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知识的渗透

2023-03-22 05:42王学兰
名师在线 2023年5期
关键词:成语课文传统

文/王学兰

引 言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文化知识,更应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帮助学生对中华民族博大丰厚的文化智慧进行认知。教师应充分发挥语文学科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殊功能,以不同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感悟传统文化,确保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有效吸收,实现学生在语文学习上的不断进步。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意义

我国具有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中华传统文化是民族内在的发展动力及民族的精神根基。而小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是国家的未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环节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能够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人格塑造。学生在接受传统文化熏陶的过程中,也能激发爱国热情,提升民族自信心、自豪感[1]。随着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渗透,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弊端凸显,而新课程改革更加关注培养学生的德育素养,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将传统文化与语文课堂教学相融合,能使学生在祖国灿烂文化的熏陶下成长,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策略

(一)挖掘教材内容,培养爱国情怀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意境深远,言语优美,字里行间也包含了作者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真情实感。因此,教师需要深度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涵,使学生通过语文学习,与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展开一场对话,领略传统文化无限的魅力,以此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素养,培养民族情怀。

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这篇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爱国之情。这篇课文虽然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文章,但作者却通过描写桂林山水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课文的语言形象生动、简洁优美。学生可以通过大声朗读,进一步体会作者在这篇课文中表达的爱国情感,并以此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在阅读后思考:“为何都称桂林山水“甲天下”,“甲天下”的内涵是什么?而作者这看似简单的三个字,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情感?”在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后,教师可以为学生解释问题,“甲天下”是指天下第一,作者用三个字概括桂林山水,充满自豪的情绪,这更进一步说明了作者的爱国情感。而作者在第二段中,描写了漓江的水,表示从未看过如此有特点的水,这更进一步强化了作者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之情,也在无形中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让学生在发现桂林山水之美的同时,真实地感受到作者对祖国山山水水的热爱。在课文教学结束后,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模仿教材中的内容,自主创作写作内容,可以模仿课文内容进行仿写,通过描写自然景观,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在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理解能力及实践运用素养。在写作学习结束后,教师还可以在班级内对优秀作文进行共享朗读,以此为学生拓展学习渠道,在班级营造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从多元化的角度理解与认知传统文化,做一名热爱祖国的新时代小学生。

(二)结合传统节日,融入文化元素

中国传统文化经过长期的演变,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内涵。中国传统文化体现的是中华儿女强大的生命力与文化凝聚力,也是民族精神与文化精神的关联,对推动社会发展意义重大。传统节日的价值在于凝聚了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在我国,传统节日备受重视,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很高,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传统节日对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具有较强的育人价值。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讲述节日的产生缘由及历史,以及传统节日中蕴含的传统文化,以此从多元角度对学生渗透传统文化。

例如,在教学《桂花雨》这篇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课文内容与我国传统节日中秋节相结合。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不仅能学到课文的知识,也可以了解到传统节日及传统文化的知识。本篇课文讲述了作者对桂花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通过描写桂花回忆起童年的一段趣事,思乡情感贯穿文章始终[2]。在第一个自然段,作者就开门见山地讲述了每到中秋节前后,故乡的桂花就会盛开。所以,这段内容不仅描写了桂花,更描写了作者怀念故乡中秋节的情感。教师可以在对学生讲解课文的过程中引入中秋节这一中国传统节日的特点和玉兔捣药、吴刚伐桂、嫦娥奔月等神话故事,引导学生了解中秋节代表了中国人对月圆人圆、阖家团圆的向往之情,让学生懂得团圆的可贵,应珍惜与亲人相聚的时光,珍惜父母对自己的爱。可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以课文为基础对学生进行传统节日及传统文化的渗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学习能力,也可以达到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目的。

(三)拓展成语内容,凸显文化价值

小学语文单元学习园地中含有需要学生熟记的成语知识,每个成语都出自一个典故,而每个典故又基本都含有一个传统文化知识。所以,教师可以通过成语教学来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凸显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育人价值。此外,不仅教材中含有成语内容,生活中也随处可见成语的应用,如电视、电影、广播、报纸、路边广告牌等。所以,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生活、学习中养成学习成语、积累成语的良好学习习惯,不仅要了解成语的含义,更应深入学习成语的来龙去脉,以及成语背后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比如,教师可以开展成语接龙、讲成语故事等活动,调动学生学习成语的热情。

