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妍(福建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世界经济、政治和文化的飞速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活的设计理念。设计业在中国蓬勃发展,但是在整个艺术研究和教学的发展过程中,设计仍然是一个相对单薄的环节。社会迫切需要新的能量唤醒设计行业。民族元素作为一项传统的文化遗存,在人们平常的审美过程中,设计和民族元素接轨是一个引人深思的话题。如何将设计行业与民族装饰元素协调地结合起来是一个有待思考的问题。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庞薰琹,他是中国现代的著名画家、设计美育的开发者。本文试图从他所在的民族装饰艺术领域中感知人类学、美学和视觉艺术效果,感受中国的设计逐渐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进程。
我国有很长一段时间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在艺术领域,很少有人能够真实地把握好美术和科技或者民族之间的关联。20世纪30年代,国内艺术环境较为低迷、保守,中国近代青年艺术家意识到这一状况,迫切想改变。于是他们逐渐热衷于出国留学,1933年,由他们所组织的“中国留法艺术学会”成立了。1930年,庞薰琹从西方留学归来,回国后,给当时国内的艺术环境引入了西方的艺术技法和理念,对中国国内的艺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和倪贻德共同来到上海,开办了属于自己的画室。他在国内成立最早的设计社团—“大熊工商美术社”和“决澜社”,这两个社团代表着国内现代艺术运动的开端。庞薰琹认为开设这两个社团的意义是要移植西方现代艺术与设计到中国,使西方艺术逐步适应中国国内新的社会土壤,并大力推动中国本土的传统文化艺术的发展。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后,庞薰琹关心民族的生存危亡和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为此,他去到贵州的苗寨进行考察、探究。他开始重新审视和研究中国的传统艺术,专注于中国当时的民间装饰艺术资源,在苗寨生活的这些时间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39年他去了多个村寨进行考察,在1940年左右《贵州山民图》系列问世。这一图集集合了庞薰琹在贵州考察阶段对于少数民族服饰、手工艺、纹样等特色艺术元素的运用,具有十分浓烈的生活气息和民族特色。庞薰琹深受外国绘画流派的影响,熟悉西方古典主义、超现实主义、印象派、野兽派、抽象派等绘画派别,耳濡目染了种种主义,逐渐意识到不能照搬和模仿,必须要创造自我的民族风格,所以这幅画看起来不像任何人,而是像他自己。
在同时间,庞薰琹还开启了他的另一份事业—艺术设计教育。他的传统装饰元素也渗透到其设计美育事业中。1936年庞薰琹在北平艺专设立工商美术课。他卓绝的贡献之一是他对民族元素图案的探究。他的教育理念和作品中的民族元素主要来源于这一时期他深入贵州苗家山寨收集的民间艺术资料。在此基础上,庞薰琹创作了一组画作,例如《仕女图》。在这组作品中,可以发现,画面中不仅采用了中国传统的白描手法来描绘,还加入了西方的写实性描绘手法。一方面有真实准确的比例结构,另一方面又具有区别于中国传统线描的装饰性和节奏性,继承艺术传统并且吸收新元素,推陈出新。他将一部分的精力转移到工艺美术,他的画风越来越具有民族化的特点。他提倡民族民间风格是弥足珍贵的文化资源,具有远见卓识,对后世的民间美术研究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1950—1956年,在周恩来总理的支持下,庞薰琹设立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在他投注半生心血的美育事业上,他推出了多本理论著作,如《庞薰琹工艺美术文集》《中国历代装饰画研究》等。他主要阐述了3个设计美育理念。
传统工艺经过世代相传,具有强烈的民族特点,如织染工艺、编织工艺、髹漆工艺等。庞薰琹曾经说过探索装饰画的目的,主要是探索三千年以来,装饰画创作的经验,如构图、造型和色彩。因此,在新的美育设计理念当中加入民族传统工艺元素会给设计领域注入一股新鲜的血液。
庞薰琹在留学欧洲期间,对法国等国家的工业文明有所憧憬。但植根于他内心的还是民族精神,他的理想和实践为中国艺术和教育打好了根基。少数民族人民的着装、头饰、首饰等装饰品都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以及他们眼中的纯粹和善良打动了庞薰琹,给了他创作的着力点和动力。
