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毕业生就业焦虑情绪纾解的小组工作介入研究*

2023-03-23 08:28符金秀王国奎王保山
区域治理 2023年5期
关键词:社会工作者组员信念

符金秀,王国奎,王保山

1.信阳师范学院法学与社会学学院;2.信阳师范学院旅游学院3.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一、引言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将其放在就业工作的首位,是国家就业政策和服务的重中之重[1]。2022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对高校毕业生“要加强就业创业指导政策支持和不断线服务”①。但是,随着高等教育逐步从精英化到大众化再到普及化的发展,高校毕业生人数持续增加,2022年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高达1076万人,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环境更加艰难[2]。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经济增速下行压力已经显现[3]。

然而,受新冠肺炎疫情持续三年多的侵袭,市场经济发展速度放缓,企事业单位的用人需求存在不确定性、吸纳就业的能力下降等问题[4]。

这一现状导致大学生就业焦虑情绪问题日益凸显,在2018届高校毕业生中,82%的毕业生感到“毕业焦虑”,其中,52%的受访者因毕业去向没有确定而感到焦虑[5]。基于此,本文尝试从社会工作专业优势出发,将认知行为疗法和小组工作方法相结合,组建支持小组,构建同辈支持系统,拓展服务对象社会支持网络,以期为本科毕业生就业群体“焦虑情绪”的纾解提出可行性与妥适性调整方案,从而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与社会大局的稳定。

二、文献综述与理论依据

就业焦虑是对可能出现的无法顺利就业的情况所产生的消极情绪体验,其在生理、心理、行为等诸多层面都有明显表现[6],本文就本科毕业生就业焦虑情绪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以期对现有研究的理论进展有个总体把握,并找到适洽于中国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焦虑情绪纾解的理论指导框架。

(一)关于本科毕业生就业焦虑情绪缓解的措施

根据本科毕业生这一干预主体,缓解其就业焦虑情绪的具体措施,理论界和实务界从实践中积累了不同的经验。20世纪60年代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Freud的人格结构理论认为完整的人格结构由三大部分组成,即本我、自我和超我[7]。在人格的正常发展过程中,其中任何一个问题没有解决好都会引起个体的焦虑性体验[7]。随后,精神病医生Beck在Freud的人格结构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出一种认知取向的心理治疗方法,即认知行为疗法,该疗法着眼于患者不合理的认知问题,通过改变其对自己、对他人、对事件的态度和想法来解决心理矛盾,达到心理调试的目的[8]。

在国内,现阶段普遍采用主题讲座和专题课程的方式从宏观层面干预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焦虑情绪,重点关注找工作时需要用到的技巧和方法等[9]。彭振采用生态系统理论分析引起本科毕业生就业焦虑情绪的因素,认为个人及不利的外部环境是导致负面情绪的重要原因,并运用社区工作方法缓解本科毕业生的焦虑情绪[10];谢启文运用“人在情境中”的理论,认为外在环境的压力和人们彼此之间的冲突是造成本科毕业生产生就业焦虑情绪的主要原因[11]。

(二)关于本科毕业生就业焦虑情绪产生的原因

具体而言,影响本科毕业生产生就业焦虑情绪的因素有很多:一是,不甚利好的客观社会环境。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就业岗位释放不足,同辈群体竞争激烈,一系列社会原因导致本科毕业生就业难度增大,焦虑情绪爆发[12]。二是,新冠疫情严重影响就业选择空间。新冠疫情管控常态化,传统的沟通方式和招聘渠道发生了转变,导致很多适应力不强、信息处理能力欠缺的本科毕业生在寻找就业机会和参加面试等的过程中遭遇了不同程度的打击,引发了其焦虑情绪[13]。三是,主观消极心理因素的影响。一般认为,专业能力不强、自我认知不足,个人职业期望过高及较弱的心理承受能力会加剧毕业生的就业焦虑程度,引发其负面情绪[14]。

