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冰
(大连市中心医院中医皮肤痛疼科,辽宁 大连 116033)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心血管疾病,在临床中属于高发疾病,与其他心血管疾病相比较,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与致残率,需要由医护人员针对该疾病的严重程度及病情恢复情况,给予专业化护理干预[1]。现阶段,各大医院都在推广全程优质服务,护理宗旨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保证患者康复效果[2]。全程优质护理服务的护理理念为人性化护理,围绕患者展开护理干预,落实责任到个人,保证护理管理质量,由该科室派人对护理情况定期检查[3]。此次我院围绕全程优质护理干预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展开研究,详情如下。
1.1 一般资料 筛选80例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用数字标注法分组,各40例。
纳入标准[4-5]:①本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②所有患者及家属对本次试验均知情,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③所有患者经临床诊断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④所有患者无药物过敏史。
排除标准:①伴有肝、肾等严重内脏疾病患者。②治疗依从性较差患者。
观察组中有22例女性、18例男性,年龄52~78岁,均值(60.24±2.37)岁,病程1~9年,均值(5.31±0.78)年;对照组中有23例女性、17例男性,年龄53~79岁,均值(61.28±2.15)岁,病程1~10年,均值(5.48±0.62)年,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对比分析,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给予所有患者镇痛、抗凝、镇静、吸氧治疗等基础治疗。
1.2.1 对照组 常规护理应用于对照组。首先,辅助患者检查身体各项指标,对患者病情变化密切观察。其次,给予环境干预。对医院病房按时打扫清理,合理调节室内湿度和温度,将其维持在合适范围内。医护人员还应注意开窗通风,保证充足的室内光线,并保持清新空气,将绿色植物摆放在走廊、墙角,改善室内空气,缓解患者不良情绪。最后,给予疼痛护理。按照医嘱给予患者镇痛剂和镇痛剂,消除患者疼痛感。
1.2.2 观察组 全程优质护理应用于观察组。
第一,心理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需接受频繁治疗,在这过程中会受到疼痛的折磨,从而引发一系列的负面情绪。因此,护理人员应与患者加强沟通,了解患者的内心想法,明确患者心理需求,并尽可能地加以满足。叮嘱患者家属给予患者更多的陪伴与探望,使患者感受到关心与关爱,得到温暖。
第二,体位护理。因患者需长期卧床静养,辅助患者呈平卧位,需将软垫垫在患者背部,协助其每间隔2 h进行1次翻身,活动腰背部,活动四肢也应轻微活动,有利于促进血液循环,扩张血管,增加血液流动,避免出现心肌梗死。
第三,饮食干预。对患者饮食情况合理控制,保证患者体内摄入充足的营养,让患者多食用水果、蔬菜、粗粮等好吸收、好消化的食物,若患者有便秘情况出现,应按摩其腹部,促进肠胃蠕动,若仍然无法获取良好的效果,应采用开塞露和低压盐水灌肠通便,还应叮嘱患者改善不良习惯,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第四,健康教育。应该由责任护士为患者讲解相关疾病知识,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疑问,如果口头宣教形式无法获取良好的效果,可以采用小卡片的形式写上患者需要的。
第五,认知干预。为患者及家属发放健康知识手册,并为讲解疾病知识,药物作用及相关注意事项,辅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升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获取正确的保健知识。
第六,静脉用药护理。护理人员应对患者存在的不适感及时询问,观察患者注射部位是否出现肿胀、渗漏的情况,并为患者讲解药物名称、作用、剂量及存在的不良反应,使患者全面了解药物,平复患者不良情绪。可按照医嘱实施溶栓治疗,对患者用药后是否发生不良反应密切观察,定时查心肌酶、做心电图,并对患者是否存在胸痛情况及时询问。
第七,社会支持。家属是患者的主要关系,责任护士应寻求社会系统及家属给予支持,由患者家属进行24 h陪护,让患者在治疗的同时能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与患者及家属在治疗前进行有效沟通,让患者及家属明确治疗过程以及所取得的治疗效果,使家属在情感、精神、经济上,给予患者支持,使患者能够感受到自己仍是社会群体。
1.3 观察指标 ①观察病记录80例患者临床指标,包括平均卧床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6]。②采用SF-36生活质量评分量表对80例患者生活质量评分进行评估,各指标分数范围为0~100分,评估指标包括心理功能、生理功能、健康状况、疼痛状况、生命力、情感职能、身体健康及社会功能,各项评分与生活质量成正比[7]。③观察并记录80例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不良事件包括血肿、严重心绞痛及牙龈出血,不良事件发生率与临床效果成反比[8]。
2.1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 观察组比对照组平均卧床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更短(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d,)
2.2 对比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 观察组的心理功能、生理功能、健康状况、疼痛状况、生命力、情感职能、身体健康及社会功能评分比对照组更高(P<0.05)。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分,)
2.3 对比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 在不良事件发生率方面,观察组为5.00%,对照组为22.50%,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3。
表3 对比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n(%)]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心血管疾病,在临床中比较常见,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且正在逐年呈年轻化趋势[9]。急性心肌梗死会突然发病,经常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与此同时,该疾病需要较长的治疗时间,恢复速度较慢,在这阶段患者很容易引发不良情绪,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特征,对患者的临床效果造成严重影响,无法获取良好的预后效果[10]。在诊断、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中,医院能够起到决定性作用,但需患者做好临床配合工作[11-12]。常规护理是一项常见的护理干预,是按照医嘱给予患者护理干预,没有明确护理目标,与患者之间缺乏沟通交流,并未对患者心理变化给予特别关注,很容易降低患者治疗配合度,引发一系列并发症[13-14]。而全程优质护理是一项综合护理干预,是在生理、心理方面,了解患者内心需求,给予患者最大程度上的满足,让患者能够进一步了解发生疾病的原因及相应的护理方法,提升患者治疗自信心,获取良好的治疗效果[15-16]。本研究所实施的全程护理是从环境、康复、生理、心理等方面进行,通过心理疏导,使患者在长时间住院下的不良心理得到舒缓,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自信心,让患者维持精神、心理上的放松,加快疾病恢复速度,与此同时,能够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为之后的护理干预奠定良好措施[17]。环境护理能够为患者提供舒适的住院环境,防止病情受到外界刺激,消除环境因素引发的不良问题,主要包括失眠、跌倒及疼痛,保证患者生活质量。生理护理所展开的护理措施是从肢体、饮食、疼痛等方面进行,实现扩张血管、镇痛、预防便秘的效果。康复护理干预是通过不同教育宣传等方式,建立康复意识,提升患者治疗配合度[18-19]。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2.42±0.30)d的平均卧床时间及(21.36±2.45)d的平均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心理功能、生理功能、健康状况、疼痛状况、生命力、情感职能、身体健康及社会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比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更低,分别为5.00%和22.50%,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由此说明,全程优质护理的干预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护理,能够缓解患者身心上的不适感,实现良好的护理效果。在医院各个环节中贯穿全程优质护理,防止护理人员盲目展开护理工作,该护理干预的实施,能够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缩短患者治疗时间,获取良好的预后效果。
综上所述,全程优质护理干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中的应用,能够改善患者不良症状,缩短住院时间,保证患者生活质量,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提升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应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