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巍
对于高校教育来讲,在开展高校思政课程教学的过程当中,其肩上所担负的教育责任也是非常重大的。主要是为了帮助国家以及社会培育出更加优秀的综合型、全面发展的人才,帮助我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当中,培养出更多的优秀的接班人及合格的建设者,为此,这也是属于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重任。从对高校思政课教师亲和力提升的相关数据研究当中,大部分教育学者们都是从影响亲和力提升的原因以及提升亲和力的相关路径两个方面来展开进一步的探讨与分析,从而围绕着教育模式、教育内容以及教师自身能力这三个维度进行。最近几年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一个全新发展的时代,为此,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相关内容也要及时进行调整,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在新时代的背景之下,高校也要充分注重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多元化、丰富化,不断地加强高校思政课的亲和力及影响力,由此一来,不但充分地满足了目前新时代大学生成人成才的需要,同时也可以有效地帮助大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实现全面的发展。
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亲和力,即授课教师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赋予课程以亲和力属性,并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这种教师亲和力所在。因此,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研究内容包括授课老师、学生、课程以及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它以充分释放授课教师这一关键对象的主观能动性为目标,进而提升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充分引导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主动意识,真正实现学生自觉主动学、真心实意学、学到真东西,并把学到的东西真正付诸实践。亲和力是以人为中心的,因此授课教师和学生是其核心要素。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改善和提升,需要紧密联系学生群体实际,充分调动并释放授课教师主观能动性,为“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有效塑造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过程可以简要归纳为:授课教师始终秉持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不断强化自身的教学能力及学识水平,提高教学效率和水准,赋予思政课感染力和凝聚力,增加高校学生的幸福感、成就感、接纳感。
鉴于如今新时代所提出来的创新理念,可以分析出来,在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过程当中,提升其亲和力也是为了可以快速地推进高校思政课的建设内涵和发展需要,这也是思政课发展的一个关键意义所在。特别是针对如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多元化以及西方社会思潮所带来的影响与冲击。在面对这些严峻的环境以及诸多诱惑之下,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思考怎么样去更好地指引目前新时代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以及在未来的人生道路当中,更加坚定自己的人生方向,这些都将成为目前我国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当中其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问题。再加上,高校本身的思想政治课程就是作为有效培养我国青年中坚力量的主要营地之一,也是主要的人才培养渠道和方式,为此,在此背景下,更需要积极掌握好开展思政课程教育主流的方向性、思维性以及先进性,等等。我们从思政课亲和力的概念性知识来进行深入理解,其亲和力主要是指在展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当中,其客体当中所需要具备的一种吸引力、感染力及说服力,其主要集中体现在客体对于主体的一种亲近感以及接受程度方面,这也是属于主观方面的一种认同感。为此,在提升高校思政课程教师亲和力的过程当中,是非常有助于拉近教育工作者与学生主体之间的距离,从而有利于高校创造出一个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良好教学环境,由此一来,对于这些目前身处舒适生活的当代青少年来讲,也是具备非常显著的吸引力及感染力的,并且在潜移默化当中起到教化作用。
在新时代背景下,作为高校,在提升思政课亲和力的过程当中,其中第一点就是要对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创新化,其教学内容在制定的过程当中,应该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对于相关内容进行及时更新,做到与时俱进、正向发展。在以前的传统式思政教学当中,一般情况下,其思政课的教学内容都是更加偏向于基础性的教学模式,而作为学生来讲,大都是采取被动的方式去接受相关知识,而教学内容在通常情况下也是显得古板、枯燥,缺乏新意,教师们也是应付式的教学,并没有投入太多的心思与精力,而学生在学起来的时候,也没有入脑入心。所以,只有改变这种教学现状,针对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不断更新,其内容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只有这样,才会让学生更加乐意去学习,也更加容易接受相关的知识点。这对于当代青年来讲,能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从而起到一个非常好的人才培养意义。由于当代的大学生,他们几乎都是95 后或者00 后,为此,他们的个性也是比较突出,接受新鲜事物也是非常快的,同时他们的思维富有创造性,想法新颖,为此,在对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进行创新的过程中,相关教育工作者也要全面考虑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个性特征等,要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提出针对性的改善思路。与此同时,还有一点也是需要特别强调的,就是在对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变革的时候,也要与目前比较热门的时事新闻、国家政治、热点问题等相关事件结合起来,有效地吸引住学生的眼球,并且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产生一股讨论与交流的氛围。而且要积极学习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或者与爱国情怀相关的教育纪录片等内容,提供一堂非常生动、有意义的思政课,加强思政课堂的体验度以及获得感。为此,让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做到与时俱进,充分带动学生在思政课课堂中的学习积极性,不断加强他们学习的体验感及获得感。
