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市浦江县委编办
2022年以来,金华市浦江县委编办聚焦基层管理体制改革,通过创新管理、科学核编,实行乡镇(街道)人员岗位管理、优化人员统筹,有效改善乡镇间编制配置不均问题。截至目前,乡镇(街道)“编制池”总体规模45名,占乡镇(街道)编制总数5.5%。
一是分类筹编。编制总量不变,立足县域实际,研究出台《浦江县乡镇(街道)编制、股级职数周转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建立统筹编制“周转池”。“周转池”编制按照全县乡镇(街道)行政和事业编制总数823名的5%~6%控制(数量为45名,其中行政20名、事业25名),实行乡镇、街道分类核减统筹。街道按编制比例核减统筹12名(行政5名、事业7名)、乡镇核减统筹33名(行政15名、事业18名),其中9名(行政3名、事业6名)周转编定向用于大型村社现代化建设,实行单列管理。
二是科学用编。明确“干部结构改善需要且2~3年内能消化的,对贯彻落实上级重大决策部署或承担阶段性重大建设项目、重大产业发展、县委县政府重点工作任务,城乡村社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可申请使用周转编制,保障重点乡镇(街道)、重点领域用编需求,确保中心工作有力推进。同等条件下,获得“国家、省市重大荣誉”“县级年度综合考核优秀”或“承担国家省市试点任务较多”的可优先使用周转编制。
三是严格管编。衔接人事管理、社会保障、财政保障等相关政策,建立“周转池”管理联动机制,明确“周转池”编制的审批程序、日常管理、使用等内容,设置周转编制期限为三年,期满后自动终止使用。《办法》实施一年后,由组织、人社、财政等部门对编制使用情况开展质效评估,依据运行效益确定是否继续投放周转池编制,确保编制资源用在“刀刃”上。
一是合理确定测算要素。将全县乡镇(街道)原编制总数核减编制后的586名作为基数,在提取周转编制基础上,按统筹比例核减后重新核定编制。依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优化编制供给测算模型,测算调整为按区域面积、常住人口、近三年度税收均值分类赋分后,按2:5:3比例进行核算。
二是合理调整分类指标。结合县域实际调整细化指标,常住人口分类指标由7类调整为8类,适当微调4类及以下的分类人口数,提高测算精准度;山区生态型乡镇没有工业经济,其经济指标以近三年年度税收的均值作为计算值。
三是适当调整编制数。对重点乡镇(年度税收4千万元以上、规上企业10家以上)及边远和人户比(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之比)较低且户籍人口数较多的乡镇,在县级部门下沉编制(10名)时予以重点倾斜。调整后,调出编制最多的乡镇调减比例达20%。
一是编制岗位目录。指导各乡镇(街道)全面梳理乡镇(街道)主要职责及派驻机构职能,统筹考虑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工作量等因素,制定《乡镇(街道)“基层治理四平台”职责、机构、岗位规定细化方案》,按照“一室四平台”架构,细化科室职责,编制岗位目录,并报县委编办审核。目前,全县15个乡镇(街道)因地制宜设有70~77个工作岗位。
二是细化岗位管理。全口径梳理细化职能事项,明确岗位职责和任职要求,所有岗位均归集至综合信息指挥室及党建统领、经济生态、平安法治、公共服务四个功能性平台,以“岗位”作为承接条块职能的最小颗粒单元。
三是核定岗位人数。根据岗位工作量、责任大小、难易程度等,将乡镇(街道)行政人员、事业人员、派驻人员、编外人员统一纳入岗位管理,核定每个科室的主、兼职人数,实现“一人多岗、一岗多人”。
一是统筹人员使用。实行乡镇(街道)中层领导职数总量管理,明确乡镇(街道)行政人员、事业人员、乡镇(街道)与部门派驻机构人员可按需调配、统筹使用,核定的编外聘用人员均由属地统筹调配,实行“多员合一、一员多用”。
二是明晰用人导向。以“双向选择、竞争上岗、挂空待岗”等方式,推动行政编制人员和事业编制人员、乡镇(街道)人员和派驻机构人员在同一个平台竞争,所有人员重新匹配上岗,增强其责任意识与危机感,实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
三是统一考评机制。出台《乡镇(街道)干部管理考评办法》,坚持考人与考事相结合,构建以平时考核、实绩考核、专项考核、口碑测评为主要内容的考评体系,实行中层干部末位淘汰制,有效破解“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差一个样”问题,实现“绩由事考、人以绩论”的良性循环。