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高校写作课程中写作能力与批判思维教学目标
——基于两所高校写作课程教学实践的分析

2023-03-22 14:39周秀梅
高教学刊 2023年5期
关键词:批判性写作能力作文

周秀梅

(南方科技大学 人文科学中心,广东 深圳 518055)

写作类课程被各类高校视为必备写作能力培养的重要课程,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汉语言专业开设多门写作系列课程,在2018年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大学写作课程被列为专业必修课,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其培养目标为能说会写的应用性。

各类高校内的非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写作类课程多以通识课的形式开始。以批判性思维为课程训练的核心体系,完整的大学写作课程在世界一流高校中数见不鲜。自2015年起,一批国内一流理工科高校将写作类课程开设为通识必修课,以提升写作和交流能力为培养目标,进而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笔者以粤港澳大湾区的一所理工科高校和一所应用型高校汉语言专业的写作课程的教学实践入手,对写作课程开设目标、训练体系和写作教学方法等多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探索和效果跟踪。

一 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课程应用型教学探索和效果分析——以广州南方学院为例

广州南方学院(原中山大学南方学院)为一所以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的独立学院,写作能力的培养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从传统基础学科到新型应用学科转变的重要一环,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口头、笔头、手头三头并重”“三艺(文艺、手艺与工艺)同精”等举措的重要构成。

写作课程一般被认为是传统的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训练等单一化培养的教学问题。基于广州南方学院作为应用型高校的特点,为增强学生写作能力,写作系列课程自2008年起一直在进行教学和应用型探索,从写作课程集群、四级写作训练体系、五十篇作文训练、翻转课堂和多级写作实践平台等方面对写作课程进行了改革探索。

为更好地了解写作课程应用型改革的效果,笔者设计了《写作课程、写作训练对写作能力提高的调查问卷分析》问卷,并组织了该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大三、大四的学生共138人填写了问卷星有效问卷。问卷星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显示,写作课程应用型改革是有效的,其中实践平台、多元化的训练体系等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作用最大。

(一)写作课程集群的设置与教学效果

课程集群是以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为指导,对教学计划中具有相互影响、密切联系和互动有序的相关课程进行重新规划设计和整合构建的课程集合。

写作课程集群的探索设置:写作是一种能力的培养,单纯依靠一两门课程很难实现,因此需要系统连贯的课程学习和训练,建立一系列连贯系统的写作课程体系。因此,自2008年起,中山大学南方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开始完善,并对写作课程建立了写作“课程集群”。写作课程集群以基础写作、写作训练系列课程为基础,分文体分类型设立了公务文书写作、创意小说研究与创作、现代小说诗歌研究与创作、古典诗词写作训练、新闻写作、广告文案写作、新媒体写作和影视剧本写作与制作等十几门与写作相关的专题选修课。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导向的“写作课程群”是对原有核心课程教学模式的一次改革,打破了课程与课程间的独立性,使其在一个课程群框架下建立了相关的联系。从课程设置来看,既保证了完备的课程体系,即大一到大四不间断的写作课程;同时又通过选修课等方式,穿插建设跨学科交叉培养的模式,构建多元化写作课程训练体系。

学生对写作课程集群设置的态度和效果评判:写作课程集群设置且形成体系对提高写作能力是有帮助的,通过调查问卷可知,19.57%的同学认为写作课程集群对提高写作能力非常有帮助;76.09%的同学认为开设写作训练课程对自己的写作能力的提高具有一定的帮助;只有4.34%的同学认为这些课程对学习没有作用。在写作集群的系列课程中,实用性强的课程如基础写作、公务文书写作、新闻写作和广告文案写作等选课率和满意度较高,偏文学创作类课程选课率和满意度偏低。

(二)多写多练的四级写作训练体系

写作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于练习,对此进行的探索改革是实行了四级写作训练体系:即大一“五十篇作文训练”、大二创意写作训练(含电子书、各类文案、剧本、新小说和诗词等)和团队科研训练、大三采编写播训练及大四毕业论文(设计)训练的四级写作训练体系。

