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土地整治中生态环境保护存在问题

2023-03-23 08:28广西城市设计有限公司林湘清
区域治理 2023年5期
关键词:耕地整治环境保护

广西城市设计有限公司 林湘清

土地整治工程是一个涉及土地平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灌溉工程等综合工程,目的是通过对土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和开发,达到既能增加土地的面积,提高土地品质,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和产出率,又能改善群众的生活条件及生态环境的目标。只有改变了生态环境,才能使我国的经济迅速、持续地发展,使人民的经济收入增加,使人类的环保观念不断增强,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健康发展。

一、土地整治的阐述

我国资源储量较大,资源类型也比较多,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能资源是最为关键的资源。从现实的发展趋势来看具有多元化特点。土地整治工作实施过程中,土地信息调查、土地科学规划和合理利用是土地整治工作的重要环节。众所周知,土地整治工作比较繁杂,因此在开展有关工作时必须保证各项规定得以切实执行。土地管理必须以土地规划为基础,然而在对土地予以实际利用时,却有一个客观的问题,因此必须要把土地改造、土地整治工作真正落实起来,才能让土地与目前的法律法规相符。此外,对农村土地整治也要进行严格管理,以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有效开发和合理使用各种资源,并通过适当方式来处理相关问题,实现对零散土地进行有效管理,进而使得土地划分能够更加准确。

二、土地整治中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一)促进现代化农业发展

土地整治不仅可以扩大耕地面积,而且还可以使耕地得到更多的集约使用,从而使耕地得到更好的发展,从而为我国的粮食安全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而避免资源浪费、重复建设等问题,有效地提高了资源的使用效率,充分发挥了资本的聚集效应,最终实现生态、社会、经济三方面的协同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不断推动城市一体化建设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在土地整治中,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正确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采取生物工程措施,通过生物工程措施,强化耕地的防护林,重点开展耕地的治理,注重生态景观的开发,既可以增加耕地的利用效率,又可以为人民创造经济效益,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地的肥沃程度,确保植物生长,为植物生长提供适宜的生存条件,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达到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三、土地整治中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有待增强

目前,我国的土地整治更多的是注重经济利益,而忽视了对生态的保护。由于在日常的土地治理中存在着对土地资源的不重视,致使各类土地的治理规划缺少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从而影响了土地治理的成效。目前,有关职能单位对土地整治工作中,存在着两个突出问题:一是没有充分认识到土地治理给生态环境带来的负面冲击;二是加强了生态环保的认识;二是长期的土地整治没有形成对生态环境的认识,造成了对生态环境的认识不够,对生态环境的实际作用也不够。

(二)部分土地开发不合理

土地整治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扩大耕地,但是在治理中,为了扩大耕地,对原来的河道等进行了切、削、削,使河道原本的自然状况发生了变化,使河流流量和流速发生了变化,不适合本地鱼类生长;此外,一些地区在该区域进行大规模的河流填埋场,不但影响了当地的生态系统,还会使水体面积缩小,使其蓄积程度降低。

(三)观念淡薄,对土地整治概念和内涵理解不全面

尽管目前我国的土地治理已经从单纯的农田治理转向了土地整治和生态恢复治理,但由于对土地治理的概念和含义没有充分的理解,对土壤治理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不够重视,片面追求耕地数量增加,忽略了耕地质量的提高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未深入考虑土地整治对自然植被、生物多样性、生物栖息空间、农田自然景观、生态平衡的破坏及可能造成的土壤侵蚀等问题。我国的土地整治大多是以问题为主的,尽管能够有效地缓解个别或局部的用地问题,但是由于其位置上的原因,忽略了生态与地区的需要,造成了耕地的开发效率不高,无法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四)缺乏政策、法规支撑

但我国目前的土地整治工作尚处在起步阶段,相关政策法规尚不健全,缺乏对土地整治的环境影响评估。由于政策、法规、标准等方面的欠缺,导致大部分区域的土地治理以扩大耕地的规模为目标,而不注重改善农田的生态环境、改善农田的品质。

