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欣
(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老年医学中心,辽宁 沈阳 110031)
目前,脑卒中是导致中老年人死亡的主要脑血管疾病之一。随着医疗水平的进展,脑卒中诊治水平明显提高,病死率显著下降[1]。但有资料显示,有50%~70%存活的脑卒中患者伴随着严重的残疾以及认知障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2]。因此脑卒中康复成为现代医学关注的重点课题。康复医学是脑卒中后患者功能恢复或再学习日常生活的活动能力改善的重要措施,可最大程度上使患者实现正常生活,重新获得对肢体的自我控制能力,提高自我恢复能力,预防并发症发生,减小疾病对患者的危害。故此对脑卒中患者行合理、有效的康复护理措施,可在短时间内重新建立脑血管侧支循环及恢复部分神经功能,利用大脑及神经的可塑性,促使患者肢体功能恢复[3]。目前脑卒中患者康复护理措施较多,尚缺乏统一、标准的护理方案,影响康复锻炼效果。为了促使脑卒中患者更好恢复,该研究拟对脑卒中患者采用康复护理,以在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期间于我院老年医学中心神经内科病房住院的90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旨为护理方案的选择及制订提供科学依据,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纳入研究的脑卒中患者90例,均为在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期间于我院老年医学中心神经内科病房住院的脑卒中患者。按随机双盲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男性43例,女性2例;年龄65~85岁,平均(72.75±4.12)岁;合并基础病症:高血压18例,糖尿病12例,高脂血症15例;文化程度:大专16例,本科29例;观察组45例,男性42例,女性3例;年龄65~84岁,平均(73.24±4.15)岁;合并基础病症:高血压15例,糖尿病13例,高脂血症17例;文化程度:大专15例,本科30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患者家属或患者对研究内容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已获得我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 入组条件 纳入标准:①入组患者经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实验室指标及影像学技术等综合检查,与《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4]中脑卒中诊断标准相符。②患者均为首次发病。③发病前无认知异常、意识障碍。④患者及家属知情研究,自愿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有意识障碍、语言缺陷及精神障碍性疾病。②伴蛛网膜下腔出血、病情呈进行性恶化患者。③伴随听力、视力障碍。④临床资料不完整者。剔除标准:研究期间主动退出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给予患者常规护理。患者在院内接受综合治疗时,护理人员严密监测患者体征、症状变化,对患者进行必要的饮食干预、情绪指导,指导患者肢体训练。
1.3.2 观察组 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患者早期康复护理。
1.3.2.1 准确体位摆放 患侧卧位:头部保持舒适体位,前伸患侧上肢,腕关节背伸,患侧下肢自然伸展;健侧上肢自然置于体侧,健侧髋、膝关节屈曲。健侧卧位:于躯体前后方各放置一个软枕,呈完全侧卧位,前伸患侧上肢,垫一高枕;患侧下肢髋、膝关节屈曲,垫一软枕;健侧上肢取舒适体位,下肢髋、膝关节略微屈曲。仰卧位:于患侧肩关节、上肢垫一软枕,使肩、肘、腕关节前伸,避免腕关节外旋;于患侧臀部、大腿下方垫一软枕;踝关节明显跖屈或内翻者,于足底部放置足托板。
1.3.2.2 关节活动训练 每次进行10~20 min关节活动,每次2次。肩关节早期屈曲、外展活动范围至正常活动范围的1/2,即可达到90°。由操作者握住患者上肢运动,注意保护肩关节,行关节内外旋活动。前臂旋前挛缩时,可固定上臂下部,一只手握住腕部,缓慢旋转前臂。手指关节做伸展、屈曲活动,注意拇指外展训练。操作者托起患侧下肢,做髋关节外展内收训练;仰卧位时屈曲髋关节,行内旋训练。膝关节伸展时,以砂带固定健侧下肢,一手固定患侧膝部,保持伸展位。踝关节训练时,操作者左手固定踝部,右手握住足跟向后牵拉,足底向北运动。
1.3.2.3 语言训练 待患者意识清醒后,指导患者做张口、龇牙、鼓腮、伸舌头等运动;进行示教-模仿方法训练发音,从单元音标进行发音;随后逐渐结合日常生活,从单词-词组-短句进行训练。根据患者实际水平,可进行书写训练,按抄写-听写-描写顺序进行训练。
