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红兴
清晨,常常还在睡梦中,窗外“学习强国”乡村大喇叭,像只永不疲倦的大公鸡,按时啼鸣,引吭高歌,催我起床,催我奋进,我立即一跃而起。
那嘹亮的播音声,回荡在袅袅炊烟间,传到千家万户,让宁静的小山村猛然变得鲜活,气氛雀跃,把小小的山村和祖国、世界连为一体。
这是近年来,乡村重新回归的一道靓丽风景,它常常把我带回到那美好的童年时光。
我们这些“60后”,似乎是伴随着乡村大喇叭而长大的。外婆的村子霞瀛,是公社所在地,在率水河畔。清晰地记得,村背后的霞山,不甚高,在山巅的一片平坦开阔地,高高的电线杆上,安着两只银灰色的大喇叭,相背而立,像是两个患难与共的兄弟,肩并肩地站在那里。不知寒暑,不惧风雨,素面朝天,每天准时响起,一天三次,从不落下。特别是冬日凌晨,当外面的世界還是黑黢黢一片,大喇叭就按时起床了,常常搅了我的一帘幽梦,有时我还颇为不快。
那时,我常常纳闷,难道这喇叭里还有人躲在里面不吃不喝光说话吗?问村里人,村人只对我呵呵直笑,我很不爽。为此,曾经有次一个人偷偷地爬到那霞山顶,想一探究竟。终于站在那两只大喇叭前,左顾右盼,却发现人迹杳无,颇为失望。不过,我发现那地方地理位置极佳,视野开阔,山光水色,屋舍俨然,粉墙黛瓦,一村美景尽览眼中。
那时,乡村人家连钟表都不是家家都有,遑论收音机、电视机了。一日三餐,就跟着喇叭转。清晨喇叭响,起床烧早饭,饭后上工去;中午喇叭响,回家吃中饭,喇叭停,又赶去上工;沉沉暮霭中传来了喇叭声,村民扛着犁赶着牛走在那乡间的小路上。晚上广播结束,就准备与周公相拥。倘若某一天大喇叭因为故障“哑”了,村里人的生活节奏,似乎一下子就乱了套,吃饭干活都不知何时了。这大喇叭,成了村民形影相随的好伙伴。
“东方红,太阳升……”是那固定不变的开播曲,然后播音员开始播音:“休宁县人民广播站,现在开始第×次播音,今天是×月×号,星期×。这次播音的主要内容是……”之后转播全国各地新闻联播节目,再是省里新闻、县里新闻,穿插点歌曲。有时,县里广播一结束,会有区公所或者公社自办节目,广播员时用普通话,时用方言,播送各类通知及消息,雅俗共赏。大队或公社的消息一播,附近情况立即家喻户晓。特别是每逢双抢季节或国庆节、春节等重大节日,那大喇叭就整天响个不停,烘托出浓浓的节日气氛。在冬修水利大会战时,也要搞个大喇叭来助兴,给万马奔腾的劳动场景添一把火。
乡村大喇叭,连着你我他,作用可不小。国际国内大事、各地新闻,都是从这大喇叭里传出来的,是乡村人了解外面世界的最主要窗口,是世间万花筒的浓缩。那些外国人的名字,比如西哈努克亲王、高尔基等人,我就是第一次从那大喇叭中听到的。当然,对社员们来说,最关心的莫过于天气预报,每当播天气预报时,村民们都会走到家门口,屏息敛声竖起耳朵手搭凉棚收听,便于安排农活。当然,如果遇到一些突发情况,如失火、洪水等,那大喇叭一喊,就像战场上吹响了冲锋号,全村人立即行动,拿着脸盆、水桶等,第一时间到位,那可谓神速。
后来,回到小镇上读小学,镇上是区公所所在地,背后的豸山山顶上,也立着两只大喇叭,占尽小镇最好的风水宝地。我家在区公所隔壁,记得区公所里有个广播站,大喇叭声音的源头就来自这里。大概有三四个工作人员,其中有个女播音员,三十来岁,细皮白嫩,扎着两根辫子,颜值超高。大喇叭甜美的声音,就是从她嘴里发出的,我很是羡慕了一阵。
改革开放后,政府实施小喇叭入户工程,家家户户开始安装小喇叭。这时已用上了高压电,小喇叭声音也非常清晰了,大家就可以在家里收听,而且当地自办节目很少,这样大喇叭就逐渐被人们冷落。大约到了90 年代中期,不知何时,家乡山顶上的那两个大喇叭,就成了“聋子的耳朵”。因为时代的潮流已滚滚向前,彩电已日渐飞入了寻常百姓家。村民了解天气预报和新闻,不再靠广播了。
这样村里每日三餐,似乎变得安静了许多,总给人空落落的感觉,乡村变得不再热闹。
这对于那些乡村干部来说,更是少了一个好助手。虽说后来电话、手机是日益普及,可有些老人的手机常常是关机的,或者是有些地方没信号,一旦有需要通知的事,或者遇到突发情况,乡村干部就“两头捉蟹”,一筹莫展,还得一家一家地跑,效率低且容易贻误时机。
或许是重新意识到大喇叭的作用,十年前,各地应急大喇叭又应运而生,在村镇田野间响起,在突发情况如山洪、火灾中,发挥了不少积极的作用。但喇叭是需要维护的,如果每年只用一会儿,平时疏于管理,就会该响不响,闯大祸。
正是如此,四年前,各地结合学习强国大平台建设的契机,让乡村大喇叭串联成网,建立起大宣传的格局。这样,在每天早中晚固定时间,乡村又响起了那熟悉的大喇叭声。只是如今的喇叭不再笨拙,造型别致,小巧玲珑,但音质更好,声音更亮。党的富民好政策就随着这电波,在第一时间源源不断地传到千家万户,伴着欢快的旋律,乡村欢乐的气氛又被点燃了,为乡村振兴增添了浓浓的文化味。
尤其是这三年来,因为新冠疫情的原因,乡村大喇叭更是大显身手,大立其功。特别是封控期间,因为各地常常要下发做核酸检测之类的各种通知,随时有突发情况,乡村居住分散,地域广泛,许多老人又没有智能手机,电话常常处于关机状态,微信起不到作用。
而乡村大喇叭,声音洪亮,随意一吼,就越过山头,跨过溪流,立即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把消息以最快速度传到村民耳中,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效率是大大地提升了!村民由衷地感谢这只“大公鸡”。
熟悉的“大公鸡”,重归江湖,我心快哉!在新的时代里,在寻常的烟火中,和着最美的旋律,唱出最美的歌,这是我万万没想到的!
原载《安徽日报》2022年12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