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奎
(成都旺江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 611535)
随着养猪行业的快速发展,规模化猪场对人才的需求缺口也越来越大,加上近几年非洲猪瘟疫情导致的行业洗牌,生物安全升级,管理升级,对人才的需求就更加迫切。但是实习生从校园踏入企业,是否可以适应企业,是否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能否快速成长起来,这是所有企业需要深思的,同时也是我们每个走出校门的学生需要考虑的。实习阶段是一个年轻人成长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如果在实习阶段达不到预期,很可能导致对养殖行业失去信心,最终转行或者离开这个行业,这是极大的悲哀;反之,进入良性的学习成长之路,则会快速走上康庄大道,收获成功的果实。快速适应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从校园走向企业首先面临的就是陌生感。性格比较外向、活泼的人,可能很快就会融入企业,然而性格内向的人就会慢很多。不可能所有的人都是性格外向的人,这就要求我们基层管理者不仅要在工作上给予帮助,生活上也要给予关怀,而且不能仅仅是口号,更重要的是细节落实,比如:刚入职的实习生的生活用品是否足够,这需要主动关怀,下班了可以等着新人一起去食堂吃饭,一起去打球、唱歌等,不能下班后就像陌生人一样互不理睬。企业的人文关怀是实习生
度过了陌生感的阶段,就是学习阶段。所有新人在刚开始的学习阶段都是新鲜的、好奇的,都想尝试、了解、学习。但是经过一两个月后,就会感觉枯燥、乏味、没有激情,感觉每天都是重复的工作,学不到东西,而且猪场环境太封闭,久而久之就会萌生离职,甚至离开这个行业的想法。那么到底该如何学习,如何制定目标,如何有激情呢?首先我们要清楚一个原则:实习阶段每天所做的工作只是基础工作,如果连这些都不会做,那终将会被淘汰,是没办法在这个岗位生存的,这只是会做而已,不是完全学会了。那么如何把这些日常操作变成属于自己的知识呢?需要掌握三个“为什么”。将每天所做的所有工作步骤串起来,连续问自己三个“为什么”:我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有什么好处?不这样做有什么危害?只有把这几个“为什么”搞懂了,知识才会变成自己的。在知识变成自己的那一刻就会体会到成长的快乐,才会有成就感,才会有激情,这种感觉是每个人所向往的。可能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疑问而找不到答案,这时千万不要放弃,不要胆怯,要勇于请教,问组长,主管,场长,技术总监,问公司邀请的行业专家以及学校的老师等。任何领导和老师都喜欢好问的学生,这说明你善于思考、追求上进,这是难能可贵的。如此下来,亟待解决的问题只会越来越少。等将所有操作流程的三个“为什么“弄懂,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时,你将比同岗位的人员更优秀。
蜕变成一名优秀的员工后,如何更进一步呢?这就需要做好部门间的衔接,通过现象看本质。什么意思呢?很多时候产房仔猪不好养,并不是产房本身的问题,可能是母猪在妊娠阶段就不健康等问题导致的,配怀配种率低可能是因为断奶母猪炎症严重导致,保育不好养可能是因为产房断奶的仔猪就不健康。养猪是环环相扣的,不能头痛治头脚痛治脚,治标不治本。因此要通过现象看本质,往前往后分析,找出问题根源,加以分析并解决,方可更好地提高生产成绩。如果你能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且可以站在台上分享,那说明你不仅能力提升了,思维模式也发生了转变,已经具备了优秀组长的能力。
如何从组长晋升为主管呢?与其说主管比组长强在哪里,不如说主管需要在格局和沟通方式上更加优秀一些。因为主管需要管理一个团队,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将团队的凝聚力最大化,方可创造价值。如何将团队的凝聚力最大化?需要提升自己的沟通方法和技巧,站在对方的角度,多换位思考一下。不同年龄段的人,诉求是不同的,比如年纪大的员工,可能就想多挣点钱,他们愿意多付出一些,但是缺少方法和技巧,最终导致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这种是最容易解决的,传授技巧和方法即可;而年轻人比较浮躁,容易意气用事,但是因为年轻,学东西比较快,需要正确的引导,首先要做好正确的操作示范并讲明白操作关键点。其次在新人操作时,检查是否有不到位的地方,如果发现员工做的不对,要站在员工的角度去引导,引导员工自己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会造成什么危害和后果,最终引导员工自己说出正确的做法。这种做法员工是参与了思维在里面,才会形成深刻的记忆,在后期操作时就会下意识规避错误的做法,如果单纯的告诉他怎么做,过两天同样的错误就可能再次发生。人是感情动物,人心都是肉长的,只要你用心对待,一定会收获感恩,最终创造团队凝聚力。
成为一名合格的场长需要具备什么能力呢?在场长这个岗位就不仅仅是个人操作技能的问题了,更重要的是统筹协调落实:统筹全场每个岗位之间的衔接,督促细节的落实,把控全场生产节律均衡生产,人员培训的统筹计划,最佳的绩效考核方案制定,外围事项的对接。需要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合理分配自己的时间,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否则最终自己心力交瘁,结果还不尽人意。场长想要轻松,培养更多的基层管理人员是唯一的捷径。
养殖企业不缺人,缺的是一个适合本企业的人才培养体系,好的种子需要好的土壤才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因此企业需要根据新人的成长轨迹,不同时间面临的不同问题,根据需求点制定相应的可落地的成长计划,再加以引导,而不是停留在口号阶段。用人之所短无人可用,用人之所长无不可用之人,只有将人才体系建立起来,企业才会更好的发展,这也是企业最大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