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工作十大法则

2023-03-22 19:52超教授
安全 2023年1期
关键词:人性系统

吴 超教授

(1.中南大学 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2.中南大学安全理论创新与促进研究中心,湖南 长沙 410083)

0 引言

法则具有广泛的内涵,如准则、定理、定律、规律、方法、规则、规范等。简单地说,安全工作法则就是安全工作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论。对于复杂的工作,如果有一个简洁明了和行之有效的指导框架,对于刚入门的新手是至关重要的。有了它就有了正确的工作方向和指南,通过结合具体的工作范围和对象,就能有条不紊地展开工作,并将这些框架逐渐细化,进而构成自己的工作知识体系和具体工作内容。

由于安全具有学科范畴巨大、安全科学理论和安全知识丰富、安全的具体工作对象和层次多、安全管理的事项和内容繁杂等特点,使得刚入门的职业安全学习者和工作者无所适从,短时间难以找到简单明了且通用的安全工作要领和切入点,非常需要有安全工作基本法则和方法论。显然,安全工作最基本的法则是依法行事,但实际安全工作中,仅以安全法律法规行事远远不够。笔者从事安全理论研究多年[1-17],觉得有义务和有必要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些参考指南,因而在梳理过去多年发表的安全理论研究文章的基础上,从安全工作的需要以及通用层面的安全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视角,归纳出安全工作十大法则,供从事职业安全工作的人士学习使用,同时也是推广已有安全科学理论成果的一个举措。

安全工作十大法则包括:安全人性法则[1-2]、安全经济法则[3]、安全降维法则[4-6]、安全减变法则[7]、安全减密法则[8]、安全降能法则[9-10]、安全治本法则[11-12]、“安全@”法则[13-14]、“安全+”法则[15、18]、安全备急法则[16-17]。前2条法则主要具有安全认识论的意义,后8条法则主要具有方法论的意义;10条安全法则涉及人理、事理、物理和人—事—物理;10条安全法则符合安全系统分解和整合的双向原则;这10条安全法则简单明了,方便记忆。下面在描述每条安全法则的具体内容时,首先给出每条法则的基本定义或内涵,然后再细化分析或举例说明。

1 安全人性法则

所谓安全人性,是人们自身在安全方面所具有的人性,是埋藏于灵魂深处的原始秉性或本质[1]。开展安全工作需要懂人性和因势利导人性,违背安全人性的安全工作是不可持续的,甚至是适得其反的。人的问题,最根源的问题是人性,人性引领其观念,观念引领其心理,心理引领其行为。安全事故预防,需要遵循安全人性规律。以下是人在安全上表现出来的主要人性规律,在开展各种安全工作时,需要尊重或遵循这些规律,统称为安全人性法则。典型的安全人性规律有[1-2]:

(1)本能害怕伤害和避险规律。人有一种最基本的本能,就是不愿意被伤害,人性具有喜安避危的本能。

(2)追求安全生存优越规律。人的安全需求一般都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当较低层次的安全需求被满足之后,其上一级安全需求将转化为强势需要。当人缺衣少穿时,食品安全和衣着安全通常就很少考虑或无从顾及了。

(3)安全人性平衡规律。人性在安全方面有时是积极或正面的,有时是消极或负面的。积极的安全人性可促进安全责任心等,消极的安全人性可催生惰性、随意性、一时冲动、感情用事等。每个人都可能存在积极和消极的安全人性。

(4)从人数上分析,安全人性可分为个体安全人性、群体安全人性和同类型安全人性等。几种类型的安全人性是不同的,而且随着人群之间的亲情关系等表现出很大的不同,不同类型的安全人性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平衡、相互转化。