(五)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1.土地整治对土地资源的影响

目前,土地整治对土壤资源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水土流失和土壤资源肥力的降低上,而土壤作为土壤治理的基本要素,在治理山地和坡地的过程中,势必会改变原有的地貌,特别是公路、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过量的使用会导致土壤的硬化,加剧水土流失,甚至会导致土壤的荒漠化。不合理的土地治理工程,比如利用受污染的土地,对该地区的耕地进行二次污染,再加上一些地方的天然气候条件,会引起地表侵蚀和风化,造成土壤结构和结构的破坏,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影响农业生产,减少农业生产,同时也会对原有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2.土地整治对植被和生物的影响

管理者盲目地追逐经济利益,对荒地和被拆除的土地进行了过分的开采,不仅会破坏原有的植被,还会让原本的生灵生活方式发生变化,造成物种多样性下降;由于土地开发利用不当,土地开发利用不当,使地方的地貌破碎化严重,而忽略了生态景观的规划,使生态建设无法与土地整治同步,因此,在土地的治理中,将会产生生态问题,如土壤、植被、水质、生物圈等,进而影响到地区的气候、环境,使原有或次级植被的数量和质量下降,甚至引起水资源的竞争。

四、土地整治中生态环境保护的方法

(一)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要想有效化解土地治理过程中造成的生态环境损害,首先要加强对生态的认识和多角度的认识。特别是有关单位和工作人员要主动进行自强的学习,特别是要了解和掌握好生态文明的基本情况,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重中之重。在具体的土地治理中,要有目标和最优规划,以达到对土地的集约利用和维护生态的目的。同时,还要在土地整治、生态保护等领域,不断完善土地整治,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的预期目的。加强对生态环保的认识是一个漫长的进程,不仅要从观念上、从实际出发,而且要循序渐进,要在土地整治中逐渐加强对生态的认识,加强对土地的集约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二)努力提高耕地质量

结合具体情况,开展农田林网、坡面防护、护堤、沟渠治理等建设,治理耕地、沟渠、退耕还林、成片造林、退耕还林,搞好农村内部的建设,加强村容村貌、内部绿化。通过对耕地进行合理、高效的维护,确保耕地的数量,改善耕地的品质。

(三)规范土地整治管理内容

要健全法制、法制、监管、建设用地整治项目、强化国土整治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规范用地整治管理内容、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土地整治专项规划,从而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国土资源开发主管单位应加强对人才的培训,在选拔过程中,优先选择具备环保观念、高度责任感的人才;加强对环境的宣传,加强对土地治理的宣传,让职工了解到土地治理、生态保护等方面的技术,增强对环境的认识,并在思想和方式上进行创新,从而保证了土地治理的合理性;完善国土生态规划编制计划,引导行政机关建立规范化的行政执法监察理念,建立健全信息化管理平台,引进大数据技术,通过对土地整治项目进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提高公众的参与性,并以防患于未然的方针,对工作人员进行适当的限制,以达到持续优化和创新的目的,以达到最小限度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四)增强土地整治项目中测绘技术

1.常用的测绘地理信息技术

GPS-RTK技术是基于载波相位观察值的实时动态测量技术,其技术特点是利用GPS接收器之间的无线通信系统,利用基准站和流动站作为基本的测量手段。GPS-RTK技术是将基准站建立在固定坐标位置上,然后利用GPS和移动基站进行通信,将接收机中的载波观测信号保存、分析,经过数据解算出流动站的空间坐标数据,然后进行投影参数和坐标系统的转换,如投影参数、坐标系统等变化,得到目标的三维空间坐标。GPS-RTK技术被广泛用于土地整治和环境恢复,特别是在前期的地形图测制等领域。

2.如何在土地整治项目中应用测绘技术

土地整治工程包括:土地平整、灌溉和排水、田间道路整治、耕地保护、生态保护、居民拆迁补偿等工程。

项目规划设计阶段。土地整治项目前期为决策、设计阶段,该阶段的工作重点是:方案可行性对比分析、方案优劣判断、工程详细设计、工程概算、土地开发控制等。所有这些都要求对该地区的地形地貌、权属状况和土地使用状况有全面认识,因而必须为其提供下列测绘技术服务:

(1)测图比例尺通常选取1:2000的地图比例尺,对于地形复杂、地形破碎或通视困难区域,可以选用1:1000以上的标度。一般使用已有的地图进行修正与补充,没有资料的,须重新测量。

