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内涵*

2023-03-23 12:25韩志伟陈洁彤
浙江学刊 2023年1期
关键词:中国式中华民族现代化

韩志伟 陈洁彤

提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作为现实的历史发展道路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胸怀宽广的历史格局、具有高度历史自觉和进行积极的历史实践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其历史格局中,以世界历史为宏大视野,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在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超越了西方现代化模式,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其历史自觉中,破除了对历史规律的教条化理解,否认了对历史目的的“历史终结论”式解读,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其历史实践中,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为立足点,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走出了坚持人的全面发展,谋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道路;走出了统筹文明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历史征程中,领导中国人民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因此,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深深地扎根于党的百年历史征程之中的历史发展道路。其中既有对以往历史的借鉴,亦有对当下历史的总结,还有对未来历史的开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立足于当下,勾连起了过去与未来。由此观之,理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一定要以现实历史为重要前提。只有深刻把握现实历史,才能够发掘和理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所具有的丰富历史内涵,从而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于如何把握现实历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教育引导全党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1)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14页。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地揭示了把握历史的三重维度,同时也为我们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所具有的三重历史内涵。首先,要胸怀宽广的历史格局,以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为视野,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其次,要具有高度的历史自觉,重视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与分析,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和全球风云中探究历史规律,用以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最后,要进行积极的历史实践,在胸怀历史格局,把握历史规律的基础上,不但要做到学史明智,更要做到学史力行,实现“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2)《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90页。的辩证过程。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征程中,历史格局、历史自觉和历史实践并不是相互外在的三个方面,而是有机统一的。只有胸怀宽广的历史格局,才能在高度的历史自觉中把握历史规律,进而以积极的历史实践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宏伟目标。可以说,中国共产党正是立足于世界历史这一宏大历史格局,才能准确地把握历史大势,正确地分析历史规律,并将其贯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中去,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而且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反过来又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共产党对历史格局、历史大势和历史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进而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言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胸怀宽广的历史格局的现代化道路,是具有高度历史自觉的现代化道路,是进行积极的历史实践的现代化道路。

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格局

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辩证认识和把握国内外大势,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3)习近平:《正确认识和把握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求是》2021年第2期。因此,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我们一方面要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将社会主义现代化聚焦为中华民族的现代化;另一方面,要立足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全球风云变幻中,正确对待西方主导的现代化进程,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但这两方面并不是割裂的,二者统一于“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这一历史格局之中。只有从这种历史格局出发,我们才能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时代价值。

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的角度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频共振。中国式现代化归根到底是中华民族的现代化。但中华民族的现代化并不是依靠“独善其身”就能够实现的。在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中国无法将自己视作游离于世界历史之外的一块“飞地”。但积极拥抱世界并不意味着放弃民族自我——一味地追求与国际接轨而放弃自身的民族性。因为我们拥抱世界是为了更好地发展自身。