(5)安全人性塑造双轨原理。安全人性的塑造和改变有2个阶段,一是先天遗传,二是后天培养。在对安全人性进行研究和改变时,要坚持先天和后天相结合的途径和方法。

(6)安全人性的多面性和多样性规律。不同时间、空间、环境、压力、氛围、刺激等表现出来的安全人性经常会变化和波动,有时可能判若两人。当人平心静气时,很多事故的确可以避免。但人的心理和生理是不断变化的,不安全行为通常是在非正常的心理和生理状态下发生的。

(7)安全人性与利益的对立统一规律。安全需要时时刻刻与私利作斗争,在利益面前,选择安全少获利与选择冒险多获利之间,经常需要做抉择。当下与先进安全理念格格不入的腐朽利益文化,如钱迷心窍铤而走险、见利忘义、要钱不要命、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等在生活中很常见。

(8)安全人性淡忘规律。人经常是好了伤疤忘了疼,没有经受巨大的伤害,很难刻骨铭心,一旦不能警钟长鸣或不断提醒,就会忘记教训。但人又非常讨厌重复性的东西,包括重复性的安全教育等。

(9)当下为安而逸的规律。居安思危是少数人的思维。大多数普通人只要当下安全就很少想到危险,更不会去琢磨那些意想不到的危险和不确定的安全风险。

(10)安全人性教训强度递增规律。很多人不愿意把别人的灾难假想到自己身上,安全教训对自身的影响强度通常是:别人的事件<别人的教训<别人的惨痛教训<自己的教训<自己的惨痛教训。

(11)忽视小概率事故的规律。忽视小概率事故会滋生冒险、侥幸等心理,可能会引发不安全行为,进而导致重大事故的发生。

(12)安全感性先于安全理性的规律。有理性思维的人遇事一般会冷静处理,但许多人遇事和遇到危险时,更多的是先凭感性为之,表现为:凭直觉判断危险、凭表象感知危险、凭肉眼看得到的分析风险等。

2 安全经济法则

安全离不开经济,安全需要经济支持,反过来安全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安全与经济相辅相成。安全经济法则是安全工作需要遵循和运用的安全经济规律。以下是根据安全科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总结出来的安全经济规律[3],在开展各种安全工作时,需要尊重和遵循这些规律。

(1)安全经济人的规律。把人当作经济人是西方经济学理论的最基本假设,这一假设至今仍然符合现实世界中绝大多数人的人性,因而也适用于安全经济学。不过,为了引领生命无价和安全为天的先进文明理念,这里提出安全经济人的假设,所谓安全经济人是指接受先进文明的社会伦理道德约束之下的经济人。但由于伦理道德对一些人并没有法律的约束作用,他们践行的还是普通经济人的安全经济规律,这是安全工作中必须考虑的事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有之,但这绝不是多数人的日常行为。

(2)安全的经济价值规律。在经济学视域下,安全不仅是生产、生活的目标,还是一种资源和生产要素,因而安全是生产力,也是一种资本,甚至是一种产品。正常情况下,经济学视域下的安全概念是积极的,对认识安全的价值非常有帮助,促进人们对安全需求和安全认同感的发展。同时,由于安全的经济价值在不同个人、不同组织和不同区域中存在不平衡,其实现的途径也各不相同,在人们实现安全目标时,就可能滋生和存在一些违背社会伦理道德甚至触犯法律的行为。

(3)安全经济行为需要预设空间边际的规律。安全经济行为涉及安全投入和产出,为使安全经济行为具有可操作性,必须对其设定一个具体的范围,如一个基层组织、一个企业或集团公司、一个社区等,不同空间领域的安全投入及其优化方案和结果是截然不同的。这里指的空间还包含人文社会环境多维度的空间。安全工作如果没有预设空间边际,就无从开展安全设计、实施和效果评价等。

(4)安全经济行为需要界定时间范围的规律。安全经济问题与讨论的时间长度或周期长度密切相关,不同的时间长度,如一年、十年、百年、千年等,安全的投入与产出及其安全经济最优化结果是完全不相同的。显然,没有时间范围的预设或界定,是难以开展有效安全经济活动的。安全经济问题是时间的函数,是动态的问题。