1.3.2.4 强化障碍训练 定向障碍者可反复训练从病房到运动治疗室的线路;经常提醒患者进食、起床、睡眠的时间概念。知觉障碍者可进行感觉整合、视觉扫描、环境调整训练;失认症者,反复观看照片、图片及视频,记住重要的人物、景色、物体及故事情节。对于思维障碍者,可将将数字、物体打乱后,由患者自行恢复正常。鼓励患者外出后自行回到病房,思考迷路后怎么办,提升思维能力。
1.3.2.5 作业疗法 作业疗法根据患者情况采用合适的功能训练,其中功能训练包括患者的运动功能、感觉功能、知觉功能及认知功能训练,主要内容是锻炼患者身体及肢体的协调度、灵巧度的平衡能力;通过冷热刺激、不同硬度物体刺激等,训练患者的感觉能力;同时注意患者认知功能的锻炼,辨别身体各部分、图像、实物觉等。技能训练主要是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训练,包括洗漱、自我进食、穿衣、梳头、上下楼梯等;并逐渐过渡到职业技能训练(刺绣、黏土、木工作业等)、休闲娱乐(插花、画画、书法、音乐等)。
1.4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行3个月的连续随访。①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干预后3个月脑卒中缺损程度。采用脑卒中缺损程度(SIAS)[5]评价患者的脑卒中程度,其内容包括肢体运动、肌张力、躯干平衡、关节活动、感觉、视空间认知、语言、疼痛及健侧肢体9个大项,总76分,得分越高,缺损度越低。②比较两组干预前、干预后3个月日常生活能力。采用Barthel指数[6]评价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该指数量表有10项指标,如步行、上下楼梯、洗漱、穿衣、进食等;总分100分,得分越高,日常生活能力越高。③比较两组干预前、干预后3个月认知功能。采用洛文斯顿作业疗法认知评定量表(LOTCA)[7],对定向力、视知觉、动作运用、空间知觉、思维操作等,总有26个项目,总分119分,分值越高,认知功能越好。④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日常生活质量。采用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troke specific Quality of Life Scale,SS-QOL)[8]评价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量表内容包括12项方面,包括活动能力、体能、家庭角色、语言、思想、自理能力等,共有78个条目,每个条目赋值1~4分,评分越高,患者生活质量越好。⑤比较两组干预前、干预后3个月肢体功能:采用Fugl-Meye评分法[9]评价患者上肢、下肢运动。上肢功能评价是对患者上肢、手、腕、协调能力进行评估,共有33个条目,每个条目计0~2分,总分66分;下肢功能评价是对患者坐位、站位及仰卧位功能进行评估,总分17个条目,每个条目赋值0~2分,总分34分,评分越高,患者上肢、下肢功能恢复越好。采用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10]评价患者的平衡功能,量表内容有14项内容,总分56分,评分越高,患者平衡功能越好。
2.1 比较两组干预前、干预后3个月脑卒中缺损程度、认知功能 两组干预前脑卒中缺损程度SIAS评分、认知功能LOTCA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SIAS、LOTCA评分增加,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比较两组干预前、干预后3个月脑卒中缺损程度SIAS评分、认知功能LOTCA评分(分,)
2.2 比较两组干预前、干预后3个月日常生活能力 观察组干预前日常生活能力评分(52.74±10.15)分,干预后(84.62±8.51)分;对照组干预前日常生活能力评分(53.42±10.21)分,干预后(68.78±9.26)分;两组干预前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t=0.306,P=0.380),干预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增加,观察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162,P=0.000)。
2.3 比较两组干预前、干预后3个月日常生活质量 两组患者干预前SS-QO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干预后SS-QOL评分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评分增加幅度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比较两组干预前、干预后3个月日常生活质量(分,)
2.4 比较两组干预前、干预后3个月肢体功能恢复情况 两组患者干预前下肢、上肢功能及平衡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干预后下肢、上肢功能及平衡功能评分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评分增加幅度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比较两组干预前、干预后3个月肢体功能恢复情况(分,)