面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推动的全球化进程,马克思曾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的扩展,打破了以往的民族和地域局限,使历史转变为了世界历史。(4)参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40-541页。这也就是说,在基于全球化的世界历史进程中,各民族的原始封闭性是被不断打开的。从积极的角度看,世界历史推动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其中所蕴含的危机。因为这种世界历史是由西方所主导的,因此这种世界历史同时也是西式现代化的推广。那么当我们积极地拥抱全球化进程,大力推进现代化发展时,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正面临着有可能丢弃我们的民族传统、失去我们的民族自我的危险。”(5)高清海:《高清海类哲学文选》,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567、567页。如果我们没有对民族自我的自觉意识,那么我们的思想就会被完全西方化。这进而就会导致我们“丢掉了我们固有的文明传统,失去我们中华民族的自我特质”(6)高清海:《高清海类哲学文选》,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567、567页。。即使我们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巨大的物质财富,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中国人也就不再是中国人了——我们已经被西方式现代化所同化。就此而言,失去了民族特质和民族自我,那么也就失去了民族独有的存在价值与意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就无从谈起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一定是立足于中华民族特质的道路,适合于中华民族实际的道路,着力于中华民族复兴的道路。因此,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正是预见到了前述的危险,并没有走西方化的老路,而是在坚持民族特质的基础上,着力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并没有因为现代化而削弱中华民族的民族自我和民族特质,而是极大地增进了民族自我意识,巩固了中华民族特质。中华民族正是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确立了民族自我,并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前进。但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牢固地树立民族自我并不是要走另一个极端——完全拒斥全球化和现代化。因为全球化和现代化并不是抽象的同一性,而是多样性的统一性。各民族的鲜明特色恰恰构成了全球化和现代化的丰富内容。因此,全球化和现代化需要的是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其既反对绝对地坚持民族界限,也反对绝对地取消民族界限。正所谓“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7)习近平:《共建创新包容的开放型世界经济——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8年11月6日。。只有顺应全球化和现代化,民族自我才能够在与时俱进中得到真正的确立,同时,只有在坚持民族自我的前提下,我们才能更积极地融入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之中。因此,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开显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中华民族不断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自冷战结束以来,世界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世界呈现出了一种不稳定的格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顾各民族、国家的政治经济现状与历史文化传统,强行推广所谓的“西方模式”。其延续“冷战思维”,在世界各地挑起纷争。这种纷争一方面表现在西方发达国家以其优势地位对落后国家实施的“霸凌”,另一方面表现在落后国家无视本国实际将西方式现代化引入国内,从而导致国内现代与传统问题交织,各方冲突不断。这非但没有使世界格局向稳发展,反倒加剧了世界格局的不稳定性。正是由于“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8)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45页。,习近平总书记做出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大判断——“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9)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60、16页。。世界历史将往何处去,取决于世界人民的抉择。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角度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胸怀着世界历史这一宏大格局,力图实现自身发展与世界发展的统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通过对西方式现代化的正确对待,“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10)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60、16页。——同其他国家一道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推动世界格局向稳发展。

一般而言,看待西方式现代化,可分为三种视角:其一是以西方的视角看待西方式的现代化;其二是以落后国家的视角看待西方式的现代化;其三是既超越西方又超越自己,以人类总体的视角来看待西方式的现代化。(11)参见高清海:《高清海类哲学文选》,第570页。如果基于西方的视角去看的话,那么西方化就是现代化的唯一途径。人们即使看到了西方式现代化所存在的问题,那也只能在既定的框架内进行“修修补补”,最终无法逃出西方式现代化的牢笼。如果基于落后的视角去看待的话,那么人们看到的只能是自身的落后与西方的发达。人们会将西方发达国家视为自己未来的景象。西方式现代化的问题就为落后与发达之间的巨大差距所遮蔽。人们就会忽视本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削足适履,一味地将西方式现代化套用为自己的发展范式。更重要的是,在本国自身的问题没有得到清醒认识、没有被彻底解决时,贸然照搬所谓的西方模式,一方面人们会面临西方式现代化所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人们还会面临自身遗留下来的问题。双重问题的交织会使自身的现代化建设举步维艰。事实上,无论是这两种方式中的哪一种,其都将西方化认定为现代化的唯一方式,进而导致对其他国家和本国的现实情况的忽视。习近平总书记对当今世界局势的判断已经表明,强行将西方式现代化推广到全世界,并不利于世界格局向稳发展,反而导致国际冲突不断加剧。因此,立足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提出,关涉的不仅仅是中国自身的发展问题,更是对现代化的重新审视,对人类文明将往何处去的深切追问。