(5)安全经济效益与生命价值成正比。安全经济效益与人的生命价值观有很大的关系,安全经济行为在很大程度与如何看待生命和物质的价值相关。安全观越是认同生命无价,则安全的经济效益越高。不认同生命的宝贵,就可能出现践踏生命和要钱不要命的现象。

(6)安全经济投入者与安全受益者不完全同体的规律。在某种意义上,很多安全工作都是公益事业。当系统中的某一主体愿意提升系统安全水平和给予一定的安全投入时,安全效果的受益者不一定都是投入者。这一事实在很大程度降低经济人的安全投入积极性,同时也决定安全经济需要政府的公益投入。

(7)安全经济效益具有综合性的规律。安全经济效益与生命价值观、安全认同、安全信仰等相关,安全经济效益不能以金钱这一单一指标来衡量,安全经济效益惠及方方面面,涉及系统中的多个主体。安全经济效益不仅是物质上的效益,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效益和间接效益。安全经济效益需要按综合效益来计算。

(8)安全经济与生产力水平共同发展的规律。人们在生产、使用、处理、分配等用于安全的物资过程中,会受到生产力水平的限制,生产力水平提高,上述各种活动的效率和效果就得到提升,反之则下降。生产力水平提高,人们拿出的安全经济投入才会更多。

(9)安全经济活动受限于社会牵制的规律。人类的安全经济活动寄存于生产、生活、教育、政治等活动之中,因而,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社会伦理道德、社会文化精神等,也对安全经济活动产生巨大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10)安全经济行为需要组织行为帮助实现的规律。社会系统需要组织和管理,经济活动需要市场和管理,组织行为需要计划、执行、协调、控制等。安全经济行为是社会活动的组成部分,因此安全经济行为也需要组织行为,也需要计划、执行、协调和控制等过程。

(11)安全经济活动受限于政治权力的规律。政治通常是治理国家所施行的一切措施,在各种国家行为中,安全措施是其中的一部分,因而安全措施往往受到国家政治行为的影响。安全经济投入有时也需要服从政治需要,也需要从政治效果去评价其效益;为了某种政治需求,有时安全投入可以不讲成本,不惜代价。

(12)安全经济投入需要辨识风险和预测风险的规律。安全经济投入是一项专业性的工作,不可能盲目投入。一般说来,风险辨识成本投入比例越高,工程实施的安全投入越精准。安全经济投入是有目的性和希望有效果的活动,因此,安全经济投入必须有一部分投入用于风险辨识和风险预测。

(13)安全科学和经济学适用于安全经济行为的规律。由于安全经济学是安全科学和经济学的交叉学科,因此,安全科学和经济学自然成为安全经济学的支撑理论,反过来安全经济学的发展也可以丰富安全科学和经济学。

3 安全降维法则

安全涉及人、机、物、环境、管理、经济、教育、文化、信息等因素,如果把各种因素再继续细分,并把分析的问题拓展和关联起来,则必然构成一个复杂的体系和系统,成为一个高维问题。然而,具体的安全工作需要有抓手、有切入点、简单可行,这与安全的复杂性形成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和有效开展安全工作,就需要运用安全降维法则。

降维是把高维的问题简化为低维的问题,把复杂的系统简化为简单的系统。分类是非常有效的降维方法之一,“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所谓安全降维法则,就是面对复杂高维问题,尽可能科学合理有序地降低系统维度,使安全工作简单、可行和有效。典型的方法如下[4-6]:

(1)问题归类方法。问题归类方法是指根据系统中各安全问题本质属性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将具体研究对象分为不同种类的具体安全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其本质是一种典型的多维系统安全问题的降维方法。

(2)因素归类方法。因素归类方法是指根据各系统安全影响因素的本质属性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将具体研究对象分为不同种类安全影响因素的一种研究方法,其本质也是一种典型的多维系统安全影响因素的降维方法。

