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科背景下解剖学课程“三融合”教学改革探索

2023-03-23 01:25胡莹莹唐广胜吴宏峰顾霞飞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基础医学部人体解剖学系连云港000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基础医学部实验教学中心南京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学系通讯作者
基础医学教育 2023年1期
关键词:解剖学人体理论

张 维,胡莹莹,唐广胜,刘 畇,吴宏峰,李 洋,顾霞飞,李 雷 (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基础医学部人体解剖学系, 连云港 000; 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基础医学部实验教学中心; 南京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学系; 通讯作者)

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0〕34号)指出以“新医科”为抓手,分类培养研究型、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以新的内涵强化医学培养,加强知识扎实的学术、本领过硬的技术、方法科学的艺术教育[1]。新医科背景下,医学生的培养不仅注重知识更新、交叉融合,还要注重适应变化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塑造[2]。

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作者以能力为导向,探索与实践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突出理论与实践融合、基础与临床融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融合,真正让学生忙起来、让教学活起来,能够较好地改变目前低年级医学本科生缺少能力本位教育的现状,为培养高素质医学应用型人才奠定扎实的基础。

1 本课程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

解剖学是一门形态学科,是以客观存在的事物为基础,因此非常注重标本、实物的识记[3]。但由于解剖名词的复杂繁多、内容的枯燥难懂、标本来源不足等问题的限制,学生只能一味提升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4],不能对人体结构形成良好的感性认识,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在现行的医学教育中,学生先前几年全部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后半段又罕有基础医学的教育,造成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之间存在时间上的隔离[5]。一方面,大多数解剖学教育者多为解剖学专业研究生,很少有机会进入临床接受临床工作培训;另一方面,课程教学改革深化度不够,很难将解剖学课程与临床疾病进行融会贯通,学生在后期进行临床实践也往往出现基础教育与临床知识相脱节的现象[2]。

解剖学第一课堂的课时与教学资源严重压缩,但教学内容基本不变,凸显出任务重、学时紧的特点。教师将系统而庞大的知识“满堂灌、填鸭式”地灌输给学生,学生在课堂上被动接受为主,难有提出问题的机会,限制了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6]。这难以适应“新医科”背景下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2 本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2.1 促进理论与实践融合

2.1.1 开展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 ①调整教学环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和实践结合为一体,将每次课的学时分为理论与实践两个部分,理论结束后即进行该部分内容的实践观察,教学环节相对集中,避免将理论和实践割裂单独实施,有助于及时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直观理解。②改革教学模式:理论课采用小组讨论式翻转课堂,教师根据线上学习效果,组织学生线下讨论,并利用学习通完成随堂测试;实验课执行组长负责制,由组长带领组员自主学习。教师不示教,仅指导答疑与考核纠错,并引入人体解剖学在线自主学习考试平台,构建理实融合的自学平台。③拓展实践内容:教师加强表面解剖与临床技能的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添加相关的表面解剖学知识点,帮助学生增加学习的技能,指导学生具体操作;开设层次解剖学操作选修课,按照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的平均成绩进行选拔,选课班级由原先的一个班增至三个班,不断加强学生的解剖实践技能,打通理论和实践脱节的现象。④采用综合评价:教师利用中国医学教育题库、超星学习通平台和人体解剖学在线自主学习考试平台对理论和实践进行综合评价。课堂评价占20%,包括理论课上的签到情况、讨论参与度与正确度量化打分以及实验课中的实验组织、实验学习效率及标本提问的正确性量化打分,理论课与实验课各占10%;阶段测验占20%,按照章节分布共考查四次,每次占期末总分5%,包括两部分,一是利用人体解剖学在线自主学习考试平台考查标本识别题,二是利用中国医学教育题库考查A1、A2、B1题型,各占2.5%;期末评价占60%,包括机考和笔试两部分,机考利用人体解剖学在线自主学习考试平台考查标本题,占20%,笔试利用中国医学教育题库组卷,考教分离,占40%;真正做到重理论学习、重实践观察。

2.1.2 虚实结合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机整合 学院建设虚拟仿真实验室,引入人体解剖学自主学习考试平台;建设生命科学馆,馆藏有400余件陈列标本和可扫描出相应3D解剖结构的二维码信息;以学院信息化教学比赛为契机,制作相应的微视频、课件和课程思政案例等,完善线上教学资源;利用超星学习通平台创建解剖学网络课程,建设视频资源库和作业库,开展混合式教学;自编《人体解剖学自主学习讨论提纲》,参与《人体结构学》《人体解剖学理论与实验学习指导》等人民卫生出版社、科学教育出版社教材的编写,采用以问题为导向的讨论式教学方式。通过加强线上线下解剖教学资源的建设,教师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教学资源,并将教学资源有机整合,以知识教学指导实践,进一步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

