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云柏
(吉林大学 机械与航空航天工程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5)
新一轮的工程教育改革随着世界范围内的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兴起,在世界范围内勃兴,席卷全球。各国都争相提出振兴本国工业的新战略,我国提出的新战略是《中国制造2025》。习近平同志站在时代的潮头,高瞻远瞩的指出:“未来几十年,新一轮科学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将同人类社会发展形成历史交汇,工程科技进步和创新将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1]这次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革命的突出特点,是把为科学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提供人才支撑的工程教育改革,推到了工程科学技术革命的前沿,致使当今世界工程教育改革发展空前活跃。世界范围内国际工程教育认证组织有《华盛顿协议》《悉尼协议》《都柏林协议》等,其中《华盛顿协议》组织最具权威性。《华盛顿协议》组织历史最久,认证标准与程序完善,成员国众多,是世界公认的工程教育高地和全球工程教育“第一方阵”。[2]因此,加入《华盛顿协议》是我国新一轮工程教育改革的首要目标。
我国曾用十年时间,进行申报和评建工作,成为了《华盛顿协议》的签约国,提高了我国工程教育在国际坐标上的历史站位,为我国在新世纪新一轮的工程教育改革提供了一个世界级的高地与平台。同时,中国庞大的工程教育的高校与专业群,通过国际专业认证,分期分批地迈进了全球工程教育“第一方阵”。为了进入“第一方阵”前列,我国启动了空前规模的新工科创建与改革,并在短时间内取得了重大进展和丰硕的成果。因此,我国新时代的工程教育,以加入《华盛顿协议》组织为契机,实现了中国工程教育一系列的创新与突破,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式的发展,正以磅礴的伟力向着建成世界工程教育大国和强国的目标迈进。
新世纪的新一轮工程教育改革,既然是世界性的,就应该像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那样,“在国际坐标中找准位置,在价值制高点上掌握话语权,承担国际责任,建立国际信任”。[3](P125)加入《华盛顿协议》组织,就是要让中国的工程教育在国际坐标中提升定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抓住机遇、超前布局,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总体部署和战略设计。”[3](P143)
《华盛顿协议》组织创建于1989年,是由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英国、爱尔兰、新西兰等国联合发起建立的。我国从提出申办,到正式加入历时十年。2005年,我国正式启动申办工作,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为方针,成立了“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按照《华盛顿协议》国际“通用标准”和“实质等效”原则,制订了《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于2006年和2007年进行了两次试点认证。2013年6月19日,国际工程联盟在韩国首尔举行的《华盛顿协议》教育组织大会上,中国代表团经过陈述和答辩,会议组织全票通过中国成为《华盛顿协议》预备会员。此后,我国申报工作全面展开,截至2015年底,我国已有553个工程教育专业通过了国际专家组的认证,为我国成为《华盛顿协议》正式会员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6年6月2日,在基隆坡召开的国际工程联盟大会上,中国代表团经过陈述和答辩,和国际认证专家组的介绍,以全票通过转正申请。至此,我国正式成为国际工程学位认证协议《华盛顿协议》的第18个正式会员国。
加入《华盛顿协议》组织是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一次巨大的成功和历史性的飞跃。其意义和启示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我国几十年的工程教育事业发展的质量与水平,得到了国际工程教育界的认可和高度评价。证明了我国的工程教育建设和发展所走过的道路是正确、有效的,更加坚定了我们的教育文化自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这种自信蕴含着一种海纳百川的胸襟与力量,既充分吸收历史上教育文化的优秀遗产和经验,又审慎学习国外一切先进的教育文化观念、政策和做法,在包容并蓄中强调自身在世界体系中的主体性。”[3](P158)
其次,通过申办和与国际“对标达标”,使我国工程教育专业的建设与认证达到了国际通用标准和水平。这就意味着我国能为工程教育专业的学生提供具有国际认证质量标准的专业毕业文凭,为学生出国深造或创业就业提供了“通行证”。
最后,加入《华盛顿协议》组织的成功,为我国工程教育新一轮改革和创新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和契机。此举使我国工程教育在国际坐标上升位,至国际工程教育高地和全球工程教育“第一方阵”。这就为我国进入国际工程教育大市场,增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打造世界工程创新中心和人才高地,提升国家硬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创造了必要的和可能的条件。[2]