(3)对策归类方法。对策归类方法是指根据保障系统的各安全对策的本质属性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可将保障系统安全的对策划分为不同类型,进而达到对策降维的目的。

(4)系统分解方法。对于一个规模庞大的安全系统,安全主体、安全内容或安全影响因素繁多,将其分解成若干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再开展具体研究,其本质是一种安全降维方法。

(5)系统横断方法。系统横断方法是指针对系统某一断面(层面)的安全问题或安全影响因素开展的研究,其本质是一种安全降维方法,如对企业系统的组织层面和个人层面的安全影响因素分别开展研究。

(6)局部安全方法。局部安全方法是指通过保障系统局部(即子系统)安全来实现保障整个系统安全的研究方法,其本质是一种安全降维方法。

(7)寻关键点方法。寻关键点方法是指寻找系统突出安全问题或安全影响因素,并对系统突出安全问题进行解决或对系统突出安全影响因素进行控制以实现系统安全的方法,其本质是一种安全降维方法,如通过系统安全薄弱环节的改善以实现整个系统安全水平的改善。

(8)安全评价方法。对整体系统安全状态通过各风险维度的安全信息以打分与测量等方式,最终经归一化处理为无量纲的分值来表征系统整体安全水平,其本质是一种安全降维方法,类似于高维安全数据的降维处理。

(9)二要素分类降维方法,即人以群分物以类聚的分解方法。

(10)三要素分类降维方法,即按安全主体、安全内容和安全影响因素的分解方法。

(11)多要素分类降维方法,即按人、机、物、环境、管理、文化、信息等的分解方法。

(12)综合降维方法,即上述多种降维方法联合使用的方法。

4 安全减变法则

人、事、物总是不断变化,这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风险的一个被广泛接受的定义为:风险是一种不确定性。变化意味着不确性,同时也意味着存在风险,因而减少变化就可以降低风险。从安全的视角,减变就能降低安全风险和预防事故。

所谓安全减变(降变)法则,一方面是在满足社会发展和生产生活不断变化需求的同时,尽量地缓解或平缓和因势利导各种变化,使之不产生突变,从而降低变化过程产生的安全风险,预防人为事故和灾难发生;另一方面,从变化产生风险的原理,也可为安全工作者和安全研究者找到安全工作的侧重点、关注点和切入点等,从而提高安全工作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利用安全减变法则,可以在以下方面发挥参考作用[7],具有普适性的安全价值。

(1)安全减变原理揭示了变化会导致事故的一般规律,同时指出减变可预防事故,为系统安全分析和事故预测分析提供新的视角,也为事故预防提供新思路与新方法。系统是动态的和不断发展的,系统中各要素和各要素间的关联状态是不断变化的,因而对系统变化的研究也是具有普遍意义和普适性。

(2)在宏观层面,利用安全减变法则可适当控制社会制度和管理政策的剧烈变革、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广的发展速度、重大工程的建设速度和周期等,缓和或平和可能出现突变的环节和时段,使社会安全和谐发展。如重点研究系统事故灾害发生相关联的不利和偏离预期计划的变化,简称为恶变或灾变;依据变化与系统安全和事故的一般规律,提炼基于安全降变原理的事故致因新机制等。

(3)在微观层面,利用安全减变法则可以了解事故高发的位置和安全工作重点。如化工厂事故多发生在系统开停时段,飞机事故多发生在起飞降落阶段,新设备、新工艺、新岗位容易出现问题,节假日前后易出事故,天气骤变人们容易患病,交接班时段容易发生事故,新旧规章转化时易出问题,新员工上岗前需要参加安全培训等。

(4)为系统变好、变坏找到原因。系统结构变化则其功能变化,系统各要素及各要素间关联状态的变化,将影响系统结果。变化既可能导致系统出现好的结果,又可能导致系统出现坏的结果。因此,通过减少变化和避免变化可预防事故,通过因势利导往好的方向变化有利于预防事故。