(2)由于涉及工程规划、预算、施工等方面的各种需求,尤其是土方的精确计算,因此,对地形地貌的测绘要求更加严格,尤其是对地形的特点和细节的精确掌握。

(3)图面要素反映在土地整治前期工作中,既要包括旧村复垦、人口搬迁和经济损害的评价,还要反映居民地、林地、园地、坟穴、沟、渠、地下管线、电力等现状地物及其使用年限,还应统计出居民地的房屋面积、新旧程度、建筑密度、人口密度、容积率等。此外,在土地整治理中,对地级的测量有很高需求,需要明确的地级,实地测量精确。

(4)土地权属和利用现状调查

土地整治的先决条件是土地所有权和使用状况调研。土地的权属界线测量要利用GPS、全站仪等现代技术,通常是由产权人和权属人进行实地指界,由测绘者通过RTK直接进行界址点测量,由于卫星信号原因不能使用RTK测量的界址点应该配合全站仪进行测量。将产权划界置于地图上,构成权属图层。目前,我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主要包括:资料准备、正射影像资料制作、内业资料分析、内业分析、外业调查、外业实地核实测量、内业数据编辑、面积统计、成果检查、成果整理和提交等等主要环节。

(五)土地整治中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完善森林生态旅游管理标准和制度

由于各个区域的森林生态系统表现出了多样性和恢复需求,因此,实施森林生态旅游必须具备一定的适用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从而达到分层、分段的保护与发展。实施森林生态旅游工程的区域划分为一级开发区、二级修复区和三级保育区。第一类是具有高环境承载性的地区,是进行森林生态旅游和休闲活动的中心地带,通过对空间布局的合理划分,可以进行更多的休闲,集中处理和运输景区垃圾;第二类修复区的生态承载性比较差,主要是以生态恢复和生态恢复为重点,通过开发低密度的旅游导向旅游,尽量降低旅游对生态恢复的冲击,限制人工地貌的建设,保持原始的原始状态;第三类保育区是我国林业生态系统的核心区域,是我国的重要区域,是我国重要的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和生态走廊。因此,通过健全相应的法规和标准,可以有效地缓解我国森林生态旅游对生态环境的不利作用。保护重点是对生态环境的整体保护,主要表现在管理、收益和游客的体验等方面,在开发过程中尽可能地降低人类对环境的干扰和影响。

2.举办趣味活动,全民参与

依托抗战阵地遗址,在保护遗迹的基础上,对爱国教育的青少年、历史文化爱好者建设游览栈道、历史文化标牌、抗战纪念展览馆,扩展其历史文化科普功能,打造来凤山森林公园的人文旅游品牌。

在林间建设空中走廊和观鸟平台,为观鸟爱好者和游客提供近距离观赏、摄影场所,建鸟类科普栏,以海报、图集、电子屏播放等形式,介绍来凤山以鸟类为主的动物物种、特征、习性、保护措施等内容,不定期举办鸟类摄影大赛,选取优秀作品在游客中心及宣传栏内展示。

(六)建设环保意识培养工作规范

而就土地整治而言,这一工作在实施中涉及的问题很多,若不能得到充分的执行,不但会制约其工作,而且还会给周围的生态和可持续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因此,必须加强国土资源开发工作的工作,加强对自己的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从而使有关方面的工作人员能够按照综合、科学的目标,进行与土地整治有关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对土地整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项生态环境污染问题进行全面有效的治理和防范。在制定环境保护工作制度的过程中,工作人员要对工作地点的环境状况和土壤的状况进行有效的调查,并对调查的结果进行汇总,同时根据区域内的环境状况和周围的污染状况,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培训体系,以保证培训计划的科学性和完整性,同时也保证了土地整治机构与生态环境保护机构之间能够在互相合作状态,促使各部门工作人员在相互合作的状况下强化工作人员自身环保意识,进一步改善环保工作人员自身环保意识和环保知识储备。

五、结束语

总之,在实施土地治理的同时,既要扩大耕地的使用,又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要规范土地治理的内容,强化生态环境治理,强化生态环境治理,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区域生态系统的产业化、多元化和生态化的发展。

猜你喜欢
耕地整治环境保护
自然资源部:加强黑土耕地保护
我国将加快制定耕地保护法
环境保护
笃行不怠 奋力深化提升三年专项整治
专项整治
新增200亿元列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支出
环境保护中水污染治理措施探讨
专项整治
耕地时节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