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省苏州高新区实验小学校 苗蓝蓝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版)》中明确提出应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提高学生核心素养。而核心素养中的艺术表现能力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学生学习成果的具象表现,但随着年级的提升,学生普遍出现了美术创造积极性下滑的问题,甚至很多同学的美术作品质量也大不如前。小学五六年级是学生美术学习的重要转型期,希望通过问题的解决,让同学们重燃创作的热情,以更饱满的面貌迎接以后的美术学习生活。
小学阶段是学生奠定艺术兴趣及创作基础的重要阶段,但小学高年级同学面临升学的压力,课业负担越来越重,孩子不得不将大量的时间用在学习主课知识上,无暇再像以前那样用空闲的时间进行美术创作。
此外,因为中低年级美术课堂上,创作任务相对简单,只要孩子认真完成,都能达到不错的效果,美术作品质量相差不大。但到了高年级,学生接触的各类艺术作品越来越多,艺术审美水平越来越高,从之前的儿童画风格慢慢向崇尚写实、崇尚成熟的画风过渡,处于写实萌芽期。虽然也有少数同学坚持进行美术创作训练,创作能力越来越高,但大部分学生还停留在以往的儿童画创作水平上,出现了“眼高手低”的情况,因为心智的成熟,很多学生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导致越来越不敢进行创作,害怕自己的作品达不到内心较高的要求。
课堂教学手段单一,气氛沉闷。高年级的美术课程中,出现越来越多的美术专业知识,老师为了学生能更快速地了解记忆这些知识,更多还是采用单一讲授的课堂模式,这样不利于调动课堂的活跃度,也容易降低学生对美术课的期待。学生在平淡甚至无趣的学习情绪中,很难调动思维,进行高质量的美术创作实践。
教学资源匮乏,多种类创作课程难以实施。以人美版小学美术教材为例,教材中涉及了多种类别的美术创作形式,如版画、篆刻、泥塑、摄影等,但这样的课程实施起来,需要有很多工具和专业室场的外部支持。但大部分学校并没有配备足量的相应教学器材和专业场地,教师自行根据现有资源组织课堂并不现实。重复类型的创作让学生感到疲乏,很难感受到多种形式艺术创作的魅力。
“样态”即样式、形态。“视角”即指观察问题的角度。本文中的多样态视角,更多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样式方法,来看待高年级学生美术创作积极性减弱的问题并积极提出解决方案。学生的成长发展,是受到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美术创作积极性的程度也不例外,所以需要从不同的视角分析解决,对学生产生正向积极的影响,让学生能够重燃对美术创作的热情。
(1)切合新课标要求,实用性高。《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版)》课程理念中提出要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艺术感知及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参与艺术活动的兴趣和热情,这与本文要解决的问题不谋而合。在设计思路中,强调要顺应学生发展,本文中即是针对高年级学生的具体问题,结合高年级学生的美术学习发展规律,提出适应的方式方法进行教学。在课程目标中,要求要提升学生核心素养,艺术表现是核心素养的重要部分,美术创作是学生表达思想感情、展现艺术美感的重要环节,所以提升学生美术创作积极性是顺应课标要求,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2)切合教材,可行性高。笔者所在地区使用的是人美版美术教材,在该版教材中,高年级的“造型·表现”领域课程设置题材及种类较为丰富,创作的题材从风景到人物,绘画的形式从水彩到线描,涉及的艺术派别从写实到抽象,只要仔细挖掘,总能找到不同学生创作的兴趣点,由此切入,提升学生创作积极性。有了教材作为基础,并且在新课标中,提倡教师将学习内容有机整合,构建新的学习体系,这就更为课堂的多样性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提供了更多支持和途径。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小学美术高年级教学中,很多教师更多地将教学目标放在完成教学任务上,而忽视了学生真实的心理感受和对美术创作的兴趣。所以从教师教学视角,有很多可以精进的方面。