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能够超越前两种视角,不落入西方式现代化的窠臼之中,原因就在于其从世界历史大格局出发,立足于人类总体,既超越西方,又超越自己,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文明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一方面,就超越西方而言,西方式现代化是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依托的。可以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范围内的确立,使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资产阶级凭借其所拥有的生产力,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曾极大地推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但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创造了丰富的人类文明的同时,也使人类文明陷入困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西方式现代化是“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12)习近平:《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埋头苦干、勇毅前行》,《求是》2022年第1期。。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一开始没有走西方式现代化的老路,而是走出了一条“驾驭资本”(13)参见唐爱军:《唯物史观视域中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哲学研究》2021年第9期。的现代化之路。另一方面,就超越自身而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积极适应时代潮流,在世界风云变幻中,把握历史机遇,坚持与时俱进,不断进行自我革新。正是在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过程中,中华民族通过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挑战中抓住了机遇,实现了自身的发展与复兴。

立足于人类整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仅着眼于自身的发展,而且包含着对人类前途命运的关注。“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1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第272页。所以中国在致力于自身发展的同时也没有忘记同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回应时代的要求。换句话说,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从来没有将自己限制在单个民族和国家之中,而是着眼于全人类的共同命运,致力于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力图在世界历史这一宽广的视阈中定位自己的历史坐标,从而彰显其巨大的世界历史格局。

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自觉

历史格局作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背景,同时也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指明了方向。但这仅仅是理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一个层面。这里需要进一步追问的是,处于世界历史这一历史格局中的中国式现代化为什么能够成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中国道路。换句话说,自从马克思揭示出历史成为世界历史之后,世界上的每个国家都日益地被纳入由西方主导的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去了。但为什么只有中国能够真正地走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其原因就在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有高度的历史自觉。这种历史自觉既包括对历史规律的自觉,也包括对历史目的的自觉。

首先,就历史规律而言,历史规律决定着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人们学习历史,重要的不是了解历史上曾经发生的某些事件,而是善于对这些事件进行分析、总结,找出其中所蕴含的历史规律。只有对历史规律有了清晰和深刻的把握,形成历史自觉,人们才能走好自己脚下的路。历史是“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15)习近平:《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学习时报》2011年9月5日。,历史规律更是其中的精髓。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全盘接受前人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习前人的历史经验应该“本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学态度”(16)习近平:《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学习时报》2011年9月5日。。因而,学习历史、探究规律一定要摒弃教条主义的态度。这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所具有的高度的历史自觉,也是区别于西方式现代化的重要因素。

