理护理过程中,根据患者焦虑产生的原因实施相应的心理调节,能够减轻患者心理压力,改善负面情绪;在面对疾病时,能够保持乐观、平稳心态;睡眠质量评分方面,观察组比对照组低,差异显著;心理护理在提高患者睡眠质量中具有显著效果,良好的睡眠质量对于患者病情的改善十分有利;积极的精神状态可以协助患者了解更多疾病相关内容,并愿意参与体育活动等。护理满意度方面,观察组比对照组高,差异显著。
总而言之,在焦虑症患者临床护理过程中,结合心理护理方法有助于患者负面情绪及睡眠质量的改善,促进护理满意度的提高,值得临床采纳、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