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诗歌教学中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

2023-03-22 22:07汤勤珍上海市毓秀学校
教育 2023年2期
关键词:街市诗词意象

汤勤珍 上海市毓秀学校

中国是“诗的国度”,解读诗词有助于我们了解并传承博大精深的诗词文化,进而提升文学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但因为诗词语言凝练,学生本身理解起来存在一定困难,再加上受考试应试训练的影响,学生对诗词学习缺乏兴趣,比较流于表面,所以诗歌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与探究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初中语文教材很重视诗词的编选,随着年级的升高,比重也随之增加。教师在过程中的定位和引导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所能达到的层面和高度。因此,本文从四个方面分析了诗歌教学中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想象力、创造力、逻辑能力等的培养,以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

在我们的童年记忆里,几乎每个人都有学诗的经历,中国是“诗的国度”,博大精深的诗词文化,曾经哺育了一代代士子学者。在教育部审定的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很重视诗词的编选,但在教学中,有时学生只是扫清了字词障碍,会翻译诗句大意,基本把握了主旨即算完成学习任务,因而达成目标只停留在识记的层面上。作为一名教师,如何在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审美与探究能力,引导学生深层次地解读诗歌内涵,关注其思想深度和情感因素就显得尤为重要。

诗文的阅读要求中明确指出,学生应能欣赏优秀诗词的意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这不禁让我们思考:我们教诗歌的目的是什么?应该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如何有效地推进等诸如此类的问题。通过查阅资料、课堂实践等方式,我发现以下几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诗歌教学。

一、诗歌教学应营造契合的朗读氛围,以读促析

朱熹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和苏轼的“三分诗,七分读”,都告诉我们诗歌与韵律、节奏密不可分,通过诵读把握节奏韵律,感受音乐美的同时品味诗人的情感。叶圣陶先生认为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在吟诵中,教会学生动用多种感官,融入诗人的心境,身临其境地去揣摩蕴含的情境。学习语文学科,应该努力达到这种境界。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反复吟诵,将无声的文字变成有感情的旋律,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感。

营造契合的朗读基调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歌文本。境由心生,凝练的诗词可以给读者留下了更广阔的遐想空间,而读好是学好诗歌的第一步。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朗读方式,借助名家音视频作为范读,营造氛围,把握基调,读出诗的气韵;可以给学生创设舞台,让他们根据个人理解,读出诗词的深层情感,品出诗情,让学生在读诗中产生共鸣,从而发现其中蕴含的美。例如,余光中的《乡愁》,作者对故乡深厚的感情是完全可以通过读去体会的,在悠扬带有伤感的旋律中,学生观看了视频中一轮金黄的圆月。那一刻,他们似乎倾听到了诗人淡淡的却深入骨髓的乡愁,并通过自己的理解吟诵出声,在轻缓低沉的诵读声中,学生们进入了诗的国度。谁说朗读不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有效的方式呢?在大量反复的朗读中,人们会忍不住感叹于汉字背后丰富的意韵,感慨于诗句中所积淀的文化底蕴,再加以品味、点拨,学生不难理解诗境,从而有效提高了诗词的阅读欣赏能力。又如,我在《天上的街市》的教学中,读在课堂中始终贯穿其中。我让学生先自读,然后听于芳老师的范读音频,再由学生评价之间的差距,然后再让学生品读,教学效果很好。曾国藩说:“行气为文章第一义”。朗读可谓用“气”读“心”。朗读时注重引导学生关注高低、缓急、停顿的变化,力争读出错落有致、抑扬顿挫的感觉,读出诗歌的张力。读完后,让学生围绕标题展开质疑,学生思维活跃——“天上的街市是怎样的”“天上的街市和地上的街市有什么不同”“作者为什么会想到天上的街市”“作者借天上的街市想表达什么”等,整堂课就在学生的积极思考中形成了问题链,不仅锻炼了学生读的能力,还擦出了思维的火花。

对学生来说,学习语文应像与好友倾谈,而诗歌以其凝练的语言、深邃的意蕴呈现在我们面前,娓娓读来,如清风拂面,如山泉叮咚……

二、诗歌教学应由意象切入意境,以品悟情

诗歌是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的艺术,诗人在创作时往往通过想象和联想,给诗人与欣赏者创造出一片广阔的天地,诸多的意象不断地在头脑中闪现、流动、组合,一首诗就慢慢重组成了一幅画。而“意境”是诗人借助各种意象所构成的一种境界。把握意象是鉴赏诗歌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意象的分析体会诗歌中的优美意境。

例如,在教授舒婷的《致橡树》时,引导学生去把握“木棉”“橡树”“凌霄花”“痴情的鸟儿”等不同意象的象征意义,通过“分担”“共享”“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等关键词句的品析,帮助学生理解新时代女性的爱情观:诗人不愿要附庸的爱情,不愿做攀附的凌霄花,必须成为橡树近旁的一株木棉,诗人渴望的是那种风雨同舟,共同承担的爱情。在一个个意象中,引导学生不断地圈划、朗读、品味,进而去体会平等、独立、互相尊重的爱情观对人格发展的重要性。九年级的学生正处在各种价值观初步形成和不断演化的过程中,让他们在不同意象的比较中,联系其他材料和现实中的各种爱情现象,通过小型辩论的方式去把握诗人所想要表达的主旨探讨形成正确的情感价值观。又如,艾青的诗《我爱这土地》,土地、河流、风、黎明等一些自然事物,因为注入了作家的感情,便成为诗中的意象。通过品味这些意象,学生便容易理解艾青在日本侵略者践踏中国国土时对土地的那份深厚情感。“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一句抓住风的意象,学生读懂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死后连羽毛都要深埋在土地里面,与之融为一体,学生便读懂了这份爱的深沉……通过这些意象的象征意义的理解,学生就不难体味到诗人深沉的爱国之情,也为这样一个充满深沉炽热的爱国之情的诗人而深深折服。

