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龙
古典诗词对于义务教育阶段初中语文学习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其语言精练,言语间流露着充沛的情感,与此同时,古诗词和文言文用语与现阶段学生广泛学习和使用的白话文有较大差距,给人无限的遐思和想象的空间,因此无论是哪一种体裁的古典诗词赏析都是对中华文化艺术的弘扬,同时也是对传统精神瑰宝的最佳继承。对于广大初中学生而言,学好古典诗词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和鉴赏能力,同时也能有效帮助学生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升。对于义务教育阶段初中语文教师来说,古典诗词赏析的教学应该落实到课堂的细节中,真正实现对民族文化的根植,将古典诗词的赏析作为教学环节的重中之重。
一、初中生古典诗词赏析的教学现状思考
目前的古典诗词教学环节还是停留在传统教学模式上,读、译、背、讲、考,赏析环节很大程度上被简单粗暴地讲解代替,学生赏析意识欠缺,教师教学任务重,时间紧,很容易在古典诗词赏析环节代劳学生,既不符合《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目标(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程目标(2022年版)》的要求,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更不利于学生对古典诗词语言美、韵律美及意境美的深层次理解,这就导致无论是在课堂内外,还是在校内测验环节,学生对经典诗词鉴赏的分析能力不足,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就更无从谈起。
目前初中阶段的经典诗词赏析教学中,学生的参与程度不高,一方面,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觉得经典诗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晦涩难懂的情况;另一方面,学生从小学阶段就没有养成对经典诗词赏析的习惯,再加上初中的学习节奏跟小学阶段区别较大,没有一个合理有效的缓冲和衔接阶段,这就导致初中生对经典诗词赏析的能力和意识不足。但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都加入了对学生古典诗词赏析能力和水平的考查内容,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还可以增加初中学生对古代文学的领悟能力,丰富初中学生的文学素养,因此初中生古典诗词赏析能力的提升势在必行。
二、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生古典诗词赏析的有效策略
(一)课堂教学方面
1.合理导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基于初中生的身心发育特点,提升经典诗词赏析能力具有一定的难度,语文教师要结合学生特点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尤其是在课堂导入环节。优质有效的课堂导入可以在课堂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尤其是对于经典古诗词赏析这种有相应难度的教学,课堂导入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不断被应用,身为初中语文教师也要时刻注意与时俱进,运用一切可以帮助学生投入课堂教学的手段进行课堂导入,比如各种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影视剧。初中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对颜色鲜艳、富有动态的事物更感兴趣,而且随着基础教育投入的加大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也在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教学中被广泛应用。相关的优质影视作品往往具有其特有的优势,教师要在教学领域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充分利用这种先进的教育手段,进行丰富而有趣的课堂导入,特别是在经典诗词赏析教学中,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增长智慧,培养家国情怀。中央电视台就有好几季的《经典咏流传》,节目中就是将经典的古诗词进行改编,以流行歌曲的方式让这些词句大放异彩,适用于初中生古典诗词赏析教学的内容,完全可以用作课堂导入的工具。与此同时近些年不断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短视频,也可以被拿来当作课堂导入的工具。
以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赏析教学为例,这首诗赏析的重点是要体会诗人对朋友的思念和关切,但其中的意象比较丰富,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实现简单的识记与诵读可能并不难,但是对深入地把握诗人的情感世界仍然存在一定的难度。在短视频平台上广泛流传着这首诗的音乐版本,通过一个稚嫩声音的演唱,短短四句词宛转悠扬,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记忆歌词,同时还能帮助教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高效地完成课堂导入,使学生更好地体味诗词情感,提升学生审美创造的素养。
