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力:“大科学装置”之都

2023-03-22 05:13戴闻名
瞭望东方周刊 2023年5期
关键词:核聚变人造成都

戴闻名

我国新一代“人造太阳”(HL-2M)装置( 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供圖)

成都市西南郊区,有一处外表不起眼、建筑略显陈旧的小院。就是这小院,在国际核聚变界赫赫有名,承担着一项国家大科学使命——“托起明天的太阳”。

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以下简称“西物院”)设计建造的中国新一代“人造太阳”(HL-2M)装置,是中国目前规模最大、参数最高的新一代“人造太阳”实验研究装置。

2022年10月19日,新一代“人造太阳”取得突破性进展——等离子体电流突破100万安培(1兆安),标志着中国核聚变研发距离“聚变点火”迈进了重要一步,跻身国际第一方阵。

“人造太阳”如实现商用化、小型化,就能为人类提供低碳、安全、永不枯竭的受控核聚变能源,将是一件颠覆性创造。

距离西物院不远的青羊区,是著名的航空工业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成飞”)所在地,也是中国研制、生产歼击机的重要基地。军迷们耳熟能详的枭龙、歼10、歼20都是从这里一飞冲天的。

成都“智造”对支撑起全世界最大的“人造太阳”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再往南,天府新区兴隆湖畔,矗立着一座醒目的大型蓝色立方体建筑。它是被成都人昵称为“硅立方”的超算中心,也是中国西部第一家建成投运的成都超算中心,被称为“西部最强大脑”。

拥有“人造太阳”、超算中心等大科学装置和“国之重器”的成都,正在加速崛起为一座“大科学装置”之都。

成都市科技局副局长陈旭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做强“实验室”、布局“大装置”、集聚“国家队”,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尤其是突破先进核能、航空航天等“国之重器”的关键核心技术,是跨越“2万亿”之后成都将坚定扛起的科创使命。

从夸父逐日到后羿射日,中国人自古就有“太阳情结”。从20世纪中叶开始,科学家开始设想:能否在地球上建造一座像太阳一样的核聚变反应堆,产生出无穷无尽的能量,从而一劳永逸地解决人类的能源困境?

所谓“人造太阳”,就是模拟太阳发光发热的原理,在地球上建造一座可控核聚变装置。西物院聚变科学所106室主任李波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人造太阳”与科幻电影《流浪地球2》里的“行星发动机”运用的是同一个原理——核聚变。

与传统能源相比,核聚变能源更加环境友好、能量密度更高。核聚变燃料-氘广泛分布在海水中,海水提氘的技术成熟且成本低廉。

“聚变堆一旦能够发电并实现商用,化石能源的消耗也会大大减少,而且没有碳排放。我们研发‘人造太阳’,说到底就是发展清洁能源。”李波说。

“人造太阳”一旦实现商用化、小型化,就可被放置到各种场景之中——太空中、卫星上、电动车上、建筑墙面上,成为低成本的能源来源,人类生活方式的可能性和科学研究的边界都会因此无限扩展。

目前,包括中国新一代“人造太阳”在内,世界主要核聚变参与国都是通过设计建造托卡马克(Tokamak,利用磁约束来实现受控核聚变的环形容器)装置,试图解决核聚变能发电的可行性问题,实现“从零到一”的突破。

西物院于1965年创建,成功研制出的中国环流器一号(HL-1)装置,是中国可控核聚变能源发展的里程碑。如今的“人造太阳”研发团队是一支平均年龄仅33岁的年轻科学家团队。2022年,这批年轻人克服了高温限电等重重困难,最终“冲刺”成功。

“人造太阳”也是一项国际大科学工程。

1985年,美、苏、欧、日共同倡议“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2001年完成ITER的研究设计工作,建设场址定在法国卡达拉舍。ITER在拉丁语中意为“路”,寓意未来能源发展之路。

2006年,中国、欧盟、美国、韩国、日本、俄罗斯和印度7方代表在巴黎签署协定,正式启动实施ITER计划,共同建造全世界最大的“人造太阳”。

西物院是中国参与ITER计划的主要承担单位之一,在此过程中,他们掌握了核心技术,对支撑起全世界最大的“人造太阳”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2022年11月22日,西物院完成了“ITER增强热负荷第一壁”(以下简称“第一壁”)的首件制造,核心指标显著优于设计要求,具备了批量制造条件。

“第一壁”相当于“防火墙”,直接面对芯部1亿摄氏度高温等离子体,热负荷高达4.7兆瓦/平方米,几乎可以瞬间将1000克钢铁熔化,是ITER最关键的堆芯部件,也是涉及聚变堆建设的核心技术。

西物院经过多年技术攻关,成功把“第一壁”的热负荷有效提升,并且在国际上率先通过试验认证、完成首件制造,实现了中国核聚变研究从“跟跑”到“领跑”的质变。

成都“智造”的这些“独门绝技”,对于中国“人造太阳”工程至关重要。

在中国航空工业的版图上,成都同样举足轻重。

初创于1958年的航空工业成飞,60多年来研制生产了歼5、歼7、枭龙、歼10、歼20等多个型号的军用飞机,并参与了国产大客机C919、支线客机CRJ21、两栖飞机AG600的研制生产。

成都超算中心(白桦/ 摄)

在成都青羊黄田坝,最为军迷津津乐道的,则是这里生产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战斗机——歼20。

黄天坝航空主题教育基地里,有一尊8个“1”造型的 “一飞冲天”雕塑,纪念2011年1月11日下午1时11分歼20成功首飞这个历史性的时刻。8个“1”同时也暗合“八一”,以明航空人不忘初心、航空报國之志。

