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师实施课程思政概述

2023-03-23 01:54:24华正伟
关键词:体育教师育人思政

华正伟

(沈阳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体育课程是实现体育教育目标的主要载体。推进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重要途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1]体育类课程要注重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大学生顽强拼搏、奋斗有我的信念,激发大学生提升全民族身体素质的责任感。作为体育元素与思政元素融合教学的体育课程思政,在构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大思政体系中,肩负着重要的育人责任,并发挥着独特的育人作用。体育教师作为体育课程的主导者,是实施体育课程思政的关键。因此,全面探究体育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育人目标、角色定位与能力提升,对促进新时代高校体育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形成同频共振的协同效应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高校体育教师实施课程思政的目标指向

体育课程思政是根植于体育专业知识与技能体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体育教师实施课程思政的目标指向,就是“以体育人”“健体铸魂”,即坚持以人为本,寓价值观引导于体育教学之中,使大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形成良好的体育精神和完美的人格。

(一)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关键点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已成为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也是学校体育回归教育本质的内在要求和价值意蕴,即注重培育大学生核心素养,赋能大学生终身发展。《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学校体育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程,对于开展体育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具有指导性意义。实施体育课程思政是学校体育实现“以体育人”目标的主要途径和手段,其核心要义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德为根本,以树人为核心,实现健体铸魂,即强调通过体育教学,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达到课程育人的目的,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体育教师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构建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大核心素养作为价值引领目标,并贯穿于体育教学的全过程,使每门课程都能“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这是从体育育人视角对“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回应。

(二)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基本点是坚持“健康第一”体育理念

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学校体育工作,一贯坚持要把“健康第一”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理念,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大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2],为高校深化体育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坚持“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理念,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终身体育意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保障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前提条件,是体育回归育人本位的应有之义。因此,实施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要坚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根据大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和全面成才需要,通过体育教学让大学生获得健康知识和科学锻炼方法,培养大学生运动兴趣,使其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实现身心健康、体魄强健。

(三)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落脚点是与思政课程形成协同育人效应

体育课程思政是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实践创新,也是构建大思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路径是通过挖掘体育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和资源,并在课堂教学中展现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进而正确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强化使命担当。《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要求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同频共振。体育课虽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必修课程,是通过身体和健康教育途径来实现教育目标,但与“思政课程”的育人目标具有内在一致性。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目标是“健体铸魂”,体育教师在讲授体育专业知识、提升大学生的身体素质的同时,还能通过体育锻炼、竞技比赛培养大学生顽强拼搏、团结协作的品质,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增强规则意识和文化自信。这恰与思政课教育目标指向不谋而合。因此,在大思政的共同理念下,通过体育训练和比赛、体育社团、宣讲展示等形式,丰富和延展学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内容和空间,有助于形成体育课程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立体化“大思政”体系。

二、高校体育教师实施课程思政的价值体现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学校体育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奋发向上、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实现以体育智、以体育心具有独特功能[3]。实施体育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在于“以体思政”助力“以体育人”,增强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锤炼坚强意志,健全完美人格,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一)享受乐趣,增强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享受乐趣是体育教育的第一目标,其终极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原本的价值指向人的体育锻炼的终身发展。教师为培养大学生的体育乐趣而教,才能让体育旨归还原到它本来的价值轨道。兴趣和爱好是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驱动力。大学生能否快乐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对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先行设计[4]。一方面,教师依据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采取差异化教学,全面激发大学生的运动潜能,使大学生从具有较大优势的运动项目中得到运动乐趣,也获得参与其中的满足感;另一方面,高校开设更多元、更有趣的课程,以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开展体育运动,让每个大学生都能在学习体育的过程中获取新的运动体验,享受体育带来的快乐。这种愉悦身心的体验,就是体育兴趣的源泉,也为大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和树立终身体育理念奠定基础。此外,教师要讲好体育故事,通过体育榜样的示范与带动作用,使大学生从心目中的体育英雄身上学习体育精神,得到偶像激励或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提高其对体育的认识,加深对体育的情感体验,并将其转化为体育行为及良好习惯。

(二)锤炼意志,培育大学生的体育精神

体育不仅仅能锻炼身体、强健体魄,更是锤炼意志品质、把持乐观态度的良好途径。不同的体育课程内容和环节会彰显不同的思政元素,如许多体育项目要求大学生互相配合、团队间合作练习和相互帮助等,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体育运动实践中的勤练、常赛,让大学生循环往复地持续练习,能潜移默化地塑造出大学生吃苦耐劳、持之以恒的品质。体育运动中超越极限、突破自我的挑战,可以培养大学生克服困难、奋力拼搏的意志;在体育比赛强调以规则为核心,讲公平,严纪律,可以培养大学生的遵规守纪意识。可见,培养体育精神,锤炼意志品质,是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最具深度和显示度的价值标尺。

(三)健全人格,塑造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健全人格,首在体育。高校体育课程不仅是一门健身课程,更是一门培养大学生优良品德的育人课程。正如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指出的,“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体者,载知识之车,寓道德之舍也”[5]64。可见,“体育”不仅仅在育“体”,更重要的是“育心”和“育人”。体育课程可以促进大学生求真、至善、尚美,对于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具有特殊的作用。实践证明,体育可以促进大脑皮层兴奋,愉悦身心,有助于培养大学生乐观、积极、阳光的生活态度,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体育运动中所展示的形体美、力量美、健康美等,可以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有助于涵养其健康的身心素质,给人生带来更加积极健康的生命意义。

三、高校体育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角色定位

在构建新时代大思政格局背景下,体育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已从“幕后”走到“台前”,扮演着课程思政的引领者、展现者、设计者、调控者等多重角色,成为高校“三全育人”工作的重要力量。

