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 成清华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受到严重打击,因生产经营困难衍生出众多用工矛盾。企业调岗、降薪或裁员威胁到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同时劳动关系领域也出现了新状况,如居家办公、延迟复工、特殊情形下工资支付等劳动保障问题。在此情况下,政府职能部门的政策支撑尤为重要,积极探索指导扶持措施,维护劳动关系的稳定发展势在必行。
从2020年1月开始,一种新型冠状病毒出现在湖北武汉,它可通过飞沫和接触快速传播,速度惊人。由于这种病原体感染从未出现过,其治疗方法和手段都及其有限,同时恰逢春运,这给全国相关各组织机构和人民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和压力。然而经过后期一系列紧急的防控措施并积极研发疫苗,感染病例也在预测控制范围内变化,这与瞿颖秋等人对全国新冠病毒疫情的分析与预测基本吻合。2020年12月新冠疫苗通过临床试验上市,普通人可通过接种疫苗增强自身病毒防疫,截止2022年5月13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建设兵团累计报告接种336005.0万剂次。然而新冠疫情爆发后,人员和货物流通严格受限,经济活动大幅收缩。随着疫情逐渐得到控制,政府也逐步放松了相关限制措施,鼓励和帮助各地有序恢复生产生活秩序。我们的每日经济活动追踪显示整体经济活动正在逐步回暖,但仍未完全恢复。
1.开展技能培训拓宽就业渠道,促就业创业。2021年12月人社部等四部门印发《“十四五”职业技能培训规划》,指出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是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促进扩大就业的重要举措,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新冠疫情推动职业技能培训的数字化步伐,云课堂、云问答、云竞赛等“职业技能培训+互联网”的模式应运而生,通过健全完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提升培训的供给能力和培训质量,突出培训重点、明确实施载体和创新培训内容等途径加强职业技能、职业素养和求职能力。2019年以来,人社部门实施了三年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累计培训6169万人次。2021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269万人,比上年增加83万人。全年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1%,比上年平均值下降0.5个百分点。
2.稳定就业惠及民生,化解用工矛盾。国家在延长2020年春节假期基础上,呼吁各省市和各单位在办公室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居家办公,然而复工复产后用工问题层出不穷、矛盾激化。面临封城管控、密接或病毒感染被隔离而无法按时到岗,企业经营困难停工停产导致裁员、降薪,生产不力无法按时支付工资及其他福利等劳动用工纠纷。针对这些现象人社部门积极出台疫情防控期间有关劳动关系问题的处理办法,并对热点问题给予答复建议。同时企业可以安排轮岗轮休,在企业未复工或轮岗休息期间允许劳动者有其他工作单位,从而衍生出“共享员工”新型用工模式。
针对特殊人群农民工也可以依据2020年5月1日起施行的《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维权,政府开通线上线下或者电话留言等投诉渠道,打造“根治欠薪”专项活动,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
3.减少社保费用增加补助补贴,减缓企业压力。疫情爆发以来,各部门积极联动探讨制订防控政策,全力推动稳岗返还补贴、社会保险费用减免、阶段性降低费率、就业创业服务补贴、岗位培训补贴、职工技能提升培训补贴、富民创业担保贷款、社会保险补贴等多种援企稳岗政策的落实、落细、落效。只有相关职能部门以政策上的“真金白银”及时有效地为企业纾危解困,才能更好更快地促进经济社会稳定运行。人社部门稳就业保用工,给予不裁员少裁员的参保企业稳岗返还补贴,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服务业企业参照困难企业标准发放1~3个月的稳岗补贴,帮助企业降本减负,有效稳定职工队伍。2022年5月12日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指出,稳岗补贴继续向中小微企业倾斜,降低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费率至2023年4月30日。加大技能提升培训补贴和一次性留工培训补助力度,支持复工企业开展职工岗前培训和技能提升培训,增强员工适岗能力。
4.树立正确价值观引领积极舆论导向,促人企稳发展。在疫情爆发期间,建议全省社会组织暂缓举办一切公众聚集性活动,关闭娱乐休闲、餐饮旅游场所,客流量较大的公交、地铁停运,鼓励采用网上查询和电话咨询等方式了解业务办理流程和所需资料。劳动者个人加强自身防控意识,积极配合社区和单位的防控政策和措施,建立“与国家共患难、与单位同发展”的乐观态度。企业理解和感同身受劳动者生活压力,尽量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作为引领舆论导向的社会媒体组织,对社会敏感和热点问题客观正向报道,鼓励各行各业共抗疫情。