据了解,当中国的第三代战斗机研制尚处在攻坚之时,航空工业就在“生产一代、研制一代、预研一代、探索一代”方针指导下,思考研究如何发展中国的第四代战斗机。

而首飞成功仅仅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作为“大国重器”,如何增强作战效能、打造一代名机,是航空人再攀高峰的首要目标。

分析再分析,创新再创新,论证再论证,迭代再迭代,航空人最终拿出了一套科学、系统、针对性强的符合现代作战需求的科学方案。

2016年11月1日上午10时20分,在第11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上,2架歼20飞机编队飞过珠海金湾机场。短短一分钟的亮相,宣告了中国航空工业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2017年9月28日,中国国防部发言人向外界宣布,歼20已经列装部队。歼-20入役,体现了中国航空工业和空军现代化建设的跨越式发展,是中国航空工业自主创新的重要成就。

承担了“国之重器”重任的成都,还要把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2022年10月28日,成飞发布了“五大创新行动方案”,着力推进创新体系建设,以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聚力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和多元化创新体系。

创新发展的成果之一,是成飞与属地政府青羊区合作,全新打造的青羊航空新城。

这里不仅有航空工业成飞、航空工业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中航成飞民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等世界级和国家级的龙头“链主”单位,还云集了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成都)机头设计中心、成都流体动力创新中心等航空产业创新服务平台。

青羊航空新城(青羊区委宣传部供图)

大大小小的航空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也在不断向这里汇聚。

《成都市航空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中提出了航空产业发展“一核、一极、多点”的总体布局结构。这其中的“一核”,正是指青羊航空新城。

2023年初,“聊天机器人”ChatGPT引爆全球话题,它不仅可以连续对话,还可以书写长篇故事,上线2个月用户破亿,成为全球用户增长速度最快的消费级应用程序之一。

ChatGPT的惊艳表现,得益于背后强大算力和新颖算法的支撑。超算力,将是未来城市和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这个大科学赛道,成都也已在我国西部率先布局。

作为西部第一家建成投运的超算中心,成都超算中心也被称为“西部最强大脑”。

建成3年来,成都超算中心已经和900多个用户建立了合作,在宇宙演化模拟、气象预报、航空航天、抗震分析、生命健康等科研领域发挥了作用。

更重要的是,超算中心相当于“科学家手中的算盘”——有了它,科学家和科创企业就会随之而来,尤其会吸引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大数据处理相关产业的聚集。

202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通知,支持创建北京、天津(滨海新区)、杭州、广州、成都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其中,成都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为西部首个。

四川省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章毅指出,成都超算中心将是成都创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的重要支撑,“具有其他地区难以替代的独特优势”。

作为西部(成都)科学城的重大科学装置,成都超算中心还将服务于成渝乃至整个西部的算力需求,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增添“超算动力”。

目前,成都仅在西部(成都)科学城布局的大科学装置就有6个,其中2个纳入国家“十四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规划,其他4个为省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包括引领未来先进核能科技的电磁驱动聚变大科学装置、为开展超高速真空管道轨道交通基础科学问题提供试验环境的多态耦合轨道交通动模试验平台、解决飞行器等重大工程研制关键问题的磁浮飞行风洞等。

成都的“科创力”正在迅速攀升。

2022年,成都还新增了9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电磁驱动聚变装置等2个大科学装置完成选址,正推进主体和配套项目可研报告报审。国家高端航空装备技术创新中心获批建设,未来轨道交通未来产业科技园获批试点。国家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载体基本建成,生物靶向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正加快搭建关键共性技术平台。

“天府系”高水平实验室也在布局之中。

天府兴隆湖实验室在全球范围内聚集优秀科学家和青年学者150余人,承接多项国家任务。天府绛溪实验室正抓紧推动量子互联网等3个前沿研究中心团队落地。天府锦城实验室未来医学城、前沿医学中心载体建设、设备采购正有序推进。

手握多个重磅大科学装置的成都,为提升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抢占未来科技竞争制高点做出了“成都贡献”,也为加速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供了硬核支撑。

2022年5月5日 西部(成都)科学城

2023年2月,成都以88.8的综合得分,位列全国“科创中国”试点城市第二位,为副省级城市之首,并在“科技创新结合地方实际”和“制度创新”两个单项中位列全国第一。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2年全球创新指数》表明,成都在全球“最佳科技集群”排名中,从2021年的39位上升到29位,排名上升10位。

2022年,成都还出现了高新技术企业“井喷”的现象。

全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1.14万家,同比增长近44%;科创板上市企业总数达16家,数量位居中西部第一;新增“独角兽”企业4家,总数至9家。

成都对于青年人才的吸引力也在不断上升。近3年,成都累计吸引新落户青年人才33.1万人,其中30岁以下约占75.1%,本科及以上学历青年人才约占73.4%,研究生学历人才约占15.7%。

更加值得期待的是,在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成渝地区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决策部署之下,“大科学装置”之都成都,未来还将与重庆一道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合纵连横”,崛起成长为中国科技创新“第四极”。

(特约撰稿刘依林、刘飞对本文亦有贡献)

猜你喜欢
核聚变人造成都
核聚变能应用前景现一丝曙光
无中生有人造木
人造太原
那些令人捧腹的雷人造句
核聚变
穿过成都去看你
疯狂编辑部之人造惊魂夜
数看成都
成都
燃起“太阳之火”——谈谈“可控核聚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