2.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丰富联想。
著名的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多年来从自身工作经验的角度出发,始终致力于语文教学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并取得了丰硕成果。语文教师要想在教学期间实现这一点,还要在课堂教学中下足功夫,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深入其中,沉浸式进行经典诗词赏析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古典诗词在很大程度上被誉为“汉语语言的极致”,语言简练、上口,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在前期教师先通过个人的解读,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融入其中体悟文本语句,仔细推敲作者的思想情感,加深对古典诗词语句的理解,最终获得文学素养的积淀,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审美鉴赏能力。
第一,情境创设可以充分联系初中生的学习与生活实际,帮助学生拉近古典诗词和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同时也能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有效与诗人建立共情,为诗词赏析奠定必要的情感基础;第二,诗词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源于自身所处环境和历史背景,教师在教学设计的阶段就要对作者的生平以及该诗文的背景有清晰的了解,再通过语言的拓展,将经典诗词创作故事以及作者所处的历史情境,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展现在学生的脑海中,让学生对古诗词中的意境有相应的形象感知,调动学生的思维活性,加深对古典诗词的感悟;第三,教学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视频、PPT、音乐等形式,将学生引入诗人所在的朝代和情境中,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提升相应的审美情趣,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对诗人的情感遭遇产生深刻的共鸣;第四,开展相应的角色扮演活动,古典诗词无论是出于含蓄表达的需要,还是古人语言习惯的原因,往往用词比较简洁,内容中间充斥着大量“留白”,在以往的教学中,可能这种留白会被教师简单粗暴的“填充”,关闭了学生对于古典诗词理解的张力,同时也影响了学生对于相应文化美的感知,因此无论是《新课程目标(2022年版)》的要求还是出于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需要,语文教师都必須充分利用好古典诗词“夹缝”中的留白,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利用“留白”创设教学情境,角色扮演是最能诠释对“留白”的创意和尊重的一种形式。
以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教学为例,首先要对诗人杜甫的生平有大致的了解,同时还要对其中的用词言语进行解读和学习,经过对诗中内容的详解不难发现,该作品其实在“记事”,主要写的是作者身处的茅屋被秋风卷走了好几层茅草,顺着风追过去,看见茅草被吹过了河,有的被挂在了对面的树梢上,有的被吹到河边的池塘里,而对面的一群儿童看作者本人衰老无力,趁机把茅草都偷走了,而作者只能拄着拐杖黯然神伤。天黑以后睡觉的时候只得多盖几层被子来取暖,长夜漫漫雨水都渗进来了,作为鼎鼎有名的“诗圣”,杜甫此时的想法却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体现了一位爱国诗人年老之际的家国情怀。在教学中可以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进行角色扮演,由学生自主选择分别扮演作者、“偷”茅草的孩童以及踢被子的稚子,再通过一定的道具让学生感受到大风和漏雨的窘迫,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发挥联想能力,深刻地理解杜甫此时的处境和心态,从而对整个作品的赏析和解读都能得到升华。
3.将古典诗词赏析与美育教育充分融合。
美育最大的价值在于给人带来的愉悦感,将古典诗词赏析与美育教育相结合,可以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将美育教育融入古典诗词赏析的教学,美化初中生古典诗词赏析的课堂,可以让学生充分接受来自美的教育,进而激发对古典诗词学习的兴趣。对于初中生而言,古典诗词赏析不仅仅属于语文的范畴,还属于文学的范畴,文学与艺术向来是不可分割的。初中学生古典文学赏析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获取知识,美术与古典诗词赏析结合的方法不仅能促进知识学习的深度和广度,还可以帮助学生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这也是《新课程目标(2022年版)》对学科迁移的具体要求。