例如,在四年级(上册)语文学习园地中蕴含着成语知识,需要学生以鸟、鸡、猫、牛、龙、凤等字填写成语,填写后的成语包括对牛弹琴、狐假虎威、群龙无首、兔死狐悲、亡羊补牢等。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填写成语,从而做好成语知识储备与积累。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每个成语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知识。例如,“对牛弹琴”这个成语源于东汉学者牟融,故事讲述了在战国时期有一个叫公明仪的人给一头埋头吃草的牛弹了一首悠扬的乐曲,但是牛好像没有听到一般,仍旧自顾自地吃草。后来,公明仪用琴音模仿小牛犊的叫声,正在吃草的牛就竖起耳朵听了起来。所以,这个故事的道理是,并不是牛不喜欢听,而是此前悦耳的曲调反而不是牛喜欢的,表明说话要看对象的道理。这其中蕴含了传统文化的哲理,让人们懂得做事要看对象。引导学生学习成语,不仅能帮助学生积累成语知识,更能使学生懂得传统文化中的智慧。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阅读《牟子理惑论》,以此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让学生能够学到更多的文言文知识,并更好地理解其中的传统文化知识。

(四)挖掘诗词文化,渗透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儿女拼搏奋进、勇于进取的精神支柱。而古诗词教学是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方式。古诗文中包含较多的爱国主义思想,含有民族主义情感元素,古诗词中爱国主义精神永远闪烁着绚烂的色泽。所以,教师可以利用古诗词中的爱国主义精神、拼搏奋进的精神,对学生渗透传统文化。在当前互联网时代,有更多的外来文化侵入,所以,教师更应利用古诗文教学帮助学生形成爱国主义情怀,激发学生的拼搏进取精神。

例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诗出自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展示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辛弃疾的豪迈之情以古诗“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进行了表达。陆游的忠心赤胆以“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进行了呈现。而杜甫对战乱的担心,对家国命运的担忧,都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得到了体现。所以,教师可以将这些古代诗人的经典作品作为传播传统文化知识的桥梁,在启发学生在学习古代诗词知识的同时,使其了解诗词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以此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同时,教师也应注意从诗人人品的角度分析传统文化,例如,诗人在逆境中是如何乐观面对生活的,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句诗出自李白的《行路难》,表达了李白在受尽苦难后仍然坚信美好一定会到来的情感态度。“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陶渊明创作的著名诗句。陶渊明一生坎坷,承受了很多常人无法想象的磨难,尽管如此他依旧怡然自得。这首诗正是陶渊明乐观面对生活的真实写照。所以,教师也应引导学生从诗人的个人情感及积极面对生活的精神中,领悟面对生活困难时应具备的决心,让学生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够以古代诗人的精神激励自己,而这也是在无形中对学生渗透传统文化,让学生拥有面对困难和挑战的信心、决心、恒心,真正确保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五)第二课堂教学,体验传统文化

语文是小学阶段的必修学科,与传统文化之间具有紧密的关联性。对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是进行拓展教学的主要方式,也是对课堂教学活动不足的补充,教师应注意开发第二课堂教学的内容与形式,为学生提供更加宽泛的学习渠道。传统文化不仅是民族的文化积淀,更见证了我国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语文第二课堂教学注重经典内容的教学,可以通过传统文化内容传播,帮助学生更好地感悟传统文化的精髓,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能力[3]。教师应注意利用语文课堂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更好地传播传统文化。教师可以借助第二课堂教学,启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为学生拓展传统文化的学习渠道。

例如,教师可以将“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等知识融入课堂教学环节,通过对学生传播经典的传统文化,塑造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三字经”内容的动画视频,让学生在多媒体环境中学习传统文化。这种以形象化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抽象化知识的方式,能够有效降低学习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古代经典文化的内在含义。同时,动态画面的形式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内容,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经典作品的内涵。

又如,教师还可以在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中,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清明上河图”的内容,让学生通过观看画面了解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心。画面是由一个桥头大街与一座虹形大桥组成的,呈现了各类人群不同的工作、生活状态,展现了北宋年间汴京的繁荣昌盛之景,能够让学生通过真实的画面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生活,感受中国文化的永恒魅力。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看“清明上河图”,能够让学生学习中国历史,了解我国古代人民的生活场景,进一步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知识的渗透。

结 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环节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一项系统化、长期化的工程,应注意构建长效的传统文化传播机制,在帮助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提高其传统文化学习能力。同时,也应通过对学生渗透传统文化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增强学生的民族凝聚力、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猜你喜欢
成语课文传统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背课文的小偷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背课文
拼成语
猜成语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