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人民至上的生成逻辑、理论内涵与践行路径

2023-03-22 23:33:21周多刚
求知 2023年1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群众时代

周多刚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即是“六个坚持”。其中,“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位列“六个坚持”的第一位。“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宝贵历史经验,铸就了党百年奋斗的辉煌成就,夯实了党执政的坚实根基,开创了党面向未来的光明前景,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所在。我们必须把握好“坚持人民至上”蕴含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人民至上的立场观点方法。

一、“坚持人民至上”的生成逻辑

1.“坚持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政治立场。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鲜明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将是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每个人的价值都能得以充分地实现。列宁坚持并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民立场的基本观点,并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思想。在俄国革命以及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过程中,列宁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的伟大作用,认为俄国革命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是“因为它发动了极广大的人民群众投身于历史的创造”。在俄共(布)成为执政党、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列宁强调“只有毫不犹豫地无条件地依靠大多数居民的政权,才能成为稳固的政权”。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民主体的思想,为生成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执政理念提供了理论基础。

2.“坚持人民至上”是对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传承与发展。在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沉淀了诸多爱民、亲民、为民、富民等民本思想。孔子、荀子提出惠民、富民思想,墨子提出“爱利万民”“爱利百姓”的“兼爱”思想,唐朝时魏征提出“民如水,君如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治国理念,宋代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铮铮誓言。由此可见,中华传统的民本思想源远流长,已成为中华文明的精神密码。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弘扬者,不仅传承了中华民本思想的积极因素,而且对其进行了批判性借鉴和选择性传承,最终在借鉴其精华、扬弃其糟粕的基础上实现了主动性超越。

3.“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宝贵经验。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从成立伊始,就把人民至上作为价值理念贯穿于党的一切工作之中,确立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始终把人民放在至高位置,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了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在系列讲话和论述中,不断强调党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强调党始终代表的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且为贯彻这一理念多措并举,进一步推动了伟大事业不断前进,取得了彪炳史册的伟大成就。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全党必须牢记,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

二、“坚持人民至上”的理论内涵

1.“坚持人民至上”深刻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根本问题。从民主革命时期“打土豪、分田地”进行土地改革到新时代“打虎、拍蝇、猎狐”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从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浩浩荡荡的历史车轮从未掩盖“党为人民”的政治底色。进入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党更加深刻认识到人民在社会前进中的根本作用,积极发挥人民群众的英雄伟力和首创精神,不断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紧紧依靠人民推动伟大事业和民族复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之大者’就是人民的幸福生活。”坚持人民至上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阐释了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鲜明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活的灵魂。

2.“坚持人民至上”深刻包含了“人民生命至上、人民利益至上、人民向往至上”的价值目标。一是坚持人民生命至上。生命安全历来是人民群众最重要的需求和最基本的权利,坚持生命至上是我们党的人民性根本政治立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2020 年初,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严峻形势,习近平总书记亲赴武汉指挥部署抗疫工作,要求各级党委、政府不惜一切代价打赢这场防疫阻击战,保护好人民的生命安全,在抗疫的生动实践中具体化践行党的人民生命至上理念。二是坚持人民利益至上。人民利益至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是党团结带领人民抵御风险挑战、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进入新时代,广大党员干部始终把人民对我们工作满意不满意、人民对生活感到幸福不幸福作为衡量工作的标准,以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的具体行动努力让人民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三是坚持人民向往至上。中国共产党是为民而生、因民而兴的党,党的性质决定了我们必须时刻牢记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进入新征程,走上新的赶考之路,党和政府要继续把人民的幸福生活作为“国之大者”,不断解决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满足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不断开创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3.“坚持人民至上”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过去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怎样才能继续成功”的密码钥匙。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一科学论断深刻阐释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实质,是从历史维度对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历史周期率的科学解答,也是对我们党“过去为什么成功,未来怎样继续成功”的答案揭示。百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在各种事关党和国家生死存亡、影响人民生活安康、危及自身执政地位的重大风险挑战中稳如泰山、沉着应对,接连不断地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成就,就在于我们党始终紧紧依靠人民,始终把人民当成国家的主人,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新时代,面对国内外形势的复杂变化,面对我国发展面临的日益增多的不确定性因素,我们党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归宿。

三、“坚持人民至上”的践行路径

1.必须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坚持人民至上,必须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人民的坚定拥护和支持作为党执政的最大底气。历史经验启示我们,能否得到人民支持和拥护,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兴衰存亡的试金石。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带领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性飞跃,就在于它拥有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就在于它勇于直面各种风险挑战,勇于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以自我革命的勇气和精神不断锻造和锤炼自己。因此,面向未来,我们必须勇于自我革命,勇于直面问题,敢于同一切影响党的纯洁性、先进性的问题作坚决的斗争,以刮骨疗毒的勇气全面从严治党,以零容忍的态度惩治人民群众最痛恨的腐败,筑牢党长期执政的群众根基。

2.必须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坚持人民至上,必须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差异化,国家治理也呈现出一些新特征、新趋势,这些都对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必须及时回应这些新需求、新特征、新趋势,及时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只有广泛深入基层一线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信息,广大党员干部才能体察民情民意,听取群众的真实意见,才能摸清基层治理的现状,找准基层治理的痛点、堵点、难点,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完善治理方法、路径和措施。

3.必须全面提升为人民服务的执政本领。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全面提升为人民服务的执政本领,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党员干部的执政本领提出明确要求,要求领导干部全面提高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能力素质。一要加强学习。学习是为民服务的必要条件,党员干部要树立终身学习意识,端正学习态度,深刻学习思考,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从而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二是干事创业。干事创业是对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在新时代要树立担当意识,增强本领能力,凝聚干事创业合力,想群众之所需,为群众之所急,真正了解群众最缺少什么,真心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在服务群众的过程中,当好党的政策的办事员和执行者,以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各项工作的检验标准。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群众时代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散文诗(2022年13期)2022-07-29 09:06:10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西江月(2021年3期)2021-11-13 08:56:04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当代陕西(2021年16期)2021-11-02 06:45:34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多让群众咧嘴笑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8:22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人大建设(2018年10期)2018-12-07 01:13:56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人大建设(2018年1期)2018-04-18 11:29:59
HANDS OFF THE WHEEL
e时代
足球周刊(2016年14期)2016-11-02 10:5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