对于高校的思政课来讲,除了需要在教学内容当中做到与时俱进、创新化时,而且在其教学手段方面以及教学观念上也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不断地创新化、丰富化以及多样化。有一个正确的思想才能够有正确的行动,有积极的思想才能够有积极的行动。所以,首先就是要真正做到创新思想、解放思想。在以前传统模式的教学当中,对于高校的思政课,大多数都是实施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对于任课教师,只需要完成教学任务即可,学生也是以期末考试合格为目标。为此,这种教学方式是无法满足当代具备新思想、新特点的大学生。为此,新时期背景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学一定要做到勇于尝试,大胆创新,积极突破以前的传统教育观念、教育方式,采用多层次、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探索,大胆应用目前先进的教学方式,积极创建出一个乐观向上、具备生机与活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大课堂。只有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方式不断地创新化、丰富化,才能够让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得到明显的提升。如今,我们正是处于一个全新的时代当中,在教学当中,出现了很多优质的教学资源,有效的教学手段。那么,应用新媒体进行教学,则是目前比较受欢迎的一种方式了。为此,作为高校来讲,一定要重视互联网作为一种新方式应用在思政课的课堂教学当中,因为,对于与互联网共同成长起来的新一代青年来讲,他们的生活几乎都是与互联网息息相关的,青年学生很容易接受新媒体所带来的新鲜事物,感受这些新鲜事物的情感体验。所以,相关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这一点,在课堂教学当中,利用大学生和互联网密切联系的特征,不断地研究出新的思政课教学方式,综合考量具备正能量的网络新媒体,比如:微信、QQ 或者是一些教育平台、官方网页所传播的资讯等。在这些信息传播的过程当中,也难免会掺杂一些负面报道,所以,要积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引导、浸润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不去随波逐流,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坚守自己的初心使命,坚守自己的内心原则,提升自身明辨是非的能力。
在开展高校的思政课堂教学中,关于高校思政课教师综合素质这一方面是非常重要的,为此,作为高校的思政课程教师,是属于整个课堂教学的主导者,为此,在展开教学时,应该充分了解受教群体所存在的同一性,以及差异性,针对学习情况有差异的学生,在教学方法上要有针对性。那么,如果想要做好这一点,教师和学生需要在创新与适应当中相互磨合,只有这样,才可以真正做到高校思政课在教学内容方面实现和学生的思想需求相统一,进一步地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加强课堂教学的亲切感。为此,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应该积极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并且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在不断丰富自身教学技能的同时,加强其自身对知识的驾驭能力,主动完善自身的道德修养,不断地提高人格魅力。除了充分掌握好专业的知识之外,教师可以应用互联网等模式,积极学习先进的信息技术技能,来展开思政课的课堂教学。并且在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要与学生们主动交流与沟通,充分地了解清楚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想法,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并且对于他们心理方面的需求也要主动关心,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与爱护。对于一些有不良思想倾向的学生,也要及时与他们谈心,引导他们树立正向的价值观,在加强对大学生人文关怀的同时,形成一股强大的教师人格亲和力。
如今伴随着新时代的进步,社会经济以及互联网等各种网络新媒体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而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大环境,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充分展现出了一种隐蔽性以及复杂性的基本特点。大部分情况下,对于当代大学生,都是比较依赖于互联网去获取相关信息与资源的。互联网的便利,使得学生们可以通过网络媒介快速地获取丰富、多元的信息,但与此同时,也有一些资讯是比较复杂的,各种各样的信息,其质量也出现了一种参差不齐的现象。那么,思政课的意义也就更加突显出来了。它是属于最为直接、深刻地传达一些正确、积极价值观的第一课堂,能够不知不觉地影响着当代青年的意识及思想,让他们能够形成一个正确的价值观。为此,在实施课堂教学的时候,应该打造出一个充满亲和力的教学氛围,通过实施主题教育活动去充分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快速适应社会环境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教学环境之间的亲和力。因为正面、良好的校园环境非常有利于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思政课教学氛围。
总而言之,思政课的关键作用就是在这种多元化的新时代环境下,让青年一代勇于承担时代所赋予的责任。为此,高校的思政课一定要与时俱进,向大学生积极传达正面的思想和信息,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助力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