作为《华盛顿协议》成员国的主要工作职责,就是按照国际“通用标准”和“实质等效”原则,全面持续地开展本国工程教育的认证工作。通过认证的工程教育专业,就可以进入《华盛顿协议》签约国所属的高校及专业群,即全球工程教育“第一方阵”。这个认证工作是代表《华盛顿协议》国际组织和各签约国进行的;同时认证结果是互认、互通、共享的。对于各国高校的工程教育专业来说,“只有通过认证,才能入第一方阵”;而每个高校的工程教育专业通过认证,也不是一劳永逸的,每次通过认证的有效期为六年。所以,工程专业认证工作是长期、常态化的。可见,全面的认证工作是《华盛顿协议》各签约国的工程教育质量持续改进和提升的重要保障机制。
我国从申办的试认证到申报成功后的正式认证,已经有16年的时间。从工作机制到制度体系,已形成了一系列比较成熟的做法,得到了《华盛顿协议》组织的高度认可和评价。
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是代表国际工程教育认证组织,由教育部授权,在全国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的唯一合法组织。认证协会最高权力机构是会员大会。会员大会下设理事会,是执行机构,负责领导、组织工程教育认证工作;构建工程教育认证体系;通过工程教育认证办法、认证标准等;确立学术委员会、认证结论审议委员会、各专业类认证委员会的人员组成等。监事会,监督理事会、下设机构及成员履行职责情况,监督秘书处及其成员工作情况;监督工程教育认证工作,确保诚信、公正;受理学校申述和社会投诉等。秘书处,在理事会的领导下组织开展工程教育认证工作,包括受理认证申请、组织开展现场考查、组织开展认证结论审议等;指导各专业认证委员会开展工作,以及制订工作计划,组织协同各方面关系、信息交流、国际交流合作等;为监事会、专业认证委员会、学术委员会、认证结论审议委员会开展工作提供服务。
《华盛顿协议》相关文件的基本精神和核心内容有三项,理念:“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标准:关键是“毕业要求”,包括工程基本理论与实践知识,重点考察学生处理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研发能力、使用现代工具的能力、团队精神和工程伦理规范等;认证结论:有三种,“通过认证”、有效期为六年,“有条件通过认证”(第三年有中期检查),“不通过”。我国就是根据《华盛顿协议》相关文件和这些精神、内容、要求,制订并形成了工程教育的认证制度体系。
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先后出台了《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工程教育认证办法》《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章程》《工程教育认证学校工作指南》等。2022年7月15日,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根据我国16年来开展试认证和正式认证的工作经验,吸收全国59个工程专业学会和行业协会参加研讨和起草,正式出台了《工程教育认证工作规范》,标志着我国工程教育认证体系的完备。这不仅能保证我国工程教育认证工作的质量与效益,也把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推向世界,即接受世界其他国家工程教育认证的工作任务,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我国拥有世界最大的工程教育体系,体量庞大,专业门类繁多,覆盖面广。我国有90%以上的高校设有工程教育类专业,专业布点总计15 000多个。“中国工程教育在校生约占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的三分之一”。[4]因此,我国工程教育认证工作必须有计划、分期分批地逐步展开、有序推进。
我国工程教育认证工作,已经进行了两期:第一期是2006年6月至2015年6月,是试认证期,共认证近600个工程教育专业;第二期是2016年9月至2023年9月,现在是正在进行时。期间2018年9月,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程院联合发布文件,提出目标:2018年9月至2023年9月,经过五年的努力,“20%以上的工科专业点通过国际实质等效的专业认证”;并且要“稳步扩大专业认证总体规模,逐步实现所有工科专业类认证全覆盖。”[2]
由于这期认证正在进行中,还没完整的统计,但从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的三个“通告”可见一斑,实际认证数远超计划数:
《工程教育认证通告》[2019]第1号:“截至2018年底,全国共有227所高等学校的1 170个专业,通过了工程教育认证”;《工程教育认证通告》[2020]第4号:“截至2019年底,全国共有241所普通高等学校的1 353个专业通过了工程教育认证”;《工程教育认证通告》[2022]第3号:“截至2021年底,全国共有288所普通高等学校的1 977个专业通过了工程教育认证”。
《人民日报》以“我国工程教育迈入全球‘第一方阵’”为题,发表评论文章指出:“通过专业认证,标志着这些专业的质量实现了国际实质等效,进入全球工程教育的‘第一方阵’”。[5]随着我国一批又一批工程教育专业通过认证,我国已成为全球工程教育第一方阵中数量最多、专业最全、最具实力的生力军。
我国的工程教育认证工作,获得了《华盛顿协议》组织和各签约国的赞许,无愧于工程教育大国的称号。我国还提出了更高目标:“以国际工程教育《华盛顿协议》组织为平台,推动工程教育中国标准成为世界标准,推进注册工程师国际互认,扩大我国在世界高等工程教育中的话语权和决策权。支持工程教育认证机构走出国门,采用中国标准、中国专家、中国方法、中国技术评估认证海外高校和专业。”[2]也就是,我国要为世界工程教育认证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
