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运动家”课程:小学体育课程校本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2023-03-22 07:31中山市实验小学徐永岩
师道(教研) 2023年1期
关键词:课间技能运动

文/中山市实验小学 徐永岩

2016年以来,中山市实验小学针对体育课程校本化建设在主动性、系统性、保障性、有效性等方面的问题,积极构建有利于发展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未来运动家”课程,将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育课程育人目标、校本体育特色三者有机整合,提出整体改革学校体育课程、推进体育课程校本化建设的目标和思路,对学校体育课程的理念、目标、内容、资源、实施、管理和评价等课程基本要素实施具体改革,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成效,形成了可供借鉴的策略经验,有效推进学校体育课程优质化、特色化发展。

一、体育课程校本化建设的内容和措施

(一)聚焦课程目标

体育与健康课程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确立课程目标。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是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其中,运动能力主要体现为基本运动技能、体能和综合运动技能的掌握与运用。

在整体规划学校体育课程的实践中,“未来运动家”把运动技能确定为课程建设的核心目标,有效聚合其他领域的改革方向。突出运动技能项目的具体化,强调运动技能教学的有效性,提高运动技能检测的科学性,适应运动技能选择的多样性。同时,主动加强基本运动技能与综合运动技能和体能的联系,注重在运动技能的掌握与运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

(二)创新课程内容

“未来运动家”课程设计了“4+6”体育课程项目:

1.基础项目:选择群众基础广、适宜集体教学、有利于发展为终身爱好的项目,把游泳、足球、篮球和羽毛球列为必修项目,纳入学校的基础性课程管理体系,实行“学生全员学习、配置专业教师、安排教学课时、明确质量标准、保障教学条件”的课程管理模式,满足大面积学生习得运动技能的需求。

2.特色项目:引进适合小学生身心特点、课外学习易于推广、未来发展空间较大的项目,把攀岩、轮滑、射箭、击剑、体操、乒乓球为选修项目,纳入学校的选择性课程管理体系,实行“师生双向选择、聘用业余教练、开设兴趣社团、组建竞赛团队、完善场地器材”的管理模式,满足学生习得运动技能的个性化、差异化需求。

(三)整合课程资源

1.时间方面,统筹安排每天的大课间,根据不同年级必修项目的学习进度,形成“课内学技、课间习技”的模式,提高了教学有效性。每天上午20分钟“轻松大课间”,以座位操、手指操,以及适宜在室内和走廊开展的柔韧性、平衡性练习项目为主,每天下午40分钟“体能大课间”,以核心力量、专项技能、综合体能为主。

2.人力方面,学校提出了“校本课程专项化”的思路,由学校开发的4个必修项目实行“专业教师执教+集中时段学习”策略,形成了“一师多班、一班多师”的师资配置模式。具有专业背景的教师负责专项技能教学,在多个教学班反复进行教学实践,能有效提高单元内容的教学质量水平;专项技能的教学相对集中于某一学年或某一学段,适度加快教学再现频次,能有效提高学生掌握专项技能的效率和熟练程度。

(四)优化课程实施

将体育课、大课间、校园赛事、体育社团等四种形态的课程列入研究和改革范畴。四种形态的课程对发展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发挥不同的功能,相互支持、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课程实施主体以体育教师为基础,逐步扩大到其他教师、校外专业人员和家长群体。

1.强化体能技能练习,课堂务求“教会”。把“课课练”作为基本要求,科学设定体能练习密度,加强每节课中基本运动技能的训练;以“身体素质练习要点”为主线设计专项技能教学方式,每节课都要追求技能体能双达标;以“游戏教学”为方向改进教学组织形式,适度调和学生锻炼兴趣,积极培育体育精神和品格。

2.充分利用阳光课间,课程落实“勤练”。体育大课间纳入学校课程计划进行整体设计,正副班主任承担体育大课间的班级管理和指导任务并计算其课时。体育科组依据学校不同运动场地设计低、中、高年级的大课间练习内容和组织流程,坚持合理调度、指导。充分利用阳光课间,使技能、体能练习形成常态化。

3.丰富校园体育赛事,机制保障“常赛”。校园体育赛事总体上分为三大类。①竞技类,如每年一届的田径运动会、校园班级足球联赛、高年级篮球争霸赛、游戏锦标赛等;②拓展类,如趣味运动会、亲子运动会、体能监测项目达标运动会,以及各类体育文化比赛活动;③展示类,如校园吉尼斯挑战赛,(足球)颠球、(羽毛球)定点发球等类型的单项技能争霸赛等。三大类体育赛事由学校统一规划,以学年度为时间单位合理安排,做到校园内“周周有赛事,人人能参与”。

