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烽
(福建商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1)
农村专项招生政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招生政策,早在2012 年,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五个部门就联合下达《关于实施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的通知》[1],该政策直至2022 年教育部《继续面向农村和原贫困地区实施重点高校招生专项计划》,政策持续性已达10 年时间。农村欠发达地区专项招生是我国持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制定的补偿性政策,能够为农村成绩优良、勤奋好学的学生提供良好的上学机会,可以切实提高高等院校服务社会、服务农村的能力。然而在我国实施专项招收计划的过程中,却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在全面理解和内化专项招生计划的内涵下,对其进行分析和探究。
首先是专项计划。农村贫困地区专项招生计划能够为我国解决经济发展问题,激活农村产业活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及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智力与人才基础。能够在重点高校安排并调整招生计划的前提下,将生源招收范畴集中到农村欠发达、边远等地区,使传统的学校招生转变为定向招生,从而更好地鼓励并引导学生毕业后直接回到乡村,开展就业创业以及农村经济服务活动,从而进一步巩固我国现阶段脱贫成果。因此在国家民生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等层面上,专项招生计划拥有举足轻重的现实意义和价值。此外,由于该计划的生源招收范围聚焦在地方县、乡、村及地区,所招收的对象都农村籍大学生,由我国地方或国家重点高校负责实施,其目的是调整农村学生的比重,均衡城乡教育资源,可以更好地帮助我国实现教育公平,推动农村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定向招生,是帮助高校更好地明确学生的毕业走向,譬如矿业、林业、农业等学校可面向矿场、林场、农场进行定向招生,使学生在定向分配的背景下,更好地参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与建设中[2]。然而与传统定向招生不同,专项计划背景下的定向招生所面对的生源主要来源于偏远的农村地区,在毕业就业上,应鼓励和引导学生返乡创业或就业,使学生积极地服务当地经济的发展与建设。
我国高校在实施并推进专项招生工作的过程中,虽然能够取得相应的发展成效,然而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依旧面临着实施过程、专业设置、后续措施等层面上的问题,严重影响农村学生培养与培育的质量,导致专项招生的价值无法得到全面的彰显。
首先是高校与教育部门的重视不够、宣传不到位。专项招生计划的宣传工作拥有难以替代的功能和作用,需要教育部门和高校吃透并摸准专项计划的文件精神与政策内容、统一实践和认识,以此为政策的全面开展与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然而在计划落实的过程中,基层教育部门与高校却难以对其提高重视,无法切实发挥宣传工作应有的价值和功能,导致政策落实程度有限,工作推进过程受阻,甚至部分家长或学生对政策内容的知晓时间滞后,严重地影响专项招生工作的有效实施。其次是申请程序烦琐。在此过程中,学生或家长需要上交的证件、资料较为繁杂,如身份证、户籍材料等。而农村家长通常文化水平低,难以全面地了解报名流程,极易出现材料缺失或重复上交材料的问题,从而致使专项招生计划的实施质量和效率受到严重的影响。
首先专业选择范围窄,定向就业依旧存在明显的不足。大部分高校在落实并推进专项招生计划的过程中,所设置的专业范围较小。如A 院校只设置了汉语言文学、数学、英语等师范类专业。农村学生在专业选择的过程中,不得不放弃理想的专业,或者不愿参与专项招生活动。其次“降分录取政策”的效果不够明显。部分高校专项计划和中央专项计划的录取降分政策较好且力度较大,譬如清华大学的降分优惠在60 分左右。而北京大学的降分政策只需要达到控制分数即可[3]。但我国地方专项计划的“录取降分”政策却存在明显的弊端和不足,譬如降分政策只体现在高校的录取比例上。由于每年申报学生有限,达到条件的学生入学比例较大,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的入学概率得到了极大提升,地方招生计划中的降分政策难以发挥出应有的效果。
首先,高校缺乏后续的培养和资助计划,导致农村学生成绩难以得到有效的提升。专项招生入学的学生,并没有特定的专项培养举措,也没有相应的资助帮扶与培养方案,导致学生与普通学生在教育资源、人才培养的层面上,没有明显的差异。特别是在实践活动、评奖评优、课堂教学等层面上,几乎与普通本科学生相同,缺乏相应的定向培养举措和程序。而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所开展的专项招生工作,能够结合农村学生的“经济情况”“性格状况”“学习情况”,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生活来源”“经济来源”及“学习指导”,使学生在适应学校生活后,更好地投入到专业学习的不同环节中。而其他院校则在此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和缺陷,难以根据学生的基本需求,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帮助或服务。其次,农村学生心理压力较大。由于农村学生在文化背景、资源条件、社会阅历等层面与城镇学生存在差异,因此在学校、社会发展中,可能会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会影响自身参与专业学习活动的质量。在此方面我国大部分院校仅以心理辅导工作为主。工作性质、内容与普通大学生并无差异,缺乏针对农村大学生的心理预防及干预机制,导致农村大学生所存在的心理问题迟迟难以得到解决。