进入“第一方阵”是我国新时代工程教育改革的第一个目标,下一个目标就是进入“第一方阵的前列”,建成世界工程教育强国。为此,我们在全面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的同时,又提出了一个创建“新工科”的任务。所以,教育部将全面推进认证工作和创建新工科的任务同时下达。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程院2018年9月,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明确指出:我们要在推进工程教育认证工作的同时,“经过5年的努力,建设一批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和产业急需的新兴工科专业,“形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工程教育体系,进入高等工程教育的世界第一方阵的前列”。开创新时代我国工程教育“在国际舞台上绽放”的新局面。这里将认证与建设结合,把认证与创建并举,把迈进全球工程教育“第一方阵前列”作为我们参加华盛顿协议国际认证的更高的目标与追求。努力把我国建成世界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工程教育体系,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华盛顿协议》国际工程教育认证的理念是:“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其实质就是考察培养的人才质量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习近平总书记说:“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6](P348)所以“产出导向”与“持续改进”作为核心评价尺度,就是以社会需求为根本标准,也是我们创建“新工科”的根本导向。
关于适应社会需求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有一系列重要的指示和论断。他指出:“高等教育要抓住历史机遇,紧扣时代脉搏,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并提出了:“要完善大学创新体系,勇于攻克‘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要瞄准学科前沿和关键领域,持续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的战略任务。[7]他强调:“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8]
2017年,教育部在启动新工科建设的时候曾连续召开了三次重要会议,形成的《复旦共识》等三个文件,还有教育部《关于公布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将当下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和创建新工科的需求,用“六问”和“四呼唤”做了明确深刻地表达与阐述。“六问”,即:问产业需求构建工科专业新结构;问技术发展更新工科人才知识体系;问学生志趣创新工程教育方式与手段;问学校主体探索新工科发展机制;问内外资源打造工程教育开放新生态;问国际前沿增强工程教育国际竞争力。[8]“四呼唤”:以新科技、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为特征的新经济呼唤“新工科”;国家一系列重大战略深入实施呼唤“新工科”;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呼唤“新工科”;提升国家硬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呼唤“新工科”。[9]
我国的新工科建设与改革的根本指导思想就是社会需求导向。所以教育部明确指出:“‘新工科’建设是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战略行动。”[9]我们正是根据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需求,和工程认证“实质等效”的国际标准和规范,提出并制订创建新工科改革的任务和目标。
任务:改造旧工科,创建新工科,创建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新工程教育体系。具体任务:一是改造升级传统工科专业,发展新兴工科专业;二是更加注重产业需求导向,探索建立工程教育的新理念、新标准、新模式、新方法、新技术、新文化;三是推进分类发展,不同层次的高校在新工科建设中分别有不同的定位和作用。
目标:“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服务制造强国等全局战略”,“形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工程教育体系,进入高等工程教育的世界第一方阵前列。”[2]具体规划目标:“到2020年,探索形成新工科建设的模式,主动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发展;到2030年,形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工程教育体系,有力支撑国家创新发展;到2050年,形成领跑全球工程教育模式,建成工程教育强国,成为世界工程创新中心和人才高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基础。”[8]
新工科建设是我国工程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空前的改革与创新之举。从2017年全面启动,经两次大规模立项与评估验收,部分评估成熟的新工科专业开办招生。到目前为止,已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与成效。
