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路径探索

2023-03-22 22:04:03周小惠丘小维杨燕华
教育观察 2023年2期
关键词:工科劳动育人

周小惠,丘小维,杨燕华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广西柳州,545006)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要重视劳动教育,“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1],“要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2]。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让劳动教育在新时代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新的要求,其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和重视,为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指明了方向。2020年颁布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进行了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明确了高校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地位。[3]为进一步加快落实德智体美劳的教育体系,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对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和具体内容,给予了具体指导纲领。高职院校如何加强劳动教育,提升劳动素养,提高劳动技能,增强劳动意识,弘扬劳动精神成为重要时代课题。

新工科是以技术变革为引领,以传统工程教育为基础的教育改革,强调立足于国际化发展,重视应用实践,注重跨多学科,倡导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突出理论课程与实践课堂交融、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结合、技术教育与道德教育结合。这要求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能够适应以至引领未来发展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即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新工科背景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被赋予了鲜明的时代特性、民族特性、理论特质,劳动教育成为新工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因此,在新工科背景下劳动教育要因时而进、因事而化、因势而新。高职院校要结合新时代00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遵循劳动教育教学规律,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课程体系融合、知识体系结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升级改革劳动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要注重劳动素养、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提升,重视新知识、新技术的运用,更要重视培育积极向上的劳动价值观和认真负责的劳动态度。[4]

二、新工科背景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新要求

(一)新工科发展要求高职院校重视劳动教育

随着新一轮产业革命、国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职业教育的新发展,对新工科发展人才的需求,使劳动教育显得更为迫切,更是职业教育本身亟待补齐的短板。这要求高职院校勇担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开展学生劳动教育,加强劳动教育的顶层设计,建立健全劳动教育体制机制。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在不断反观自己与社会的关系、自己和对象性活动的关系中获得的,应该是劳动能力的充分自由、多方面发展。高职院校要根据人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注重与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育和工匠精神相结合,开展形式多样化的劳动教育。另一方面加强劳动教育与新工科背景下职业教育的有机融合与渗透,充分挖掘学生潜能,注重加强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将劳动精神厚植于学生心中,培养具备工匠精神的大国工匠,为新工科的发展培养高端技能人才。

(二)新工科发展要求高职院校完善劳动教育

新工科背景下,劳动教育俨然成为高职院校教育的重要环节,这要求高职院校要准确把握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明确高职院校是劳动教育实施的主体,健全劳动教育条件保障机制,完善劳动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劳动教育课程资源体系,切实开展劳动教育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依托校企合作、实习实训等职教特色,优化整合校内外劳动教育的多方资源,充分发挥新时代劳动教育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育人作用,增强学生劳动自豪感,进而锤炼学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从人才培养目标来看,新工科建设和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相一致,在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着力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提高学生在生产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高职院校需要注重开展劳动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从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榜样教学、浸润教育等方面提高人的综合素养,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并从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和考核评价建设等方面加以保障,不断提高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科学性。

(三)新工科发展要求高职院校纠正劳育偏差

高职院校作为新工科发展变革的前沿阵地,科学的、系统的劳动教育可以促进职业教育的转型升级。通过全面开展劳动教育可以纠正唯分数、重智轻德、弃美厌劳、忽视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可以匡正学生中存在的劳动就是受苦的陈旧观念,引导学生摒弃休闲就是不劳动的错误休闲理念,帮助学生厘清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关系、抛弃好逸恶劳的享乐思想,帮助学生树立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正确观念;在劳动教育中弘扬艰苦朴素传统精神,端正学生的就业态度,改变毕业生不愿意进工厂,不愿意三班倒,不愿意从事体力劳动等观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改变自己,主动适应社会需要。

三、新工科发展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现实困境

新时代以来随着劳动教育的全面展开,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地位逐渐从被边缘化向中心地位回归,但在新工科的不断发展下,劳动教育的具体落实仍然面临一些现实困境。部分高职院校依然忽视劳动教育,对劳动教育的体系管理不健全、劳动教育内容同质化、劳动观念片面化等问题使劳动教育的地位被弱化、劳动教育效果被淡化,高校对劳动教育重视不足,师资经费不足等,影响了职业教育发展和职教人才培养的转型升级。

