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连南瑶族长鼓的制作技艺及传承发展

2023-03-22 07:08:26利影璐新疆艺术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49
收藏与投资 2023年2期
关键词:鼓皮手鼓瑶族

利影璐(新疆艺术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9)

瑶族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把艺术融入生活习俗,在音乐、舞蹈、纺织、雕刻等方面都有着较为突出的成就。瑶族长鼓舞是瑶族的特色舞蹈,通过舞步表现瑶族人民生产生活内容,记录民族的历史变迁。长鼓舞的重要道具—长鼓是集中体现瑶族精神和文化的一个标志性符号,具有较高的审美及文化寓意,值得被关注与研究。笔者通过实地调研广东连南瑶族长鼓工作坊,采访其传承人,了解长鼓制作工序,分析其在活态传承中的具体实践,为瑶族长鼓文化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思路与方法。

一、广东瑶族长鼓的概述

瑶族人民经过长期的迁徙,分支逐渐变多,分布地区变广,国内主要集中在湖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地,各分支在风俗习惯上既有共性又相互有别。迁入广东的瑶族主要聚居在粤北的韶关乳源、清远连山、清远连南等地。其中,连南瑶族自治县拥有南岗千年瑶寨和广东瑶族博物馆,民族特色浓厚。瑶族长鼓舞作为当地传承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相传其起源于隋唐时期,是先祖们从湖南洞庭迁徙至广东连南时一并带来的。传承至今,长鼓是该传统舞蹈中必不可少的礼乐器具,历史底蕴深厚。关于广东地区的瑶族长鼓,早在宋朝便有文字记载。宋代周去非的《岭外代答》卷七《乐器门》中描述:“铳鼓乃长大腰鼓也;长六尺,以燕脂木为腔,熊皮为面;鼓不响鸣,以泥水涂面,即复响矣。”宋代范成大《桂海虞衡志》的《志器》中提及“瑶人乐,状如腰鼓,腔长倍之”;清代许州李来章的《连阳八排瑶风土记》中写道:“(排瑶)元宵击锣挝长鼓,跳跃作态。长鼓其形头大中小,黄泥涂皮,以绳挂颈,或云亦古制也。”民国凌锡华的《连山县志》瑶俗部分中有“其鼓皋陶,亦以木为之,但两端圆径如一,中细如腰,然不与诸鼓同,上下皆蒙羊皮,以组络之,横系于项”的描述①。可见,瑶族长鼓从古代腰鼓发展而来,随先祖迁徙传入连南,见证着该支系的历史变迁,在当地瑶族人民心中长期占有重要地位。

瑶族各支系的长鼓为适应当地长鼓舞的发展,在形体、色彩、纹样等方面作出了适当调整,呈现不同的造型特征,广东瑶族人的长鼓舞主要有两种(图1),因此,其常用的长鼓也分为两种:排瑶长鼓和过山瑶小长鼓。排瑶长鼓(图2)主要被连南县的瑶族人民使用,其高约90厘米,以红色为主,纹样以山川纹、河流纹为主,挎于胸前击打舞动;过山瑶小长鼓则流行于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的瑶族人民,约50厘米高,鼓身可用红色、黄色、黑色,纹样无固定样式,鼓面周围有流苏装饰,手持鼓腰转动击打。自制长鼓在长鼓舞表演者心中的地位较高,他们认为自制长鼓能与舞步更好地契合。因此,大部分长鼓舞传承人通常身兼长鼓制作工作。非遗项目的类型划分与申报,使瑶族长鼓舞这项综合性的艺术活动逐渐往传统舞蹈、传统技艺两个主要方向传承发展,在政府及传承人的支持与保护下,越来越多人从不同角度深入认识瑶族长鼓,进一步增强了瑶族人民的自豪感与荣誉感。

