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视角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2023-03-22 08:05令狐浩晶
浙江经济 2023年1期
关键词:双师校企人才

令狐浩晶

(山西工程科技职业大学,山西 晋中 030619)

随着我国教育体系改革的持续性推进,高等院校发展呈现综合化特征,各大高校依托于校内外的资源,积极打造具有专属性的办学特色。校企合作能够实现高校与企业资源优势的整合,显著提升人才培养水平与成效,使学生更好地与社会接轨。基于此,本文立足于校企合作视角,重点研究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新思路。

1 校企合作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

1.1 提升专业建设和市场需求的契合度

通过构建校企合作模式,行业专家、企业领导等能够参与高校专业建设工作,既能为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方案编制、专业课程设置等提供指导,也能够立足于企业用人视角提出人才培养合理化建议[1]。因此,该模式不但推进了高校、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也实现了高校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市场发展的顺利接轨。

1.2 强化高校学生实践能力、就业能力

基于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强强联合,详细界定双方的权利与义务,由企业为高校学生创造实习实训平台,而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能够掌握就业技能,不断强化自己的工作能力。同时,学生能够了解企业工作要求及行业发展动态,然后有针对性地规划职业生涯。

1.3 实现“校、企、生”的共赢

高校采用和企业签订“人才订单”的培养模式,使学生毕业之后能够优先被合作企业录用,从而有效缓解高校学生就业难问题。与此同时,基于“人才订单”培养模式下,有利于学生在工作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快速匹配与适应企业岗位,填补企业经营发展人才空缺。此外,学生到企业参加实习实训能够获得专家的辅导,利于其职业素养与能力的增强,而且企业可以在较短的时间之内找到适宜的人才,从而达到人才和岗位之间的高度匹配[2]。校企合作模式促进了高校、企业、学生三者的互惠互利,从而实现了三者共赢。

2 高校人才培养中校企合作模式现状分析

2.1 校企合作缺乏驱动力,未能形成权益协调机制

首先,校企双方存在单边思维,导致权益协调机制失效。纵观校企合作实际状况,双方过于侧重自身权益的得失,针对人才培养难以形成高度统一的想法与意见。其次,校企双方未能形成长远的权益协调机制,致使校企合作信心不足。因为缺少权益协调机制,遇到问题后容易产生分歧,甚至背离了合作初衷。比如,部分高校认为校企合作就是一厢情愿,对此企业也是一言难尽。由于未能形成科学、合理、可行的权益协调机制,使校企双方合作很难拧成一股绳,沟通、交流不畅,存在较为严重的表面化问题,最终造成校企合作难产。

2.2 校企合作缺乏深度,未能形成产教研格局

校企合作的根本基础就是产教研结合,主要表现为专业对产业、高校对企业等方面。一是专业对产业。随着我国经济体系改革的持续性推进,高校专业预设需要立足于现状不断进行优化,构建动态式专业调整机制,逐步打造与产业转型升级高度契合的专业结构体系。然而受高校师资水平与设施资源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增加了专业调试难度,无法高度匹配产业升级需求,最后造成校企不对口[3]。二是高校对企业。现阶段,校企合作搭建的衔接平台基本是“校内实训基地+企业实践基地”,采用的合作方式是“顶岗实践+订单人才培育”。但是实际上,校企合作过程中由于衔接体制、产教研结合缺乏科学性,且部分高校未重视专业实习,而是简单地开展实习训练[4],导致校企合作缺乏深度。

3 高校人才培养中校企合作模式新思路

3.1 确立组织架构与制度,为校企深度合作夯实根基

组织架构与制度的科学化、合理化建设,是校企合作的核心基础,也是提升校企强强联合效力的关键。基于此,需要以组织架构与制度建设作为切入点,严格约束与规范校企合作阶段的各项行为,以切实推进校企间的深度合作。第一,确立组织架构。通过综合分析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优势特点,以两者的相互制约为依托搭建组织架构,其中高校与企业的领导者作为架构顶层,由其表决重大事项[5]。由企业专家、高校教师等形成教学指导委员会,基本工作内容包括专业课程设置、教学计划编排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的指导,保证校企合作的有效推进。与此同时,教学指导委员会应肩负起监管职能,重点监管校企合作发展状态及专业建设动态,使校企合作呈现高水平发展。第二,优化制度建设。重点整合校企合作模式下的详细工作规则与议事规章,强化校企力量的结合,将双方的优势充分发挥,从而显著提升高校人才培养成果。

3.2 立足于校企合作实际需要,设立人才培养品牌项目

首先,以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要为立足点,选取合理专业进行“3+1”学分置换人才培养模式试点。其中“3+1”指的是高校学生4年学制中,前3年在校学习,后1年采用“学分制置换”方式,要求学生进入企业完成理论基础课程知识与实践教学[6]。由此学生在理论基础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进入到企业参与实践工作,从而促进理论实践的有效结合,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同时锻炼其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其次,打造“跨越式”人才培养模式,即“跨专业、跨学院、跨学校、跨企业”。为了能够培养综合型优秀人才,使其能够形成良好的职业精神、商业素养及领导力,同时兼具前瞻性和实践能力,因此打通学院壁垒,携手组建精英学习班,着力构建开放式教学平台,加强与企业之间的精诚合作,逐渐形成校企长期合作生态系统。从学员构成情况分析,包含了不同高校、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学生,也涵盖了企业工作骨干,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具有开放性、高格局及宽视野的成才发展平台[7]。