(一)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机制困境:体系管理不健全

首先,一些高职院校还未将劳动教育纳入学校教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或未开设劳动教育专业课,或以形式化存在,简单完成劳动任务,缺失对劳动精神、劳动价值的涵养。其次,高职院校设置的专业课程大多只重视专业知识体系的构建,没有设置劳动教育实践课程,如劳动教育安排在专业课中,没有单独的课程设置、开课机制不完整、缺失评估考核体系等,劳动课与专业课、思政课等课程融合性不足,劳动教育的选修课开发不够、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制定及实施不足。[5]最后,劳动教育实施条件得不到保障。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想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要从学生劳动价值观、习惯养成、技能教育、精神素养等多个层面进行多维度教育,需要具备完善的劳动教育工作保障机制、科学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充足合理的实践基地等。然而劳动教育现实条件的不完善,如校企合作推进、师资队伍不足、教育资源开发滞后等,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劳动教育的育人效果。

(二)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形式困境:教育内容同质化

高职院校特征决定学生对劳动教育的接受度较高,但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内容同质化、劳动教育简单化,劳动教育活动实施方案往往笼统规划,缺乏针对性,没有体现层级性,劳动教育内容重复甚至脱离学生实际,如主题班会、实训室6S、宿舍劳动等,面向全校的学生,难以多元化满足不同性格、不同性别、不同爱好的学生需要。部分高校由于缺乏劳动教育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未设置具体劳动教育内容,劳动教育形式比较单一,多数都是以卫生、清洁等简单劳动为主,局限于校内劳动教育,使劳动教育价值被窄化,切割了“家校社劳动教育一体化”的有机衔接与连贯纵深[6],没有体现出劳动教育的深层次意义,劳动教育活动的形式表现出滞后性,难以达到劳动教育内容与时俱进、多措并举、入脑入心的育人初衷,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影响了劳动教育的实效性。

(三)高职院校受教育者的认知困境:劳动观念片面化

高职院校作为主要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职业教育,由于00后高职学生对劳动教育的内涵把握不到位、加之强化劳动教育意识薄弱等,劳动教育的实施和发展受到限制,如重理论学习轻劳动实践,重文化教育轻劳动技能教育,使高职劳动教育出现功利化、形式化现象,背离了劳动教育的本质。主要集中体现为:一些00后大学生对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认识不全面,例如对从事脑力工作的热烈追求和对体力劳动的不屑甚至反感,毕业之后不愿意进工厂,更不愿意三班倒,宁愿在家“啃老”“躺平”,也不愿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作;一些学生参加岗位实习、社会实践等学校组织的劳动教育,是为了获得相应的劳动教育学分,使学生被物化为“经济人”“技术人”,脱离了劳动教育育人的本质。[7]同时,对正处于人生“拔节孕穗”关键期的00后高职学生,他们心智尚不成熟又缺乏判断,容易受社会风气影响,产生不劳而获的想法,例如,崇拜“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荒诞言论,产生利用“网贷”“网络诈骗”“非法传销”获取财富等错误的观念。这些片面的劳动观念和错误的财富观念,阻碍了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实施,阻碍了学生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劳有所获的自由全面发展。

四、新工科发展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路径探索

新时代劳动教育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路径之一,正处于“拔节孕穗”关键期的高职学生正是高职育人关键时机。劳动教育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开展劳动教育是高职院校时代重要课题之一,更是关乎国家未来的重要举措。本文结合所在院校的劳动教育与实践基础,积极探索并形成“协同育人、三级递进、工学结合”的劳动育人模式。

(一)构建“协同育人”模式,健全劳动教育机制

本课题组结合所在院校积极探索并形成“思政教师+辅导员+专业老师+实训课老师+企业导师+工勤管理人员”协同育人共同体,健全劳动教育机制。首先,科学设置和开设劳动教育课,以劳动精神为主轴,围绕学生生活劳动、学习劳动及其之间联系,挖掘生活学习中劳动教育资源与要素,形成“生活+劳动教育”“学习+劳动教育”两大劳动教育课程,开设劳动教育选修课,多层次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和劳动意识,不断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其次,在学科课程中渗透劳动教育,以课程思政推进通识课程、专业课程与劳动教育课程的融通融合与渗透,形成“通识教育+劳动教育”“专业教育+劳动教育”的劳动课程体系,将核心知识融入学科或跨学科的项目、任务中,结合专业课程、专业技能要求和劳动素养、劳动意识等要求,进行课程内容的组织与教学活动的设计,有效归纳和整合学科知识点,实现劳动教育的增效提质。同时,积极培养包括专业教师、思政教师、宿管人员、企业导师等在内的师资队伍,建立校内校外劳动教育专家智库,形成常规化劳动教育实施指导培训体系,创新开展教师教学能力培训、劳动教育教材与教学研究活动,把握劳动课程任务群与核心素养的关联,不断探索和创新指导劳动实践的方法,从而整体提高劳动教育教师的专业水平。最后,健全和完善劳动教育的评价标准。以教师、宿管、辅导员、企业导师等为评价主体,在劳动习惯、劳动技能、劳动态度、劳动精神和劳动价值等评价内容中,以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相结合进行综合考量,以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全面评价学生,促进学生发展。