在教学方法上,尽量避免单一讲授的方式,这种填鸭式的授课方式只会消磨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在课堂上,应该尽量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以任务式学习为主线,以任务驱动,促使学生利用身边的网络、图书等资源,自觉寻找不同美术创作的方法,主动学习探究,体会自主学习的成就感。比如在“学画抽象画”一课中,抽象画是学生以前几乎没有接触过的绘画领域,很多学生对于抽象画有很多误解。这时可以发布课前任务,让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部分,研究抽象画的概念、分类、代表画家、画派特点等问题。课上,再将学生研究的问题进行整合汇报,在学习与被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抽象画的魅力。最后,选择自己喜欢的风格,创作一幅抽象画作品。
在学生作业设计方面,尊重教材设计,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开展多种类艺术实践教学。不可为了图方便,每次固守在美术作业本上进行水彩笔绘画的艺术创作模式中,学生虽然可以熟悉掌握马克笔、水彩笔等绘画技巧,但对于其他的创作形态了解是缺失的。近年来,各地方大力宣传优秀传统本土文化,像我国的传统国画创作,其实施教学并不复杂,让学生带上文房四宝、国画颜料后,就可以开始创作,即使教师不是国画专业,也可以在网络上搜寻到专业国画技法教学视频,比如像苏州线上教育中心这样的教育官方网站都有配套的课程教学视频,将类似的教学资源在课堂上播放或者是传给学生方便回家后反复播放跟练,都有助于学生掌握国画绘画技法。类似方便实施的绘画类别还有水粉、水彩、泡沫纸版画等。学生掌握了不同的绘画使用工具后,在命题美术创作中,选择性也会更多,有助于选择自己适合、喜欢的创作形式长久地练习。
因为高年级学生造型能力的差异,教师在设计作业要求时尽量分层次要求。这样学生可以自主根据个人评估,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而不是完全被困难吓倒,不敢动笔,而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彻底磨灭对美术创作的信心而完全放弃。只要学生建立起积极心理,愿意不断尝试,在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总有一天,创作水平会有质的飞跃。
在教学环节上,适时增加游戏、表演等环节,结合音乐、影视资源,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更加沉浸式地参与到课堂中,深度体验思考教学问题,理解教学重难点。比如在讲解青铜器功能及使用场景这一问题时,因为青铜器的历史久远,青铜的鼎盛时期周朝很多生活习俗和现代相距甚远,学生无法理解为何要这样用青铜器。笔者就设置了一个表演环节,让学生穿着周朝的服饰,根据史料当中记载的场景,用相应的礼节使用青铜器。同学们就很快理解了何谓“藏礼于器”,为什么青铜器会分为这么多的种类。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U线型”儿童绘画发展理论,加德纳认为9岁之后,儿童进入写实阶段;美国教育家罗恩菲尔德也认为9~11岁的儿童处于写实萌芽阶段,这一阶段儿童的绘画开始脱离图式,转向对事物进行写实。小学高年级学生也不再满足于幼稚的儿童绘画风格,艺术审美开始趋向专业权威,更愿意学习或是临摹成熟的画家作品。有一部分同学经过持久的训练,绘画技巧更加娴熟,并进入更写实的画风,有能力进行自我创作。但还有很多同学绘画技巧没有明显进步,看着周围他们觉得画得成熟的同学作品,他们逐渐失去创作信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代入大师视角,学习不同画派的绘画风格,以更高的艺术创作思维,在不断尝试中形成自己独特的美术创作语言。
中外美术史上,不同的艺术创作形式百花齐放,孩子的美术创作又何必一定要拘泥于同一条道路呢?在美术课上,时不时有同学问:“老师,这样画可不可以?”或者“老师,用这个颜色可以吗?”笔者总是激励学生,美术创作的世界中没有对错之分,只是为了最终的作品呈现效果,可以在这一方白纸上尽情地释放自己表达自己。在小学高年级的美术课程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很多不同的艺术形式,如线描画、泥塑、剪纸等。可能有的同学并不擅长色彩搭配,对色彩不敏感,我们何不鼓励学生就用黑白线描的方法来表现不同题材的作品呢?线是基础也是表现力极强的艺术语言,哪怕只是单纯用线条,也可以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如果有的同学不擅长绘画,我们又何不鼓励他试试泥塑、剪纸的方式表达?教师适度在创作要求上放手,只要孩子是充满热忱、认真地创作,都值得鼓励。