五十篇作文训练的实行及学生反馈的问题:自2015年开始实行大一“五十篇作文训练”,为论说文、散文和小说等文体写作,想法来自于中山大学实行了30年的“百篇作文”写作训练。五十篇作文训练为密集性的作文写作训练,要求大一学生在一学年内完成五十篇作文任务,其中每完成十篇则召开一次讨论会,讨论会模式为学生互评、教师评点。在五十篇完成之后,再组织召开一次作文汇报会,每位同学在作文汇报会上汇报一到两篇最得意的文章。最后形成写作档案,将学生的五十篇作文汇编成作文集。

截至到问卷前,五十篇作文训练在该校实施四年,参与五十篇作文写作训练的学生将近2 000余人。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57.25%的同学认为大一时所写的五十篇作文对自己写作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帮助;而只有7.97%的同学认为非常有帮助;但认为五十篇作文写作对自己写作能力的提高没有任何的帮助也高达34.78%。

据此可知,写作训练的数量固然重要,但只有数量没有质量,对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意义不大。五十篇作文的初衷虽好,加大了学生的写作量,但每位老师指导20位学生,因此老师命题敷衍,反馈不及时,直接影响写作训练的效果。对此,学生的意见反馈更为直观:写作课程的训练反馈不够,部分同学还是找不到自己存在的问题或不知道怎么改。

从中可见,多写多练固然有用,但写作反馈也极为重要,对此的解决办法是,应建立四级写作训练体系配套的反馈机制,利用大数据平台或教学平台建立学生的写作档案,利用大数据平台工具记录保存学生的写作过程和文章,老师们能够采用大数据分析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写作问题并予以个性化的指导反馈,从而建立每个学生的写作档案。新冠肺炎疫情时期的线上课程,笔者作为写作教学一线教师,即通过blackboard平台的互动讨论版和六次计分作业,初步建立了学生的写作档案。

(三)覆盖各类课程的写作训练探索

当今大学,写作无处不在,从思想政治课程到各类专业课程都要求学生提交课程论文,将写作训练融进到各类课程中,并不是局限在文学或创造写作的学科中,而是覆盖整个学术领域。对此,广州南方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写作课程和训练也不仅仅局限于写作类的课程,而是覆盖大多数课程,这种覆盖是通过科研写作、创作写作的两种融合完成。

写作训练融入到课程论文的科研写作中,即在专业课程中组织开展由教师主导、学生参与的学术写作活动。这种训练由专业老师提出研究专题,组织学生集体研究,再将研究成果以公开课、报告或论文的形式予以发表,故指导学生讲演和完成论文的过程亦为对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的一种指导。

写作融入到专业课程的创意写作训练中,创意写作训练(含电子书、各类文案、剧本、新小说、诗词等)是在课程中由老师指导学生完成文本创作、新闻采写和自媒体运营等目标。如笔者所讲授的戏剧艺术概论中含剧本写作内容,故课程讲授创意写作范围内的剧本写作,并指导学生分组完成一部剧本写作的任务。学生分组上台汇报,学生和老师共同讨论剧本,然后完成剧本的审定,最后共完成剧本20部,汇编为学生自创剧本集。

又如汉语言专业选修课程古代小说研究,以“课程有完整作品产出”为方向,鼓励学生进行作品创作与制作。在教师择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研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古代小说文本进行改编,由学生演出自行改编文本,以拍摄视频方式在课堂中播放。

总体来看,覆盖各类课程的写作训练贯穿于学生整个学习生涯,对提高同学们的写作能力发挥着大的作用。对写作的指导和训练调查显示,77.54%的同学认为其他非写作类课程的论文写作对自我写作能力的提高具有一定的帮助;而认为非常有帮助的也占15.22%;7.24%的同学认为帮助不大。

