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 冰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出版社)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也是新媒体技术发展的高峰期。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出版社编辑工作效率的提升提供了充足的技术支持,也对出版社编辑工作转型带来了较大的挑战。因此,探究新媒体背景下出版社编辑工作的转型策略具有现实意义。
新媒体是相较于传统报纸、期刊、广播、电视而言的新的媒体形态。即以数字技术为支撑,以移动智能终端为载体,以计算机网络、通信卫星为枢纽,面向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的形态,包括数字新媒体、网络新媒体、移动新媒体等[1]。新媒体兼具互动性、网络性、超文本、数据性、模拟性等特征,可以消解传统报纸、期刊、广播、电视、通信网之间的边界,实现信息发送端与信息接收端的无缝对接。在新媒体背景下,任意个体均可进行信息传播,受众的信息传播、信息接收主动性显著提升[2]。
新媒体时代,出版社编辑工作与受众需求偏离的问题因数字出版技术的介入得以放大。具体表现如下:传统出版社编辑对受众需求认识不统一,不注重编辑工作开展前期受众需求的全面调查,最终导致工作内容与终端要求出现偏差,影响了出版编辑价值链的 运转。
新媒体时代,出版社编辑的信息来源更加多样,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内容素材获取较难的问题。但是由于编辑对素材整合不到位,致使现有内容产品仍然存在数量与质量之间的矛盾,有质量缺数量、有数量缺质量等问题频繁出现,一定程度上对精品力作的出版造成不利影响[3]。
新媒体时代给出版社带来了改革动力,也凸显了出版社编辑工作的不合理之处。局限于传统编辑思维,一些出版社编辑不注重远期工作思路的调整,且新媒体市场需求分析能力有待提升,导致新媒体工作思路与市场需求出现偏差,制约了其发展[4]。
新媒体时代,文化消费成为主流,受众信息需求进入新的高度。与此相对的是,传统出版社编辑工作流程不够高效,主要依靠人力完成大部分工作,在信息整合、选题策划、作品设计等环节效率不高,影响了出版编辑潜在社会效益与经济价值的创造效果。
新媒体背景下,受众需求成为出版社编辑的先导,出版社编辑应聚焦受众个性化需求,依据选题构思专门化、策划过程互动化原则,构建定制出版体系。定制出版体系是围绕特定受众需求提供个性化方案的体系,具有影响面广、精准度高的特点。在定制出版体系构建过程中,出版社编辑应确定目标受众,并在整个出版流程中持续关注、挖掘目标受众的需求,为目标受众精准画像,为内容精准编辑提供依据。
在新媒体时代,“互联网+”、云技术、大数据技术发展成熟度不断提升,为出版社编辑深入挖掘受众需求提供了充足的技术支持。出版社编辑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从各渠道受众网页浏览、在线社交、线上购物行为数据着手,进行数据挖掘与数据解读,构建目标渠道受众偏好图谱。在目标渠道受众偏好图谱内,精准锁定受众需求,并了解受众阅读偏好、品牌偏好、价格偏好,明确受众的潜在个性化需求,进而在选题构思环节,对接特定受众的特定需求,开发贴近目标渠道受众阅读习惯、阅读兴趣的选题。除考虑对内容具有个性化需求的受众群体外,选题可辐射企业品牌、社群以及多类别时尚品牌等。此时,编辑应深入社群、企业或其他渠道,结合目标受众在特定场景内的特定活动,进行专门策划,突出专属性。比如,面向广播团体进行出版选题构思,可结合最新广播研究课题进行策划,且策划全程围绕广播产品及其文化特点,在品牌与受众情感之间建立联系,获得更多受众的认同。再如,对电视行业或相关的意见领袖及其带领的社群话题热点进行构思,突出其社群特色。
与此同时,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编辑工作实时互动提供了极大的技术支持。在积极引入目标渠道受众个性化需求的前提下,出版社编辑应多与受众互动,确保最终出版物与受众个性化需求相符。新时期出版编辑过程互动需要借助新媒体技术畅通编辑与目标渠道受众之间的信息交互渠道,编辑及时向目标渠道受众提供作者译者信息、图书内容适用信息、发行渠道信息等,收集目标渠道受众的反馈,根据目标受众反馈信息进行编辑内容、形式的调整,确保出版内容与目标渠道受众特定需求无偏差。在与目标渠道受众进行信息交互时,编辑应了解目标渠道受众对出版物的价值感知,自觉平衡目标渠道的受众价值诉求,如销量、个性特点、出版物影响力与凝聚力等,在促进双方互相了解的基础上推进价值共享。