1.劳动者法律意识淡薄,综合素质不高。马克思定义劳动者是可以通过劳动增加商品价值的特殊商品,这体现了劳动主体在劳动关系中的社会性和经济性。劳动者通过付出一定的脑力和体力创造价值,那么付出的价值也决定了创造的价值量,因此加强劳动者自身综合素质意义重大。有些劳动者缺乏职业规划,不重视长期发展,找不到理想工作就频繁更换,企业面临工作交接困难的尴尬,拒发工资后引发较多投诉案件,给劳动保障部门造成工作量激增的压力。疫情影响下,有些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未能按时支付工资,承诺近期会支付的情形,有些劳动者钻牛角尖,表现为缺乏“人道主义”的古板维权意识。在招工时很多劳动者听信用人单位的口头约定,未将工资报酬、福利待遇等重要条款呈现在书面上,甚至不签劳动合同,单位收取押金不索要押金条等,法律意识淡薄导致后期维权困难、百口莫辩。
2.企业缺乏凝聚力和向心力,人员流失严重。21世纪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管理最重要的内容。企业拥有了自己的文化,才能使企业具有生命活力,才能具有获得生存、发展和壮大的机会。企业文化薄弱、组织性较差,危难状态下无法让员工产生共情与企业共进退。同时企业利益最大化的理念严重,不注重人文关怀导致人员流动量较大。为避免因裁员引发劳动纠纷,打法律的擦边球,让打算离职的员工休息数天后再来办理离职手续,然后员工会被告知旷工不用办手续且没有工资。员工因疫情防控需要离职回家,单位以未能现场办理离职手续拒发工资。 企业经营困难负担不起高额租金,更换用工地点,对于离家较远通勤不便的职工不能给予补贴或安抚,从而导致人员流失甚至引发投诉案件。为减少人员管理成本,企业采用劳务派遣用工形式,由驻场管理员协调相关事宜。劳务派遣招工时口头承诺高工资、退差价、包住宿,而实际兑现的很少,甚至多以收取押金、工装费、克扣工资盈利,乱象严重。当职工发现未拿到当初承诺的工资时,辗转于用工单位、驻场和劳务派遣,互相推诿让员工苦不堪言。
3.政府扶持政策不足或落实不到位,宣传流于形式。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这次爆发的新型疫情,不仅酿成了一个全国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也使政府治理经历了一次大考,从中暴露出不少问题。紧急反应机制不完善,政策制定滞后、宣传不到位,各级政府部门联动性差,导致政策无法落到实处。此阶段很多企业发展受限,特别是中小微企业,面临税负压力大、贷款渠道不足、贷款资金少等困境,政府未及时开通绿色通道缓企业燃眉之急。稳岗补贴、减税降费等申请流程繁冗、手续复杂、耗时较长,缺少统一规定和指导。监察大队、劳动争议仲裁和清欠办等作为劳动保障部门,以未能提交书面材料、案件积压太多缓办甚至不办,导致政府失去公信力,在劳动者维权路上重拳一击。解决这些问题,亟待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推进行政体制和政府治理的深化改革。
1.劳动者加强综合素质,树立长期职业发展观。劳动者是生活生产中最活跃、最具创造力的一部分。目前新冠疫情趋势逐渐稳定,劳动者需要认清自身情况并客观评价所处行业的发展状况,从而减少焦虑感和紧迫感。评估自己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是否在面临企业裁员时仍可自保,针对薄弱环节和技能多加强学习,特别是企业和政府提供的技能培训,努力成为“学习型”职工,谋求专项技能精益求精、多项技能全面多元发展。同时积极学习与劳动关系相关的法律法规,包括劳动合同法、工资支付条例、休息休假、女职工保护条例等,当发生纠纷时可以通过法律途径维权,以保障劳动关系稳定和谐。
2.企业转变经营发展模式,有效保护劳动者权益。企业可以以此次疫情作为改革和发展的机遇,转变原有的固定思维和传统观念,探索适应当今时代的新型发展路径,扮演多元化角色提高效能。提高薪酬福利制度的灵活性,多层面帮劳动者争取福利,特别是生活困难的职工,最大限度发挥薪酬激励机制,减少裁员、降薪的情况。结合客观环境和行业要求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弹性办公模式,加强人本主义管理,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时企业应提供充足的防护用品和完善的防护措施,联合医院或所在街道帮助劳动者完成检测,协助劳动者办理绿色通行卡。多关注劳动者心理健康、加强安全教育,对发现问题的员工给予心理疏导,在保障劳动者安全的基础上提高工作效率。
3.政府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加大指导帮扶力度。结合目前形势来看,防控疫情是一场持久战,政府要进一步落实阶段性降费减税的政策,延长政策执行期限、加大降费减税力度,体现政府帮企业纾困解难的决心,给企业可以看得见的真金白银。在经办业务上突出“免审即享”,通过大数据比对精准服务于符合条件的企业或个人,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创建免跑腿、免申请、免填表的新模式。对企业或个人提出的缓缴申请,且现有信息不足以满足业务要求时,政府本着高效、智能和便捷的原则,可实行告知承诺制,由业务部门出具统一规范模板,申请人填写书面承诺并承担法律责任。加强配套服务建设,如开展职工线上技能培训、免费心理疏导讲座、疫情防控知识问答等活动,政府“快速启动、拓展范围、精简材料、简化程序、叠加享受”的扶持政策可以增强社会公信力,减少劳动关系纠纷。
新冠疫情爆的到来给劳动者和企业带来很大冲击,劳动关系矛盾激化,此时政府的应急机制和扶持政策格外重要。本文先分析了劳动关系的现状,包括劳动者就业创业、企业劳动用工、社会舆论导向和政府帮扶四个方面。然后根据疫情下表现出的问题,进行深层次挖掘,找到导致问题的根本原因,再从劳动者、企业和政府三个角度提出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