(四)统一的、贯穿四年的、科学的写作实践体系

当前写作课程现状是,虽然各级高校都开设写作课程,但还是更倾向于知识性、格式性和练笔性的写作,而未真正付诸于实践。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应提供更加广阔的教学空间,将写作实践教学贯穿到教学全过程,使课堂实践教学、课外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将它们整合成一个统一的、贯穿四年的和科学的实践体系。

1 课堂的写作实践

写作能力的提高应通过实践来获得,学生的阅读和练笔更为重要。教学方式上侧重讨论式教学。教师应以案例为引,融合理论讲授,尤其强调学生动笔,进行创意写作及思维训练。如:头脑风暴,角色扮演等活动;辅以课堂展演、模拟求职信和模拟面试等手段进行多类型的文体写作练笔。

2 多元化的校内实践平台——实践课程展演

课堂实践应向第二课堂延伸,建立多元化的校内写作实践平台。在诸多校内平台中,实践课程展演体系被认为是相对成功的校内写作实践平台。2011年开始的实践课程课堂展演,最开始是课堂内的理论教学向课堂实践教学的延伸,是教师主导课堂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反转。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术研究和论文写作,并辅以写、说、唱和演等多种训练,通过公开课展演、教学辩论赛、诗歌朗诵会和原创戏剧创作等形式,用音乐、舞蹈、话剧和小品等方式再现课程内容,被命名为实践课程展演。这种模式自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开始,至今大部分专业课程都采用此模式,且成效明显。

后来,实践课程展演从课堂到舞台。自2013年以来,每年举办一场经典作品改编实践创作展演,学生在学习文学作品后,由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精读研讨及改编,运用舞蹈、话剧、歌曲、快板和朗诵等丰富的舞台形式,对抽象的古代诗词、神话作品等进行立体呈现,在艺术改编和创作中加深对文学经典的理解,融乐于教、融教于思。

调查问卷显示,76.09%的同学认为实践课程展演对提高自己的写作及表达能力具有帮助,而只有13.04%的同学认为是没有作用的,10.87%的同学认为有一定的帮助。除传统的课堂教学实践,学生认为第二课堂实践、文化调研实践对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具有一定的帮助,二者在众多的实践方式中皆高达50%,而其他的实践方式则普遍占30%左右的比例。

3 新媒体时代的写作实践

在新媒体时代,写作和实践也应与时俱进。新媒体时代,提升写作能力和实践平台的运用另外一种方式就是自媒体运营、运营公众号。

调查显示,56.52%的同学有公众号运营和写作的经验,而43.48%的同学没有公众号运营和写作的经验。对于新兴文体的写作,只有47.1%的同学有过写作经验,而52.9%的同学都没有写过新兴文体。据此可得出,新媒体时代的写作实践尚需加强。

(五)小结

广州南方学院写作课程的教学探讨实施已有十余年,通过教学实践和效果的分析可见,写作课程集群的开设、多写多练的训练体系、覆盖各类课程的写作训练和多级写作实践体系对提升学生的写作交流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其中即时的反馈体系、覆盖大学四年的立体的写作表演平台的实践方面还可继续加强,提升学生写作的沉浸感。

二 理工科高校通识写作课的教学探索——以南方科技大学写作与交流课为例

自2015年起,国内多所理工科高校将写作课程设为通识必修课,如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和南方科技大学等,以提升写作和交流能力为培养目标,进而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理工科高校写作课程的命名多是写作与交流相结合的方式,如清华大学的写作与沟通、南方科技大学的写作与交流和西安交通大学的表达与沟通,此处用表达、沟通和交流等不同的字眼,但都注重写作能力和沟通表达双向能力;从培养目的和目标来看,都是要提高学生的写作、交流能力,从深处的目标来看,都是要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逻辑表达和思辨写作等能力。为在写作课中实现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和训练,各校尝试方式不一,清华大学采用的是主题式长短文的分析性写作方式,注重沉浸式写作体验及分析性写作;中国科学院大学在2015年春季学期对已经入学半年的2014级本科生开设大学写作学位必修(核心课),开设初衷即是对学生缺乏批判性阅读和写作现象的回应,以批判性思维作为授课核心目标。