4.开发体育活动社团,搭建平台“多展”。4个必修项目都组建了竞赛训练队和梯队,为学校体育课程打造特色品牌夯实了基础。以6个选修项目为主的体育兴趣社团蓬勃发展,吸引大批学生积极参与,为学生体育锻炼个性化需要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五)改革课程评价

重视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标准科学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运用评价结果,对体育课程校本化建设实践进行客观评估并及时做出相应校正。

1.科学设计教学评价标准。修订课堂教学评价量表,强调课堂教学中的练习密度要求,强调运动技能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要求,强调培育体育精神和品德的要求。

2.活动创新丰富评价方式。如:创新举办体测项目达标运动会,班级体测试总成绩纳入体育节计分;推动体育特色班级创建,扩展学生对体育精神、体育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3.教测分离保障评价客观。委托第三方机构承担学生体测工作,保障监测手段和过程的科学性、监测结果的客观性;探索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客观评价学生体质、体能发展水平,并尝试为每位学生提供发展性评价报告。

(六)强化课程管理

1.推行全员管理。落实校长、分管校长、学科主管行政、学科组长、班主任、学科教师等层级和人员的管理职责,从制度层面构建了“全员体育”的管理系统。正副班主任管理阳光体育大课间计入课时、班级体育工作绩效纳入相关考核评优指标,鼓励并指导师生家长共建体育特色班级。

2.强化目标管理。确定体育课程改革的年度和学期目标,明确责任主体、执行时间、质量要求,保证目标具体化、可操作。对阶段性重点工作试行目标管理责任制,目标达成效果与责任主体的绩效考评形成关联。

3.细化过程管理。制定过程管理细则,列明各管理层级的事务职责清单。推行教科研经费预算指标分解制度,既保障学科组、课题组经费需求,细化对教科研工作的过程监督和指导。

4.改革评价管理。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导向、诊断、校正、激励功能,从“学校体育课程评价”“体育课堂教学评价”“体育教师评价”“班级体育管理评价”“学生体育发展评价”等五个层面推行评价改革。

二、体育课程校本化建设的成果和成效

(一)学生体质稳升、技能见长、习惯渐成

校园体育活动氛围日趋浓厚,体育社团活动人数规模不断扩大。积极推动创建体育特色班级工作。学生在校园体育活动中表现出良好的运动兴趣、规则意识、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抗挫能力。4个必修项目的完成年级累计数及参与学生人数持续增长。4个必修项目运动队的竞技水平不断提高,在省、市级比赛中屡创佳绩。

近四年,学校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承担学生全员体质健康监测工作,统计数据显示,参测学生成绩优秀率、良好率、合格率逐年提高,大幅超过全市平均水平。

(二)教师能力拓展、课堂高效、成果丰富

专题教研破解改革难题。近5年来,完成了省、市级体育类课题研究各2项,获省级教育科研成果二等级、市级教育科研成果特等奖各1项。体育教师在全国、省、市教学比赛中获奖9项,出版2本专著,发表和获奖论文总计13篇。体育教师角色转型成效明显,专项课程实施能力、大型赛事组织能力、体育社团指导能力迅速提升。

常规教研聚焦课堂质量。把“课课练”作为基本要求,科学设定体能练习密度,加强每节课中基本运动技能的训练;以“身体素质练习要点”为主线设计专项技能教学方式,每节课都要追求技能体能双达标;以“游戏教学”为方向改进教学组织形式,适度调和学生锻炼兴趣,积极培育体育精神和品格。2021年对全部体育教师开展两轮课堂教学质量监测,各项指标均达到优良水平。

(三)学校深耕课程、扩充资源、精细管理

领导班子增强了“五育并举”责任意识,明确了学校体育工作目标和管理职责。班主任、各学科教师和学生家长更广泛地认同“健康第一”理念,落实班级体育发展、学生健康管理工作。

改善学校体育课程基础条件,体育馆、游泳馆、足球场、田径场等重点场馆都进行了改造升级,新建了攀岩、轮滑、击剑等设施。在没有扩大办学规模的情况下,近4年先后增加8名专职体育教师。

相关改革经验在全国性会议上进行了交流。完成了省级立项课题“小学体育家庭作业设计与实施研究”,推动家庭体育良性发展。成功申报省级“实小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与兄弟学校开展密切交流。校长主持的省级名校长工作室选定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为重点方向。

猜你喜欢
课间技能运动
课间10分钟
课间10分钟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不正经运动范
拼技能,享丰收
快乐课间
课间10分钟
画唇技能轻松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