全面启动包括有三件大事,即“三部曲”。2017年教育部分别召开三次会议形成了三个文件,即2月18日《复旦共识》,4月8日《天大行动》,6月9日《北京指南》。三次会议充分讨论和论证了创建新工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达成了共识、统一了行动、明确了方向及任务目标。
第一次立项。2017年6月16日,教育部正式发布《关于推荐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并发布《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列述了24个选题方向。到2018年3月15日,全国共有300多所高校申报立项,经过教育部组织通讯评议、专家组评议。评议标准的核心内容就是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实质等效”标准。经过公示,最后由教育部认定612项为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教育部正式发布《关于公布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正式公布立项结果,指出:“各有关单位要把‘新工科’建设作为引领高等教育改革的有力抓手,用实功、出实招、求实效,以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精神推进项目实施。”首批立项于2020年2月到6月,进行了结项验收,其结果是589项通过验收,其中有96项为优秀,有13项“不通过”。
第二次立项。教育部对新工科建设高度重视,在首批立项结项的同时,就启动了第二批新工科建设立项。提出“推动新工科建设再深化、再拓展、再突破、再出发”。并发布《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总计提出34个选题方向。经过申报评审,2020年10月,教育部公布了《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第二批立项845项,共涉及智能制造、高端电子和新能源等24个工程制造领域的项目。
两批立项工作,历时3年,总计立项1 457项,涉及660多所高校。这些新工科专业立项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主要的新兴科学技术和新兴产业基本全覆盖;二是符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实质等效的国际标准。根据立项建设的成熟度和社会需求度,已有一批专业纳入我国工程教育专业布点。根据教育部2021年10月统计:“近三年,批准设置智能车辆工程、人工智能、工业智能、区块链工程、合成生物学等45个新兴工科本科专业。2020年,新增人工智能本科专业布点130个、智能制造工程本科专业布点84个、机器人工程本科专业布点53个、储能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布点25个、智能建造本科专业布点23个、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本科专业布点10个、智能装备与系统本科专业布点5个”,合计375个新工科专业点。[10]条件成熟的组织已开办并纳入招生计划。
2022年高校招生季,于6月11日起,由中国青年报社、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教育部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中心,联合9家全国行业协会和10所高校,共同打造《院士谈专业》等系列节目。邀请11位院士在线上就通过国际认证的专业和新工科专业解答学生和家长关心的问题。鼓励广大考生报考新工科专业。新工科专业有许多的优势,其亮点就是国家急需、企业渴求、个人就业无忧。因此,备受广大考生和家长的青睐与追捧。新工科专业基本都能提前完成招生计划。
综上所述,我们根据新时代的社会需求和实质等效的国际标准,创建的新工科,不仅数量多,对新科技和新产业覆盖面广,而且相当一部分新工科专业已走过“研究与实践”的阶段,开始进入布点和开办招生。而这些新工科专业一开始就是按国际实质等效标准建设的,不但可以通过认证快捷地进入“第一方阵”,而且是在世界范围内勃兴的新一轮工科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急需的新兴专业,将必然占据国际工程教育的前沿和全球“第一方阵”的前列。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在2022年5月17日,教育部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指出:由于国际工程认证的全面展开和“新工科”的建设,提升了我们国家工程教育基础学科的拔尖人才的“元实力”、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硬实力”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锐实力”。所以,“目前我国工程教育规模居世界第一,整体实力已经进入世界第一方阵,而且在第一方阵里面还很靠前。我国培养了数以千万计的工程科技人才,涌现了一批行业领军人物,支撑了中国制造业的第一大国和正在形成的第一制造强国地位。”[11]可见,通过全面工程教育认证,尤其是新工科创建,我国工程教育在全球工程教育第一方阵中的地位不断跃升,已跻身全球工程教育第一方阵的前列。总之,我国工程教育改革在新世纪的国际舞台上,是好戏连台,大放异彩,快速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式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宏图伟业,做出了重要的人才支撑和智力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