随着社会老龄化及生活水平的加快,脑卒中发生率逐年上升,并日趋年轻化,为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经济负担及社会负担。近年来溶栓、外科手术及药物治疗不断进展,使脑卒中病死率有所下降,但有超过半数患者遗留不同程度的肢体、语言障碍,这严重影响了患者生活质量。因此如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减轻脑卒中缺损程度,是护理领域重点研究方向。
康复护理是脑卒中治疗、康复期间主要措施,早期康复锻炼有助于患者功能恢复,减轻患者痛苦、经济负担,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11]。在脑卒中患者康复护理中,患者心理因素、锻炼认知不足等因素,均会影响功能锻炼;加之患者功能受限,对康复锻炼认知不足,使功能锻炼康复不足。因此医护人员需做好患者康复干预,在急性期采用床旁康复护理,以准确的体位护理及关节活动锻炼有计划地实施康复护理,提高患者康复效果。语言康复训练是康复护理最基本的工作内容,因脑卒中患者康复期间伴随语言障碍,而语言恢复是一个缓慢过程,通过发音、理解、复述、书写等操作,可提高患者语言功能恢复效果[12]。本组研究中,观察组干预后SIAS评分(64.52±5.19)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84.62±8.51)分均高于对照组干预后SIAS评分(51.78±6.24)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68.78±9.2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研究与王雅俊等[13]研究相一致,其数据显示观察组出院当天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运动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证实康复护理用于脑卒中,可促进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改善脑卒中缺损程度,其研究结果与上述理论相一致。
因环境、时间因素及内在因素的共同作用,以及患者身体功能下降,肢体无力、思维障碍等,均会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因此在脑卒中患者康复护理中,应重视特殊环境及时间段,确保周边环境的安全。由于脑卒中患者有多个认知领域缺损,累及定向力、记忆力、计算力、空间结构、推理能力、注意力等多个领域,难以获取有效的感觉信息,无法整合中枢神经系统,影响患者认知功能[14]。本组研究中,观察组干预后LOTCA评分(102.51±8.36)分高于对照组的LOTCA评分(84.78±9.4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说明,脑卒中患者存在一定的认知障碍,强化各领域训练可提高患者认知功能的恢复,而且强化认知训练,使患者积极参与康复锻炼,可提高患者康复锻炼效果。其原因分析是对脑卒中患者采用早期康复护理,注重患者认知功能的训练,强化空间、记忆力、思维能力等认知领域的训练,使患者可更好分析并处理各类姿势信息及复杂环境,以更好的组织运动适应外界环境变化,以此改善患者认知功能,促使康复护理顺利实施。
脑卒中后患者常遗留明显的肢体功能障碍,多表现为上肢、下肢运动障碍,且上肢功能障碍程度更高[15]。同时患者肢体功能障碍会影响患者站立平衡性,严重影响其日常生活能力,导致生活质量下降。本组研究,观察组干预3个月后下肢、上肢功能及平衡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日常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证实了采用早期康复护理可促使患者上肢、下肢功能恢复,使其恢复正常的平衡功能,有利于患者日常生活质量的提高。分析原因是对脑卒中患者采用早期康复护理,通过一系列早期规范化康复护理,重视患者肢体功能训练,通过体位摆放、早期肢体被动及主动训练等,可提高患者肢体功能康复效果;同时采用早期作业疗法,注重对患者运动功能、感觉功能、知觉功能及认知功能进行训练,并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技能训练,主要包括患者日常生活中需要自我完成的基本功能:洗漱、自我进食、穿衣、梳头、上下楼梯等,以此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改善患者肢体功能,提升患者日常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早期康复护理的应用,能够提高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降低脑卒中缺损程度,改善日常生活能力,提升患者日常生活质量,获得显著效果,具备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