“现代化是一种世界现象,可以追溯到16世纪,甚至更早的时期,但直到18世纪的工业革命,才使得现代化实质性展开,并对人类社会发生深刻影响。”(17)唐爱军:《唯物史观视域中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哲学研究》2021年第9期。因此,可以说,现代化实质上开始于18世纪的工业革命。从社会变迁的角度来看,现代化的展开推动了社会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的工业社会的转变。伴随着近代的工业化进程,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被纳入到了现代化的进程之中。这是现代化的第一个阶段,即“第一次现代化”(18)参见何传启:《东方复兴:现代化的三条道路》,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270、270、270-278页。。到了20世纪中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产生了“第二次现代化”(19)参见何传启:《东方复兴:现代化的三条道路》,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270、270、270-278页。。“第二次现代化”以知识化、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等为特征,开启了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转变。(20)参见何传启:《东方复兴:现代化的三条道路》,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270、270、270-278页。由于西方发达国家率先开始,并已经完成了“第一次现代化”,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主导着“第二次现代化”,所以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通常就被人们视为现代化的经典模版。西方发达国家的先发优势往往导致人们认定现代化等于西方化。人们甚至从其中总结出一些关于现代化的本质规定。只有真正地达到西方的相关标准,才能真正地实现现代化。而这事实上恰恰是对西方现代化历史规律的教条化理解。西方式现代化成为“一堆现成的、一经发现就只要熟读死记的教条”(2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69页。。当人们在按照西方现代化经验发展自身的时候,其实是在用一种外在的抽象原则剪裁自身。这种做法的实质就在于“任意地把给定的事物纳入一般原则之下”(22)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夏镇平、宋建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第114页。。这样一来,西方化就成为一个抽象的普遍原则,它似乎适用于一切国家的现代化发展。然而,适合一切国家同时也就意味着不适合任何国家。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当西方化作为一种外在的普遍性被应用于特殊性之上时,实际上它就成为一种与特殊性相对立的另一种特殊性。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从来不是对历史规律的教条主义遵循,而是在深刻把握历史规律的基础上,认识到历史规律一定要基于现实的历史而不断发展自身的。历史规律的发展就意味着从来没有什么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其他国家的现代化发展规律并不一定就适合中国。中国也不是只有成为西方国家这一条现代化道路。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对西方所走过的现代化道路一味地加以拒斥。因为无论是对西方道路的“拿来主义”,还是以“闭门造车”的形式走自己的路,二者都是对历史的教条主义理解,都是认定一条抽象原则而罔顾现实的发展。解答中国的现代化问题,“既不能刻舟求剑、封闭僵化,也不能照搬照抄、食洋不化”(2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19页。。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要坚定地走自己的路,又要兼收并蓄其他国家的文明成果。学习他人是为了更好地走自己的路,只有坚定地走自己的路才能够更好地学习他人。因此,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在破除教条主义的基础之上,对其他文明成果兼收并蓄,进而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其次,在对历史目的的自觉方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有对自己前进方向的清晰认识。前面提到,西方发达国家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基于此,人们往往认为西方发达国家就是现代化国家的完美形态,任何想要实现现代化的国家都必须以西方发达国家为标杆。西方国家正是在此意义上鼓吹所谓的“历史终结论”。但是历史中从来没有什么完美的国家或社会形态。中国的现代化从来不是以西方为目标的现代化,而是立足于自身的现代化——在自己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完善自身的现代化。而且,如果说历史发展有一个最终目的的话,那么这个最终目的绝不是被外在地设定下来的。它实际上就在当下,就在中国自身的历史发展之中。但“历史终结论”却“假定了一个超出于历史之外的标准”(24)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第1卷,洪汉鼎译,商务印书馆,2019年,第288页。,将历史的目的置于人们永远不能达到的彼岸。如此一来,似乎中国想要实现现代化就只能跟在西方国家后面亦步亦趋。事实上,中国在其现代化发展进程中所具有的历史目的从来不是成为西方发达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5)《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24页。才是中国历史发展的最终目标,同时也是中国社会当下最伟大的历史进程。此外,“历史终结论”意味着其将历史简化为一种朝向西方的线性发展模式。在这种直线性理解中,历史被固定好了起点、终点以及发展路径。现代化必须经历固定的西方模式才能够实现。这种观点无疑取消了中国走自己道路的可能性,同时也忽视了中国所具有的独特历史文化传统。习近平总书记针对福山提出的“历史终结论”,有力地回应道:“我们用事实宣告了‘历史终结论’的破产,宣告了各国最终都要以西方制度模式为归宿的单线式历史观的破产。”(2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7页。习近平总书记的回应深刻地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所具有的高度历史自觉。

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实践

如果说历史格局与历史自觉已经体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要求的话,那么对于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还有更重要的一环,同时也是最基础的一环,即历史实践。所谓历史实践就是掌握历史主动,在准确把握历史格局、历史大势和历史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将历史认识具体地落实到当下的实践活动中去,以积极的实践态度推进社会历史的发展与进步。

历史实践之所以具有基础性作用,原因就在于我们对历史格局的认识、对历史大势和历史规律的把握都源于我们当下的历史实践。正是在历史实践中,我们的历史认识才能够得到不断的深化,反过来,不断得到深化的历史认识亦能够推动我们的历史实践更好地向前发展。因此,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彰显的不是什么抽象的理论玄思,而是一种具体的实践观点。实践观点既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与哲学革命实质,(27)参见高清海:《高清海类哲学文选》,第538页。同时也是我们今天在发展“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28)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16、16页。,进而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时应当坚持的立场。“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29)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16、16页。