南方科技大学写作与交流课程是2019年秋开设的全校本科一年级学生的通识通修必修课,教学目标是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培养批判性思维。写作与交流课程中的写作是把批判性思维显性化,注重具体的教学环节和写作能力的培养,在更深层次上,学生的写作水平受制于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写作可视为批判性思维应用和训练的试验田。

因此,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写作与交流能力的培养两者之间是同根同流、道术结合的关系;如何在写作与交流课程中将批判性思维的相关内容与课程教学内容结合,并在教学环节中贯彻执行,实现写作能力与批判性思维训练的融合,成为教学的重点和课程改革探索的研究内容。笔者在写作与交流课程教学中,有意识地在写作教学中融入批判性思维内容,以区别于英文语境下批判性思维的写作课程和独立的批判性思维课程。

(一)写作课程中批判性思维内容的植入

写作课程开设,目标是培养批判性思维。因此需要界定几个重要内容:一是学生已有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测评和标准;二是提取批判性思维的论证、理由和证据、逻辑和批判性阅读等几个内容要素,并将其融入到写作课程的教学和训练及反馈中;三是确定训练之后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升。在过去两个学期的授课实践中,笔者引入了批判性思维的内容,并将其融入到写作的教学和练习中,在批判性阅读、论证、证据意识、逻辑结构和语言的准确表达5个教学环节和内容上进行了植入。

(二)写作课程中批判性思维融入的效果分析

经过两学期的教学探索,学期末笔者以批判性思维融入的效果进行调查,所教授的4个教学班104位学生78份答卷中,9位占比12%的同学对课程评价比较高,认为写作和交流能力有质的提升,培养了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59位占比76%的同学认为很有帮助,意识到了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问题,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继续注意提升;只有10位占比13%的同学认为有写作规范和技巧方面的帮助,而没有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的提升。

对批判性阅读、论证、证据意识、逻辑结构和语言的准确表达5个教学环节和内容上的批判性思维植入的调查显示52位同学对批判性阅读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印象深刻,26位同学认为较有印象;50位同学意识到并开始注重论证的逻辑,28位同学认为影响大不大。然后是初步确立具体的证据和理由意识、了解一个论证的基本要素,并能够运用论证要素审阅自己写作的文字;最后是词语和语句的表达准确简洁清晰。所呈现的调查结果与教师评改作业的结果基本一致,大多数学生们能够迅速掌握并运用批判性阅读的要素和方法,逐步树立论证、证据的意识。

(三)小结

理工科高校写作通识课程的开设尚属于探索期,通过大一即开设写作通识必修课的方式是目前多数高校使用的途径,小班式研讨式、高频反馈和沉浸互动等教学方式的运用对提升学生的写作和交流能力是有效果的,进而能够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

三 结束语

当前中国大学生的写作能力亟待提高成为共识,但如何提高与提高到什么目标成为一线教师教研探索的重点。

从教学方式上来看,可探索更为灵活实战的教学方式:对此方面还可开拓多种教学方式,在阅读材料、课堂讨论、教师点评作业与学生互评作业相结合的方式上,探索使用项目驱动式、案例实战、翻转课堂、情景模拟和实践教学等方式。

从教学目标更深层次上来看,学生的写作水平受制于批判性思维能力。从以上粤港澳大湾区两所高校写作教学探索可见,写作系列课程、多写多练和多级实践平台等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从教学目标更深层次上来看,学生的写作水平受制于批判性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应用和训练应该是写作课程的更高目标。

区别于英文语境下批判性思维的写作课程和独立的批判性思维课程,如何在中文语境下将写作与批判性思维结合,并在教学环节中贯彻执行的较少。对此的教学实践和探讨将会成为理工科通识写作课程的重点。

猜你喜欢
批判性写作能力作文
挖掘创造潜能,提高写作能力
加强互动交流,提升写作能力
如何有效提高中小学生的写作能力
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理论思考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探讨樋口一叶作品中的批判性——以《青梅竹马》为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