(5)预先判断变化的两面性及其矛盾的统一性。变化既有预期的和有利的,又有意外的和不利的,要引导人、事、物系统往有利于安全的方向转化。在安全领域,变化与事故的关系一直有研究者在开展研究。变化分析适用于系统各要素分析,由于系统的动态性,系统中各要素的动态变化成为系统中各要素的共性,也可以实现系统中各要素的协同统一性。

(6)通过变化找到安全科学研究的新课题。如扰动理论模型、事故起源理论、变化—失误模型、渐变—突变模型、变化安全边际模型、安全管理应对变化理论与方法等,研究系统的因素、状态、功能、行为等的变化,随之进行变化的控制和管理,使之朝着安全有序的状态演化。

(7)为开展安全检查、安全评价、安全教育培训等安全管理工作指明方向。风险意识很敏锐和很有经验的老安全员非常重视“变”,他们都将有变化的系统、场景和时机当作安全工作的重点,并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总结出包括工程、教育和管理等方面的宝贵安全工作经验和警句。

5 安全减密法则

所谓安全减密法则,就是尽量减少某一确定维度空间中潜在危险源密度的原则。当承载的维度空间为三维和二维的物理空间时,其安全密度原则就是人们熟悉的立体和平面的安全容量原则。上述定义用潜在危险源的表述,是考虑到很多东西在没有发生事故灾难之前,人们还认识不到其危险的性质。用系统科学的语言来描述,所谓安全减密法则,就是使系统中存在的危险水平尽量小于允许的最大安全限度。具体说,在一个系统中,使自然环境、经济、社会等承载的风险尽量小于其承载能力的限度[8-9]。

对于某一确定维度的空间或系统,其潜在的危险源或风险水平越低,所在的维度空间或系统就越安全。因此需要尽量降低单位维度空间或系统承载的潜在危险源密度或风险水平,这个过程也可以表述为安全降容过程。当潜在危险源或风险水平超过系统的安全承载能力时,系统就会崩溃,事故灾难就会发生。

在宏观上,安全减密法则的运用可以放大到地球人口极限、地球环境安全容量、城市安全环境规划、化工园安全规划等;除了物质层面的因素之外,社会经济、文化、信息、科技、能源等,也都有安全容量和安全减密的要求。

从安全减密法则涉及安全容量的思路出发,可以获得安全容量或系统风险的承载能力方面的大量研究课题。比较典型的安全容量研究例子是最大安全接受阈值。人们欲望的需求,都希望能够尽量使安全容量最大化,因而最大安全接受阈值的研究成为热点问题。

安全减密原则的日常应用例子有很多,如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中的俗语;池塘或鱼缸养鱼需要控制鱼的数量;果树需要剪枝间伐来减密;所有的资本不要都投入到一件事情上;重要文件需要多个备份;狡兔有三窟;防身避祸预先做好多手准备;危险品需要分散存储;等等。

还有更多生活和生产的安全容量的例子,如电梯、汽车、飞机等都有载人的限定;插座、开关、电气等都有功率、电压、电流的限定;家居、会议厅、剧院、楼宇、体育馆、公园等活动空间都有人数的限定。这几年为预防新冠传染,对人群聚集场所更是有很多限制。

6 安全降能法则

生产生活离不开能量,人们经常遇到的能量形式有势能、机械能、热能、电能、化学能、电离及非电离辐射能、声能、生物能、核能等,这些能量都属于传统或狭义范畴的能量。如果从广义能量的范畴来定义,能量还包含信息能、权力能、文化能等多种潜能。正常情况下,能量是用于服务人类的,但当它们的意外释放或被当作工具、武器被滥用时,就可能造成各种事故灾难或变成负面作用。在确定的能量使用过程中,不论是正常使用能量的意外释放还是非正常使用的有意释放,能量密度越大,其潜在的危险程度越高,能量总量越大,其可能的危险程度也越高。因此,从安全的视角,尽可能地降低能量的密度和总量,就可以降低潜在的危险程度,这种思想就是安全降能法则[9-10]。