就坚持马克思主义而言,中国共产党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其自诞生以来就重视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推动历史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因此,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至关重要。只有真正地把握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与实质,我们才能在工作中更好地贯彻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同样,也只有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我们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推进我们当下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因而,这里首先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我们应该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与实质——实践观点。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传统的哲学思维方式还是一种教条主义的思维方式。它总是在思维中去追求终极本质、抽象原则和普遍概念,并用这些去宰制现实世界。这样一来,在哲学对待世界的态度中,终极本质、抽象原则和普遍概念往往被视为世界的前提。这进而导致传统哲学沉迷于对世界的解释。马克思对此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3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02页。。这鲜明地凸显了马克思所实现的哲学革命的实质所在——在实践中面向现实生活世界。如果说,马克思之前的哲学家是用理论去关照世界的话,那么理论就成为他们“改变”世界的工具。人们按照既定的理论对世界进行随意的“排列组合”。而马克思所做的恰恰与他们相反——从现实世界出发去看待理论。一切理论必须以现实为根源,现实发生了变化,理论也必须随之改变。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破除了以往哲学的教条主义,改变了人们对待世界的理论态度,确立了对待世界的实践态度。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以实践观点突破教条主义的束缚,进而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换句话说,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从来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其总是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丰富着自己的内涵。

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在历史实践中形成了坚持人的全面发展,谋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始终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自己崇高的历史使命。但是中国共产党并没有抽象化、教条化地理解这一使命,而是立足于中国社会不同的发展阶段,赋予这一使命不同的时代内涵。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共产党深刻地认识到在西方资本主义所主导的世界历史进程中,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此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就是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这是由当时中国社会性质决定的,同时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历史前提。经过近30年的革命斗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了新中国,完成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这一历史使命。此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转变为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对于这一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并没有操之过急,而是将其具体化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之中。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逐渐形成了“四个现代化”的宏伟蓝图。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在继续推进“四个现代化”的同时,提出了解决温饱问题,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明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并紧紧围绕这个社会主要矛盾推进各项工作”(3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7、22页。。在新时代的伟大征途中,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跨越式发展。在建党一百周年之际,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梦想——小康社会,通过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困扰中国数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可以看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历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进程,从而使其具体内涵不断丰富。

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在历史实践中形成了统筹文明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相对于新中国成立初期提出的“四个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在新时代,“四个现代化”发生了新的变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西方发达国家是一个‘串联式’的发展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发展到目前水平用了二百多年时间。我们要后来居上,把‘失去的二百年’找回来,决定了我国发展必然是一个‘并联式’的过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叠加发展的。”(3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159页。这种变化不但表明中国共产党对协调推进物质文明现代化的认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而且还表明中国始终立足于自己的后发地位,并将其转化为了后发优势,走出了一条“叠加发展”的现代化道路,从而区别于西方的“串联式”道路。更重要的是,中国式现代化不仅仅是协调推进物质文明的现代化,更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3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7、22页。。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在着力丰富人民的物质生活条件的同时,并没有忽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体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美好向往,既包含物质世界的富足,也包含精神世界的丰富。因此,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必然以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为根本要求。此外,物质文明的发展内蕴着生态文明的发展。物质文明的发展与生态文明的发展,并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西方式现代化的历史教训已经告诉人们,无节制地向自然索取,无顾忌地破坏自然,最终受到伤害的只能是人类自己。只有坚持绿色发展道路,在发展物质文明的同时,优先保护生态环境,才能够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34)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49-50页。正是在此意义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余 论

纵观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国并没有在资本主义所主导的世界历史中迷失自己,而是始终坚持着民族自我,使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再次焕发出生机与活力。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胸怀世界历史这一宏大历史格局,积极把握世界发展大趋势,主动融入历史发展大潮流,将中国的命运与世界的命运联系起来,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其间,中国共产党并没有因循守旧,为教条主义所束缚,而是以高度的历史自觉,积极吸取前人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坚定地朝着自己的目标——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迈步前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中国共产党坚信“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其一次又一次地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认识,并将这种认识进一步应用到实践中去,以稳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在积极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猜你喜欢
中国式中华民族现代化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中国式教育的“逆袭”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中国式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