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之,好之,乐之
——兴趣教学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实践

2023-03-22 09:48:35林国训
广东教育 2023年1期
关键词:实词文言文课文

林国训

文/东莞市商业学校

文言文教学是中职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学生厌学,教师怕教。传统的教法学法“教师讲,学生听”,难以使学生们保持兴趣并坚持学习下去。为了使他们好学、乐学,进而提高其文言文水平,笔者立足于学生的现状,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从“激发兴趣、利用资源、开展游戏”三个方面进行了兴趣教学的一系列尝试。

入学初,笔者对所教两个班的107名学生做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认为“自己相对较好的科目是语文”的有74人,占69.15%;而“对文言文感兴趣并对自己的文言文水平感到满意” 的为15人,占14.02%,能“完整背下一篇初中所学的古文”的有26人,占24.29%。

纵观历年我省职业高考试题,文言知识的相关题目所占分值不少,而且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这类题目的比重及难度也逐年增加,而中职学生文言文功底差也是不争的事实。因此,怎样提高文言文的教学质量,很值得探讨。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在教学中一些做法,探讨如何突破中职文言文教学的瓶颈。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1.定目标,指导学生完成每篇课文的学习目标

一篇文言文涉及的知识是多方面的,有实词虚词、文学常识、古代习俗、官制、礼仪、典故等等。通过一篇课文把相关的知识全部传授给古文功底薄弱的学生,无异于给一个久病的患者开大剂量的补药,必然导致“虚不受补”:不但什么都学不到,而且学习积极性严重受挫。

因此,可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及其兴趣爱好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如在教《鸿门宴》时,可引导学生根据课前的学习要求、学习提示和课后的练习把学习目的确定为掌握被动句式,至于其他知识,如故事背景等,大致了解即可。如提到刘邦时,只须按注释略作介绍,粗知其人及楚汉相争足矣,而不必从刘邦的生平讲到有汉一代。至于时代背景,作者介绍,或只用课文注释,略作补充;或干脆不讲,只让学生参阅注释即可。至于课文分析及写作特点等,则在熟读课文之后,尽可能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自己发现了其中的规律,而不是老师灌输的,他们就会发现自己的价值,激起兴趣的火花,满怀信心地进行下一步的学习。

2.教方法,指导学生敢于质疑发现问题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讲解过多,唯恐自己讲得不够透彻,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没有积极地动脑、动手;往往是教师讲得越多,效果越不明显。把学生当容器,不断地灌输,既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也不利于教师及时地了解学生对课文的领会和掌握的程度,容易造成教学上随意性和盲目性的恶果。

我们强调熟读成诵“其义自见”,但是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还给学生。重视课前预习,让学生思考布置的问题,结合注解和翻阅字典去阅读课文。引导他们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做到边阅读,边做好笔记,圈点出疑难之处。

各个学习小组选定探究目标,在组长的带领下,或上网搜索,或查工具书,或阅读参考资料,或相互讨论,以求解决,由学生汇报各自小组的探究成果。针对学生提出的难点,教师充分肯定他们的发现,引导他们进行探究,足够的学习余地和思考空间,带来的是思想的碰撞和学有所得的愉悦。网络作为学生乐意接触而且更快捷有效的学习工具,可充分利用,有时候还可以把文言文课文拿到电脑机房来上。如《崤之战》 “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对此注解语焉不详,学生质疑,问“为什么‘墓’旁的‘木’会‘拱’呢”,教师则可以将问题抛给全体学生,他们快速查找资料,通过激烈讨论,去伪存真,最终得出正确答案。

3.回头看,引导学生对已学名篇熟读成诵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颇有道理,凡对课文能做到熟读成诵,在教学时脱口而出的教师,授课的时候往往也得心应手。因为在榜样示范的作用下,学生也能很快背诵出来。

于是,笔者向学生了解他们初中教材有哪些课文是要求背诵的,把《岳阳楼记》《爱莲说》《桃花源记》《出师表》等名篇列为背诵篇目,和他们一起制订复习计划,师生互相督促按计划把文言文都背诵下来。这样,在教学中,对各个常见的实词虚词、每个基本句式在哪篇课文中的哪句话里面有出现过,便能了然于胸,有效地进行学习指导从而做到举一反三。

4.多肯定,指导学生考核量化增加积累

学生们对文言文不感兴趣,跟学习过程中体会不到成就感有很大的关系,难以立竿见影的文言文学习使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一再遭受打击。这时,激励显得极为重要——尤其是在进行考核的时候。

