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方圆,马梦瑶
(吉林医药学院健康管理学院,吉林 吉林 132013)
音乐治疗是一门集医学、心理学、音乐美学于一体的交叉学科。中西方音乐治疗不仅在音乐风格上有所不同,在理论基础、治疗内容上也存在差异。国内外众多研究证明,音乐治疗对于情绪问题、自闭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社交焦虑等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中国音乐治疗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基础,主要使用中医五行学说的民族音乐和更贴近自然的中国传统乐器引发联想,调动患者心理的成长动力。五行音乐治疗是一种具有传统中医特色的治疗方法,注重“天人合一”的思想,主张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和身心统一。《黄帝内经》认为,人体的肝、心、脾、肺、肾五脏与角、徵、宫、商、羽五音相对应。怒、喜、思、悲、恐五志可以被五音所控制,因而,以五音控制五志,缓解患者的情绪,进而影响到五脏就能有效治疗疾病。根据中医理论,人的体质大致可分为五类,即木、火、土、金、水,不同体质的人易患不同类型的疾病,五行音乐疗法的治疗方式“因人而异”。如节奏明快、音调较高的角调、徵调属于阳性音乐,可以弥补患者体内阴气较重的问题[1]。以《阳春白雪》为代表的阴性音乐往往节奏舒缓、音调较低,能够抑制患者的阳气过盛。人体内的阴阳二气和音乐的阴阳相结合可以使患者的阴阳之气平衡。
中国音乐治疗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康复治疗领域。有研究表明,肿瘤患者可以通过音乐调节自己的情绪,减少放疗过程中潜在不良生理反应[2]。运动康复结合音乐治疗对于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肢体康复情况是有积极作用的,患者的握力、平衡力和协调性都有明显增强。第二,特殊教育领域。在特殊教育中音乐治疗的干预对象主要集中在孤独症、脑瘫、弱智儿童上。音乐治疗结合药物治疗方式比单纯药物治疗能更好的改善多动障碍儿童的症状[3]。第三,心理干预与治疗领域。五行音乐治疗应用在缓解焦虑、抑郁、混合性焦虑抑郁障碍及其他亚健康问题上均有显著效果。音乐治疗还可以改善个体睡眠质量,对老年人的作用更加明显。
西方音乐治疗的发展多以心理动力学派和人本主义为理论基础。心理动力学认为,在治疗中音乐治疗师提供的医患关系使患者感到安全、受到保护和支持,如果患者使用音乐来表达情感,同时伴随语言表达,那么音乐治疗和心理治疗就会相互结合,这种疗法被称为音乐引导想象疗法。音乐引导想象疗法以音乐聆听为中心,对潜意识进行唤醒与发掘。人本主义音乐治疗可以使患者在认知障碍加剧的情况下继续体验个人成长,通过音乐创作、歌唱和聆听,人格以最深刻和最有意义的方式得到验证和表达。
西方音乐疗法首先多被用于疾病康复治疗和预防或改善护理患者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音乐疗法减少了患者的术后疼痛,减轻了老年人的抑郁、焦虑,改善中风患者的情绪,增强癌症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并降低癌症患者护理人员的焦虑等[4]。其次,心理情绪干预领域。音乐疗法能够减轻行为和心理症状,包括激动、攻击性、焦躁不安、易怒、抑郁、社交和情绪困难以及改善营养摄入等。当人们专注于振动、旋律、音色和节奏时,环境中的噪音等不良刺激会被阻断,从而获得缓解情绪和改善心理支持的治疗效果。
中西方音乐治疗有各自的理论特色、治疗手段和重点应用领域。从发展历程看,中国音乐治疗历史悠久,有深厚的文化基础,但音乐治疗真正以科学的面貌被大众认识的时间非常短。西方音乐治疗自1940年成为一门科学以来,一直发展迅速。在理论基础方面,西方音乐治疗的理论基础包括心理动力学、人本主义等在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有巨大影响的理论学派;中国五行音乐治疗的理论基础则相对单一,且“人体的肝、心、脾、肺、肾五脏与角、徵、宫、商、羽五音相对应”等这些描述相对抽象,与当前人们对身心关系的认识存在差异,不易被理解和接纳。在治疗过程上,西方音乐治疗的运用有完整的模式流程,治疗的内容和范围非常广泛;国内的音乐治疗方式则灵活多样,这可能源于我国音乐治疗主要应用于特殊教育领域及个体治疗。
音乐治疗应以治疗效果为目的,治疗方法及理论基础仅是手段,手段要为目的服务,因此在不同的情境和需求下应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音乐治疗虽起步较晚,但其治疗过程带给患者的愉悦情绪和身心沉浸体验是其他治疗手段无法比拟的,因此,其发展空间巨大。实践中应总结中西方音乐治疗的特点和效果,以达到治疗效果为目的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将中国传统音乐治疗与西方音乐治疗相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