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历史演进与时代创新

2023-03-23 01:54:24
关键词:理论课思政时代

廖 阔

(湖南工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2)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类社会存在的一种活动,从本质上说,其能够解决人的思想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名称有所差异,其形成有一定的历史过程。马克思、恩格斯没有明确地提出、使用思想政治教育这个范畴,更多的是使用“鼓动工作”“宣传工作”来取代。列宁在1903年前后提出“政治工作”“政治教育工作”的概念,斯大林在1934年进一步细分了“思想工作”“政治思想工作”的内涵。回顾党的百年历史,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高度重视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传统,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中先后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是红军的生命线”“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等著名论断。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根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1]46,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2]329,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思政课必须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不断增强思政课教学的思想性、针对性及亲和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论述内容丰富、思想深邃、高屋建瓴,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创新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提供了基本的遵循。

一、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历史演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思政课建设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生动实践中形成,并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发展而不断发展、完善。思政课在不同历史时期被赋予了不同名称。思政课在初创期(20世纪50年代),统称为“政治理论课”;到了20世纪60年代调整期又被称为“共同政治理论课”;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简称为“政治课”;改革开放初期(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马列主义课”扩展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1982年新方案实施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与“思想品德课”被简称为“两课”;“05方案”实施以后,课程名称才固定为“思想政治理论课”。

梳理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变迁过程不难发现,我国思政课建设始终在守正与创新的路途中前行。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时而稳步前进、时而曲折前进、时而创新前进,呈现出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发展曲线,大致经历了一个从薄弱初创、调整探索、严重受挫、改革规范及创新发展的历史阶段。

1.薄弱初创期(1949—1956年):时间跨度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一阶段“根据新民主主义建设和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需要,在吸收老解放区思想政治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学习苏联的高等教育模式,创建了新中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颁布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决定》(1950年,全国高等教育会议),规定高校必须开设“新民主主义论”“社会发展史”“政治经济学”课程。6年后,《关于高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程的规定(试行方案)》(1956年,教育部)实施,根据方案开设“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国革命史”“马列主义基础”“政治经济学”课程,创建了全新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

2.调整探索期(1957—1965年):时间跨度从我国“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持续到“文化大革命”前夕,这一阶段根据《关于在全国高等学校开设社会主义教育课程的指示》(195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部、教育部),各高等院校暂时停开其他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统一使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开展社会主义教育,思政课的“政治化”趋向开始显现。4年后,依据《改进高等学校共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意见》(1961年,教育部),把思政课调整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理论”课和“形势和任务”课等二类,把贯彻和学习毛泽东思想作为首要任务。

3.严重受挫期(1966—1977年):涵盖“文化大革命”十年,这一时期,许多高等院校暂停招生或者受到冲击,思政课建设基本处于无序及倒退状态。

4.改革规范期(1978—2012年):涵盖从改革开放开始到党的十八大会议召开前夕。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步伐,思政课建设也迎来了新的春天,思政课发展经历了从逐步恢复到“98方案”再到“05方案”改革发展和规范提升的深刻变化。

1998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颁布《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对思政课规范性建设做出了明确要求,规定在全国高校所有专业统一开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法律基础”“思想道德修养”“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课程,高校文科专业加开“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并且把“形势与政策”课规定为高校每个年级的必修课,形成了“6+1+1”思政课课程体系。

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将大学本科思政课必修课程正式整合调整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称原理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称纲要课)、“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简称概论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基础课)等课程,把“形势与政策”课(简称形策课)开设为高校大学生的选修课,形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05方案”。

5.创新发展期(2012年至今):党的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带领全党、全国人民接续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思政课建设也临来了创新发展的黄金期。

这一阶段党中央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到一个新的更高的历史战略位置,通过了一系列相关文件,如2015年,中宣部、教育部颁布《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2018年,教育部颁布《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有效推进了高校思政课建设更好、更快发展。

2019年8月,为了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计划在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新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把“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增列为高校博士研究生培养课程,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列为硕士研究生培养课程;本科生培养阶段继续开设“形势与政策”课程及“05方案”中规定其他4门思政必修课;专科生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必修课。《意见》为进一步推进新时代思政课改革不断完善、不断深入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和政策支持。特别是2021年下学期,在全国普通高校启用了由中宣部、教育部组织修订的高校思政课2021版教材,新版教材作了大幅度修订,课程名称也有了改动,将大学思政课必修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调整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调整为“思想道德与法治”。