把能量造成的伤害事故解释为能量意外释放的理论,在生产安全领域已经于半个多世纪前由Gibson和Haddon等人提出,但作为安全工作的十大法则之一,在过去却未曾有过。笔者认为由于能量存在和使用,及其能量意外释放等引发事故的普遍性,将安全降能作为安全工作的十大原则之一是合适的。

生产生活中防止能量意外释放的典型途径有:用安全的能源代替不安全的能源、限制能量、防止能量蓄积、缓慢地释放能量、设置屏蔽设施、在时间或空间上把能量与人隔离、运用各种能量限制装备等。对于有意制造能量意外释放的问题,更是防不胜防,这方面的课题一直在研究之中。

其实,仅有被动的防止能量意外释放的措施和方法是远远不够的,安全降能更主要的方式体现在能量设计者和使用者的持续安全观和安全系统思想等。例如,在有限的时间内和仅考虑技术因素时,有些能量使用看起来是很安全的,但当把时间维度放大到几百、几千年时,有关因素考虑到政治、经济、战争、恐袭等问题,则该能量的安全性就值得怀疑了。

7 安全治本法则

所谓安全治本法则,是在开展各种工程、教育、管理等问题的设计、实施、运行等过程中,要尽可能使对象系统具有本质安全、功能安全、安全韧性、安全可持续性和寿终善后等功能,对于安全维护工作不是修修补补、勉强对付、走走看看、不管后续有没有安全问题。安全治本法则很多人仅仅理解为硬件设施的功能安全,其实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体系等软件也需要讲究安全治本的效果[11-12]。

(1)本质安全。本质安全是构建系统所必须考虑到的,该理念指出预防事故的最佳方法不是依靠更加可靠的附加安全设施,而是在系统构建之初,基于系统自身特性、规律,消除或减少系统中存在的危险物质或危险操作的数量,提供系统抵抗扰动保障安全的可靠性,从而内在自发的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已构建系统的本质安全程度越高,系统自适应动态平衡能力越强,抵抗扰动的安全缓冲能力越强,对外界干预的依赖程度越小。

(2)功能安全。功能安全的目的是保证系统的安全功能正常执行,也就是确保系统的安全。功能安全有利于刺激全员参与、避免能量失控、适应人的行为习惯、服务安全系统管理、实现安全量化原理等。功能安全的发展促进了安全相关系统的发展,对于保障生产安全,提高安全系统有效性,提高产品质量都有重要意义。国内实施功能安全是与国际接轨,缩短与先进国际安全技术差距和打破工业发达国家设置功能安全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有效方法。

(3)安全韧性。安全韧性是系统在不同条件或风险冲击下依然保持正常运转的能力,安全系统具有韧性还应包括向事故学习的能力,具有利用系统遭受的风险冲击、扰动变为改变和优化系统安全状态的能力,从而使系统达到更高、更稳定的安全状态。系统安全韧性定义为系统在一定时空内面对风险的冲击与扰动时,维持、恢复和优化系统安全状态的能力[12]。

(4)安全可持续性。在宏观层面,安全可持续性是指可以长久维持的安全过程或安全状态。在微观层面,安全可持续性是指在生产生活中人们使用的工具和必需品,及其所处环境的安全是比较有保障和较长时间内能够比较稳定可靠的。安全无止境,永远在路上。

(5)寿终善后安全问题。绝大多数人造物品都是有使用寿命的,当设计开发和生产一种产品、建造一个工程时,就要事先考虑到其寿终时如何处理和安全的问题。

上述几个主要治本安全思想是相互联系和相互补充的。

8 “安全@”法则

所谓“安全@”法则,就是安全要靠所有的人、各级组织和全社会在所有时间都融入到安全之中[13-15]。如果所有的人、各级组织、全社会和所有时间用@people、@organizations、@society和@time表达,将@后面的people、organizations、society、time 4个单词的第一个字母表达它们的意思和调整一下顺序(为了好记),就成了@tops,因此,“安全@”法则的内涵简称就是“安全@tops”。因为用@符号简洁和普遍,且容易记忆,故笔者专门选了它。