宣传是专项招生政策执行与落实的前提条件,然而在农村欠发达地区开展政策宣传工作时,却存在明显的复杂性与差异性特征。部分农村地区较为闭塞,政策宣传需要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来实现,而参与家庭或学生难以知晓政策的基本内容和具体条件。此外,宣传主体的不协调及多元性,将导致政策内容在层层传播的过程中,出现内容异化或缺失等问题。且部分宣传主体由于缺乏责任制约,难以提升对政策宣传工作的重视程度,进而导致政策宣传的深度和广度受到严重的影响。在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而留守在农村的人群通常以老弱病残为主,该部分群体政策理解能力相对不足,易存在错误的价值观,容易使其出现违反政策的行为。
农村欠发达地区专项虽然现阶段专项招生政策得到了不断的完善,但仅是专业增加、总量扩充,覆盖范围拓宽等层面上的政策完善,而如何规划政策宣传形式、确定宣传主体,明确宣传责任依旧是影响计划推进的基本问题。在高校层面上,高校如何确定专业范围,如何解决毕业生就业、创业问题,现有的专项计划或政策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规划。在组织管理上,我国教育部门通常根据政策内容,下达相关指示或通知,并由省级部门通过修改后,传达给学校和教师,各级教育部门在此过程中充当了重要的角色,而非某个特定的部门和人员,导致责任规范不够明确,难以具体到特定的机构或个人。在监督上,各级政府部门的监督责任并没有在专项招生计划中得到鲜明的体现,导致监督主体、监督机制缺失[4]。
在专项招生计划中,高校学生培养的责任与义务并没有得到有效的体现,导致高校在后续措施制定与实施的过程中,缺乏积极性和自主性。虽然专项招生政策能够通过各项条例,明确高校在农村学生招收上的责任与义务,但由于自身在人才培养上的责任和义务不够清晰,导致高校缺乏构建后续措施的自主性,进而影响农村大学生教育及培养的质量[5]。因此,缺乏对农村学生的了解,也是高校难以履行自身责任与义务的重要原因,需要高校在推进专项计划的过程中,予以重视。
首先,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应构建并完善专项计划宣传与服务平台,通过手机微信、抖音等普及率较高的信息传播媒介,将专项计划参照文件、实施通知及政策内容全面而有效地传递给农村家庭或学生,从而提升政策宣传的实效性。在此过程中,学校需要构建相应的咨询服务、信息服务机制,提高对政策解读人员的培训质量,让家长和学生的疑惑得到更好的解答。其次,明确专项招生的政策依据和实施细则,让计划实施从学生申请到资格公示更加公开透明、打消考生的疑惑,使专项计划的实施过程更具条理性。最后,针对多主体不协调的问题,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应构建问责机制和监督体系,通过内部监督、群众监督相结合的方式,使政策能得到层层落实,从而切实地提升多元主体的重视程度。
首先,针对农村专项招生,教育主管部门与相关高校达成共识,扩大专业范围,特别是现阶段现代农村经济发展急需的专业。通过完善政策“规划机制”,能够更好地提升计划落实质量。在此背景下,高校应尽可能将专业范围最大化,提高不同专业的招生额度,使农村学生更好地选择自身所喜爱的专业。同时,高校必须提高总招生规模,以此均衡生源比重,提高教育质量。最后,针对降分录取优惠不够明显的问题,我国高校应根据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20~50 分不等的优惠分数,以此体现专项计划的现实意义。
首先,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应在专项招生中明确高校在农村学生培养中的责任和义务,通过细化管理、监督及规划的方式,提高高校在学生教育、培养及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上的积极性,使高校定向招生与专项计划更好地整合起来。其次,给予经济资助。高校应在我国教育部门、财政部门的支持下,为农村经济困难大学生提供必要的经济资助,减轻农村大学生的经济压力,使大学生积极地参与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再次,构建定向培养方案。该培养方案应以学生生源所在地的经济发展状况、产业发展趋势来制定,使专业教育活动与农村经济发展有机地融合起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更积极地、更有效地参与农村经济建设的过程中。最后,健全心理辅导机制。高校应深入分析农村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行为规律及思想动态,通过教师教研或教学实验的方式,明确农村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心理困惑,进而通过专项辅导、集体辅导及网络咨询相结合的方式,完善心理辅导机制,提高农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推动学生的健康发展。
党中央一直高度重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农村教育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6]。通过落实并推进农村欠发达地区专项招生计划,可以为我国乡村振兴事业、新农村建设工作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持。而在未来的专项招生计划实施中,农村专项招生能够结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趋势,获得更快、更好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