二、高校思政课建设的时代挑战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把思想政治工作视为“生命线”和“传家宝”。1927年,红军“三湾改编”揭开了我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序幕,毛泽东为会议起草的《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详细地阐述和批判了红四军党内各种自由散漫主义和极端民主化等多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表现及其来源,强调要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首位,毛泽东认为,“掌握思想领导是掌握一切领导的第一位”[4]435。邓小平在不同场合多次重申要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及其工作队伍的建设,“我们一定要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切实认真做好,不能放松……要做得有针对性、细致深入和为群众所乐于接受”[5]342。江泽民指出:“在新的形势下加强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要求,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目的是增强党和国家的凝聚力,增强干部队伍和群众队伍的凝聚力,更好地发展社会生产力。”[6]130胡锦涛强调要把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将其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一项重要工作。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毋庸置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高校思政课建设也不可避免地遇到新挑战,思政课建设必须自觉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

(一)新时代国际国内环境的改变,给高校思政课建设提出了新的历史命题

从全球视野来看,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推动文化多元化、政治多极化,强权政治所推行的霸权主义依然存在,东西方各种力量在社会的各个层面、领域展开了全方位激烈的斗争。主要表现为,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在经济、政治等领域的主导地位,通过文化传播、思想渗透等多种方式,宣扬资产阶级的人权、民主和自由等普世价值,持续将其价值观对外输出,依托垄断话语权,对“他者”进行同化以实现影响或改变“他者”的价值观乃至政治制度等目的。

从国内发展来看,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由大国向强国转型的过程中,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社会的隐形矛盾日益凸显或者加剧,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不断完善、持续发展中,也不可避免、不自觉地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如精致的利己主义、极端的拜金主义、奢侈的享乐主义及其他诸多道德失范等现象,人民群众对高水平高层次精神文化的需求日趋强烈,这对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二)新时代西方思潮的无序化涌入,使高校思政课建设面临严峻的外部压力

进入新时代,历史虚无主义、后现代主义、新自由主义等西方社会思潮涌入,这些派系繁多、观点异同的思想在冲突与融合、多元与统一、流变与稳定中影响着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伴随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这一趋势有进一步加强的可能,网络信息传播的主体虚拟性、信息多变性、影响发散无界性等特征,深刻地渗透于虚拟与现实、国内与国外、线上与线下等多重空间,使得互联网日益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舆论斗争的主战场、主阵地,这对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提出了新的更多的任务。

三、高校思政课建设的时代创新

我们党始终非常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在国家社会发展中的基础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革命理想高于天。”[2]49这关系到“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2]3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世界格局多极化正处在加速演变之中,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思政课建设的新挑战和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以大国领袖的政治智慧和担当,紧扣时代主题,紧跟时代大势,面对时代之问,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论述,具有鲜明的时代性、针对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以满足大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思政课改革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以精准滴灌为手段,坚持思政“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在守正创新的基础上,稳步推进思政课改革。

1.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从根本上讲,高校首先应该回归“学生主体”的教学本义,以思政课教学中大学生“应接受什么”“怎样接受”“接受了什么”及“接受效果”等问题为着力点,贯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的方针,以大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化为出发点,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在“精准滴灌”上持续发力,久久为功,真正把思政课教学落实、落细、落小、落地,充分发挥思政课在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的中的关键性课程作用。

2.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必须秉承“问题导向、知行合一、协同育人”的原则。依托“红色传承、网络教育、服务学习、阅读实践、校园文化、研究探讨”等六大类型教学活动,不断优化大学生对思政课接受的环境、接受的理念,持续提升大学生的接受能力,推动思政课教学形式创新、内涵提升、注重实效,着力构建“三全”育人体系,形成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开放型、全方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大格局。

3.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必须寓“教”于“行”、寓“教”于“乐”、寓“教”于“情”,最终才能实现寓“教”于“心”。高校应把打造丰富多彩、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平台作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抓手,围绕“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题,开展一系列师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大讨论、征文大赛、班级演讲比赛等多种形式,把“中国梦”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于校园文化中,使思政课教学接地气、近人心。

总之,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必须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八个相统一”的重要指示精神,从思政课教学方法论、课程建设论、课程价值论等三个逻辑层面,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牵引并行,凸显实践的重要作用,以“行走的思政课”立德树人、培根铸魂,使思政课变成大学生内心真正喜爱的、终身受益的“金课”,使思政课教师变成既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又善于“立德立言立名”的人师。

猜你喜欢
理论课思政时代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HANDS OFF THE WHEEL
e时代
足球周刊(2016年14期)2016-11-02 10:56:23
e时代
足球周刊(2016年15期)2016-11-02 10:55:36
e时代
足球周刊(2016年10期)2016-10-08 10:54:55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学习月刊(2015年6期)2015-07-09 03:54:14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学习月刊(2015年12期)2015-07-09 03:3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