从安全科学原理上讲,安全的基本属性是系统性,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因而安全必须靠@tops。过去的安全@,主要是指“安全是每一个人的事”,即@people。笔者认为这还不够,还要体现到所有组织和全社会,并考虑所有的时间,即安全@tops,安全@tops是笔者首次在此提出来。

(1)关于需要安全@people,其理由为:从实践上讲,安全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人人需要安全,因而安全需要人人和安全人人有责。笔者一直很推崇“安全是每一个人的事”这句话,这是美国狂热安全主义者、促使美国1893年制订《铁路安全生产法》的先驱洛伦索(Lorenzo Coffin)于1874年提出的。这句话非常朴实易懂,但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哲理,也有安全方法论的深层意义,安全必须依靠所有的人,也是所有人的事[13]。

(2)关于需要安全@organizations,其理由为:安全通常需要组织行为,特别是安全生产、公共安全、防灾减灾等,各级组织更是安全的主体。有组织才能够发挥组织安全的集体合力和优势;有组织才能保证安全的投入和各种安全工程的实施;有组织才有执行力,才能把每个人的作用发动组织起来;有组织才能够制定各种安全法律法规,并利用组织的优势贯彻执行,推动法律法规的实施;有组织才能实行广泛的安全宣传教育和营造氛围,形成先进的安全文化;等等。

(3)关于需要安全@society,其理由为:安全需要提高全民安全素养和安全意识,需要提倡全民防范安全事故,需要社会有先进文明的安全伦理道德。全社会整体安全水平的提升,才是安全的真正提升。

(4)关于需要安全@time,其理由为:所有时间稳定持续的安全非常重要,这也隐含着安全法律法规的执行需要有连续性,安全教育需要从出生开始,安全知识学习是一辈子的事,安全素养需要长期形成,安全文化建设需要具有持续性等。

作为职业安全工作者,需要根据其工作的性质和对象,具体化安全@tops的范围和选择@tops的侧重点。

9 “安全+”法则

所谓“安全+”法则,就是将安全贯穿于所有人的每一件事和物之中[15,18],在思考做什么事和实施各种事情时,不论是生活和工作的行为,还是做教育和管理等事情,都需要以安全为前提和有安全的保障。

王秉[18]深入思考了“+安全”VS“安全+”两者的不同意义和区别,认为“+安全”可理解为在已有前提的基础上考虑安全的思维模式,安全不是出发点与归宿点,不是主体,而是附属体,主要体现安全的依附性;“安全+”则是以安全为出发点与归宿点的思维模式,是把安全作为主体和引擎,笔者很赞同王秉的观点。

但“安全+”一般人比较难以理解到位,“安全+”的实现比“+安全”更加困难。其实“+安全”和“安全+”也是可以转化的,当所有人和组织乃至全社会都能持续做到“+安全”,就相当于在某种程度实现了“安全+”。

“安全+”或“+安全”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有依据的。理论依据是:安全自古以来就是人类追求的目标之一,安全是现代人类社会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安全是国家和社会稳定的基石,安全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安全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基本保证,安全是建设和谐社会必须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因此,人们的所有行为活动首先要确保安全是客观需求和有普遍意义。在实践上,从古到今到未来,“安全+”或“+安全”无处不在,如生活需要安全,经济需要安全,生产需要安全,各行各业都需要安全,发展需要安全,各地区和国家都需要安全,全社会需要安全,等等。特别是在现代生产安全领域,出现了各种安全专业。

