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机遇与挑战*

2023-03-23 08:28:11承德医学院纪委杜娟佟丽敏
区域治理 2023年5期
关键词:视域政治思想

承德医学院纪委 杜娟,佟丽敏

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信是重要的发展目标,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坚定的目标和责无旁贷的任务。在文化自信的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了新的发展环境,其中所遇到的挑战也在促使教育的整体模式发生变化,这就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如何在文化自信的视域下正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和挑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应对,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重点研究的课题。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

1.文化引导功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有着正确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们能够站在科学的角度来建立三观,并且教育学生们继承、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借助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导向,对学生进行主流价值的引领,充分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和传播、精神文明建设、学术交流等多个方面的引领作用,从而为文化自信的发展奠定基础。2.文化传承功能。我国几千年的历史创造了伟大的传统文化,其内涵十分丰富且特色鲜明。在对人的教育与引导上,我国文化有着独特的道德规范和价值体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为重要的文化源泉。从模式上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非常明显的文化传承功能。在非思想领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借助文化的价值可以进一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塑造健全的人格、坚定理想信念、引领发展新风尚,充分展示出中华文化的内涵与作用;在思想领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规范社会行为、稳定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各要素的有效整合,实现文化的传承与教育效果的双赢。3.文化批判功能。中华文化在赋予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承和发展功能的过程中,也使得其肩负了维护社会主流文化、质疑批判非主流文化的重要责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文化的批判不仅仅是一种理智的反思行为,同时也是自觉主动的价值判断,是经过不断的实践与理性反思从而实现价值判断的过程。文化批判功能可以对非主流文化、外来文化等进行科学严谨的批判,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政治觉悟对多元文化进行“全息扫描”,让落后的文化无处遁形。

二、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

(一)拥有更广阔的延展空间

十九届五中全会曾提出了到2035年要建成文化强国,这需要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作为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创造出的崭新文化的使命,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自觉承担起文化教育以及引导社会的重要责任,从实际情况出发,坚持科学的理论指导,进一步明确教育的目标、拓展教育的内容并创新教育的方法,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二)拥有更加精彩的舞台

我国传统文化在世界的舞台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谦逊、理性的态度为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新的领域。首先可以引导学生在正确价值观的引领之下对世界有更加清晰的认知,以开放、包容以及公平的观念对待外来文化。其次站在全局的角度来分析世界、认同命运共同体。最后引导学生熟悉外事方针和政策,通晓国际邦交的规则、准则等,让学生能够积极做世界和平的维护者和建设者。

(三)拥有更自觉的学科认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党和国家培养人才、接班人的“大招”之一,其底气和自信正是来源于我国人民的奋斗之旅,来自民族对本国文化的自信。文化自信充分展现了文化的魅力,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足够的养分,让无数的教育者、学者有了更多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为学科的发展以及学生的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人文基础。

三、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一)创新挑战

在当前,很多人都对传统文化这一概念有着一定的认知错误,片面地将封建文化等同于传统文化,还有部分极为极端的人会将文化的现代化等同于“西化”,对现代人们的思想观念、哲学观点以及先进技术等进行排斥。这种观念不仅不利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还会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和考验,例如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范围和作用空间,对学生三观的正确塑造和引领造成负面影响,动摇了共产主义信念,妨碍了教育对现代文明与科学知识的有效传播等。

(二)方向挑战

在文化自信的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也受到了一定的挑战。例如不同的学者对于文化西化之论、传统文化复兴论、文化自觉论等都持有不同的态度。文化作为当下时代发展的主题与根据,固然可从实用主义的角度来寻求文化发展价值的最大化,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却不能够失去正确的引领方向,因而,在文化自信的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正确方向的挑战不容忽视。

(三)认同挑战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也促使了文化的全球化发展,不同民族、地区之间文化的互动愈加频繁,开启了不同文化对他人文化包容性与多重性认同的局面。在文化接触、交流甚至是同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形态各异、内容复杂的多重发展态势。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之下,我国长期以来构建的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形态受到了侵扰,出现了扩张,而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认同挑战正是由于文化认同危机所派生的思想、价值以及人文等多个方面的异化隐忧。

四、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进建议

面对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为了能够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综合水平,需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模式进行改进,抓住发展的机遇,积极面对挑战。

(一)发展的基本原则

第一,遵循政治引导与人文教育统一的原则。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展开的过程中,必须要遵循政治引导与人文教育统一的原则,强化阵地意识,顺势而为唱响文化和教育的主旋律,在文化的引导之下带领学生扬弃旧义、创立新知、活跃思维、提升素养、树立品格,有效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过分强调理论性和政治性的弊端。在文化自信视域下,必须要重视教育创新发展、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在严肃且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使其能够在经济活动、政治活动以及精神活动等多个方面都能够充分体现出个人的价值、集体的利益,获得更加全面的发展。

第二,遵循建设发展与批判性思维的统一原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遵循建设发展与批判性思维统一的原则,在新的历史条件以及时代特征之下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最新成果转化为学生的强大支柱,赋予新时代的内涵与使命。与此同时,在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还需要用于批判社会的各种错误思潮,将真理与谬误的界限进行划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第三,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文化自信的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基本原则。首先要注重利用科学的理论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帮助其提升自身的文化底蕴、拓宽视野。其次要掌握时代发展的主旋律,促使思想政治教育走出课堂、走向社会,鼓励学生以正确的观念对社会发展进行准确的认识、判断和决策。最后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活进行有机融合,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分析,让抽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变得具象化、实践化,让学生在实践中加强理论的转化,实现成长与蜕变。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自觉性