艺术素养是一位艺术家博采众长所积累而成的品格,贯穿于艺术家的气质、绘画手法、绘画风格、题材等方面,对艺术家创作产生全方位的影响。人文精神在艺术作品中的体现又带给人们丰富的审美体验效果,使人们从人文角度感悟画面。
图1 庞薰琹 《地之子》纸本水彩 45 cm×37.2 cm 1934 年
这幅画算庞薰琹代表性的作品。以当时江南干旱饥荒时人民的穷苦生活为题材。在《地之子》中,庞薰琹画了一个男性农民抱着一个男孩。他用一只手托着一个僵硬濒死的孩子背部,一手托着孩子的膝盖。这个男人似乎是孩子的父亲,孩子的母亲在一旁掩面哭泣。庞薰琴并没有把他们画成骨瘦嶙峋、衣着破烂不堪的形象,反倒把他们描绘成身体健康的形象,突出长期在太阳下暴晒的黝黑健康肌肤。庞薰琹用孩子来象征当时的中国人民。画面中的人物构图十分考究,人物的四肢都进行了加长变形的处理,使画面的走势更加顺畅,背景描绘了绿色的远山。在人物的服饰上添加了动物、花朵、植物等代表民族元素的装饰物,着重分析画面的民族性元素。画家通过对形体的简化和伸长表达一种被压抑的、沉静的人物情感,并且注重运用大面积的平涂的方法来描绘。用平面化、装饰化的手法来表达朴实无华的情感和体量感,装饰意味浓烈,具有形式感和趣味性。这种方式不禁让人联想到“蓝色时期”的毕加索绘画特点。不过,庞薰琹并没有完全照抄手法和死板地模仿,而是在借鉴外来形式的基础上,融入了中国风格的线条、造型、神韵、情感。从此幅画开始,他的艺术思想逐渐产生奇妙的变化。
《人生的哑谜(如此上海)》(图2)中,庞薰琹采取了立体主义的绘画手法将图像进行分割,想要通过强烈的绘画手法表达情绪,画面几何分割,黑白色彩对比强烈。画家把不同时空的形象结合在一起,通过“蒙太奇”手法将这些片段拼凑在一起,把整个繁华的夜上海整合在一个画面中。整体上借用了西方立体主义流派的绘画手法,但内容上采用穿着民国时期旗袍,头梳发髻的女子形象,画面中还有戏曲脸谱元素。这些十分具有民族特点的元素被描绘在一幅画面上,呈现耳目一新的视觉效果。
图2 庞薰琹《人生的哑谜(如此上海)》35 cm×36 cm 1947 年
《玉兰花插瓶》(图3)是一幅油画作品,整幅画面给人一种清新愉悦的观赏感受,画面中的白色玉兰花在蓝灰调的映衬下,表达了中国传统的工笔花鸟画意味。后面的窗格运用灰色调使画面中的空间向后退远。画面中的玉兰花和瓶子采取了较为平面化的手法描绘。庞熏琹巧妙地将民族性的元素融入设计和美育,在他的大多数作品中,画面的构成是十分讲究的,无论是人物还是景物都采取了平面化的处理方式,这一点是受到西方艺术的影响。在处理过程中适当地夸张外形和加上阴影来营造画面的动势和构成感。他的大部分作品是以水彩的形式出现,除此之外还有国画、油画等。他的作品风格有表现主义、立体主义、象征主义和现实主义。他在多个领域尝试了不同的绘画风格,给世人带来了耳目一新的视觉效果。这些不同的作画方式也渗透到美术教育的事业当中,开创了不局限于传统模古的画法,将中国传统的民族元素和西方绘画手法相结合,为当时的艺术环境开创了一个新的局面。
图3 庞薰琹《玉兰花插瓶》65 cm×54 cm 1974 年
庞薰琹设计的这些图稿使用了多样风格,运用了多种文化元素,如殷代的饕餮纹、古代的文字、周代的风格、汉代的双鱼纹饰、重复的纹饰、六朝纹饰、唐代纹饰等,这些元素通过画面形式感的变换组织而成新的风格。这些纹饰都是无限生命力的代表,如龙、凤、双鱼纹、饕餮纹等,这些纹饰的种类繁多,蔚为大观。色彩分布比例十分讲究,并且加入了构成感和组合形式。图案的色调维持在一种“灰色风格”,这种处理方式运用的是同类色,在明度、色相、纯度上都很接近,给了观者一种沉着、稳重的感受。庞薰琹所设计的印花纸伞,纸伞图案采用了西南地区特殊的一种植物。画面的构图较为饱满,色彩搭配对比突出,绚烂明动。图案采用了四朵花来穿插枝干和树叶,在晃动伞面的时候图案也会跟着转动,形成变幻的视觉效果。伞柄的设置也十分细腻,纹饰精细。
庞薰琹先生对后世的民族艺术振兴和繁荣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他是中国民族图案工艺研究的杰出先驱。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的工艺美术教育逐步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面貌,这与庞薰琹等人的艺术教育主张是不可分割的。总之,中国的工艺设计的艺术和民族纯艺的融合,是很值得研究的。随着时代的不断更迭,必然会出现许多新事物。各种各样的绘画流派和绘画方式正在蓬勃兴起,但在广泛吸收新鲜艺术信息的同时,不能忘本,民族精神应根植于每位中华儿女的内心。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我国的民族文化是十分优秀的,不断继承好中华传统的民间艺术的同时,兼收并蓄、革故鼎新,逐步地迈向民族艺术的伟大复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