背诵是最容易量化考核的内容。要求学生充分利用早、晚读课的时间进行背诵。以六人为一个背诵小组,设组长一名,负责对照背诵计划每周例行检查。除此以外,还要求学生能够熟练默写,每个学生准备好一本专门默写的本子,有时默写全文,有时默写其中的名篇名句,如果是名句,要求一个字也不能错。默写完毕后,各组交换批改。每次的批改成绩都由组长做好登记,每个月评比一次:每小组根据成绩,把成绩最好的一位评为“好记星”,进行德育加分奖励;而成绩最差的一位则不扣德育分,但需要补上相关的知识——在即将举行的学习会上给全班学生准备一个改编自古诗文的节目。这样做,在很大程度上鼓励了学生们主动积累背诵古文,有利于避免写错别字、增强文言文语感,有利于增加写作素材,也有利于提高那些未完成背诵任务的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表演才能,可谓“一举多得”。

二、架桥梁,现有知识、社会资源化繁为简

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是建立在已知知识之上的从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的一个过程。作为古代汉语书面语的文言文,与现代汉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很多的语言现象,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还很常见。文言文以单音词为主,决定了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重在掌握实词与虚词的使用。古汉语中,一词多义的现象非常多,古今异义的情况也很普遍,可通过以下方式识记一个词众多的义项。

1.利用熟悉的成语俗语

成语是古代汉语在现代汉语中的遗留,如果懂得了经常使用的成语意思,那对文言文词语的掌握就变得容易多了。如《鸿门宴》里张良说:“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亡”字,很多学生误认为是“死亡”的意思,可以让他们找出有“亡”字的成语,然后对这个字加以解释。经过分析,他们发现,“亡”字在成语“追亡逐北”“亡命天涯”是另外一个解释——“逃走”。

2.联系学过的古诗文

例如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要解释“斯亦伐根以求木茂”中的“斯”字时,笔者引导学生做到温故知新,“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琵琶行并序》、“斯是陋室,唯吾德馨。”(《陋室铭》)回顾这些句子,便很容易地记住“斯”字最常见的义项——“这”。

3.结合地名理解

讲授《游褒禅山记》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这一句话里面的“阳”字的意思,学生们刚看的时候很迷惘:不是太阳吗?为什么解释说是“山南水北谓之阳”呢?其实要掌握这个知识点并顺带引出“山北水南谓之阴”,看看我国各地的地名就很容易理解了。为加深理解、强化记忆,可引导他们看几个地名:衡阳、淮阴、汉阳,其中“衡”是衡山,“淮”是淮河,“汉”是汉江,这样不难分出衡阳是在衡山以南,淮阴是在淮河以南,汉阳是在汉水以北。

通过以上种种途径,在文言文学习中架起一道道沟通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桥梁,学生可以从中轻松愉悦地感受到文言文的实用性和语言魅力,充分认识到文言文不是活在书本的语言,而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树立文化自信,从而主动开发利用好传统文化这座取之不尽的宝库。

三、会运用,寓学于乐体验古文学习无穷乐趣

学习文言文,掌握其中大量的实词虚词及语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所以能否看懂粗浅的文言文,是衡量文言文教学是否成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尺度。十八年以来,笔者一直坚持实施一个文言文训练的计划:每隔一周布置一篇文言短文给学生完成,要求学生完成对短文的翻译及附加在后面的练习题。高一年级时,旨在增加兴趣,提高信心,因此从古代的短篇小说集(例如《聊斋志异》《世说新语》和《笑林广记》)中选取某些有趣、诙谐而又相对简单的篇目,以扩大阅读面、增加积累;高二、高三年级时,为了适应高考的题目,则强化练习,从二十四史中精选人物传记为例文,并且在考查学生们对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翻译等方面逐渐增加题目难度。

使用学到的知识,让它外化于行,首先使知识得到了强化,进一步加强了印象,而在运用的时候能够得到别人的肯定,将在很大程度上使学生富有成就感和满足感,这将为学习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笔者的做法是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四个读书小组,教师略作指导,引导学生共同学习探讨古典诗词、诗文朗诵技巧、把古代短篇小说或人物传记改编为话剧,定期举行读书交流会、朗诵会、故事会或文艺晚会,为他们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他们在同学们面前勇敢地表现自己、不断地提高自己。

十八年以来,笔者一直进行以上措施及教学手段的尝试,基本上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学生们从“知之”,到“好之”,最后“乐之”,他们迎来了喜人的进步:班级的语文成绩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历次考试测验,文言文的得分率由入学之初的32%左右提高到了71%上下。对文言文,他们逐渐萌生了浓厚的兴趣,甚至主动找来自己喜爱的古籍,开始借助工具书进行研究学习。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信然!

猜你喜欢
实词文言文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背课文的小偷
学生天地(2020年17期)2020-08-25 09:28:54
文言文实词词义推断的基本策略
文言实词50例
文言实词推断法
背课文
新少年(2017年3期)2017-03-23 12:46:52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
学周刊(2016年26期)2016-09-08 09:02:54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
语文知识(2015年11期)2015-02-28 22: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