从方法论上分析“安全+”或“+安全”的途径,参考“安全@”法则,笔者以几个英文单词来加以表达:如果用@people、@organizations、@society和@time表示所有人、所有组织、全社会和所有时间,简称为@tops,则“+安全”主要有5条途径:tops@thinking+安全、tops@action+安全、tops@making+安全、tops@behavior+安全、tops@reaction+安全,其中thinking表达思维,action表达个人动作,making表达做事造物,behavior表达组织行为,reaction表达反应。

10 安全备急法则

安全工作不是万能的,安全系统总会出纰漏或负涌现。什么事情都做到万无一失实际上是不可能的,事故灾难也许不经意间就会来临,安全工作要有忧患意识、有安全预案、有应急演练、有应急能力、有善后处理、有恢复能力等准备,当事故灾难真的降临时,也能使损失尽量地减少。有备无患,以防万一,安全工作才能踏实。所谓安全备急法则,就是有备无患的应急法则,其内涵就是上述所说的。之所以用备急而不用应急,主要是为了体现应急也需要重视预防为主的原则[16-17]。

与安全备急法则较为相关的学科是应急管理,应急管理是一门大学问。应急管理主要是指国家政府、公共机构、企业组织等在突发事件的事前预防、事发应对、事中处置和善后恢复过程中,特别是针对事发阶段,通过建立必要的应对预案、机制、体制和法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应用管理、规划、科技、教育等手段,保障公众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有关活动。

关于安全预案和应急演练,其中安全预案是指根据安全评估分析或实践经验,对潜在的或可能发生的安全突发事件的类别和影响程度等事先制定的应急处置方案。编制安全预案要有针对性、专业性、周密性、时限集中性等要求。但实践表明,很有用和很奏效的安全预案很少,因为能预先考虑到的突发事件已经不算突发了,不过有安全预案总比没有好。应急演练从正常规律上讲是必须的,如消防员的灭火演练,平时演练多了,遇到火灾时其技能就很快能用上,但消防员是专业的,演练也是专一的,由于突发安全事件非常之多,作为普通人不可能对什么安全突发事件都做演练,即使对某种突发事件能够做少量的演练,遇到突发事件到来能起作用的概率也很小。所以,人对安全突发事件的应对效果,更主要的是靠平时积累的综合安全素养和能力。

11 结论

职业安全人士可以通过专业学习获得系统的安全基础理论和方法原理,对于改行从事职业安全工作的人士和领导者显然不太可能有大块时间专门去系统学习安全科学的所有理论和知识,此时通过学习一些安全工作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论,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得他们很快进入职业安全的状态。即使是经过系统安全知识学习的安全专业毕业生,他们也需要对大量的安全理论知识进行梳理和凝练,安全工作十大法则正好可以有效地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安全工作十大法则表面看起来很简单,但演绎下去也可以构建出一个系统的安全理论知识体系,安全工作十大法则是纲,安全工作者有了它们,就能做到纲举目张,就能根据每个人具体从事的安全工作范畴和对象开展高效的工作。因此,安全工作十大法则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推广意义。

对于职业安全人士,特别是从事安全管理工作的人员,当谈到安全工作时,总离不开安全法律法规。显然,安全法律法规是安全管理等诸多工作的尚方宝剑,是安全管理工作需要遵循和执行的基本法则。但由于安全法律法规是所有人都需要遵守的,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不言而喻,而且安全法律法规本身是确定的和静态的,因此本文不将安全法律法规纳入到安全工作十大法则之中。另外,安全教育、安全文化、安全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内容也可以提炼出一些作为安全工作的法则,但这些内容相对来说比较细小,本文不试图囊括安全工作的一切大小法则。

猜你喜欢
人性系统
Smartflower POP 一体式光伏系统
WJ-700无人机系统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人性的偏见地图
基于PowerPC+FPGA显示系统
基于UG的发射箱自动化虚拟装配系统开发
半沸制皂系统(下)
婚姻的尽头,藏着人性的底色
连通与提升系统的最后一块拼图 Audiolab 傲立 M-DAC min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