(三)关于就业焦虑的表现形式和测量方法

就业焦虑程度的测量主要依赖量表进行,较为常见的有以下两种:一是国外学者 Spielberger 编制的《状态—特质焦虑量表》,分为状态焦虑量表与特质焦虑量表两部分,分别用于评价个体在应激状态下暂时性的情绪反应以及个体经常性的情绪体验,分值越高表示焦虑程度越高[15]。二是学者 Zung(1971)编制的《焦虑自评量表》,将个人焦虑程度进行量化,以此评定受访者主观感受,该量表操作简单,在国内外研究中被广泛使用[16]。它在中国评分的分界值为50分,分数越高焦虑倾向越明显:49分以下为无焦虑倾向,50-60之间为轻度焦虑,61-70为中度焦虑,高于70则为重度焦虑。

本文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将认知行为疗法和小组工作方法相结合,采用《焦虑自评量表》测评研究对象最近一周内的情绪表现,并探讨这种应对模式在缓解本科毕业生就业焦虑情绪方面的效果。

三、小组工作介入:本科毕业生就业焦虑情绪纾解的社会工作服务过程

(一)筛选组员

本研究基于认知行为疗法建立支持小组,决定招募7名志愿者作为小组成员。

此次研究采用方便目的抽样技术招募小组成员,首先就招募通知通过微博、朋友圈等形式进行发布。对于意愿参与者,首先核实并确认其本科毕业生身份并运用《焦虑自评量表》评估其焦虑程度。得分介于50-70分的志愿者被列为潜在的小组成员,社会工作者通过视频连线进一步了解其焦虑的具体表现,参与小组活动的意愿,以及能否在规定的时间准时参与小组活动等,通过筛选,最终确定7名志愿者成为小组成员并对其进行编号,分别为A-G,7名成员《焦虑自评量表》得 分 分 别 为61,63,56,58,61,58和56,平均得分为59分。

(二)成立小组

考虑到7名组员分别来自不同地域,遵守新冠疫情常态化管控的要求,本研究决定采用线上活动的形式展开,Abu Hassan Shaari 和Waller在对马来西亚关丹地区居民药物滥用的小组工作介入研究中证实,网络形式的小组活动也是面对面的互动,可以取得与传统小组活动同等的效果[17]。为使组内信息传递及时顺畅,社会工作者建立专门的微信群,方便彼此联系与讨论。

(三)设定目标

通过前期的调研发现,7名组员均具有明显的焦虑症状,其中3名成员属于中度焦虑。基于此,本研究通过构建支持小组,建立同辈支持系统,通过小组内的讨论与活动,结合认知行为疗法,以期缓解组员焦虑情绪。

(四)小组工作介入过程

小组活动自2022年2月5日开启,至3月12日结束,共进行了5次集中活动。

1.破冰之旅

社会工作者扮演管理者和组织者的角色,引导组员分别做自我介绍并重申小组建立的目标,即缓解组员就业焦虑情绪。同时,就个人信息保密、小组活动的规范、纪律等进行明确,要求组员履行契约,按时参加活动,以保障小组活动顺利开展。

2.识别导致个人产生就业焦虑情绪的不适想法

社会工作者弱化个人存在感,扮演引导者和协调者的角色,鼓励组员积极参与并有效表达。本次活动意在帮助组员通过个人陈述了解致使其产生不适情绪的思维想法。

3.挖掘导致个人产生不适想法的偏差性信念

社会工作者引导组员以上次活动归纳出的导致个人产生就业焦虑情绪的思维想法为前提,通过头脑风暴的方式深入挖掘导致个人产生这些想法的内心信念。

4.纠偏个人核心信念

本次活动的主题是深入纠正导致组员认可唯学历论、唯财富论、唯权力论合理性的内心信念。针对这一个话题,组员纷纷回忆个人经历,举例了很多身边普通人成功的案例,并就这些案例进行共同分析,认为这些人作为普通大众,并不拥有强大的知识体系、财富网络和家庭背景,但他们依靠踏实努力的作风和顽强不屈的意志力最终依然获得成功。