最后,以高校全体学生为轴心探索构建“实践+竞赛”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详细如下:①加强校内实训教学基地与企业实践平台建设,同时将创建企业实践教学基地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任务;②基于校企强强联合背景下,增加企业在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学习体系建立的话语权,尤其是在人才培养课程、实训等方面着重分析企业用人需求和特点;③依托于企业打造学科和专业竞赛平台;④推进教师队伍与企业专家的融合,积极落实创新创业教育;⑤高度重视和地方企业的深度融合,着力构建“企业家智库联盟”,提升学生的学术水平与实践能力。

3.3 结合企业实际需求,构建导向型校企合作模式

面对人才竞争压力持续上行,就业危机日趋严峻,人才培养有了新目标与新要求,然而纵观校企合作实际情况,未能高度重视就业危机分析,导致校企合作流于表面化,校企合作推进阻碍重重,且整体效果处于较低水平。此种形势下,需要结合企业实际需求,构建导向型校企合作模式,对接企业人才缺口针对性培养人才,既满足企业经营发展人才需要,也实现了高校学生的顺利就业。

以“订单”校企合作模式为例,立足于高校专业基础知识教学,严格贯彻规范办学原则,以及全面遵循教育规律,将企业人才缺口需求标准、数量与根本性要求作为基本目标,围绕企业编制课程内容、教学计划方案与教学进度等,结合企业订单针对性培养人才,同时在整个培养阶段强化校企之间的紧密合作,切实提升人才培养效率与水平。基于“订单”人才培养模式下,高校、企业、学生应正式签订协议,约束与规范各自的行为,以免因任何一方问题而影响到人才培养效果[8]。与此同时,通过签订契约能够使企业参加人才培养变得更加积极、主动,有利于提升人才培养效率与水平。此外,围绕企业需求培养人才更具目标性与针对性,能够达成高校、企业、学生的多赢,也推进了校企合作模式的升级。

3.4 校企合作聚合力,共建人才培养实践基地

从校企合作方面分析,高校、企业的参与度尤为关键,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成果。然而纵观校企合作现实状况,部分高校与企业未能意识到校企合作的价值,以及对各自发展的益处,造成双方整体参与程度水平偏低,限制了校企合作模式的发展。所以需要立足于高校、企业双方契合点,着力推进校企合作,采用共建实践基地的校企合作模式,强化专业“理论+技能”的并重,从而培养出综合型的高水平人才[9]。而在共建实践基地阶段,企业主要负责提供资金与设备,高校负责提供场地、教学人才等,通过实践基地既能提升人才培养的专业性,也能为企业技术创新发展创造契机与平台,从而实现多方的共赢。

3.5 加强多方联动合作,深化“双师”队伍专业能力及素养

校企合作的高水平、高质量发展,需要以“双师”教师为基础,通过着力建设“双师”队伍,能够显著提升教学队伍水平,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更好地满足企业人才需求。

首先,更新教师聘用机制,升级“双师”队伍体系结构。近些年来,面对高校大学生数量的持续走高,着力提升师资水平已是关键,所以在教师聘用过程中既要突出学历的重要性,也要侧重于企业实践工作经验,以能够更好地胜任校企合作模式下的人才培养工作。此外,依托于校企合作优势,加强和企业的对接,借助企业渠道邀请优秀技术人员与领军人才等到校任课,由此既可以补充师资人才,也能缓解教师工作压力,最为关键的是能够把行业最新理念、技术及研究成果等带进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更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基础上,紧紧跟随时代发展脚步。通过高校与企业采用“协商式”共建课程、共享“双师”资源,从而实现协同育人目标[10]。

其次,完善“双师”评价机制,加速师资队伍纵深发展。通过不断地优化与完善现行“双师”评价机制,推进师资队伍的纵深化发展。此背景下,在建立“双师”考评机制的过程中需要重点分析校企合作的特殊性,突出教育教学的核心地位,侧重于“理论+实践”的深度结合,从而形成多维度的评价激励机制。以职称评定为例,需要做到“理论+实践”并重,且在考核标准中融入“企业实践”与“挂职交流”要素[11]。而在绩效评优过程中,需要从考核条件中引入“教师实践教学成果”要素,逐步提高“双师”待遇水平,保证“双师”队伍的长效发展。除此之外,着力打造兼职教师队伍,且在考评过程中需要分析教师个体差异,使兼职教师能够获得公正、公平对待,从而保证“双师”队伍的平衡性发展。

最后,构建多方联合平台,提高“双师”培养水平。新时代校企合作高校人才培养需要以优秀“双师”队伍作为基础支撑点,同时“双师”队伍建设又需要企业的鼎力支持。因此,高校、企业之间必须加深合作,通过共享资源、共建实践基地等,为教师与学生创造更多的锻炼机会,帮助其掌握最新知识与技能,从而为企业培养高水平、高能力、高素质人才。为了能够切实提高“双师”质量,必须立足于现实条件及具体要求,尽量多地为教师创造到企培训与挂职锻炼机会,使其能够了解与使用企业工作模式,掌握专业前沿动态,逐步强化实践教学能力。此外,“双师”培养应发挥多方联合之力,协同构建高质、多元的发展平台,提高学生培养水平,推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长效发展。

4 总结

校企合作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主流趋势,也是我国教育改革背景下,实现人才高水平培养与提升社会就业的关键举措。基于此,需要重点分析当前高校人才培养中校企合作面临的主要问题,然后以问题作为切入点探索校企合作新思路,如确立组织架构与制度,为校企深度合作夯实根基;立足于校企合作实际需要,设立人才培养品牌项目;结合企业实际需求,构建导向型校企合作模式等,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进校企合作模式的长效发展。

猜你喜欢
双师校企人才
人才云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双师培养授课实践探讨
林秀娟 茶业“双师”
小学科学“双师课堂”中双师角色功能定位研究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