一定意义上来讲,美术学习本身与古典诗词赏析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美术是创作者通过绘画作品、手工作品、雕塑作品等表达内心情感;古典诗词是作者通过文字体现自身的认识和情感,而古典诗词中有大量作品充满了美感,是借景抒情、借物抒情的佳作。不管是在小学还是初中的语文教材中,古典詩词课文都有相应的配图,可见美术元素在语文教学领域是随处可见的,古典诗词赏析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和鉴赏能力,同时也有利于这一阶段学生的性格发育,同样的,美术学习也可以提升学生对“美”的欣赏能力,形成初步的审美观,在语文教学中通过二者之间的相互渗透,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其实经典诗词,特别是选入教材的古诗词,无一例外都充满了美感,一方面是出于察举制或者科举制,让读书成为士大夫阶层家族传承的根基,有相应的文化底蕴;另一方面是这些经典诗词作者在各自的领域大放异彩,很多人在政坛更是崭露头角,是当世的“风流人物”,流传下来的作品也是精彩绝伦,在某种程度上这些古典诗词代表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最高水平,因此古典诗词本身就蕴藏着无穷的美感,可以与美育教育的最佳阵地——美术领域充分融合。
以《记承天寺夜游》一文的赏析教学为例,文中主要描写的是“我”,也就是作者苏轼,在十月十二这一晚看见月光倾泻而下,兴高采烈地出门,发现没有可以分享的人,就出门去承天寺寻找张怀民,从文中可知张怀民应该是作者的朋友,令人欣喜的是怀民还没有睡,两人一起来到庭院中散步,看到月光如水倾泻在庭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像水藻一样,寥寥数笔完成了一篇游记,充分体现了月色的美感与作者的闲适。而作为游记,在教学设计中完全可以通过引用漫画的形式进行,进而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心境和当时的情景之美。首先是“月色入户”,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该是一种怎样的美景呢;其次是作者“至承天寺”,此时正处“乌台诗案”案发,苏轼被贬黄州,与张怀民成了好友,那么就应该展开充分的想象,描绘去往承天寺的路上是怎样一幅画面;紧接着就是“相与步于中庭”,脑补并描绘出两位中年男子在庭院中想象的情境;最后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其实这幅画面想想就很美,可以用画笔将自己的想象画出来,与此同时也能对作者虽然被贬谪但是生活很闲适的意境有更加深刻的感悟,更能体会大词人的豁达与格局,对学生的审美创造有更加深刻的影响。
(二)课外阅读环节
核心素养背景下,对于初中生古典诗词赏析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注重课堂教学环节的创新外,同时还要加强课余时间对学生古典诗词阅读习惯的培养,鉴于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教师对学生充分尊重,做法以建议为主,引导学生自行选择阅读的对象和具体方式。
首先,阅读方式建议以默读、朗诵为主,不建议刻意背诵;在此基础上可以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并结合原文的注释进行翻译,最好是以书面的方式进行记录。其次,将参考译文与自己翻译的译文进行对比,进而反思,发现自己的不足,古诗词翻译能力也会不断提升,甚至在不断翻译对比反思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就能完成对古典诗词的理解和记忆,不经意间深入人心的内容才能真正地浸润人心,并在作文以及其他的人生道路上更好地“为我所用”。最后,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在于经典古诗词作品的选择,教师最好是提供相应的书目,由学生自行选择,提升学生对古典诗词赏析的兴趣,促进其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三、结语
综上所述,无论是基于《新课程目标(2022年版)》的落实,还是有效培养初中生的核心素养,初中阶段的古典诗词赏析在教学环节和课后自主学习环节都需要进行相应的创新与发展,克服目前教学中存在的弊端,更多着眼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从课堂导入环节开始,致力于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典诗词中蕴藏的美感,再将这种美感与美育教育、美术学习充分结合在一起,真正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有力培养。同时在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环节,教师也需要给予学生相应的指导,让学生的古典诗词赏析能力更进一步提升。汉语及汉语言文学本身就是充满美感的,并且古典诗词是汉语言文学皇冠上最耀眼的明珠,古典诗词赏析中,教师要不断帮助学生提升文化自信,培植家国情怀,身为一线语文教师任重而道远。
注:本文系2020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课题“核心素养下农村初中生古典诗词赏析能力不足的现状与策略研究”(项目编号:GS[2020]GHB1618)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