图1 广东地区不同支系的瑶族长鼓舞②

图2 广东连南的排瑶长鼓

二、连南瑶族长鼓的制作技艺及创新

广东省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的瑶族人民习惯聚族而居,通常被称为排瑶。每逢节庆,排瑶的男子都会跳长鼓舞相互斗舞或以示祝贺,长鼓及其舞步已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笔者采访连南瑶族长鼓制作技艺的传承人唐买社吊,参观其制作工坊,整理其长鼓制作技艺工序,探讨其在现代化背景下的创新发展。

(一)传统瑶族长鼓的制作技艺

瑶族长鼓的制作步骤一般分为选材、制作、掏空、打磨、上色、穿牛皮、拉线等15~17道工序,每一步都影响着长鼓音色的好坏,要求手工艺人需具有纯熟的制作技巧与经验。根据工序的步骤,人们大致将长鼓制作分为八个部分。

1.选材

当地任豆树、泡桐树种植较多,材质轻而细腻、易加工,是制作连南瑶族长鼓的上佳木料。

2.锯段、打磨粗胚

将树木加工成约100厘米长且较笔直的木段,对其进行削皮、砍凿,刨成长鼓粗胚形状。

3.掏空

先使用钻刀在长鼓粗胚中部垂直钻孔,再使用刮刀掏空两端多余木材,确保长鼓鼓胚厚度控制在0.5毫米左右,此工序决定着长鼓的质量与音色。

4.打磨

用砂纸反复打磨长鼓内外,使其表面光滑精致。

5.鼓皮处理

包括取皮、去毛、阴干、裁剪等步骤。鼓皮选用牛皮或羊皮,去毛洗净、自然风干后,裁剪成比鼓面稍大的圆形。

6.上色

在打磨好的鼓身上刷漆,绘制具有民族特色的图案或文化符号。底色一般为红色,将山脉纹、河流纹、飞鸟纹等二方连续纹样装饰在长鼓两端,最后将鼓身刷上桐油,以防虫防潮。

7.浸泡、穿皮

干鼓皮皱且硬,需将其重新浸泡,恢复柔软后加入草木灰去除鼓皮上的油脂。将处理好的鼓皮穿孔,用铁丝固定,使其充分展开。

8.蒙皮、拉线

将展开的鼓皮蒙于鼓腔之上,绳子穿过鼓皮上的铁丝,拉紧。过程中时而拍打鼓面,根据鼓声调节蒙皮的松紧度,调整好后固定绳子。

经过以上步骤,一个手工制作的长鼓基本完成,系上白色或黄色的布背带,便能直接用于敲打、舞动。每个排瑶长鼓通常需要制作一个月,随着工业发展,机械设备能大大提升长鼓制作的效率。唐买社吊改良、研发了相应的制鼓电动器具,将单个制作时间缩短到一天,产量大幅提升。

(二)排瑶手鼓的创新制作

排瑶手鼓是连南瑶族长鼓在传承中衍生的新形态,弥补了传统长鼓的不足,已逐渐成为当地居民用于日常娱乐的新鼓形。传统长鼓难以随身携带,不能随意调节音色,一般只在节庆场合跳长鼓舞时使用。为能更好地将长鼓融入生活,唐买社吊萌生了将其改良的想法。

经改良,排瑶手鼓变得方便携带,具有可调音的功能,其制作手法与传统长鼓相似,差异主要体现在蒙皮、穿绳与装饰的手法上。排瑶手鼓蒙皮时,加入木珠穿绳,使结绳的松紧可调节,从而实现鼓的调音。如图3所示,在装饰上,排瑶手鼓不再局限于手绘纹样,结合瑶族银饰、刺绣的常用图案与样式,可将瑶族文化尽可能全面地展示到鼓上。2017年,排瑶手鼓成功申请了外观设计专利,其实用性与艺术美感提升,成为瑶族对外展示文化特色的产品之一。