(二)构建“三级递进”育人模式,深化劳动教育内容

课题组根据高职学生学习基础、课程学阶递进设计,探索形成层级递进的育人模式,从入学到毕业逐步深化劳动教育内容,从日常劳动习惯、劳动实践能力、职业素养向深层次的劳动精神层级递进,使劳动教育入脑入心。第一级是在入学第一年,以培育劳动精神、态度、习惯和基本知识为主,将劳动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专业入门教育课程相融合,榜样引领示范。例如,制订“星级文明宿舍”、实训教学等6S管理标准、劳动标准、考核标准,常态化地进行考核和奖惩,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第二级是在学生入学第二年,注重以加强劳动实践能力为主,通过“校内+校外”实践、志愿者服务活动、暑期三下乡助力乡村振兴等实践活动,开设特色劳动主题教育体验活动,创设“手脑并用,身心一体”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第三级是在毕业期间,以全面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为主。通过“产教融合+毕业实习+创新创业教育+就业教育”等,促进校企深度融合常态化,校企生共研共参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认同感。最后,强化学生社会责任感。鼓励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以赛促劳,培养学生发挥创造性的劳动技能,鼓励学生到基层就业创业,用所学劳动知识、劳动技能服务基层、服务社会和服务国家。

(三)构建“三级递进”育人模式,深化劳动教育内容

课题组根据学生成长规律,探索工学结合育人模式。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以“课程设计+实习实践+文化营造”全方位强化高职学生的劳动观念、劳模精神和劳动技能,引导师生反思交流,匡正师生的劳动教育理念。一是在课程设计上对“劳动课+专业课+实训课”进行深度融合,多方面多层次强化学生的劳动观念。成立技能大师工作室、劳模工作室,结合学生专业建设校内校外劳动教育基地,开发建设涵盖现代工业和智能制造、艺术手作和非遗文化传承、环境与生活劳动等类别的第一批劳动教育实践课程,共16门课程。二是以丰富的“校内+校外”校企实习实践使劳动教育落细落实。将劳动教育量化并纳入第二堂课活动形成清单,纳入年度综合素质考评;践行学校“校企深度交融,工学有机结合”的育人模式,例如,积极搭建校企合作“产学研”劳动教育基地、组建校企合作“订单班”、共建供需对接就业育人合作项目、实行校企双导师劳动育人制度;通过“五个一”工程(即每学年参加一次志愿服务、每学年参加一次企业实习、每学年参加一次技能竞赛、每学年参加一次“匠心名师大讲堂”、毕业时获得一项职业技能证书),全方位多层次提高学生的劳动素质、劳动精神、劳动技能和职业素养。三是强化校园劳动教育和劳动文化营造,挖掘传统文化中的劳动教育资源,结合学校教育理念,组织开展特色劳动教育主题活动、开展劳动成果展、评选校园劳模之星,大力传播劳动精神、弘扬传统劳动美德、宣传劳模事迹、点赞劳动成果,努力营造浓厚的校园劳动文化,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

五、结语

在新时代背景下,为满足新工科发展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需求,高职院校应该明确劳动教育的主体地位,积极探索劳动教育的新内涵和新要求,重视劳动教育,纠正劳育偏差,完善劳动教育管理机制体系,结合院校特点和劳动教育基础,积极构建劳动教育“三全育人”一体化格局。将劳动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积极探索并形成“协同育人、三级递进、工学结合”的劳动育人模式,使大学生自觉地增强劳动意识、提升劳动素养、提高劳动技能、涵养劳动精神、内化工匠精神、传承创新精神。

猜你喜欢
工科劳动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87年工科“学霸”成都追梦记
先锋(2022年9期)2022-05-30 10:48:04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中国市场(2021年34期)2021-08-29 03:25:40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工科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