在创作风格上,也可以给予学生更宽广的大师视角,让他们在不断认识、尝试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英国现代艺术家山姆·考克斯轻松又充满童真的涂鸦风格风靡全球,日本艺术家村上隆的太阳花系列屡屡拍出高价。他们的成功也是来源于对自我的坚持,拒绝模式化雷同化。在教学之余,可以多让学生认识艺术的多样性,开阔视野,让学生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待平时的美术创作,或许会有更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刚开始,学生对于个人风格可能充满了不确定性,但是只要有意识地建立,并随着对自己的了解慢慢加深,风格会一步一步走向成熟,培养出现代前卫艺术家也不是高谈虚论。小学阶段,正是学生的艺术启蒙并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教师应该意识到自己教育引导的重要性,不要妄自菲薄,创造开阔的艺术创作空间,给学生埋下充满未来的种子,让他们带着这颗种子可持续热情地创作下去。
在平时的教学中,为了节省时间,很多老师都忽略了极其重要的评价环节。作品评价,既可以让同学之间相互鼓励,看到对方的优点,也可以意识到自己存在的不足并及时完善,得到更好的作品视觉效果,对以后的美术创作产生久远积极的影响。所以在评价的环节需要多用心经营。
首先,评价要以正向积极评价为主。虽然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思想慢慢成熟,但是不管在哪个年龄段,都是有得到别人认可鼓励的心理需求。这些学生充满想象力,常常灵感迸发,画出别具一格的作品。或许这样的作品在绘画技法或者是造型表现上还存在很多不足,但此时教师应该首先尊重孩子的个性与情感,对作品的创意予以肯定。如果要提出修改意见,不要用批评的语气,可以在语言方式上更为婉转,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创作积极性,用温柔的语气或者是商量的态度提出,学生更好接受,也更容易在教师的建议中主动反思,消化吸收,弥补不足。
很多同学或是老师对艺术创作成功的认知,还局限在“像”“工整”等这样的固化评价标准上。新课标在第三学段(6~7年级)的学习任务中就提出领略世界美术的多样性,养成尊重、理解和包容的态度。其实不仅是对知名的美术作品要有包容的态度,对自己和周围同学的作品更要有尊重和开放的心态,从不同维度进行审视评价,不能因为某幅画面最终的效果不理想就全盘否定他们的成果。教师在评价的过程中要起到引导作用,鼓励同学们用发现美的眼睛,从构图、色彩、创意等多维度进行评价,评价的标准也可以根据具体的创作主题而多元化。比如人美版六年级上册“图形的魔术组合”,本课的艺术实践是选择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形状,通过巧妙的组合,将它们变成有趣的新图形。本课的评价标准,笔者就从重难点出发,设置:作品最终的图形是否新颖?是否合理运用了课上讲授的图形组合方法?图形组合的含义是否能发人深思?有了合理明确的引导之后,同学们在自评、互评的过程中更加用心观察每位同学的作品,评价的语言也更有针对性,评价的维度也更加开放多元。
其次,评价不仅需要结果性评价,更需要过程性评价。比如一些在课堂常规上出现问题的学生,教师给予适度的关注,只要在创作美术作品时态度是认真的,就值得鼓励,让这样的同学能更积极投入到每一次的美术创作中,在不断进步中体会到其中无穷的乐趣。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慢慢向青春期过渡,已经有了自己初步的世界观与个性,作为教师,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想法,在全面考虑学生学情的基础上设计教学目标、教学环节,让美术课更充满趣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作欲。在完成基础教学任务的同时,围绕教材,鼓励学生了解更多的艺术创作形式和技法,拒绝模式化创作,用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和艺术风格,尝试更多不同形式的美术创作。让孩子在美术创作中,获得信心,找寻自我,用更多的创意表现生活中的美,爱上艺术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