图3 使用不同装饰手法的排瑶手鼓

三、连南瑶族长鼓的传承与发展

连南地区的瑶族长鼓制作技艺传承人有两位,分别是唐不打大不公和唐买社吊,前者坚守传统工艺,纯手工制作长鼓并积极展示、传承其制作技艺;后者则不断思考瑶族长鼓现代化传承发展的路径。分析唐买社吊已开展的瑶族长鼓传承推广工作,探讨其可持续发展模式,有助于为瑶族传统工艺的现代化发展提供可参考案例。

(一)成立工作室授徒传艺

2018年,唐买社吊被授予清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瑶族长鼓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称号后,便在广东瑶族博物馆旁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名瑶工艺坊,从事长鼓制作、瑶族长鼓制作技艺传习。他积极招收徒弟、培养新生代长鼓制作手艺人,同时接受记者媒体的采访,以此吸引大众关注,助力乡村旅游的发展,弘扬地域文化。为带动周边村民增加收入,激发他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工作室开设长鼓制作工艺培训班,整理教材,在社区、村落中传播瑶族长鼓文化,带动地方就业,为实现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二)长鼓文化研学活动

瑶族长鼓的研学活动主要在校园及文化场所中进行。为培养青少年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树立地域归属感,连南县各中小学积极将瑶族非遗引入校园,激发他们对传统工艺的兴趣。唐买社吊受邀到连南县民族高级中学、三排镇南港中心学校、连南县民族小学等开展非遗课堂活动,讲述长鼓知识、引导学生制作小型长鼓摆件,并结合歌舞使他们对长鼓以及长鼓舞文化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

响应广东瑶族博物馆号召,唐买社吊定期参与博物馆的长鼓文化研学项目,为游客讲解瑶族长鼓舞的历史与内涵,引导爱好者制作简易长鼓,传承瑶族文化。通过参与制作长鼓工艺品、观看纪录片、体验多媒体互动游戏,大众可以进一步了解连南瑶族长鼓的文化内涵,培养对长鼓文化的兴趣,构建民众学习、沟通、交流瑶族长鼓文化的桥梁。

(三)文旅产品开发

连南依托县内瑶族非遗文化,大力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产业,为瑶族长鼓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唐买社吊将其创新的排瑶手鼓作为主要民族乐器商品进行销售,致力于将古朴的鼓声融入现代音乐。同时,他以长鼓外形为灵感源泉,设计出一系列长鼓文创产品,包括原木手链、迷你音响、装饰摆件、吊坠等,成为当地代表性旅游纪念品之一,打造连南瑶族长鼓的文化品牌。运用长鼓元素开发特色旅游产品,迎合游客的文化需求,将文创产品融入大众生活,实现瑶族长鼓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四、结语

广东连南地区的瑶族长鼓是排瑶人民展现其民俗特色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传递着他们沉稳、坚韧的品质,是大众了解瑶族文化的重要渠道之一。通过考察发展,连南瑶族长鼓在传承传统制作技艺的同时,融入现代设备、设计理念对其生产、产品创新进行升级优化,并与当地文化场所合作,通过长鼓向更多人传播瑶族文化。只有深入挖掘瑶族长鼓文化,与当地文旅融合发展,推出创意产品,助力连南文化旅游经济发展,才能扩大广东瑶族长鼓的知名度与影响力,提升连南瑶族人民对地域文化的自豪感,为瑶族传统技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借鉴案例。

注释

①黄朝中,李耀荃:《广东瑶族历史资料》,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 年。

②范秀炎,吴卫清:《翩翩长鼓:广东瑶族长鼓舞》中第31、85 页插图。

猜你喜欢
鼓皮手鼓瑶族
蒙鼓皮
“扯皮”的由来
惊蛰文化知多少
瑶族织锦
伊朗手鼓
环球时报(2022-03-16)2022-03-16 12:22:29
手鼓
东南亚瑶族研究回顾
河北画报(2020年8期)2020-10-27 02:54:52
瑶族舞曲
丝绸之路上的膜鸣乐器
一面鼓
扬子江(2019年1期)2019-03-08 02:5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