第一,自觉融入主导文化。主导文化通常带有十分明显的政治性特征,通常是由国家行政机关以及宣传机构来进行传播,权威性地表达了阶级理想与文化诉求。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展开的过程中自觉将主导文化融入其中,可以对大学生的道德进行规范,促使学生自觉参与到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去,以开阔的视野、跳跃的思维、正确的文化价值导向认同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与文化追求。

第二,自觉整合多元文化。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创造了丰富的文化,多元的文化体现出了人类在适应发展、融入自然中极强的适应能力、创新精神与能力。我国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也逐渐实现了文化的多元融合与发展,这种发展态势必然对思想意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积极维护国家思维本身的权威性、前沿性、时代性与科学性,自觉承认、包容并整合多元的文化,在文化交融的过程中相互学习与借鉴,实现文化的共同发展与繁荣。

第三,自觉反思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展开的过程中,需要自觉反思传统文化。对待传统文化需要自觉检验、认真体悟、理性反思,在尊重和欣赏传统文化中积极向上的内容的同时,也要将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腐朽陈旧、落后的部分进行剔除,去粗取精,并且对传统文化进行理性重构,利用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第四,自觉实践创新文化。在新的发展阶段,党和国家发展都迫切呼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树立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并践行创新文化,提升创新价值。为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展开的过程中需要自觉实践创新文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文化进行研究与学习,聚焦时代发展的现实问题不断探索,坚持理性判断。高校需要将立德树人作为实践的根基,践行知行合一,将党的思想与信仰转化为学生的道德与行动。

(三)发展的路径

第一,在文化形态上寻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即便发展到当下时代,其依然具有十分深厚的内涵,并且深深影响着人们的精神。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需要立足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文化的形态上积极追寻优秀的文化基因、元素、内涵,以此来不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在对优秀文化的内在特质、内涵以及价值进行挖掘的过程中,需要克服传统文化本身所存在的局限性、片面性,将消极且腐朽的因素进行消除,发扬积极的部分,例如:红色文化、耕读文化、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等,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借鉴的重要形式。

第二,在思想意识上求真。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立党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党的灵魂。社会主义意识是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基础的,在很大程度上对文化发展的方向有着引导的作用。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并在思想意识上求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与创新的必经之路。首先要借助马克思主义坚定自身的立场,对社会的主流思想进行正本清源。其次要聚焦实际问题,从学生的信仰、价值观、道德观、政治观点等方面对当前社会的重要政策进行解读、对工作进行落实,并提出能够促进事物发展的思路和方法。最后要做到与时俱进,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规律以及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需求来对社会问题进行探索,最终形成基于马克思理论的新思想。

第三,在传播载体上求变。在推进“文化人”的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载体也应当要进行改变和突破,摆脱长期以来的形式主义、脱离实际的刻板印象,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首先可以通过校园文化活动来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补充,高校可以结合学校办学的特点大力开展“诗词校园”“国学讲堂”“书画展”“礼仪讲座”等,将更多含有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优秀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结合到一起,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并提升其文化素养。其次要优化校园的育人环境,在软环境以及硬环境上进行优化。在软环境上,学校可以借助各种节日、纪念日等来展开多样化的文化交流活动,将文化自信融入学生的生活中,让思政教育无处不在。在硬环境上,可以将其与文化自信相关的内容展示到校园的各处,例如宣传画、雕塑等,美化环境的同时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将优秀的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最后可以通过媒体平台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渠道,高校管理者以及教师需要利用新媒体技术来树立“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积极探索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借助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和优质文化内容来打造出更具教育价值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让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加持之下得到更好的思想政治教育。

第四,在研究范式上求新。以往的研究范式通常是以社会哲学理论框架为基础,在此基础上构建自己的话语体系并形成独特的研究方式。而在新的发展背景下,这种研究范式已经不再适用。因此,在对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创新上,需要将教育置于文化情境中,通过挖掘、提炼和总结文化教育中的困境,进一步解决典型的矛盾问题。同时要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过程中积极加强各个主体之间的联系性。

(四)发展应避免的误区

在文化自信的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应当避免误区,例如问题的便捷性、理论的根基、实践基础以及价值功能等。以价值功能为例,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其自身独特的科学性、理论性、目的性以及应用性,但是学生所面临的环境是复杂多变的,很多学者都忽略了客观现实,认为只要以创新为出发点不断进行改革就一定能够促进学生的成长,这显然扰乱了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整体格局。因此,在文化自信的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应当要立足于优秀的传统文化,尊重客观规律与事实,避免泛化学科创新的价值。

总而言之,文化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为强大的内驱动力,其对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综合水平、加强文化传播等方面都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在新的发展环境之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高校需要站在文化自信的角度来正视挑战,积极面对挑战,并且抓住发展机遇,通过文化形态、传播载体、研究范式等方面的创新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更多的文化因子,提升教育的内涵和整体效果。

猜你喜欢
视域政治思想
对戊戍维新派思想家心路历程的思考——以“启蒙自我循环”为视域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26
思想与“剑”
当代陕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34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7:56
“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冰球赛事提升与塑造
冰雪运动(2020年1期)2020-08-24 08:10:58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武术研究(2020年2期)2020-04-21 10:32:56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人大建设(2019年4期)2019-07-13 05:43:08
“政治攀附”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2
“思想是什么”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0
“政治不纯”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