2.1.3 基于理论与实践整合完善师资培训 我院采取教学导师制培养模式,为新入职的青年教师配备南京医科大学优秀的教学导师,要求青年教师系统化听课,并开展阶段性集体备课,在熟练掌握理论知识和标本辨认的基础上,培养强化教学基本功;选派青年教师至南京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系进行局部解剖学操作系统化培训,进一步提升理论与实践技能,促进理论与实践融合;开展“大校-康达教学互换交流”活动,鼓励青年教师站在大校讲台授课,进一步检验教师的教学水平;聘请有丰富经验的教师举办科研研讨会、讲座等,分享教研或科研思路、方法与成果,借“与大校共建”聘请科研导师,对选题、设计方案、课题研究等进行针对性指导,通过科研反哺教学,实现对学生的引领,促进学生加强理论与实践的学习。

2.2 强调基础与临床融合

2.2.1 采用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的教学 教师以临床应用为基础,对解剖学教学内容和组织形式进行了诸多教学改革,增加临床案例分析,以疾病作为基础,将课程中知识和应用对接构成模块;主持多项教学改革课题,如独立学院康复治疗学专业人体解剖学课程教学实践与探索,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独立学院全科医学专业教学改革实践-以人体解剖学课程为例,以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为导向、探讨人体解剖学教育教学创新模式,以突出解剖学教学为专业服务的特色。

2.2.2 构建解剖与临床为一体的教学团队 教师多次组织附属医院专家组成联合教学团队进行集体备课,将临床专家请入课堂,开展阶段性临床应用解剖学讲座,如乳腺病的解剖与临床、泌尿系统常见病的解剖与临床;与当地附属医院合作共同举办临床解剖培训班,加强基础与临床的深度融合,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地方医疗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2.3 以赛促教、以赛促学 学院以提升临床应用能力为导向开展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知识竞赛,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突出基础知识的临床应用;针对一年级至三年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开展阶段性基础医学综合考试,将基础医学课程分为三个阶段依次考核,第一阶段考查系统解剖学、细胞生物学和组织胚胎学,第二阶段考查生理学、生物化学、医学微生物学、病理学等,第三阶段考查药理学,结合三个阶段的分数进行综合评价,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为学习临床专业课程奠定扎实的基础。

2.3 加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融合

2.3.1 以学生社团为依托发挥第二课堂育人作用 学院成立医学美术社团。社团现有成员百余人,定期开展社团活动,已连续举办四届解剖学绘图比赛,平均每年收到超过50幅作品,并选派优秀作品参加校外各级绘图比赛;社团获学院“十佳社团”和“全国高校百强学生社团”称号,以第一课堂作基础和保障,充分发挥第二课堂补充和拓展作用。

2.3.2 开展以生命科学馆为载体的实践教学 学院组建生命科学馆学生志愿小分队,利用“科普日、科技活动周”“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等契机,组织学生志愿者走出去举办科普宣传及培训活动,通过给模拟人实施心肺复苏、将线上生命科学馆搬入社区,设计编印各种生动活泼的宣传资料,以生动的形式向群众宣传人体基本结构知识以及急救知识与技能;开展有特色的解剖第二课堂,参与遗体器官捐献宣传活动,使得服务、育人和实践能力培养相得益彰。

2.3.3 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抓手开展创新实验项目 教师以学生解剖兴趣小组为基础,开展医学创意专题讲座和基础医学创意设计大赛,促进医文结合,夯实医学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指导学生开展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参加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研究暨实验设计论坛比赛,有效提升学生文献检索、分析归纳问题能力和科研思维素养。

3 本课程教学改革成效

通过上述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我院近三届临床医学专业系统解剖学的课程考核平均成绩由2019届的67.8分,提升到2020届的72分和2021届的73.5分。课程平均成绩逐年提升。

近三年,作者所在团队指导的6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项市厅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均获得立项,参加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研究暨实验设计论坛比赛获校赛一等奖、三等奖和优秀奖各1项,均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同时本科生发表论文的数量逐年增多;学生以生命科学馆讲解员的角色参与生命科学馆的建设中,先后迎来连云港市聋协、盲协、残联、创文志愿者、市中小学教师和学生以及学院各级新生来馆参观学习,社会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在教学改革的基础上,作者所在团队共获得了13项院级以上教研和科研项目立项,获省级、市厅级及院级教学竞赛类奖项20余项,发表论文近20篇,参编教材2部,获专利及软著6项,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在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在医学生的起点线上,我们以解剖学知识为依托,加强理论与实践融合、基础与临床融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融合,符合“新医科”背景下对医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可使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早期接触科研、早期接触社会,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猜你喜欢
解剖学人体理论
人体“修补匠”
坚持理论创新
人体冷知识(一)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人体可笑堂
奇妙的人体止咳点
CBL结合微课在神经解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解剖学教师培养模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