5.再次测评小组成员的焦虑程度

小组活动进入尾声,社会工作者再次回归至核心角色,本次活动的主要目的在于总结小组活动,测评组员焦虑程度,处理组员离别情绪。小组活动结束后,对参与小组活动的成员再次进行焦虑程度测评。7名成员《焦虑自评量表》得分分别为51,55,46,58,57,54和48,平均得分为53分。以小组活动开展前后的量表评分分别作为基线数据和后测数据进行对比(如表1),发现7名组员的焦虑情绪在小组工作介入后均有了不同程度的缓解,变化最明显的组员为A和C,表明小组工作可以有效帮助组员缓解就业焦虑情绪。

四、小组工作评估:本科毕业生就业焦虑情绪纾解的实践评价与结果认定

本次研究共开展了5次小组活动,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小组成员均在规定的时间内按时签到并积极参与到活动和讨论中,活动结束后,成员的焦虑表现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基本实现小组目标。

(一)小组工作支持组员获得情感和社会支撑

小组成员从其他组员那里获得了情感支持,组内成员均不同程度的经历着由于就业问题而引发的焦虑情绪,彼此之间更容易相互理解和建立同理心,因此,小组在客观上为组员提供了一个安全、无歧视和不受批判的内部环境[11]。

(二)认知行为疗法帮助组员纠正偏差性信念

在小组活动开展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通过引导的方式令组员了解到导致个人产生就业焦虑情绪的不适想法有哪些,然后鼓励他们挖掘导致自己产生这些想法的核心信念是什么,接着通过激烈的讨论和陈述使组员意识到他们秉持的这些信念是有偏差和不真实的,即使这些信念是他们在个人的生活经历中不断总结和验证过的。

(三)小组活动帮助组员拓展社会支持网络体系

社会支持网络是个人处于劣势情形时,可为其提供物质和精神帮助的体系,一个人所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强大,就越能更好地应对各种来自环境的挑战[14]。组员在小组活动期间与其他成员建立联系获得支持,在小组活动结束后,希望搭建社区互助网络,参与到关注毕业生就业焦虑情绪的活动中,一方面通过运用在小组活动中获得的知识和习得的技能帮助更多受困的人群回馈社会,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个人巩固其在小组中获得的改善效果。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本研究通过构建支持小组,综合运用认知行为疗法和小组工作的方法,探索本科毕业生产生就业焦虑情绪的根本原因并进行适当干预。结果证实:支持小组为陷入就业焦虑情绪的本科毕业生提供恰当的情绪疏导;个体的信念偏差是本科毕业生产生就业焦虑情绪的根本原因;认知行为疗法和小组工作方法的综合运用,对缓解本科毕业生就业焦虑情绪具有积极有效的反应。

(二)建议

随着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本科毕业生就业焦虑情绪更趋严重,对其采取纾解措施已刻不容缓。基于上述的研究结论,本文认为应该从如下三个方面采取相应措施:一是,高校可以引入小组工作模式作为应对毕业生就业问题的一个补充,将具有焦虑情绪的个体聚集在一起,构建支持网络体系,通过相互影响、相互帮助、相互促进、相互支持,以发挥团体或组织的社会功能,促进问题的正向解决。二是,高校应积极联络就近的社会工作组织,可以发挥社会工作组织的功能——运用认知行为疗法等专业方法分析本科毕业生产生就业焦虑情绪的深层次原因,并针对原因采取有效的措施纠正本科毕业生的偏差性信念,重构其合理认知,缓解负面情绪。

注释

①政府工作报告——2022年3月5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详见http://www.gov.cn/premier/2022-03/12/content_5678750.htm。

猜你喜欢
社会工作者组员信念
为了信念
发光的信念
当组长真不容易
回忆流金岁月
工作条件、家庭支持与职业发展:中国社会工作者离职意愿的多因素分析
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对职业流动影响的研究——基于对广州市社会工作者的调查
论我国人口促进社会工作者核心能力的培育
信念
小组落幕
此“社工”非彼“社工”——对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概念的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