(一)价值方向的引领者

从体育学科的功能、属性和优势出发,体育课程思政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之中,实现寓教于乐、寓信于形、寓理于技,就必须回答“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对于这一问题的解答,决定着体育课程思政要对大学生塑造和传递何种价值观。就其本质而言,体育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贯穿体育教学和训练的全过程。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实现价值引领,真正成为塑造大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6]。从价值目标来看,体育课程思政就是“健体铸魂”,把“体”与“育”、“德”与“技”完美融合在一起,进而实现“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位一体的学校体育培养目标。这一目标蕴含了对体育教师政治信仰坚定和专业素养过硬的双重要求。因此,体育教师必须在深厚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运动技能之上,深刻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引领,有效发挥体育课程的育人功能。

(二)言传身教的展现者

体育课程不同于其他课程教学,具有直接性、开放性的教学特点,以及身教重于言教的示范导向。体育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大学生有着更为直接的影响。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向大学生讲授专业知识,传授运动技能,同时也向大学生展现了自身坚定的体育自信和严谨的教学态度。体育教师潇洒、优美的示范动作和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甚至得体的仪表和关爱的眼神,无不对大学生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大学生在课堂中与教师近距离接触,能直接感受到教师高尚的职业道德和高超的专业技能。大学生会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直接转化为道德行动自觉和运动行为自觉,进而达到言传身教的育人效果。

(三)思政元素融入的设计者

开展课程思政就是要“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6]。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实施过程,自然融入思政元素,潜移默化让大学生产生正确的价值取向,进而入脑入心,引发思考与共鸣。当前,由于没有统编的体育思政教材和可供参考的规范化教案,甚至教学计划中的课程内容也各不相同,需要体育教师根据学情特点和所教授课程的内容、学时安排等实际情况,自行制订每门课的课程思政设计方案,通过系统化设计和深挖课程的多样化思政元素,以最巧妙的方式将思政元素深度嵌入教学过程中,达到润物无声的思政效果。这种课程思政的实施,综合展现了体育教师自身教学能力和思政水平。

(四)实施过程的调控者

体育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涵盖课堂教学的诸多环节,但在课堂上如何实施,如何让思政元素运用恰到好处,是推进课程思政的最关键一环,也是“最后一公里”。体育教师在实施这一环节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体育课程隐性教育的属性和优势,巧妙地利用思政元素和课程资源,合理调控体育教学中的思政资源开发程度和运用范围。体育教师既要找到课堂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触点”,又要在教学设计方法上形成“节点”,可以通过大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把握度、教学活动的参与度、比赛训练的贡献度,以及对思政元素的认知度进行判断与评价,以此调整、改进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推动高质量体育课程思政的实施。

四、高校体育教师提升课程思政能力的路径

(一)明确使命:强化课程思政的育人意识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要求。树立思政育人的意识,是体育教师掌握课程思政能力的必要前提。体育教师要深刻理解课程思政背景下“以体育人”“健体铸魂”的目标要求,必须认识到实施体育课程思政是新时代国家之所需,人民之所盼,也是体育教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职责和使命,认识到课程思政的价值在于立德与树人、育才与育人的完美结合,既传授知识和技能,又塑造灵魂,实现专业知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使体育学科教育回归育人本质。教师对“思政”的认识越深入,就会形成“以体育人”的自觉,才能真正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每一节体育课中,将教书育人的责任落实到日常的体育活动中。

(二)涵养德行:塑造课程思政的“人师”

健体铸魂是体育教师崇高的使命和责任,是体育人才培养最核心的工作。体育教师要承担好育人责任,就必须自觉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不断强化师德修养,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做新时代立德树人的典范和榜样,提升做大学生“四个引路人”的能力。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在大学生眼里,教师“吐辞为经、举足为法”,因此,体育教师不仅要用渊博的学识吸引大学生,更要用高尚的人格去感召大学生。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高校教师严于律己、涵养德行,其既要做学问之师,又要做品行之师。这也是新时代对体育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三)融合创新:增强课程思政的执行力

实施体育课程思政,归根到底还是要依靠体育教师的教学执行力。为此,一要强化体育教师教学资源的整合能力。体育教师要结合课程本身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实践,找到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学的最佳切入点,从而实现二者的优化整合;要深挖体育课程蕴含的多样化的思政元素,如坚持不懈、顽强拼搏、公平竞争、遵守规则、团结协作、爱国情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等思政元素。二要强化创新教学方法的能力。教师要以立体式教学模式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实施课程思政,不断深化育人效果,努力“种好责任田”。

(四)完善制度:保障课程思政的全面实施

课程思政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需要完善相关制度设计和政策供给,为体育教师实施课程思政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一是加强教师的思政素养和教学能力培训。将课程思政纳入专题培训计划体系,进一步提高其政治理论水平,掌握思政教育的原理和方法,提升育人能力。二是完善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评价激励机制。始终坚持以大学生为中心、以人才培养效果为导向,重点将育人成效评价与课程评价的有机结合,将教学能力与育德能力纳入教学质量考核评价体系,同时将立德树人作为教师评教、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三是构建“大思政”教育交流平台。根据体育课程的特点,组建跨部门、跨专业,甚至是跨学校的课程思政研究团队,加强相互之间的交流和研讨,协同探索和持续推进体育课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形成整体育人合力。四是加强体育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建立师德师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引导体育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7],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猜你喜欢
体育教师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
中国火炬(2012年2期)2012-07-24 14:17:50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
体育师友(2011年5期)2011-03-20 15:2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