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文芳,赵 玥
(1.汉中市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汉中 723000;2.汉中市汉台区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中心,陕西汉中 723000)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旨在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汉台区作为汉中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受地理条件、耕地资源有限等先天条件制约,其现代农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也面临了不少挑战。笔者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走访等方式,对汉台区农业产业发展现状进行调研,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汉台区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提供参考。
汉台区涉农的有7 镇和3 个街道办事处,147 个行政村、33个社区,农业人口23万人。农村土地承包确权登记1.64万hm2,其中国土资源部门划定永久基本农田1.24万hm2,农业部门划定粮食功能区1.002万hm2。以构筑市、区现代农业与城乡一体化新格局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区委区政府出台了《汉台区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三年行动(2022—2024 年)实施方案》,深入推进“一区三带五板块”产业布局(一区:现代农业示范区;三带:南部沿江蔬菜产业带、中部稻渔连作产业带、北部丘陵柑橘果品产业带;五板块:畜禽养殖板块、现代渔业板块、食用菌板块、花卉板块、中药材板块),大力构建“3+2”(地标优质果品、生态虾稻连作、有机设施蔬菜组成三大优势产业,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构成两大产业链业态)现代农业供给体系。提出到2024年第一产业发展目标,即粮油生产面积分别稳定在1.6 万hm2和0.53 万hm2以上,粮食总产稳定在11万t以上;“菜篮子”生产面积扩大到0.33 万hm2(其中设施蔬菜0.13 万hm2),复种面积达到0.8 万hm2,总产突破30 万t;柑橘早熟品种达到6 成以上,猕猴桃丰产园达到90%以上;稻渔连作达到0.13 万hm2;年出栏生猪12 万头、禽类120 万只,年产水产品1.1 万t;发展食用菌500 万袋;鲜切花上市量达到100万盆(枝);发挥中药材良种繁育技术及区位优势,创建全省有影响力的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以元胡、芍药、白及等为主栽品种,有序扩大中药材种植规模。初步形成蔬菜、畜禽2 个10 亿元产值的产业,粮油、柑橘2 个5 亿元产值的产业和水产、猕猴桃、食用菌3个亿元产值的产业。
1.2.1 粮油播种面积及产量
汉台区近三年主要粮油播种面积和产量显示(见表1),粮、油播种面积分别稳定在1.6 万hm2、0.53 万hm2以上,产量分别稳定在11.5 万t、1.4 万t 左右,基本呈增长态势。从种植结构上看,夏粮以小麦为主,马铃薯为补充;秋粮以水稻、玉米为主,大豆、红薯为补充;油料以秋季种植油菜为主,芝麻、花生等为补充。从粮食播种面积上看,夏播面积占65%,秋播面积占35%。
表1 汉台区近三年主要粮油作物播种面积及产量
1.2.2 高标准农田覆盖面
汉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始于2011 年,到2022 年底0.2万hm2高标准农田建设全面完成,基本实现主要区域耕地高标准农田建设全覆盖(见表2)。
表2 汉台区近四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及覆盖率
从特色产业新发展面积来看,汉台区近三年大力发展蔬菜、果品和稻渔三大产业,其中蔬菜发展重点逐步转向标准化大棚等设施蔬菜,2021 年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政策出台后,果品产业受土地性质影响发展已呈现“饱和”状态,稻渔产业发展迅猛。中药材作为汉台中医药产业链前端,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从主要农产品产量来看,蔬菜、果品、水产品、食用菌产量随产业发展逐年增长,肉品产量受控制畜禽养殖产业发展呈现相对稳定水平。到2022年底,预计蔬菜面积达到0.23 万hm2(其中设施蔬菜0.08 万hm2),年产量突破26 万t,稻渔连作面积达到0.09 万hm2,柑橘和猕猴桃分别稳定在0.33 万hm2和0.09 万hm2,年出栏生猪12.5 万头,年产水产品达到1 万t,食用菌400万袋以上(见表3)。
表3 汉台区近三年“3+X”特色产业发展情况
汉台区建成现代农业园区19家,其中汉中市汉台区现代农业产业园被省农业农村厅认定为2022年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汉中市汉台区桃花岭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被认定为“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全区培育大米精深加工、肉品屠宰分割、果品分级分拣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62 家,家庭农场475 个,百亩以上种粮大户11 家,农业加工转化增值水平位居全市前列。农业良种覆盖率达到95%,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8%,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6.4%,认证6个“两品一标”农产品、2个名特优新农产品及1个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主要地产品种基本全部达到无公害等级以上,农残检测合格率常年稳定达到98%以上,成功创建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
汉台区现有180 个村(社区)集体经济,涉及14 个镇(街道),土地流转总面积达到5 393.04 hm2,流转率达到38.6%。2021 年经营收益在5 万元以下的村(社区)全部清零,2022 年以全面消除年经营性收入在10 万元以下的“薄弱村”为目标,采取出台村(社区)集体经济发展与干部奖励挂钩暂行办法激励基层干部积极性,实行村集体经济组织理事长、村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肩挑,招标代理记账公司对集体经济组织财务实行代理记账,组织实施中央预算内资金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积极安排财政衔接资金发展产业项目等措施,发展壮大村(社区)集体经济。
汉台区接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五年行动,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十镇创优百村示范千村整治”三年行动,加快推进1 个创优镇、13 个百村示范村和134 个千村整治村示范建设,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农村“厕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提升等工作为主攻方向,不断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突出短板。1 个创优镇13个示范村垃圾、污水和厕所“三大革命”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村容村貌显著提升,花果、吴庄、狮子村人居环境整治效果被央视“走进乡村看小康”栏目组宣传报道,花果村、吴庄村分别入选首届、第二届“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示范村成功打造云顶花园、漫画村等一批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点,带动乡村旅游等“美丽经济”蓬勃发展。