新媒体时代,新的信息采集方式为出版社编辑提供了充足的素材。与此同时,多形态媒体出版物日益丰富,出版信息传播范围进一步拓展,初步形成了多渠道立体传播体系。但在信息海洋中有价值的内容更为复杂,对内容素材整合提出了较大挑战。为规避内容同质化问题,出版社编辑应在信息共享机制运行的前提下,将“内容为王”意识融入稿件编写流程中[5],并主动借鉴《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等文艺原创精品出版工程推进经验,结合网络文学精品出版经验,提高内容生产与创新能力,规避一稿多用现象,从源头解决出版产品同质化问题。同时,在保证原稿来源可靠的基础上,对获得的信息素材进行筛选,确保出版产物内容的准确性,并具有较高的价值。
深度整合内容素材是出版编辑精品化的重要环节之一,需要出版社编辑主动挖掘、善于发现原创优秀学术成果。根据新媒体时代精品出版物呈现的思想精深、制作精良、内容精湛的特点,编辑应长远规划,明确方向,突出重点,进而推陈出新,提档升级。在具体编辑工作开展过程中,出版社编辑应根据“内容为王”要求,树立同一主题内容的多样态生产传播理念,引入知识产权(Intellectual Property,IP)概念,并将较为成熟的IP化运作模式渗透到主题出版图书的内容素材整合中,激发内容素材活力,提升整合效益。同时,以目标受众为主体,广泛收集文化创意,打造自带话题热度、粉丝基础的内容素材库,在通过基本成型创意来源控制创作成本的基础上,为其他形式作品的二次改编创作奠定基础。从产业链一体化角度来看,在产业链上游,出版社编辑应大力培育孵化优质IP,在主题出版作品开发环节规划IP方向。同时,以既有主题出版物为孵化动力,继续开发同主题其他形态的内容素材,并调整主题出版作品与内容素材的一致性,打造特征匹配的素材库,实现初次开发整合素材的多次传播,扩大主题出版作品的影响力;在产业链中游,出版社编辑应编制多媒体形态的IP内容,实现基于新媒体平台的一个内容多种创意、一个创意多次开发,发挥多媒介形态优势,推动同一IP素材的多种创意联动以及多次增值传播;在产业链下游,出版社编辑应以社交化营销为重点,构建多屏融合态势,一次输出多形态IP内容,为受众提供发表见解的渠道,并根据受众见解进行多形态内容整合,为后期内容生产与宣传提供依据,以便在短时间内提升内容整合效果。
此外,在受众日益分众化、细分化的当下,根据处于不同情境下受众的差异化信息需求,出版社编辑应,积极搭建准确、严谨、海量、权威、互动性强的内容素材库,采用动画、照片、文字、视频、音频、图表等表现形式,全方位整合出版内容,并在全面深度整合内容素材的基础上,重视工作中的创意性,做好以创新、创意及质量为要素的原创出版工作。
为适应激烈的媒体竞争环境,出版社编辑应借鉴胜任力模型,进行工作思路的调整。胜任力模型特指组织内角色所需技能、知识、性格特点的组合模型,可以为工作开展提供依据。为了解新媒体时代出版社编辑的岗位胜任力要素,可以整合编辑个体发展要素、出版社发展愿景,结合编辑日常工作内容,参考胜任力模型标准化程序,通过编辑基本素质、语言文字能力、沟通交往与团体协作能力、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选题宏观掌握能力、市场预先判断能力、信息获取能力、责任感与耐心、政治敏锐性、敬业精神、创新能力、学习能力与审美能力等要素,构建新媒体时代出版社编辑胜任力模型[6]。其中编辑基本素质指编辑的基本功,具体为稿件的编辑能力以及与职业相关的出版专业知识、业务技能、职业敏感性等素质。语言文字能力指出版社编辑的稿件语言文字规范应用能力。沟通交往与团体协作能力是编辑社会活动的重要能力,不仅需要与作者、印制、校对、发行、排版方进行高效率沟通,而且要团结同事,顺利完成任务。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指出版社编辑可以独立利用计算机技术查找素材、存储信息并与目标渠道受众进行信息交互,同时可以借助虚拟计算机技术进行市场开拓。选题宏观掌握能力是出版社编辑的核心能力,需要出版社编辑洞察出版市场与目标受众需求,大面积收集信息,并进行创意方案的策划。市场预先判断能力指编辑善于测算市场预期倾向,策划与市场预期相符合的方案。信息捕捉获取能力指编辑可以利用线上、线下多种渠道进行信息搜集。责任感与耐心、敬业精神指编辑要有认真负责的态度,能高效完成岗位职责内的工作内容。政治敏锐性指编辑要理解宏观形势、把握宏观政策,做好选题策划。创新能力与学习能力指编辑可以主动突破传统工作模式,学习新的方法与知识。审美能力指编辑能从艺术美学视角对图书装帧设计方案中的版面安排、图片选择、色彩搭配提出自己的见解,协助设计人员调整图书外观促使其与内容更加贴合。