难怪文人会这样说“诗如果是用预制板建成的建筑物,意象就是一块块的预制板。”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把意象这一块块预制板有机地组合成一个整体,还原诗人创作时的情景,就不难去引导学生揣摩诗中的意境,探究其融入文字背后的主旨。

三、诗歌教学应发挥想象和联想,培养创造能力

诗歌教学是教师帮助学生解读,还是引领学生自己探究解决问题,答案毋庸置疑。教学中应该改变学生单一的接受模式,转为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学习方式。课改中把“关注学生的学习经历”提到了显著的位置,我觉得在诗歌教学中调动经历有助于学生进行个性化地信息重组,进而成为自己的独特感受。

诗中的世界不同于实际生活中的客观世界,它往往投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经过“改造”,成了诗人心中的世界。要理解诗人的感情,首先得进入诗中的世界。所以鉴赏诗歌应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以期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诗歌的内涵。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设置情境教学,如“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看看眼前展现的是怎样的画面?”通过这样的训练,既活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使他们更好地品味了诗情,又培养了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学生在联想和想象中,因为加进了自己的感悟,所以不同程度地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

例如,在《写给云》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在想象的空间中驰骋。当学生读到“即使变成猪八戒,也没人笑话”“即使变成小狗熊,也不担心挨骂”时,我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进行口语训练,“安徒生写过一篇童话,说有种眼镜,如果戴上它,就会看到椅子在旋转,马铃薯在唱歌。孩子们,你们肯定也有这样想象的眼镜。请模仿诗人吟上一两句吧!”在教师诗一般的引领下,学生的想象力初露端倪。在读到“你愿意做什么,就去做什么……”时,安排仿写:“如果有一朵蒲公英飘落,你会听到她梳头的声音吗?你会想象,原来她的头发全被风儿梳掉了。想象是诗人的眼睛,如果你是云,你也一定会有很多事情想做吧。请以‘你想成为……就成为……’的句式仿写一小段小诗!”在前一次口语训练的基础上,学生的想象力空间被打开——“成为露”“成为雾”等充满着爱心的奇思妙想像一股清泉汩汩淌出。又如,在教授《天上的街市》时,学到“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一句,让学生发挥想象描写天上的街市中陈列的珍奇,尽量以诗的格律出现,有学生这样描述——“那最后一枚西夏货币,赫然出现在街市的陈列室”“那永生的凤凰,定然是涅槃后的重生”……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教给学生学习,把独立的学习能力教给学生。”阅读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是教会学生感知、理解、鉴赏和运用,引导他们结合他们的生活经历,在学习中完成从感受美到创造美的转型。通过这样的语言训练,真正落实课改中听、说、读、写能力并重的要求。

四、诗歌教学应重视材料间的联系,发展逻辑力

《上海市初中语文学科教学基本要求》中明确指出,文章思路是指作者在构思活动中,经过反复思考之后形成并表现在文章中的指向主旨的思维轨迹。对此,叶圣陶先生有一个形象的解释:思路,就是思想从什么地方出发,怎样一步一步往前走,最后到达终点便是行文的思路。无论学哪种文体,都应引导学生厘清作者思路,而诗歌内容间的内在联系尤为隐秘,是学习中的难点所在。

我们在文本解读时应当注重各种关系,注重句与句的关系、注重段与段的关系,从句、段、篇的不同层面来分析文本内部的联系,这就好像用建模的方式来帮助理解事物间的关联。能力训练是一个反复的过程,通过反复训练材料间的关系分析,让学生初步具备鉴赏语言内在逻辑的能力,培养其高层次思维。例如,在教授《天上的街市》时,在品味天上街市的繁华、美丽、幸福悠闲后,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四个自然段是如何逐层推进展开想象的,这是学生自主学习时容易忽视的地方。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各抒己见,最后归纳明确:第一自然段在街灯和明星交织的情景下联想到第二自然段天上的街市,在描述天上街市的美丽繁华后,联想到生活在天上的牛郎织女,作者一改其悲剧的结局,描写了牛郎织女在天街上提着灯笼闲游的幸福悠闲的生活。从描写天街上的物质生活转而描写其精神生活,引导学生理解在黑暗年代作者对光明和幸福的追求向往,再进一步理解那个年代知识分子在迷惘中坚定信念的精神,最后用顾城在《一代人》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来作总结。通过这样的层层引导剖析,帮助学生建立材料间的联系,理解全诗的思路,更好地把握主旨。

我们读书时,很容易朝着要求低的路径走,让别人的各种解说代替了我们的思想,就如社会上出现的各种名著版本的解说快读,长此以往,思维能力必将逐渐丧失。所以在教学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至关重要,通过分析材料间的内在逻辑,让学生学会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只有让学生置身于问题之中,关注隐性的内在联系,逻辑思维才能得到极大的发展。

我想,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人的发展”,而诗歌教学的最终目的亦是让学生在诗歌的文学国度里熏陶,进而用诗一般的语言去解读生活,去记录生活。而教师则承担着培养学生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重任,让他们走向诗的远方!

猜你喜欢
街市诗词意象
热闹的街市
天上的街市
诗词之页
“玉人”意象蠡测
《天上的街市》的语言特点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