汉台区农村土地承包确权登记1.638 万hm2,是南郑的52%,勉县的56%,位列全市第9,主要集中在中北部丘陵区。目前,全区夏季粮油和秋粮轮作面积已达1.07万hm2,柑橘和猕猴桃面积0.42万hm2,蔬菜面积0.23 万hm2,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政策出台后,果品等经济作物已无发展空间,且呈自然减退趋势,在保障11 万t 粮食和“菜篮子”产量突破30万t的前提下,必须稳住粮食播种面积,“菜篮子”面积发展到0.33 万hm2,已达可发展规模的“天花板”。
在土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稳粮保供与调整种养殖结构难两全、保护耕地与保障乡村二三产用地难两全、农民种粮与促进多元增收难两全等问题突出。此外,汉台区作为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受城镇化进程加速影响较其他县区更甚,村庄空心化、农户空巢化、农民老龄化“三化”现象日益显著,从单一耕种到农业产业化多元发展仍面临困难与挑战。
农产品生产普遍存在生产周期长、回报见效慢等“先天不足”,此外还容易受其他因素影响。1)产品优势不强。在优质粮油、优质果品、有机设施蔬菜等方面缺乏自己的特色和核心竞争优势。2)支撑保障较弱。经营主体上,农业经营者职业化程度普遍不够,创新及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农业财政投入上,汉台区与周边县区尤其是中省重点帮扶县区差距较大,缺乏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所需的“海量”资金。3)外来因素影响。因国家政策、市场行情、生产技术、气候因素、病害疫情等多因素影响,生产经营风险较大。
严守耕地红线,实施“两藏”战略,多措并举治理耕地撂荒,加快推进0.6万hm2高标准农田建设,基本实现全区耕地高标准农田全覆盖,稳定全区1.6万hm2粮食播种面积和0.53 万hm2油料播种面积,确保粮、油总产稳定在11 万t、1 万t 以上。大力推进“集约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加快绿色优质水稻全程机械化技术集成和推广,鼓励粮油合作社生产和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经营,培育代耕代种代管代收的服务组织,到2024 年,主要粮油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生产水平达70%以上。
1)强化政策保障。优化国务院三部委《关于保障和规范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的通知》政策落地环境,制定出台《汉台区支持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一揽子政策办法》。2)优化升级产业布局,集中连片发展南部沿江蔬菜产业:重点打造铺镇狮子、龙江梧风、七里镇江、武乡同心、宗营下街五大设施蔬菜基地,支持龙江千亩茭白、徐望千亩莲藕、宗营千亩羊肚菌三个特色蔬菜示范片发展。稳步推进中部稻渔连作产业带:建成108 国道以北、褒汉路以东的0.13 万hm2稻渔连作产业带。持续改良北部丘陵柑橘果品产业带:推动柑橘发展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大力改造低产园,主推特早熟杂柑品种。统筹推进畜禽、水产、食用菌、花卉和中药材五个富民产业板块提质增效。3)持续推进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三新”推广,大力实施品牌强农战略,提高农业数字化、设施化、机械化、信息化装备水平,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不断缩小汉台区农业现代化同省内外先进县区的差距,提升产出效益[1]。到2024年,全区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设施蔬菜综合机械化生产水平达到50%以上,蔬菜总产突破30 万t,柑橘特早熟、早熟、中熟品种栽培面积比例达到3∶5∶2,畜禽标准化养殖比重达85%,高端水产品养殖比重显著增加。
1)贯通产加销。坚持全产业链发展思路,大力发展粮油烘干加工、果品清选包装、肉品屠宰分割等产地初加工,在每个产业培育1~2 个“领军”型、“成长”型龙头“链主”[2],新建高端果品分选线3条、气调(冷藏)库4 座,提升汉王镇产联体、郭湾、徐湾等4个果品交易中心,建设邓庙粮食加工、毛堰红薯粉条加工线。2)融合农文旅。结合全域旅游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坚持推动以一产为基础的二三产融合发展模式,打造秦岭康养度假游、油菜花海、大美乡村游等精品线路,创建像花果、吴庄、大兴等一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村,发展一批乡村精品民宿,形成点线面结合的乡村休闲旅游发展格局[3]。
坚持以村集体经济组织为政策支持主体,引导土地承包地规模有序流转,盘活各类农村闲置资源,到2024年,全区土地流转率达到40%以上,集体经济收益20万元以上村达到80%。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农民专业合作社纽带作用、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基础作用,扶持一批龙头企业牵头、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跟进、广大小农户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灵活采用入股合作、保底分红、利益返还等多种分配形式,把农民嵌入都市农业各类产业链,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积极探索,稳步推进,不断建立健全“三农”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4]。
建立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资金保障机制,对接区级脱贫巩固衔接资金,每年安排不少于2 000 万元专项资金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三年行动。积极争取中省投入,加大涉农项目资金整合力度,推动各类资金向都市农业发展聚集。大力发挥农业信贷担保体系作用,支持产品有市场、项目有前景、技术有竞争力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鼓励社会各类资本要素参与现代农业建设,形成多元化投资格局[4]。
发挥“两山资源开发”平台作用,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保值增值、集约利用、高效开发、红利释放的全链条体制机制,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有机转化[5]。积极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合理利用,探索区域内跨镇“联村共建”,整合资源推进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用好“村(社区)集体经济发展与干部奖励挂钩暂行办法”等激励政策,提高基层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管理水平。实施现代农业人才引进培养计划,到2024 年培育高素质农民1 000 人以上,发挥好创业能人、复退军人、离退休干部等乡贤作用,强化人才智力支撑,多措并举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