在胜任力模型构建完毕后,出版社编辑应结合自身需求、特征与潜能,制定工作规划。为确保工作规划的精准度,编辑可以借助卡尔特16种人格特征测试工具,确定自身工作效率、稳定性与抗压能力。在确定职业规划后,编辑可以结合自身语言表达能力、选题策划能力、组织沟通能力等能力表现,明确工作方向[7]。其中语言表达能力是指扎实的语言文字基本功,可以明确清晰而富有条理地表达。选题策划能力是指编辑能在分析市场消费者阅读倾向的基础上,进行富有创意的选题设计。组织沟通能力是指编辑能在利用现代技术完成市场充分深入调研的同时,顺利完成与作者洽谈、新书发布会举办等任务,并面向终端服务需求,承担连接读者与内容提供商的枢纽作用,确保作品设计与选题开发过程顺利推进[8]。在自我评估的基础上,出版社编辑可以借助组织辅助评估方法,测试自身业务专业知识水平,及时发现个人工作存在的不足,并及时调整,确保个人工作符合新媒体时代出版编辑实际以及个体长期发展规划。同时,在社会化分工日益细化的新时期,出版社编辑应积极向复合型融媒体人才转型,协调编辑、设计、选题、营销等环节资源,并借助支持核心策划人的公共平台,进行创意宣传,打破传统相对封闭的出版形式。
新媒体背景下,全媒体出版成为出版业的发展趋势。全媒体出版可以在原版图书内容的基础上,整合纸质端、互联网、移动智能设备、数据库图书馆等多渠道,在扩展受众覆盖广度的基础上,满足读者多元化阅读需求。借鉴全媒体出版模式,出版社编辑可以市场为导向,打造高效编辑流程,实现一种内容、多元载体、复合出版。基于全媒体出版模式的高效编辑流程中文字编辑、策划编辑可以朝着两条不同的支线平行发展,前者负责质量与内容管理,定位于产品生产与品控;后者负责市场运营,重点是作品设计与运营,可以融合出版社发行机构功能,搭建大营销框架。在大营销框架内,编辑的作品宣传需要贯穿于作品设计、定位、营销整个环节[9]。在专业分工多极化发展的背景下,高效编辑流程主要包括信息整合、选题策划、产品设计等环节。
信息整合是信息爆炸的新媒体时代出版社编辑的首要任务。在信息整合环节,出版社编辑应从目标渠道受众视角出发,进行信息证实、评价、过滤、可视化展现。同时,综合考虑出版市场行业资讯、目标渠道受众购买意愿、行业发展最新动态、作者作品情况等信息,从多个角度进行信息收集、挖掘,并进行信息的创造性加工与集约化整合,真正打造有价值的文化精品。
选题策划是新媒体时代出版社编辑创造能力发挥的关键环节,出版物在内容、形式方面均具有不确定性,对编辑的创新意识、市场洞察能力均有较高要求。因此,在选题策划环节,编辑人员应在了解受众需求的基础上,收集、筛选有用的信息,对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进而构思、设计选题。
产品设计是新媒体时代出版社编辑专业素养和能力的体现,需要出版社编辑从工艺、技术等维度,进行待出版作品的规划设想。一般纸质产品设计包括外部设计、内文版式设计两个模块;数字产品设计包括静态文字设计、内结构设计、动态声像设计等模块。根据产品的差异,出版社编辑应在控制产品风格、内涵与目标渠道受众群体契合度的基础上,依据数字出版产品需求,提升产品在视觉层面的艺术性、科学性,确保产品的功能、形式相一致。例如,根据排版方式的不同,电子书分为版式电子书和流式电子书,出版社编辑要根据版式电子书与流式电子书的区别,进行设计。其中版式电子书的文字可随屏幕尺寸变化而变化,此时,出版社编辑应聚焦图文配合问题,设计与传统纸质图书一样的版式;而流式电子书的字号、文字、字体随读者阅读偏好而变化,出版社编辑可以根据前期读者阅读偏好调查结果,合理设计,以便展现出版物的核心创意特色[10]。
在新媒体时代出版业态发生变化的背景下,出版社编辑应积极寻求工作转型契机,聚焦受众个性化需求,深度整合内容素材。同时,根据终端服务需求,调整工作思路,重塑编辑工作流程,确保整个工作过程适应新媒体时代出版业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